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状与趋势:我国RDA研究透视*

2022-07-07胡晓鹰杨敏然

图书馆论坛 2022年7期
关键词:编目书目论文

胡晓鹰,杨敏然

0 引言

资源描述与检索(Resource Description and Access,RDA)是数字环境下的新一代编目规则。其源自AACR2(Anglo-AmericanCataloging Rules,Second edition,《英美编目条例》第二版),但超越了AACR2基于实体资源的局限性。由于融合FRBR(Functional Requirements for Bibliographic Records,书目记录功能需求)、FRAD(Functional Requirements for Authority Data,规范数据功能需求)、ICP(Statement of InternationalCataloguing Principles,国际编目原则声明)理念,RDA得以更细粒度地对实体、数字、非数字的全媒体资源进行深层描述与组织。RDA的目标是走出英语地区,成为国际性编目规则。为此,2010年6月发布的RDA工具套件(RDA Toolkit)除了英语版,还提供法语版、德语版,之后陆续增加西班牙语、芬兰语、意大利语、加泰罗尼亚语版。目前RDA主页上介绍的翻译版还有中文版[1]。伴随着多语种版诞生的是RDA应用的推广。2013年初美国国会图书馆全面启用RDA编目后,同为编制国的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陆续采用RDA编目规则。之后瑞典、芬兰、荷兰、菲律宾、新西兰、马来西亚、捷克、冰岛、挪威、西班牙等国的国家图书馆相继实施RDA编目[2-3];韩国[4]、日本[5]虽然没有完全采用RDA,但参照RDA对本国的编目规则进行修订。目前RDA已成为国际上应用最多、影响力最大的编目规则。

我国台湾地区RDA应用研究启动得比较早。2012年3月成立 “RDA小组” ,启动RDA西文编目计划,发布 “西文资料采用RDA计划(初稿)” “图书馆西文数据编目采用RDA之建议” 作为实施RDA编目的指导性文件[6]。中文编目应用方面,RDA小组于2013年3月发布《RDA中文词汇用语》,2015年底出版RDA中文手册初稿。目前我国台湾地区部分高校图书馆采用RDA进行中文编目[7]。

我国大陆地区RDA研究也一直紧跟国际进程。2005年AACR3更名为RDA;同年7月胡小菁[8]在个人主页 “编目精灵” 中进行介绍,并紧密关注、报道RDA研究进展;9月吴晓静[9]分析RDA的结构及修订要点,拉开RDA研究序幕。RDA正式版发布后,研究者及时围绕RDA的特性进行解读与比较,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出版了《RDA:从理论到实践》[10]《RDA全视角解读》[11]等专著。2014年RDA中文版出版,并成为RDA主页上介绍并提供获取途径的翻译版本,表明我国RDA研究在一定范畴上跟上了世界步伐。

RDA进入实践阶段后,我国编目界在西文编目上取得突破性进展。2013年7月上海图书馆率先展开西文文献的RDA编目,并将数据上传至OCLC(Online Computer Library Center,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的WordCat,得到OCLC总部肯定。2014年11月,CALIS(China Academic Library&Information System,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发布《CALIS联合目录RDA实施声明》,鼓励有条件的成员馆采用RDA进行西文编目,标志着CALIS正式实施RDA。作为RDA中文版主持译制方,国家图书馆于2015年开始制定RDA本地规则,2017年3月编制的《国家图书馆外文文献资源RDA本地政策声明暨书目记录操作细则》(NLC PS)被批准为国家图书馆馆级标准[3],标志着国家图书馆外文文献RDA编目的初步实现。

