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线学术社区隐私保护比较研究:保护维度、功能设置和优化路径*

2022-07-07严炜炜谢顺欣曹灿瑜

图书馆论坛 2022年7期
关键词:个人信息学术政策

严炜炜,谢顺欣,曹灿瑜

0 引言

在 “互联网+” 时代,以ResearchGate、Mendeley、科研之友等为代表的国内外在线学术社区凭借其特有的促进学者间学术成果共享与人际关系互动的功能特性,成为学者开展知识交流的主要媒介工具。区别于微博等大众社交网络,在线学术社区中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成果等凝练的学术知识资源往往为其带来高价值附加性,而知识隐藏意愿和隐私信息等因素又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用户使用平台的意愿和平台认同感[1-2],限制了知识交流效果。有效的隐私保护手段能促进科研人员的平台使用意愿并提升其知识交流意愿[3],激励平台用户交互和参与学术研讨。故而系统探究在线学术社区平台隐私保障政策与措施,对于提升用户在线学术交流效果,推动平台完善隐私保障策略与功能,切实促进在线学术交流安全有序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选取国内外代表性在线学术社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隐私政策内容的文本分析,揭示其隐私保护框架内容的共性与差异,提炼在线学术社区隐私保护维度;同时,全面比较分析各平台实际功能服务与在线学术社区隐私保护框架各维度的对应关系,进而针对在线学术社区用户隐私保障现存问题提出优化建议,为在线学术社区隐私保障实践的推进提供指导。

1 相关研究与实践进展

1.1 在线学术社区及其隐私保护

目前在线学术社区已成为科研人员开展学术交流与知识共享的重要平台,其以用户间人际关系与合作网络为实现知识交流的重要前提[4],通过提供专业化功能服务而受到广泛关注,如以ResearchGate、Academia等为代表的学术社交网络,和以小木虫论坛为代表的学术科研互动平台等。现有研究普遍关注在线学术社区中用户的知识交流和合作行为,并发现用户科研合作的建立和知识共享意愿等受到社区因素的影响[5]。在线学术社区具有显著的知识特征,其隐私性、保密性等属性成为评价用户使用意愿、用户人际信任及社区认同感等的重要指标[6]。研究发现在线学术社区的虚拟环境增加了科研人员的不安全感[7],因而制订个人信息公开规则,加强用户在线隐私保护,有助于减少科研合作人员信息隐藏动机,进而促进在线科研合作交流。

具体针对在线隐私保护,相关研究主要涉及用户隐私保护行为动机、隐私保护行为差异以及平台实践等方面。研究发现,大部分用户拒绝或不愿意向在线平台提供涉及隐私的个人信息,个体态度因素、主观规范因素及知觉行为控制因素与用户在线隐私保护行为动机存在相关性[8]。相关学者认为境外相关平台隐私保护经验值得我国吸收借鉴[9],从而达到个人隐私保护和企业产业发展创新的平衡。针对平台实践,在线平台隐私功能服务类型相对有限[10],隐私政策是信息服务商衡量网站平台中所可能产生的隐私风险及应对模式的主要手段[11],其主要作用包括告之用户隐私使用范围、明确平台和用户享有权利以及提供相应制约措施[12]等,有利于用户对其个人信息的选择披露,但依然存在约束效力不足、与实际功能服务间匹配不佳等问题,容易造成失存、失真、失控等隐私泄露风险。

上述研究从基础理论、群体差异等层面丰富了在线学术社区和在线隐私保护的相关知识体系,但以往研究的考察对象多为功能性网站和大众社交网站,而较少关注在线学术社区等知识型社区的隐私保护。作为以学术交流为核心功能的垂直社交工具,在线学术社区内容所附加的高价值性及其用户信息行为特征等与一般社交性社区存在明显差异[13],因而有必要结合隐私政策和隐私功能服务等方面深入系统地比较在线学术社区的隐私保护实践进展与存在问题。

1.2 在线隐私保护法律及实践探索

我国高度重视网络安全工作并借助政策法规落实个人隐私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明确了 “隐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14],规范了隐私的合法范围;《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旨在规范数据处理活动,保障数据安全,促进数据开发利用;《互联网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指南》《儿童个人信息网络保护规定》等规章明确了 “个人信息” “个人信息生命周期” 等概念,保障网络数据安全和公民合法权益,切实推进个人隐私保护工作的全面开展。

