APP下载

从乡村生态的角度看马恩生态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发展与实践

2022-07-08颜廷双邹明宇

西部学刊 2022年12期
关键词:生态思想恩格斯马克思

颜廷双 邹明宇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有着深厚的哲学意蕴,一方面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唯物辩证法的角度阐释出人与自然的关系,另一方面指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是造成生态危机的总根源,并指明建立共产主义制度是破解生态困境的唯一途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马恩生态思想在当代中国的理论发展:自然观的当代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辨证发展观的当代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辩证系统观的当代发展:“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马恩生态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具体实践: 乡村生态建设。(一)加强生态环境治理,打造生态宜居乡村;(二)培育生态资源优势,发展乡村生态经济;(三)弘扬乡村生态文化,践行乡村生態理念。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生态哲学;生态振兴

中图分类号:A811;X3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2)12-0035-04

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自然对于人的重要作用,“人本身是自然的产物”[1],人的一切生产、交往活动都依赖于自然界。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循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步伐,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直面生态困境、彰显政治担当,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协同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这一思想对于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实现乡村生态振兴,走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一、哲学意蕴: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理念

马克思和恩格斯从辩证唯物主义及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立场,批判和继承前人有关 “生态” 哲学的思想,充分论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深刻剖析造成生态危机的总根源, 并指明破解生态困境的前途道路。这些重要论述,形成了马克思生态思想的重要内容。

(一)“辩证统一”:人与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继承黑格尔唯心主义自然观及费尔巴哈人本主义自然观的基础上,科学阐释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既从实践的角度承认自然的价值,也承认人在自然面前具有能动性。首先,自然界具有先在性。马克思认为自然存在于人类之前,具有先在性与客观性,人是由自然分化出来的,如果一个存在物在自身之外没有自然界,就不是自然存在物。其次,人类生存发展依赖于自然界。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2]。人类产生后,并没有从自然界分化出来,人类所需要的食物、水等必须从自然界获取,人类所创造的艺术文化以及科学成就都源于对自然的探索,只要有人存在,人类史与自然史就相互交织在一起。最后,人可以能动地改造自然。恩格斯指出工具“意味着人对自然界进行改造的反作用,意味着生产”[3],通过劳动实践,人的主体性介入到自然界中,成为改造自然的力量。马克思鲜明地指出人与环境的关系,在实践中,人靠自然界生活,就必须与自然界发生互动,只有深刻认识到自然界的规律,才能更好地从事实践活动。

(二)“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生态危机的根源

在资本主义之前的社会,人们从事物质生产的动机在于满足自身生存的需要,而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后,这种生产方式开始转变。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刻剖析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指出资本家在疯狂地追求剩余价值的过程中,造成了巨大的生态危机。首先,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巨大的资源浪费换取利润。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在剩余价值的驱使下,肆意掠夺自然资源,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举例西班牙种植场以烧毁森林换取木灰作为咖啡树的肥料,最终导致土壤因没有森林保护而被大雨冲刷成了赤裸裸的岩石。其次,资本家赚取工人剩余价值的贪婪导致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把压榨工人作为提高剩余价值的手段,在这种生产手段下,底层劳动群众毫无权利可言,人被“当作劳动的动物”[4]125,大量的工人挤在狭小的空间里生存,生命健康严重失去保障,疾病大肆流行,排泄物无休止地增加,使得人类生存环境进一步恶化。最后,科学技术的发展加剧了资本主义对自然资源的掠夺。马克思指出一个国家“越是以大工业作为自己发展的基础,这个破坏过程就越迅速”[5],资本主义生产逻辑下,生产技术的提高、资本的无限扩张,从而导致原材料的迅速消耗、环境问题日益恶化。