但是,我国RDA中文化研究薄弱。虽然2010年吴雷[12]就对《中国文献编目规则》与RDA的编修机制进行比较,但RDA中文化研究进展缓慢,甚至停滞。目前可以称得上阶段性成果的,仅有胡小菁等2015年出版的《〈资源描述与检索〉的中文化》[13],对RDA的中文化修订、中文应用政策、工作流程、CNMARC的RDA更新等提出建议。然而,正如书中所说,RDA在中文编目的应用是一项宏大的工程,需要集全国编目专家之力才能完成。随着RDA不断更新,特别是根据IFLA(InternationalFederationof Library,国际图联)LRM模型(Library Reference Model,图书馆参考模型)重构后的新版RDA的发布,RDA中文化研究亟待推进,才能跟上国际步伐。为此,有必要总结RDA中文化研究态势,分析存在问题,探索RDA中文化编目应用之路。基于这样的考虑,本文以文献计量分析为基础,结合内容分析,试图回答以下问题:(1)RDA中文化研究整体情况如何?演化路径是什么?研究特点有哪些?(2)RDA中文化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其背后原因是什么?(3)RDA中文化研究方向和编目应用之路在哪里?

1 研究工作概述

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分析与内容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RDA主题研究成果进行多维度统计分析,为RDA本土化实践研究提供指导。在数据获取上,以主题/题名为 “RDA” 或 “资源描述与检索” 或 “AACR3” ,文献范围为 “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 / “图书馆学” / “图书馆事业” ,选择 “中文” 数据库,选取文献类别为 “期刊” / “会议论文” 、时间范围截至2021年11月22日的组合条件,对中国知网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收录文章进行统计与浏览分析,发现在期刊数据上,中国知网数据库收录最齐全,基本覆盖其余两个数据库;在会议论文方面,万方数据库收录最齐全。因此,选取中国知网数据库为期刊数据源,万方数据库为会议论文数据源。经检索、删除与研究主题相关性不强的论文,最终获得期刊论文样本数据304篇,会议论文样本数据49篇。在数据处理上,以文献计量为基础,结合样本数据的浏览、分析,从会议论文与期刊论文两个角度,总结我国RDA研究的热点分布与路径演化,探索RDA中文化研究方向。

2 统计分析

2.1 会议论文

RDA会议论文分布于2005-2017年(见表1),说明RDA研究是这一阶段我国各级各类编目工作会议的关注期。其中2013年、2015年、2017年收录量较高,代表这段时期我国编目界对RDA研究的高度关注。

表1 RDA主题会议论文年度发文统计

从文本内容看,我国RDA研究始于2005年。在 “国家图书馆第八次科学讨论会” 上,吴晓静[9]介绍RDA的结构及修订要点。在2006年第一届全国文献编目工作研讨会上,吴晓静[14]、杨晓光[15]解读RDA的主要内容、特点和规则变化。此后,RDA研究在这一全国性文献编目工作研讨平台上得到持续关注,其中2010年第二届会议收录2篇解读性文章;2013年第三届会议收到RDA文献10篇,研究视角从特性解读延伸到RDA本地化探索;2015年第四届会议有6篇文章,研究主题拓展至RDA实践、MARC到BIBFRAME(Bibliographic Framework,书目框架)的转换;2017年第五届会议收录文献升至14篇,除介绍BIBFRAME及IFLA LRM模型外,相关讨论集中于RDA在部分资源的应用上,表明RDA研究开始从理论探索转向部分资源的实践阶段。2017年后RDA研究的会议文献收录量为0,RDA研究热度下降。

从会议文献角度看,2005-2017年RDA研究沿着理论分析、本地化探索、实践研究轨迹进行。2017年后RDA研究不再是编目工作会议关注点。在研究成果上,RDA特性研究比较全面,延续时间较长;实践研究则集中于西文编目及少数非书资源编目;RDA中文化探索主要针对RDA与中文编目规则的比较研究,以及中文RDA编目的思考,实践性成果较少。

2.2 期刊论文

(1)年度发文量。2006-2021年间,RDA期刊论文呈现先增长后减少态势:2006-2010年为缓慢增长区,年均发文量5篇,尚未形成热点;2011-2014年为快速增长区,年均发文24.25篇;2015-2018年为顶峰区,年发文数量均保持在30篇以上;2019-2021年为衰减区,发文量急剧下降,并逐年下滑(见图1)。

图1 RDA主题期刊论文年度发文量

期刊论文发文量走势与RDA国际研究进展相关。

2005年AACR3更名为RDA,2006年曹宁发表《网络环境下区域合作化的中文名称规范控制——CCCNA第一次中文名称规范业务研讨会议综述》[16],首次在国内期刊文献中提及RDA概念。此后,有学者对RDA的编制进展、RDA理念进行了跟踪研究。

