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背景下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

2022-07-08管继辉管勇生杨奕程谦田文林

体育时空 2022年12期
关键词:实践能力培养新时代

管继辉 管勇生 杨奕 程谦 田文林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2)06-067-03

摘  要  以习近平新时代关于体育的重要指示为引导,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新局面,以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需求为主线,紧密围绕“双一流”中国特色大学建设为目标,将体育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全程培养、考核方式、就业指导有机衔接,培养能满足新时代社会发展与需求的体育应用型人才,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与人民健康续航充电。本研究遵循分析现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运用文献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基于新时代背景下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養模式的研究分析,得出以下研究结果:有利于完善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解决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相脱节问题;有利于满足学生个体和社会对体育职业发展的需求;可以提升专业学位培养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有利于调整和优化体育学科结构和人才培养方式,改革和完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制度;可以为教育主管部门、全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体育硕士培养单位制订和完善相关政策提供借鉴。

关键词  新时代  体育硕士  实践能力培养

一、前言

2019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颁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研究生培养管理的通知》,2020年9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明确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主渠道。自2022年起,研究生扩大招生规模,专业硕士研究生扩招占比很大,计划到2025年将扩大到硕士研究生招生总数的三分之二。同时,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原则上只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新增硕士学位授权点则严格控制学术学位授权点的增设,而以专业学位授权点为主。此项发展方案导向性极为明显,尤其是对地方高校,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要增强针对性,增强实用性,

增强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性,增强对行业产业发展的推动力。尤其伴随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召开,对我国高水平应用型体育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代背景下对高校实施改革实质是让权力真正回归高校在人才培养上的主体作用,促进高校自我纠错、自我革新、自我发展,进而整合高校资源,真正发挥高校在教育强国战略、体育强国战略中优秀人才资源输出与储备的作用。

二、现阶段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模糊不清目标定位不够准确,缺乏职业能力导向性

从目前高校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不是非常的明确,未针对学生的基本素质、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所应具备的基本技能、专业人才定位进行十分清晰的描述;并且也未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与特色,即使是同类专业,其专业培养目标一般都相同,基本上都是培养具有高素质的高层次应用型实践人才。在现实培养中,我国体育硕士专业研究生在培养目标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存在大同小异的倾向,两者之间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模糊不清,很难区分。

(二)课程设置中专业技能内容偏少

课程设置在全日制专硕培养教育模式的重要环节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学与目标的实现方面起着桥梁的作用,也标志着人才培养类型和要求,体育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主要强调的是行业岗位需求与某一领域专修课程相结合的程度,更加注重课程设置的实践性、职业化与技能性。全日制专硕教育课程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为目标,把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与综合能力和素养的提高作为核心。由于专硕教育性质不同于学硕,因此在课程设置上也应该有所区别。从调查的学校培养模式基本和学硕培养模式大体一致,从中可以看出基础理论性课程还是占主体。而体现专硕研究生教育特性和能够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实践性课程并不突出,有些学校实践性课程还成了一种形式,并没有真正的学生实践基地,更不用说能够体现实践特色的实践课程了。

(三)行业导师资源不足

截至2019年底,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授予点达到5774个,在校研究生人数为1474004人,占在校硕士研究生总数的60.42%,其招生人数为474273人,占硕士研究生招生总数的58.46%。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在校生数和招生数全面超过了学术学位研究生,已成为我国研究生队伍的中坚力量,面对近年来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大规模扩招,很多地方高校的导师储备出现严重不足的情况,尤其是真正具有行业、产业经验的教师更是严重匮乏,基本上都是学术硕士导师无附加要求直接兼任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这就形成了很多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很“学术”但不“专业”的情况,另外聘请的行业导师在数量及指导学生力度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与薄弱,这也成为困扰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提高程度不明显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四)实践基地培养环节滞后