(三)“建立共产主义制度”:破解生态困境的方式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及由此建立起来的资本主义制度,是生态破坏的总根源,要想根除生态恶化的诱因,必须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批判,消灭私有制、建立共产主义制度。首先,实现世界革命化才能消除资本主义对自然的控制。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以往的社会革命只是在私有制范围内进行权力的更替,并没有触动制度的根基,只有共产主义革命,才能“对我们的现今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6]1000,才能推翻一切旧的生产关系,在共产主义社会下,通过生产资料公有制的重新占领,生态异化问题可以得到根本解决。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在破解生态困境中起着根本性的作用。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生产力发展到某一阶段会造成灾难,但由此产生共产主义意识。正是有了由资本主义促进的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才成为了资本主义的掘墓手段,才能实现人的自由与解放,才能破解由资产阶级造成的生态困境问题。最后,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为追求利润而进行资源掠夺的生产方式不复存在,人们合理地调节物质变换,合乎规律地改造自然,人与人、人与自然达到了真正和谐。正如恩格斯所言,只要到共产主义社会,人们才能“谈到那种同已被认识的自然规律和谐一致的生活”[6]121。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在当代中国的理论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各代领导人以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为指导,辩证地阐释资源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生态农业、生态建设以及科学发展、绿色发展的生态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思想体系。

(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的当代发展

第二、三次技术革命极大提高了生产力的发展,也为资本进一步向自然索取生产资料提供了便利,在利益的驱使下,资本家不惜以巨大的生态破坏获得超额利润。就国外而言,资本的无限扩张,导致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问题,严重加剧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就国内而言,新中国成立初期为满足人们物质文化需求,实现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以“粗放式”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长期运作,片面追求GDP的数值而忽略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最终导致大气污染、水土流失等。马克思指出“没有自然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4],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都要依賴自然界。为此,习近平在坚持马克思辩证自然观的基础上,审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济发展方式,开创性地指出“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7],自然是人类之母,人类在利用自然的过程中,不能无节制地向自然索取资源,否则结果正如恩格斯所说,人类每一次对自然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1]998。习近平认为,人们在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要树立起“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8]的理念,正确处理好保护自然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遵循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自然。

(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马克思恩格斯辨证发展观的当代发展

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方式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显示出局限性,西方治理体系、治理模式也难以适应全球的可持续发展。西方理念统治下的人们形成了“异化消费观”“异化生态观”,资本家以获取利润为第一追求,完全不顾生态环境,使得生态问题蔓延世界。为满足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习近平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述。一方面,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体现出马克思唯物主义两点论的重要观点,在实践中,要统筹推进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另一方面,“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体现马克思唯物主义重点论的观点。马克思指出“人靠自然界生活”[4]55,在处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时,生态环境永远处于优先地位,没有自然界的供给,人类将无法生存,更无法发展。最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马克思唯物主义认为,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9],保护好绿水青山就是保护好金山银山,要坚决摒弃以往“粗犷式”的发展方式,走一条绿色发展之路。

(三)“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马克思恩格斯辩证系统观的当代发展

恩格斯认为,“我们所接触到的整个自然界构成一个体系”[1]952,自然界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从而构成自然这个有机系统。系统内任何一个要素的破坏,都会影响其他要素的发展。对此,习近平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10],山水林田湖草所形成的共同体表明,自然并不是人类可以任意索取的财富之源,自然的破坏最终会影响人本身。长期以来,我国山水林田湖草的治理都是由各个独立的部门各司其职,并没有统筹起来,这样就造成对生态保护协调的失衡,为此,要由统一部门对山水林田湖草进行统一保护。必须要以马克思恩格斯辩证系统论的观点统筹环境治理,抓好生态文明建设,使“生命共同体”各要素之间协调发展。

三、乡村生态建设: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具体实践

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生态思想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自然界对于人类发展的重要性。乡村振兴离不开生态振兴,在生态振兴的过程中,各级党委、政府必须牢牢把握马克思和恩格斯有关生态思想的重要论述,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统筹推进乡村生态振兴的各个环节,切实保障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一)加强生态环境治理,打造生态宜居乡村