2011年后,RDA网络版、纸质版发布,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全面实施RDA,上海图书馆、CALIS、中国国家图书馆开始制订应用政策,开展RDA培训,RDA研究到达小高峰。

2015年后,随着国外RDA实践经验增加,以及上海图书馆与CALIS先后启用RDA进行西文编目,国内RDA关注度激升。而RDA中文版的出版让更多编目员关注到RDA的发展与应用,将RDA研究推向高潮,成为RDA研究的热点区间。

2019年后,RDA研究急剧下滑,这既有国际因素,也有国内因素。国际上,受3R项目(RDA Toolkit Restructure and Redesign Project,RDA工具套件重构与重设计项目)实施影响。3R项目启动于2016年10月。2017年4月11日起,RDA停止更新,RDA工具套件进入冷冻期。2018年6月13日发布新版工具套件Beta Toolkit(测试版),2020年11月15日Beta Toolkit正式版上线,3R项目宣告结束。3R项目实施的2016-2020年间,RDA研究进入观望期。在国内,随着RDA应用日臻成熟,各图书馆、CALIS等机构西文编目工作进入正轨。而多年来RDA中文化研究尚无突破点,新研究热点未形成,RDA研究热度下降。

(2)期刊来源。统计分析论文刊载期刊类型可了解有关主题论文的质量,特别是对核心期刊收录的论文进行分析可清晰把握研究主题发展动态。在RDA主题304篇期刊论文中, “全国中文核心核心期刊” 收录189篇,收录率为62.17%,CSSCI来源期刊收录186篇,收录率61.18%。收录RDA论文数量前10名期刊(见表2),均为CSSCI来源期刊和来源扩展期刊,共收录RDA期刊论文142篇,约占总期刊论文数46.71%。

表2 收录RDA主题论文数量前10名的期刊分布

从收录年限看,各刊均覆盖2013-2017年,表明这一区间是RDA研究关注度最高时段。从关键词分布看,编目工作、FRBR、资源描述、英美编目条例(AACR)、MARC等出现频率较高,表明权威期刊对RDA的理念与特性、RDA在编目工作中的实践应用、MARC的RDA适应性改造等主题关注度较高。

期刊来源的主题分析基本能反映各刊对RDA领域系列主题研究的关注度。比较而言,《图书馆杂志》关注点比较全面,从RDA解读到MARC格式的适应性改造与著录实践、国外经验介绍、新技术新模型的应用等均在收录范围。《图书馆建设》关注RDA实践探索,侧重RDA在各类资源编目细则的变化,这一主题发文量占47.4%。《图书馆论坛》关注点集中于RDA中文化研究,关注度占55.6%。

2.3 高影响力作者

高学术影响力作者通常代表研究领域的中坚力量,可采用普莱斯定律进行定义:M=0.749(NMax)1/2(M表示为入选某领域高学术影响力作者的论文数的最小数值(阈值);NMax表示为发表论文数量最多作者的论文数),当研究者的论文数量达到高学术影响力作者的阈值时,可入选为高学术影响力作者人群。由统计可知,2005-2021年RDA主题论文最高产作者的论文数为17篇,即NMax为17,经计算得M约为3.08,取整数为3,即当该研究主题作者的论文数量达到3篇及以上时,入选为该主题的高学术影响力作者。经统计,RDA主题论文的高学术影响力作者21人,占该主题发文作者259人的8.1%,相应发表的论文数量为125篇,约占该研究主题论文353篇的35.41%;高学术影响力作者的人均论文发表数量约为5.95篇,约为非高影响力作者的人均论文发表数量(约0.96篇)6.20倍,显示出RDA研究高影响力作者人数比例偏低,但研究成果数量高,对RDA研究成果贡献大的现状。

