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目标到过程:我国图情档博士人才培养分析*

2022-07-07朱嘉麒罗婷予侯剑华

图书馆论坛 2022年7期
关键词:图情博士生培养目标

张 洋,朱嘉麒,罗婷予,刘 城,侯剑华

0 引言

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信息的生产、利用、管理及传播等问题日益突出,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简称 “图情档学科” )作为以信息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应用型学科,亟需培养高质量人才从事信息资源管理、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舆情分析、数字人文、用户信息行为、计量分析与评价等相关工作和科学研究。博士代表着国家人才培养的高度,博士教育代表着一个学科发展的前沿、潜力和冲击力,繁荣而健康的博士教育预示着学科的欣欣向荣和蓬勃发展[1]。博士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科领域中的顶尖人才[2],为学科未来的前进与发展做好人才储备。新时期培养未来在图情档事业中具有高度嗅觉[3]、拥有远大理想和人文关怀、心系民族复兴和人类进步、具备道德修养和奉献精神、尊重学术、具有科学思维和领导才能的领航者,是图情档学科博士培养的主要目标。博士培养对专业领域方向的精、深要求尤为强烈。图情档学科下不同二级学科间,甚至是相同二级学科下不同方向的博士培养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如何识别博士培养的差异与共性,绘制博士培养画像,对于图情档学科的博士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图情档学科博士培养画像的研究多以招生简章[4]、博士课题方向[5-6]、开设课程[7]作为分析的信息元,信息的丰沛程度欠缺。而培养方案作为实现博士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其核心功用在于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及人才培养实现的具体路径,为教育实践提供指导。在实践过程中,培养方案为博士培养提供了评价与管理的基础,为博士培养过程预设了画像与规范。尤其是在自1980年代以来的新公共管理思维的影响下,培养方案预设的各项量化评价维度已经成为对博士生质量评价的重要标尺。然而,以图情档学科博士的培养方案为例,由于不同机构对培养方案的功用与价值认知存在一定差异,导致发布的培养方案在培养目标与培养路径的描写详细度上参差不齐,在过程与结果考核环节上也存在差异,影响了博士培养的结果。基于此,本研究以我国图情档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相关文本作为研究对象,对我国目前图情档博士的培养与评价相关内容进行了综合调研,对文本内容及其逻辑关系进行了质性分析与解构,对比不同培养机构的培养体系之间的异同之处,旨在更好地为新时期学科博士培养方案的制订与修改提供依据。研究提炼的核心科学问题如下:我国图情档博士培养方案的逻辑结构是怎样的?不同机构的培养方案是否匹配了其预设的培养目标?通过哪些途径实现?新时期的培养方案如何改进以匹配国家与时代需求?

1 图情档学科的人才培养研究回顾

人才培养是学科教育的核心要素,也是新时期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图情档学科中,早期的人才培养研究集中在吸取外国先进图书馆学教育经验、关注调研我国图情档教育现状、用外国经验指导本国图书馆事业以及图书馆学教育建设。早在1958年,王永厚就提出要用 “党性原则” 指导图书馆学教育[8]。1978年《国外图书情报人员的培养》报导外国图书馆事业发展动态[9],1979年马龙壁翻译《美国图书馆教育引论》,介绍美国高校图书馆学教育课程、职能、特点[10];1983年范铮概述美国图书馆学教育情况,为我国图书馆学建设提出建议[11]。探索国外先进经验、对国内外图情档人才培养体系的比较分析和思路借鉴是图情档教育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例如,对北卡罗莱纳大学和上海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12];对美国iSchools院校的数据科学专业培养方案进行的系统全面的调查[13];对中美高校的图情档专硕教育的培养方案的调研与总结[14-15];对美国档案与保护领域排名前10的院校的档案学研究生教育现状进行的调查和统计分析等[16]。这些研究普遍认为,美国图情档研究生教育以iSchools联盟的图书情报学科和信息技术优势为依托,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而信息时代的到来引发对我国图情档教育现状的阶段性思考,促使图情档学科建设以及图情档人才培养由 “舶来式” 逐渐转型为 “本土化” 。研究重点主要为对图情档相关岗位需求的讨论[17]以及对人才培养目标、过程的梳理归纳。总体上,图情档教育需面向信息时代、市场经济,向培养人才的实践能力方向发展[18]。具体研究方面,则以调研、归纳性质的研究为主,方法涵盖实地调研、问卷调查、文献计量与文本分析等。例如,对图书馆专业在各地专业设置、地理分布、课程等方面进行的归纳性总结[19];对当前我国情报学教育机构分布、招生、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方案等进行的系统调查;对江苏省各高校情报学硕士、博士对本学科教育体系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式的认知调查[20];通过文献计量和文本分析的方法对竞争情报方向人才培养的现状进行总结和问题梳理[21]等。