而在推进个人隐私法律建设的时代浪潮下,世界各国均积极探索着符合各自国情的信息保护路径。美国从产业利益出发,对个人隐私数据持积极利用的态度且各州规定不同,整体上坚持以法律监管和行业自律为主要手段;法律监管层面,通过侵权法、合同法和财产法等法律合力,共同实现对个人隐私的综合保护;行业自律层面,在不违背反垄断规则的前提下,行业组织使用自愿协议、同侪压力等各类方法对行业行为进行自我规范[15]。欧盟亦重视个人信息主体享有的权利,将数据的处理权交予用户[16],通过出台《通用数据保护条例》《私有数据保密法》《互联网上个人隐私保护的一般原则》《隐私和电子通信条例》等法规,强调保护自然人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隐私保护法律体系。

在不同国情背景下,各国在完善本国法律体系的同时,也形成了具有本国特色的保护措施。美国和欧盟在法案及条例的制定上,尤其在涵盖范围以及监管手段等方面具有系统性、细致性,为隐私安全的法律设计、国际合作以及标准体系的建设提供了值得参考的思路;我国近年来则更注重从全行业、全过程贯彻数据安全管理的数据安全防护理念,但针对不同行业特质的相关保护措施有待进一步细化,尤其是对于在线社区的隐私保护体系还不够细致具体。

2 在线学术社区隐私政策分析

在线学术社区作为以学术交流为核心功能的垂直社交平台,其平台定位及用户生成内容的科学、专业程度与大众社交网站存在明显差异,进而影响着隐私政策和功能设置等的着力方向。因此,本文为提炼在线学术社区隐私保护维度,推动隐私保护策略与平台功能的完善,以国外(ResearchGate,Academia,Mendeley)及国内(科研之友,科学网,小木虫论坛)共6个在线学术社区为研究对象,对其隐私政策进行文本分析,相关隐私政策基本信息概括如表1所示。

表1 在线学术社区隐私政策基本信息

在隐私政策与用户协议等相关条款的整体结构方面,ResearchGate和小木虫论坛的隐私政策均置于用户协议中,ResearchGate采取了结构化的形式将其作为 “条款和政策” 的子页面呈现,而小木虫论坛则直接将其隐私政策嵌套在 “小木虫协议” 的文本中,其余平台的隐私政策均单独列出。隐私政策的更新时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平台对隐私政策的重视程度及其对最新法律法规的敏感程度。国内在线学术社区的隐私政策更新时间普遍滞后,国外在线学术社区的隐私政策更新则相对及时,更具时效性。

隐私政策可以反映平台保护用户隐私的不同视角和最低标准[17]。笔者在进行隐私政策文本完整阅读和广泛文献调研的基础上,基于文本分析和比较分析方法,根据各平台隐私政策文本的等级标题及正文内容,提炼出在线学术社区隐私政策框架,包括:信息收集与使用、信息存储、信息披露与共享、Cookies及技术安全、用户隐私选择、信息修改与更新、信息删除与保留、未成年人保护和平台联系方式等9个方面内容。根据其隐私政策框架进一步提炼出在线学术社区隐私保护维度,涉及信息管理、技术安全、用户权利和责任意识。隐私保护维度、隐私政策框架、具体政策文本内容和来源平台标识见表2。

表2 在线学术社区隐私保护维度、框架及内容

2.1 信息管理

信息管理是平台隐私政策框架内容的重点部分,包括信息收集与使用、信息存储以及信息披露与共享。各平台隐私政策均对信息收集与使用有所规定,主要从收集与使用的数据类型、范围和目的等视角进行规范。在收集与使用的数据类型及范围上,除科学网和小木虫论坛以外的在线学术社区均进行了明确规定,一类是如IP地址、计算机和移动设备类型等无法直接得出用户身份的信息;另一类是用户在注册账户时会提供的姓名、联系方式和账号等个人信息。在目的上,收集和使用设备数据主要是为了保障基本服务功能的正常进行,对用户公开联系方式的收集和使用则是为了和用户建立联系,而对于用户点击的链接以及交互的内容类型、活动类型和持续时间等用户活动信息的收集,一般是则为了进行数据分析并进一步提高平台个性化服务的功能和效率。对于信息存储,仅Mendeley和小木虫论坛的框架中包括平台保留或记录用户信息的相关内容,可见其并未在所有平台受到充分重视,且即使有所涉及的规定内容也往往模糊了存储期限和存储内容。然而实际上,由于存储方式、存储技术等的局限性,个人信息在集中存储过程中很容易发生数据泄露、丢失、篡改等问题,易对个人隐私造成严重威胁,成为隐私保护的短板所在。而在信息披露与共享方面,平台的框架中涉及了与第三方共享的相关内容,均涉及平台可能会与第三方机构共享用户信息的情形,科研之友和小木虫论坛还专门规定用户知识产权的相关内容。