21位高产高影响力作者的研究内容涉及编目规则、书目数据、英美编目条例、检索点等。胡小菁[17-19]的研究数量与质量最高,共发文17篇,被引频次超过10次的有7篇,包括《中国图书馆学报》发表的《RDA与关联数据》(被引频次最高,48次)、《内容和媒介类型:RDA与ISBD对比分析》(21)、《文献编目:从数字化到数据化》(17),《大学图书馆学报》发表的《RDA的国际化设计与本地化实施》(27),《国家图书馆学刊》发表的《〈资源描述与检索〉的酝酿、编制与实施》(15),《图书馆建设》发表的《〈中国文献编目规则〉和RDA对电子资源著录的异同分析》(11),以及《图书情报工作》发表的《欧洲RDA兴趣小组的工作及其启示》(10);研究内容涉及RDA解读、RDA编目实践、RDA本土化、关联数据、元数据及其标准等。姜化林[20-21]比较了国外RDA政策和RDA编目规则修订,张秀兰[22-23]主要研究RDA编目规则修订、变革与发展。

2.4 发文机构

RDA主题发文数量超过3篇及以上的机构有20个,包括:国家图书馆(84)、华东师范大学(27)、北京大学(14)、湖南科技学院(13)、辽宁科技大学(12)、上海图书馆(12)、中国海洋大学(9)、武汉大学(8)、山东大学(6)、南京政治学院(6)、南开大学(5),南昌大学、中山大学、江苏科技大学、辽宁省图书馆、福建省图书馆均为4篇,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苏州大学、南京图书馆均为3篇。发文量最大的机构为国家图书馆,研究成果最早发表于2006年。华东师范大学的研究成果《RDA与关联数据》被引频次(48)和下载次数(3,390)都最高。发文量前20名机构中,高校15席,公共图书馆5席,显示RDA研究机构广泛分布于高校。

2.5 资助基金类型

受基金资助的项目研究成果通常具有较高质量;资助基金级别越高,研究项目所受重视程度越高,研究成果更具代表性。353篇RDA主题论文受基金资助情况见图2,共有53篇为基金资助项目研究成果,约占15.01%;其中受国家级项目资助的论文46篇,受省级基金项目资助论文2篇,受其他类型项目资助论文5篇。进一步分析可知,受国家级以上基金资助论文约占总受资助论文86.79%,而受省级以上基金资助论文比例高达90.57%。这说明RDA研究受基金资助比例较低,但研究项目受重视程度更高,拥有一批高质量成果。

图2 受基金资助情况

2.6 被引频次

某主题论文的被引频次一定程度反映该论文的质量。RDA主题论文按照被引频次可划分为4个区间:0次、1-9次、10-19次、20次以上。由图3可知,论文被引频次出现次数最多的区间为1-9次间,共有187篇论文,约占52.97%;论文被引次数20次以上的为10篇,仅占2.83%;而0被引论文达125篇,约占35.41%,这说明高质量RDA主题论文数量较少。

图3 不同被引频次区间分布情况

为分析被引频次与文章质量的关系,将被引频次排名前5%的RDA主题论文的类别、评价信息进行统计,得到11篇文献,均发表在CSSCI来源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期刊上。发表在《中国图书馆学报》上的3篇文章中,《RDA与关联数据》[17]分析RDA与关联数据的关系,提出通过关联数据发布RDA编目的书目数据,能最大程度地发挥RDA潜力;《RDA与中国:编目的国际化》[24]基于RDA专为数字环境设计的特性,以编目的国际化为目标,期待中国参与到未来RDA发展中;《内容和媒介类型:RDA与ISBD对比分析》[18]比较RDA与ISBD的内容和媒介类型,提出选用通用术语、内容类型采用后组方式、增加延伸属性容纳连续性资源、出版界沟通协调等建议。

3 研究热点

为挖掘RDA主题研究热点,以CiteSpace软件对RDA主题论文的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时间节点设置为2005年1月-2021年11月,节点类型为Keyword,关系网络连线强度选取cosine算法,网络修剪方法为 “Pathfinder” “pruning merged network” ,绘制出具有258个网络节点、506条网络连线的RDA主题共现图谱。共现图谱的节点关键词的面积越大,代表该关键词出现的次数越多;节点关键词的中心度越高,代表其具有较高的研究热度。由图4可知,节点关键词 “RDA” 的面积最大(出现频次183次),也是唯一一个出现频次超过100次的关键词,表明RDA主题研究论文对 “RDA” 自身特性的研究最为深入。