全日制专硕教育的一大特色是其实践性,所有开设教育的学校实践环节都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实践质量有较大差别。一方面,一些学校的实践环节渐渐流于形式,学校本身没有相对完善的实践基地,缺乏与相关单位建立合作联合培养基地,而是要求学生自己实习,在整个实习过程中没有相应的监督环节和没有相应的考核标准,实习结束后有一张相关单位盖章的实习证明即可,因此有些学生不去实习最后通过关系开具一张假证明上交;另一方面,有些学校虽然与相关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但是没有具体的专硕研究生联合培养的实习方案,也没有安排专门的校外指导教师进行指导学习。在学生去相关单位实习的过程中,有些单位因为实习生没有经验不敢用,把实习生当成廉价劳动,干一些与专业无关的杂事,使得实习质量和效率都不高,与实践的初衷背道而驰。

(五)以学位论文为主要参照系,评价标准尚待完善

评价标准在全日制专硕教育培养模式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一个合理的评价标能够保证全日制专硕教育向良性循环的态势发展。但目前我国的全日制专硕教育的评价标准较为单一,一个完整有特色的体系尚未形成,借鉴学硕的评价体系,处在一个“穿新鞋走老路”的尴尬境地。全日制专硕教育的评价标准与学硕相类似,采用的是课程论文、闭卷考试、毕业论文等三者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在课程论文写作方面没有严格要求,没有一个统一的评价体系,写完之后基本上没有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讨论、也没有教师针对性的评价,当然还有一些课程也缺乏相应的课程论文写作;闭卷考试是对学生一个学期学习成果的检验,是目前所有形式的教育都采取的方式,是对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的考察,考试形式与内容变化不大,全日制专硕教育特色不明显;毕业论文会针对其本身的特殊性,在选题上会有所要求,比如选题要有实践应用性,要与所实习的内容相同等;这方面的要求突出了与学硕的区别,但若作为硬性标准,也可能会陷入一刀切的局面,所有论文都要体现实践性,会忽视实践基础上更深层次的理论思考,会撰写一些理论性强的论文的一部分学生的需求,这样会限制这一部分学生的发展,另一方面,在论文的考核评价上缺乏一定的严谨性,对全日制专硕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应用能力的考核有待完善。

三、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策略

(一)明确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为导向

全日制专硕研究生教育本质上是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其所承担的教育任务是为经济转型发展的社会提供所需的专业化的人才,是以培养社会和行业所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因此应该把握专硕教育职业性的根本属性,以职业需求为导向,加强职业实践能力、及行业适应能力的培养。在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目标之下,立足全日制专硕教育的职业性特性,改革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完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设置,强化实践教学,把实践环节贯穿到整个全日制专硕教学全过程,以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二)探索产学研合作培养新模式

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是成为是全日制专硕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关键所在。一方面,建立学校、企业、行业等多方共同参与的发展新平台,从而建立产学研结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另一方面,加强产学研合作与资源对接,把学校、学院的人才等资源与当地政府、行业企业、社区等资源进行对接,形成资源融合互补格局,深化校企与产学研合作,培养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所急需的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并深化相关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从而提高办学的效率和人才培养质量。

(三)增设实践课程,加强实践基地建设

研究生要在校内接受导师专业课程的教学,在获得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后再学习相应的实践课程,专业课程学习合格后进入实践环节,学校要增加实践实训基地建设,也可以进行校企合作,指导学生运用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运动技能,进行实践课程的教学与实习,聘请企业专业技术型的教师,通过学校企业师资的融合教学,能够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能够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性的知识,同时具备了初步的实践技能;而实践基地又培养、培训企业发展所需的人才,实践基地的建设和完善对各种资源的利用达到最优化;另外,可以建设一批实践基地或建设一个实践基地交流中心,通过不同学校和不同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组织各大院校和企业共同建设和完善实践培训基地,在融合各方意见和协调各方利益的基础上,以科学优化和效率为原则,建立一套完善的人才实践性培养培训体系。