整体上,在线学术社区对用户设备和身份信息管理的重视程度较高,却对学术资源的合规存储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有所忽视。国内平台对于信息收集范围的规定更详细,侧重于规定与第三方共享用户个人信息的情形;而国外平台对信息收集与使用的方式、自动收集技术的目的原则等规定更明确,且从第三方机构类型、收集的信息类型以及共享目的和期限等多元视角规范了信息披露与共享。

2.2 技术安全

技术安全包括Cookies及相关技术安全,仅小木虫论坛的隐私政策中未涉及相关内容。ResearchGate涉及Cookies的定义、类别和使用范围,完整列举了使用的Cookies列表,详细解释了其他相关技术(如Pixels)的使用目的和范围。Academia和Mendeley重点规定了技术使用范围、禁用可能产生的后果以及退出方式。国内平台中,科研之友对Cookies的说明归至信息收集的一级标题下,解释使用目的和禁用后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科学网只解释了Cookies的概念和使用目的,整体上涉及篇幅更少。虽然大部分在线学术社区的隐私政策均涉及Cookies和技术安全的相关内容,但局限于笼统对其使用的技术种类进行说明,侧重于解释概念、使用目的及后果等基础内容,模糊了对用户隐私数据、学者数据库中的关联数据尤其是未授权数据的保护,进而限制了规范使用技术保障隐私安全的效果。

2.3 用户权利

用户权利是指隐私政策中是否明确用户与平台个人信息分享的选择权和隐私权利等,包括用户隐私选择、信息修改与更新以及信息删除与保留。针对用户隐私选择,国外平台主要针对电子邮件、服务通知等通知的选择权和消费者隐私权进行了说明;国内平台则具体列举用户具有隐私选择权的情形和可拒绝提供的信息类型。针对信息修改与更新,国外平台强调基于国际的隐私和数据保护法律,支持用户 “有权免费请求访问、更正您的个人信息” 及保障其 “个人信息的可移植性” ;国内平台则强调除 “可能拒绝处理有些重复的、系统的请求” ,尽可能保障用户访问和修改个人信息。针对信息删除与保留,ResearchGate仅在 “严格必要的时间保留个人数据” ,在隐私政策中明确规定删除后保留的期限;而科研之友规定,如果用户关闭个人账户,平台会删除 “公开可见的姓名和其他个人身份信息” ,但在一些限定情况下,可能会保留用户贡献的部分信息。

概括而言,在线学术社区重视用户公开信息的删除权,但都模糊了用户删除信息后平台的保留期限。基于在线学术社区的内容凝练属性和知识产权保障需求,平台是否仅删除了前端的可视化信息而在后台数据库中长期保留用户的学术手稿和论文数据等内容,即是否进行用户分享信息的彻底删除显得尤为重要,其不仅增加了侵权风险,而且会强化用户对平台的隐私顾虑,从而降低其在平台上分享学术成果的积极性。

2.4 责任意识

责任意识主要考虑平台隐私政策中是否明确体现对未成年人的信息保护,以及是否提供了明确的联系方式。尽管在线学术社区参与者基本为成年人,但对未成年人信息保护在隐私政策中的体现,能够更全面反映平台的责任意识。Academia、科学网、小木虫论坛针对儿童或未成年人信息保护做了单独说明。Academia声称其平台服务不针对13岁以下的儿童且无意从儿童处收集个人信息,用户作为父母或监护人,可以申请查看、修改或删除从孩子那里收集的信息。科学网和小木虫论坛则对保护未成年人个人资料的保密性及安全性进行了详细说明。平台提供的联系方式则为用户与平台沟通隐私政策提供了直接渠道,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平台的责任意识。ResearchGate、Academia和科研之友提及了平台或母公司的联系方式。其中,ResearchGate最为详细,提出如果用户对其隐私政策有任何疑问或疑虑可通过邮箱、平台和具体地址联系。其他平台则大多并未提供针对隐私政策疑问的联系方式。虽然在线学术社区的隐私政策文本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责任意识,也涵盖未成年人信息保护和联系方式等基本内容,但现有的保护内容与其他在线社区高度相似,无法完整体现在线学术社区的高知识性特征以及与之匹配的责任意识。同时,在线学术社区对未成年人信息保护仍单一依赖于监护人同意授权模式,尚未对学术交流中可能涉及的敏感内容加以限制;另外,部分平台提供的联系方式也不够完整,这导致用户即使对隐私政策存在意见或建议,也难以获得有效反馈,进而限制了维权申诉的途径。