图4 RDA主题论文的关键词共现图谱

对节点关键词 “RDA” 的论文年度发文量进行统计(见图5),可知2013-2018年的年均发文量为21.7篇,与其他年份相比,保持较高的年度发文量,这也说明该时间段为节点关键词 “RDA” 的热点研究年份。节点关键词出现频次超过10次的还有编目(44)、编目规则(36)、关联数据(23)、FRBR(17)、图书馆(16)、文献编目(15)、MARC(12)、书 目 数 据(12)、资 源 描 述(11)。中心度最高的为 “文献编目” ,中心度为0.64,表明我国研究群体围绕文献编目对RDA的FRBR理念、RDA编目规则、MARC的RDA适应性改造、基于MARC的RDA编目实践、关联数据的书目数据模型等高度关注。

图5 节点关键词 “RDA” 年度发文量

为了解聚类关键词发展情况,生成RDA主题论文的时间线视图。如图6所示,生成的聚类主要包括:高校图书馆、编目、书目记录、图书馆、编目规则、关联数据、资源描述、媒介类型、元数据、中文编目和编目标准;每一聚类标签中,时间节点越靠前,关键词节点的连线越密;聚类规模越大的标签,其相应节点关键词间的连线更为稠密。

图6 RDA主题论文时间线视图

综合上述关键词可知,我国RDA研究实践以高校图书馆为主体,研究热点包括:关键词 “编目” “编目规则” “资源描述” “元数据” 指向的RDA特性解读,关键词 “资源描述” “书目记录” “媒介类型” 指向的基于MARC的RDA编目实践,关键词 “资源描述” “中文编目” “编目标准” 指向的RDA中文化探索,关键词 “关联数据” “书目记录” 指向的新型书目框架研究。为更细致准确地把握RDA研究,进一步浏览353篇样本数据后,总结出RDA研究的主要热点如下。

(1)RDA特性解读:包括研究初期的RDA制订历程、FRBR对RDA的影响分析、RDA与AACR2的比较等,以及2017年IFLA LRM发布后的新版RDA介绍。张秀兰[22-23]介绍RDA的制订背景、内容特点、对国际编目事业的影响;吴丽杰[25]阐述FRBR对RDA的影响;吴跃[26]分析AACR2与RDA之间的关系以及在资源描述方面的不同;丁政等[27]比较新旧版RDA的变化。

(2)MARC格式的适应性改造:包括MARC21的改造经验、CNMARC的改造设想。姜化林[20]、赵丹丹等[28]介绍MARC21的RDA修订,胡小菁[19]、姜化林等[21]探索CNMARC的RDA更新。

(3)新型书目框架BIBFRAME研究:主要围绕BIBFRAME模型的解读、中文应用设想进行。刘炜等[29]剖析BIBFRAME的关联数据模型、需求与用例、工具与服务;李勇文[30]分析BIBFRAME在中文书目数据环境中的应用范式,提出本地化应用及二次开发建议。

(4)RDA的实践研究:我国最早实践研究出现于2010年,宋登汉等[31-32]基于RDA草案对古籍版本资源描述进行设计。2013年后随着RDA在我国西文编目上的应用,RDA实践性研究数量明显增加,研究范围从西文文献著录经验介绍,到RDA对中文电子资源、地图资源、石刻拓片上的实践应用探索,RDA在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以及在非遗数字化资源、音像电子资源上的应用设计等,说明我国RDA研究集中在西文编目及部分非书资源的应用上。

(5)RDA的中文化研究:集中在针对中国编目规则、著录格式CNMARC的修订与改造,RDA的中文化建议,BIBFRAME的应用设想上。吴雷[12]、王绍平[33]、林明[34]等从RDA与《中国文献编目规则》的比较,探讨《中国文献编目规则》修订方向;胡小菁[19]设计CNMARC的RDA适应性改造;高红等[35]提出适应中文的RDA修订、RDA中文电子版设想等一系列RDA中文化建议。BIBFRAME发布后,李勇文[30]、金华[36]对BIBFRAME的本地化应用、中文电子图书的编目应用进行了探索。