(四)构建完善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教育有效实施的关键靠教师。双师型”教师承担着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和创新性人才的任务,因而构建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学位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对于全日制专硕教育来说尤为重要。(1)组建一支由校内外导师组成的“双师型”教师团队。把“师德、素质、技艺、实践经验、一定的学术能力和水平”等作为遴选原则,遴选出有资格、能胜任的导师,并建立导师团队定期交流、培训、考核和淘汰制度。(2)利用互联网搭建一个校内外导师和学生交流的平台。在线上交流平台,一方面学生和校内外导师可以随时交流探讨,也可以针对某一问题进行讨论,既可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深化理论实践知识,又可以引导学生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与探究;另一方面,每周规定固定时间由校内外导师共同进行网上授课,把理论与实践知识更好地融合起来,而且在网络交流平台,校内外导师能够直接对学生某一普遍性的问题直接进行解答,也能够根据每个学生所研究领域的不同所提出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一对一指导。

(五)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位论文写作

在学位论文方面,首先选题要以问题导向,把实践中发现的问题作为论文选题方向;以应用性研究为主,在写作过程中,多渠道搜集相关的真实的资料和材料,尽量采用第一手文献资料,且材料尽量新颖,避免重复使用过旧、引用过多的材料;在方法的使用上,作為应用性研究的论文,要把定量研究和定性分析有机结合起来,运用科学的理论方法及手段,对搜集到的材料进行统计分析抓住关键问题的核心,以得出客观、全面的结论;针对问题,要能够提出有效针对性强的解决措施,避免假大空的措施策略;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内容侧重对应用性与实践性的研究,论文结构要求规范。根据不同专业领域,论文的形式应当有所区别,选择能凸显专业特色的论文形式,例如社会体育指导专业学生可运用大众健身指导与医学知识相融合来开出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身体状况的各种运动健身处方,制定全日制体育硕士学位论文体系与评价标准,加强对开题报告的组织与审核机制、严格实行论文答辩各环节;采用学校与企业之间导师互聘机制,不仅解决师资短缺问题,更重要的是拓展学生的实践技能与理论,有效地将所学体育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联系起来,并将其成为毕业论文的抓手。

(六)建立完善的质量评估体系

为保证研究生培养的质量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质量评估体系。新的评估体系需要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各培养单位不管是在培养目标、入学条件、教学方式与实践安排、论文要求,还是支撑条件的建设,都要紧密的与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实践性与职业性相结合,突出与学术型研究生的区别。在质量监督体系方面,各培养单位可以设置专门的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质量保障管理部门,对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质量进行监督与管理,尤其是要对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以及论文形式等环节进行监督与指导,使其符合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实践性与职业性的要求。在质量反馈体系方面,各培养单位要做好质量反馈机制,随时与用人单位保持联系,听取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做好毕业生跟踪调查工作。

四、结语

现阶段体育强国战略和“双一流”建设的强烈驱动,对我国体育专业研究生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在国家积极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及高度重视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宏观背景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无论是现在,还是今后一段时期,都将是我国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处于不断发展完善中,探索更加适用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是有意义的,也是值得的,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应该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的趋势,满足社会高速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职业能力的需要。致力于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更好地为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基金项目:2021年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项目编号:10466);河南农业大学2021年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项目编号:2021YB06)。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印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的通知[EB/OL].(2020-09-25).

[2]葛道凯.深化综合改革聚焦内涵建设努力推动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20(21):12-15.

[3]胡涛.多元主体协同的专业学位授权点自我评估框架体系研究[J].教育科研,2020(10):50-53.

[4]任雅琴.从自我迷失到本性回归: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困境与路径[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9,6(18):1-7.

[5]方千华,王家宏,季浏,等.我国体育学研究生课程建设研究——基于全国63所院校的调查分析[J].体育科学,2018,38(05):3-16.

[6]王恒利,周文静,王立燕.新时代下北京冬奥会的使命传承[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8,36(04):64-69.

[7]叶松东,杜高山.新常态下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7(09):137-141.

[8]胡斌.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培养若干问题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7,40(08):65-69.

猜你喜欢

实践能力培养新时代
现代学徒制背景下专任教师队伍实践能力培养研究
医学院校“双师型”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研究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高校物理教学改革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生产实习教育现状分析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基于材料科学基础的教学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