3 在线学术社区功能设置中的隐私保护

为了深入探究在线学术社区是否在实践中真正落实了隐私政策的保护框架,本文进一步关注平台基于隐私政策的基础功能和高级功能。具体而言,在线学术社区的基础功能应可保障用户按照个人隐私需求开展知识交流与共享,包括注册账号、知识交流、个人隐私设置等功能;高级功能则包括其为了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而提供的个性化服务、与第三方合作的服务、付费功能等。整体上,平台对信息管理和用户权利的保障在基础功能和高级功能中均得以呈现,而对技术安全的实践侧重于高级功能,对责任意识的落实侧重于基础功能,均有待进一步提升,如图1所示。

图1 在线学术社区功能设置中的隐私保护

3.1 基础功能

账号注册是用户于在线社区中开展学术交流活动的前提条件,但在实践中易被忽视。一方面,注册或登录与否会影响用户能使用的平台功能数量。例如,用户如果不注册或登录Academia则无法浏览平台的任何内容;如果不注册或登录Mendeley,用户仅能使用检索,但无法将文章添加到库或阅读全文,同样几乎无法使用平台功能。另一方面,在实践中,平台往往默认用户在注册时已经知情同意平台的隐私政策,用户也鲜少在勾选时完整阅读隐私政策全文。ResearchGate在注册时可以选择跳过机构信息但必须勾选同意ResearchGate条款和政策。Academia则并未单独设置勾选栏,用户点击了注册即意味着同意其隐私条款。Mendeley提供了邮箱登录和机构登录两种途径,通过机构登录则涉及到与第三方平台关联用户的登录信息。科研之友在注册时默认用户同意服务条款和隐私政策且不得取消,注册后强制要求用户完善个人工作或就读的机构信息。科学网则强制要求同意《科学网服务使用协议》,否则不得使用该平台。小木虫论坛要求必须同意《小木虫注册协议》,注册必须绑定手机号。在此实践背景下,用户欲使用在线学术社区功能,往往只能注册账号且不得不同意平台所有的隐私政策。

知识交流是在线学术社区的重要基础功能。6个在线学术社区均保障了问答交流功能,但科学网与小木虫论坛作为并没有将平台与论文数据库关联以起到存储和分享论文的作用。在论文的存储与分享上,平台保障文献及其作者的隐私,例如Academia允许用户选择是否隐藏姓名和作者机构,是否公开自己存储的文献,是否自动关注和链接合著者等。

在线学术社区大多有专门的隐私设置来保障用户将个人信息和平台活动在个人所需求的范围内公开。ResearchGate允许用户选择自己的信息的公开程度,包括其在平台上的浏览记录、照片和问答信息等,还可以选择是否成为被检索的候选人,选择平台是否帮其出版物添加作者信息和浏览量;科研之友允许用户设置其他人可以看到的信息,包括个人简介,学科领域和关键词,工作经历,教育经历,成果及项目,联系信息等;科学网允许在其他用户查看用户主页时是否公开好友列表、留言板、动态,而博文和相册的相关浏览权限需要在发表时单独设置方可完全生效;小木虫论坛则不能选择个人资料的公开程度。

3.2 高级功能

在线学术社区的高级功能包括个性化服务、与第三方合作提供和付费功能等,主要是为了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个性化服务主要包括个性化广告和基于数据分析的个性化推荐功能。例如,ResearchGate规定广告商可以通过浏览器Cookies和Web信标等跟踪技术收集用户IP地址、Cookie标识符、访问的页面和频次、地理位置等信息,以衡量广告的有效性或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广告,还可以进行Web分析以分析流量和其他用户活动,改善用户体验。尽管用户可以选择退出个性化广告,但往往操作步骤繁琐。