4 研究演化

为展示2005-2021年间RDA主题研究的演化过程,采用Citespace的突显功能-Burstness,默认选择f(x)=a-aea,a1/a0(2.0);a1/a1-1(2.0)的模型,设置γ值为0.2,其他参数保持不变,可获得突显关键词34个;将突显强度大于1的关键词按照不同的年度分布(2005-2009、2010-2013、2014-2017、2018-2021)进行统计分析。

由表3可知,2005-2009年间,RDA主题期刊论文的突显关键词为FRBR、文献编目和AACR,关键词持续突显时间均大于5年。FRBR突显强度最大、持续时间最长,表明FRBR及其家族模型是国内RDA研究长期关注的焦点,编目界用了较长时间了解、接纳、应用RDA。

表3 2005-2021年RDA主题期刊论文突显关键词分布

2010-2013年间,RDA主题期刊论文的突显关键词为资源描述、著录标准、编目标准、中国、OCLC、编目规则,表明这是比较研究RDA与中国编目规则、著录标准,即RDA中文化研究较为集中的时段。持续时间约2年,突显持续性不强,说明这一主题研究进展缓慢,难以持续引起重点关注。

2014-2017年间,突显强度大于1的关键词数量最多,包括语义网、规范控制、书目数据、图书编目、政策声明等。图书编目研究焦点的持续时间最长,且有持续成为研究焦点的可能,说明这一时段的研究多样化,书目数据在语义网的可识化研究(即新型书目框架的研究)、图书编目实践、RDA政策声明比较研究是这一时段相对集中的研究内容,而图书编目实践研究将持续一段比较长的时间。

2018-2021年间,突显关键词的数量最少,仅有著录、中文期刊两个。这表明近年RDA研究主题比较分散,相对集中的关注点在于书目著录实践研究和RDA中文期刊应用。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1)从RDA主题论文数量变化趋势看,我国RDA研究始于2005年,2005-2010年间是起步阶段,各编目工作会议开始关注RDA,少数研究者介绍与解读RDA。2010年后,RDA研究进入快速增长区,RDA关注度急速增长,研究内容拓宽至西文应用实践与中文应用探索。2015年起,随着RDA在西文编目上的应用,实践性研究明显增加,RDA关注度激升,RDA研究进入顶峰期。2018年后,受3R项目影响,RDA研究进入观望期。而我国RDA西文编目工作逐步进入正轨,中文化研究尚无突破点,新研究热点未形成,RDA研究热度逐年下降。但是,2020年底3R项目结束后,随着新版RDA工具套件Beta Toolkit应用的增加,RDA研究有望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2)从RDA研究成果质量看,RDA主题论文总体质量较高(CSSCI收录率达61.18%),说明我国期刊在一定时段对RDA的关注度高;但高学术影响力论文比例小(被引频次大于20次的比例为2.83%),表明我国RDA一般化研究较多,创新较少;受基金资助比例较低(15.01%),研究以个人或小团体为主,有序组织的针对性研究较少。

(3)从RDA研究群体角度看,高影响力作者比例低(约8.1%),但相应研究成果占该研究主题成果的比例高(约35.41%),对RDA主题研究成果贡献大。这说明我国研究群体中,多数成员研究能力较弱,研究成果难以有所突破。

(4)从RDA主题发文机构角度看,国家图书馆、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大学、湖南科技学院、辽宁科技大学、上海图书馆共发文162篇(45.89%),是RDA本土化的中坚力量。

(5)从RDA主题的节点关键词出现频率看,RDA主题研究热点主要为RDA特性解读、MARC格式的适应性改造、RDA的实践研究、RDA的中文化研究、新型书目框架BIBFRAME研究。

(6)从RDA研究成果演化过程看,RDA研究沿着解读RDA、RDA中文化探索、RDA实践研究的轨迹进行。FRBR及其家族模型是RDA的理论基础,得到长期关注;2010-2013年间的关注重点是RDA与中国编目规则、著录标准的比较研究,是RDA中文化研究较为集中的时段;2014-2017年间的研究内容比较多样化,新型书目框架、图书编目实践、国内外RDA政策声明比较研究是这一时段的重点关注内容;2018-2021年间的研究数量逐渐下滑且热点比较分散,相对集中的关注点在于书目著录实践研究以及RDA在中文期刊的应用探索。