近年来,乡村生态环境在以脱贫攻坚为主导的行动下取得了巨大的改善,但仍然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污水治理、垃圾处理、畜禽粪污、焚烧秸秆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生态振兴的步伐。针对这些问题,一方面,要巩固“两不愁三保障”①的脱贫攻坚成果,持续抓好生态环境监管。切实保障脱贫地区农民群众饮水安全,保障脱贫地区日供水1000吨以上的饮用水源安全。加强对脱贫地区生态保护红线、资源利用上线、环境质量底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的宏观监控,展开全方位的生态环境监管。另一方面,要着力解决脱贫地区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加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力度,开展生活垃圾减量试点,推动垃圾分类及资源化利用;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明确污水排放渠道、排放方向,优先治理南水北调、长江黄河流域、京津冀等区域农村排污问题;推进厕所革命,统筹做好污水治理与厕所革命相衔接。最后,要提高农牧资源的利用率。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引导第三方企业将畜禽粪污进行集中处理,将养殖场列入重点环境监管名单;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严格控制化肥农业投入标准;严禁秸秆焚烧污染大气的行为,开展秸秆就地还田行动,完善地膜回收制度,坚持“谁生产、谁回收”的重要原则。

(二)培育生态资源优势,发展乡村生态经济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大自然中蕴含着丰富的物质财富,但这种财富的索取不是无条件的,而是在因地制宜、科学研判的基础上,合理地、有节度地利用自然。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生态促发展、以生态促振兴,是习近平“两山论”的应有之义。一方面,推进乡村生态产业化。结合本地区特有生态优势,挖掘生态涵养、文化体验、休闲娱乐等功能,依托田园风光、良好生态、人文优势,引导乡村走生态旅游路子,促进乡村旅游业向环境友好型发展;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发展生态产业新模式,培育数字农业、众筹农业、农产品电商等新业态,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另一方面,推进乡村产业生态化。立足本地区农业资源和比较优势,构建专业化生产格局,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扶持标杆企业,打造地方特色农业品牌;实施农产品保障措施,严格制定乡村产业准入标准,加快企业绿色升级改造,调整农业结构,转变农产品加工方式;推进农村企业清洁生产与节能减排,加强乡村环境监督执法,进一步完善乡村环境执法队伍,加大惩治标准,对“散乱污”的企业进行严厉惩罚。最后,推动科技引领农村产业发展。开展全产业链协同攻关,促进产学研深度合作,集中优势资源提高农作物年产量与品质,聚焦农业科技短板与弱项,大力推广新型实用技术,充分发挥科技对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

(三)弘扬乡村生态文化,践行乡村生态理念

生态环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生态环境的保护也离不开公众的参与,而农村群众是生态保护与生态振兴的主力军。引导农村群众自觉践行生态行为、树立生态理念,对于建立美丽乡村尤为重要。一方面,构建乡村生态文化。深入挖掘乡村生态文化底蕴,将生态文化培育工作纳入文明乡村评选环节;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引导农村群众树立良好生态价值观,提升自身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生态文明素养;加强农村生态文化宣传工作,打造本地区特色生态文化宣传栏目,借助“环保主题日”“生态日”“生态环境日”“地球一小时”等活动,积极弘扬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倡导勤俭节约、推进移风易俗。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点任务,要通过3到5年的不懈努力,实现对农村陈规陋习蔓延势头的有效遏制,落實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对红白喜事大操大办、不赡养老人的行为进行治理,推广“乡村道德银行”“文明积分”奖励模式,对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及先进个人进行表彰。

总之,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生态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组成部分,关系着最普通的民生福祉,关系着党的重大使命担当。新的历史形势下,致力于生态振兴,是中国之治的时代彰显、是中国制度的时代特征。

注释:

①“两不愁三保障”:是指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和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6.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和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3.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和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80.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和恩格斯文集:第九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1.

[8]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243.

[9]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61.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6.

作者简介:颜廷双(1990—),女,汉族,山东临沂人,单位为西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邹明宇(1997—),男,汉族,山东聊城人,单位为西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责任编辑:赵良)

猜你喜欢

生态思想恩格斯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道教土地伦理思想探析
试析绿色发展对科学发展观的创新
试论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生态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