与第三方合作提供的高级功能则覆盖了平台的技术、广告、社交等各个方面。例如,Academia具体列举了其分享用户信息的第三方合作伙伴,包括第三方服务提供商、附属公司、其他学术界用户、广告商、应用程序接口(API)和软件开发套件(SDK)等。平台还可能会与第三方服务提供商共享用户个人信息,以获得IT支持、托管、支付处理、客户服务和相关服务。另外,平台为了简化登录流程往往支持通过社交软件等第三方平台直接登录,或可能与第三方合作共同提供服务,但同时也失去了平台自身对于用户数据的完整控制和保护。例如,科研之友声称该平台 “会与第三方合作共同提供产品或服务” ,并且要求其合作伙伴遵守隐私政策以及采取其他合适的安全保密措施,但无法控制合作伙伴将按照平台的隐私政策使用信息,也无法保证合作伙伴将遵守科研之友的隐私协议。

在付费功能的完整性方面,本文研究的国外在线学术社区均包含付费功能。然而,仅ResearchGate针对付费产品和支付数据进行了规范且作出具体的规定,包括限定了处理个人数据的两种方式,且提供了借助第三方完成付费的服务商具体联系方式和联系地址,而其他平台仅在第三方服务的相关内容中提及了付费,如 “可能会提供用户的支付账户信息等以获得第三方支持” 。仅Mendeley开展知识付费业务,且面向的是进入Mendeley职业板块的招聘人员而非大部分用户。这说明目前在线学术社区虽聚焦开放分享,但对付费功能隐私保护仍缺乏重视,在隐私政策中缺乏对付费过程的限制与指导、付费的技术保障手段等规范性内容,而且国内的在线学术社区尚未建立完整的付费功能和会员体系等,限制了其规范走向商业化和市场化的进程。

4 在线学术社区隐私保护优化路径

结合在线学术社区隐私政策文本和相关功能服务分析可知,平台隐私政策框架完整性与条款内容质量参差不齐,隐私保护维度在功能服务中的落实不充分,在隐私政策的时效性、阶段性和技术路径明确性方面不足,用户仍处于相对被动且弱势的地位,且尚存保护机制单一、隐私主权意识薄弱等问题。对此,在线学术社区的优化路径既要体现对隐私政策框架与内容的进一步完善,也要强调用户与平台权责的平衡,见图2。

图2 在线学术社区隐私保护优化路径

4.1 多管齐下完善隐私政策

(1)及时更新在线学术社区隐私政策。在隐私政策的时效性方面,国内在线学术社区仍有相对明显的滞后性。及时更新平台的隐私政策,才能在当前的技术迭代迅速背景下最大化发挥其法律效力、保障用户的权益。因此,国内在线学术社区应及时跟进我国互联网相关政策,充分结合最新出台的法律法规以及在线学术社区中数据类型繁多、内容附加价值高和学者身份实名制等特征及时更新隐私政策,突出其内容时效性以及针对新兴技术保障用户隐私安全的有效性。

(2)细分信息管理阶段,重视知识产权保护。信息管理是在线学术社区保障用户隐私的重点,综合分析各平台的隐私政策发现,在线学术社区隐私政策框架可围绕信息的收集、使用、存储、共享与披露、删除等各阶段进一步补充完善。特别是兼具社交互动与学术资源共享的在线学术社区,应重点关注对用户学术成果知识产权的保护,降低学者使用平台的不安全感。在信息管理相关政策内容的撰写上,还需注意明确信息收集的目的和范围,信息存储的期限及信息被删除后平台保存的期限,与第三方机构共享信息的目的、种类、期限等。同时,还应考虑到数据跨境等特殊情景,借鉴相关平台隐私政策中有关数据跨境传输的相关规定。

(3)明示技术列表,有效保障隐私安全。目前在线学术社区在隐私政策内容中对其使用的技术列表的列举不充分,也缺乏对用户隐私安全保障的明确承诺。因此,在线学术社区可对隐私政策中的技术安全部分进一步细化,尤其应完整列举其Cookies列表,并从学术资源数据处理的范围和位置、学术资源存储期限和删除技术等方面明确承诺安全保障的有效性,进而使技术安全保障的路径有迹可循,增加用户对平台的信任感。