综上所述,我国RDA研究多以个人或小团体为单位,少数机构取得RDA在西文编目上应用的突破性进展。在中文编目研究上,由于缺乏国家层面在编目规则修订、著录格式改造等方面的统一指导,RDA中文化研究进展不大,甚至止步不前,与国际应用研究的差距加大。

5.2 展望

目前国外RDA研究与应用已经相当成熟,国内研究却更多停留于理论层面,实践应用或研究仅局限于西文编目以及少数非书资源编目,RDA中文化研究进展缓慢。究其原因,一是RDA中文应用政策一直未能落地,中文文献编目规则未能进行RDA更新;二是缺乏适用于RDA编目的著录格式,CNMARC也未能进行RDA适应性改造;三是目前国内的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尚未能完全展现RDA的优越性。针对RDA中文化研究现状,我国RDA进程可分成两步走:第一步,借助新型书目框架BIBFRAME2.0与第三代图书馆管理系统FOLIO平台,实现我国图书馆中文书目数据走出图书馆 “围城” ,为网络世界所发现、识别、选择、获取;第二步,编制RDA中文应用政策或以RDA为基础修订或重新编制《中国文献编目规则》,为中文文献RDA编目创造条件。

FOLIO(The Future of Libraries is Open)是由图书馆、服务提供方、开发商共同开发与维护的、面向图书馆的开放式微服务平台。在FOLIO系统中,元数据划分为正式记录层(Formal Records)、业务记录层(Working Records)和统一记录层(Unifying Records)3个层次(见图7)。正式记录层是最底层的原始书目数据,如MARC数据可以被存储在任何地方。业务记录层是通过各类实体管理APP规范处理后的元数据。顶层的统一记录层是经过Codex处理后最终展示的各类型数据,也就是资源查询的起点。FOLIO中的Codex是基于BIBFRAME2.0设计的一个作品—实例—单件/馆藏3层数据模型[38],两者具有高度兼容性。因此,如果MARC数据符合BIBFRAME2.0转换工具的转换条件,就可能实现在FOLIO系统中的Codex转换,以统一记录的形式提供资源服务,即CNMARC数据可以有条件地利用FOLIO系统,超越图书馆范畴,走向网络世界。

图7 FOLIO系统的数据分层图[37]

目前BIBFRAME主页提供MARC21到BIBFRAME 2.0的转换工具,包括转换规范与转换程序。因此,如果将CNMARC与MARC21进行比对并加以改造,就有可能参照MARC21到BIBFRAME 2.0的转换规范与程序,设计出CNMARC到BIBFRAME 2.0的转换工具,从而实现CNMARC数据在FOLIO管理系统中的资源利用。当然,CNMARC的BIBFRAME转换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也非一个团体或一个机构的力量就能完成。CALIS、上海图书馆、深圳大学图书馆等已经开发或正在开发FOLIO系统[39-40],FOLIO系统在我国的应用正在有序开展。因此,有必要组织全国力量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由CNMARC向BIBFRAME2.0转换,早日让CNMARC数据走出图书馆,成为语义网中的可视化资源。

在推进CNMARC书目数据的语义网可视化进程的同时,国家层面有必要组织全国专家力量编制RDA中文应用政策,或以RDA为基础修订或重新编制《中国文献编目规则》。毕竟编制于2005年的《中国文献编目规则(第二版)》难以满足全媒体时代的编目需求。未来无论是完全按照RDA的4层编目,或者应用FOLIO系统的3层编目,都应基于新的编目规则进行。只有完成中文文献编目规则的更新换代,才有条件言及RDA中文化编目。

猜你喜欢

编目书目论文
推荐书目《初春之城》
试析图书馆编目的边缘化与编目馆员的转型
国家图书馆藏四种古籍编目志疑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编目工作问题探讨
新形势下高校图书馆编目工作面临的挑战和发展契机探讨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2013年5—12月最佳论文
本刊邮购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