4.2 多措并举平衡双方权责

(1)引入隐私分级,平衡双方权责分配。现阶段,在线学术社区普遍存在平台与用户权责失衡的问题,用户只有在注册时接受并同意全部隐私政策,才能完整使用平台功能,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因此,需要通过引入隐私分级以保障用户的隐私选择权利,即 “同意” 不等于全盘接受平台隐私政策,而是根据用户使用平台的功能来进行隐私的分级同意。在线学术社区作为典型的用户原创知识内容社区,还可结合隐私分级突出用户对平台学术成果和问答知识等知识内容的贡献义务,以加强用户对成果分享、学术问答等平台交互功能的参与程度。通过制定不得骚扰平台其他用户和维护社区环境等具体用户义务的规范,并在实践中将用户义务进一步与平台责任相结合,对于更高隐私分级的用户提出更高的内容贡献和内容生态维护等义务要求,以进一步平衡平台与用户的责任义务分配。

(2)分维度健全约束机制,体现责任意识。部分在线学术社区已经对未成年人的个人信息保护提出了具体要求,考虑了其信息收集和使用的特殊性,较全面地反映了平台责任意识。然而,现有隐私政策往往模糊了学术用户注销或删除相关学术资源信息后平台的存储期限。在线学术社区中论文选题交流、手稿分享以及付费服务等多种模式为平台带来了明显高于其他大众社区的知识密集度,也对平台长效的知识产权和隐私保护机制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还可以从知情同意等机制出发,引入多元机制进一步完善隐私保护模式。在线学术社区应针对隐私政策设置专门的联系方式,降低用户向平台反馈的渠道困难。平台还应进一步增强前瞻性责任意识,健全约束机制,有义务提示用户在公共论坛发言的公开性。例如,科学网提示用户 “慎重考虑是否有必要在公共区域公开您的个人信息” ,该条款虽然没有具体规定服务内容,但充分体现了平台作为公共论坛的管理方对用户隐私保护的负责任态度,其他在线学术社区也可借鉴其做法,在隐私政策中增加相应的语句,以从多元视角体现平台的责任意识。

(3)限制第三方权利,重视隐私主权。在线学术社区作为用户开展知识交流的重要平台,应进一步完善用户隐私设置的合理性,确保用户修改个人信息公开程度等基本隐私需求能够得到满足,还应重新审视目前部分隐私政策条款的合理性,使用户无需注册同意全部政策条款即可使用平台基础功能,而不是把个人信息当作使用平台功能的交换筹码。此外,平台在向用户提供一键登录、学者身份认证和研讨主题推荐等高级功能时往往需要借助第三方服务并向第三方披露用户信息,却又常常无法干涉第三方对用户信息的保护,在逃避责任的同时加剧了用户的隐私倦怠问题。因此,在线学术社区应重视并加强使用第三方服务时的隐私主权,强化与第三方服务隐私保护规定的沟通协调,进而保障平台高级功能的服务质量和隐私安全。

5 结语

在线学术社区作为用户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其虚拟环境在为知识交流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增加了用户的不安全感,其隐私保护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比较分析在线学术社区隐私保护实践,有助于推动平台完善在线学术交流中的隐私保护策略与功能,控制在线学术交流隐私风险,提升用户在线知识交流效果和知识交流意愿,构筑全球在线学术交流安全环境。本文结合隐私政策文本分析了在线学术社区的隐私政策与功能设置,提炼了在线学术社区的隐私框架和保护维度,其对信息管理和用户权利的保护实践在基础功能中得以基本呈现,但对技术安全和责任意识的落实有待进一步提升。未来,在线学术社区应结合国情及时更新政策、细分信息管理阶段、明示隐私保护技术,多管齐下完善隐私政策;通过隐私分级、多元机制、限制第三方权利等,多措并举平衡用户与平台双方权责,积极推动隐私保护的规范化发展。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对隐私政策的研究聚焦框架的梳理和内容的分析,后续研究中可进一步借助技术手段对隐私政策落实效果进行定量比较与评价,从其他视角拓展探索在线学术社区的隐私保护。

猜你喜欢

个人信息学术政策
政策
如何保护劳动者的个人信息?
政策
个人信息保护进入“法时代”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助企政策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警惕个人信息泄露
政策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