从研究对象看,新时期图情档学科对人才培养的探讨主要集中在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层次,尤其是专业硕士的培养问题,而对博士层次的人才培养问题关注较少。从研究内容来看,现有研究主要侧重于调研国内外图情档学科人才培养的发展现状,如教育机构分布、招生规模、人才需求、课程设置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从研究方法来看,以横向的对比分析法和纵向的网络调查法为主,数据来源包括招生简章、录取情况、培养方案、课程大纲等。这些研究从整体上回答了学科人才培养 “培养什么” “如何培养” 的问题,但是对以培养方案为主进行的培养机制、人才培养路径的细粒度研究较少。此外,当前学科的建设情况虽然良好,但人才培养定位存在一定程度的模糊[20-21],这也需要对背后存在的科学问题进行进一步探索。

2 研究设计与方法

培养方案对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因此研究不同层次不同学科的培养方案可为人才培养实践活动提供重要的决策支持。依托培养方案文本开展的研究,如对世界一流机械工程专业培养方案进行基于数据和词频的量化分析[22],对高等教育学学术博士培养方案进行梳理和总结[23]等均可为培养方案制定或修订提供依据。本研究采用了培养目标与培养过程的匹配分析方法对培养方案进行了分析,该分析方法遵循目标管理(Management by Objectives,MbO)的理论与方法。

目标管理MbO是以目标的设置和分解、实施及完成情况的检查为手段,实现组织经营目的的管理方法。目标管理过程包括制定目标、实现目标的过程和对过程的管理,以及对目标进行检查和评价3个阶段[24],其核心逻辑在于将总体目标拆分成多个维度,如可以通过质量、速度、可靠性、成本和灵活性等描述管理的效果[25]。目标管理理论广泛应用于医学教师的绩效考评,强调将教师的贡献与学校的发展目标相统一,将目标达成的结果作为对医学教师进行考核的依据[26]。教育方面,目标管理的方法同样被广泛应用,目前已成为德国高等教育体系(HES)重要的管理工具[27]。本研究认为MbO方法同样适用于对博士生培养的过程检验,可通过对培养目标与培养过程匹配情况的分析,验证两者间的一致性,发现规划中的不足之处,为我国图情档博士人才培养的发展提供重要实践依据和决策参考。

2.1 数据来源

本研究以图情档学科重要院系的全部培养方案作为研究对象,具体参照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在参评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 一级学科的39所高校中,选取评估结果达到B+及以上的高校,共计12所。选取样本均为学科的重要博士培养基地,基本反映了我国图情档博士人才培养的概貌。通过访问官方网站、研究生院网站和设置图书情报档案专业的学院网站,获取相应的博士培养方案,最终选取来自武汉大学、南京大学等8所院校的14份培养方案进行了分析(截至2021年5月19日),具体如表1所示。需要说明的是,个别(T2/T4/T12)培养方案的专业虽然已经超过了图情档范畴,但同样依托于本学科培养单位完成培养工作,因此也将其纳入本研究的分析范围。

表1 培养方案相关文本统计编号表

2.2 分析方法与过程

本研究为质性研究,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方法,通过明确的编码规则将由大量词汇组成的文本压缩为数量较少的内容类别,是质性研究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28-30]。内容分析法可以有效地识别文件中存在的趋势和模式,Stemler和Bebell曾基于对学校使命与愿景相关文本的内容分析,推断学校对自身存在目的的根本认识,并考察用来进行项目考核的标准是否与总体规划的目标相一致[31]。本文沿用了这一研究的方法和逻辑,首先通过对培养方案的内容分析识别人才培养的基本内容,再以目标管理理论为基础,通过 “目标-过程-过程考核” 的匹配分析,讨论培养目标与培养过程的一致性问题,具体研究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研究框架

将收集到的培养方案整理成文本,导入NVivo 12软件进行两次编码。第一次编码以获取培养内容,形成一级节点为目的,采用应急编码方法[32],为开放式编码。首先由两位课题组的研究人员分别独立对培养方案进行审查,并提出一组反应培养内容的特征清单,其次对两份特征清单上整理出来的特征进行对比和调整形成初始范畴,应用该初始范畴进行统一编码并多次迭代该过程,直到研究人员间的编码一致性达到95%,最终形成了培养目标、基本制度、研究方向、课程设置、实践环节、参考书目、质量管理7个培养内容范畴。第二次编码以第一次编码结果作为起点,以检验培养目标与培养过程的一致性为目的,以目标管理理论为基础,将各培养方案相关内容进行分解和比较并逐句登录,直到无新译码产生达到饱和为止,最终形成基于培养方案的 “目标-过程” 编码结果。

3 基于培养方案文本的内容分析

本研究在使用NVivo12对高校培养方案进行文本编码的基础上,发现我国图情档博士培养方案主要包括培养目标、基本制度、研究方向、课程设置、科教实践、知识架构与质量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培养方案的编码结果与示例

(1)培养目标:社会目标(公民素养与社会素养)、职业目标(职业素养)、知识技能目标(学术素养)。综合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博士培养方案的目标描述可发现以下共性:社会目标方面,绝大多数高校秉承为国育人的理念,以服务国家发展建设为导向(T2-T3、T6-T7、T11),强调思想政治过硬(T1-T3、T6-T11)、德智体全面发展(T2-T3、T6-T10);职业目标方面,大多数院校以培养具有独立从事学术研究和教学工作的高层次人才为目标(T1-T2、T4-T5、T7、T9-T10),少数院校如中山大学(T14)、上海大学(T8)、云南大学(T13)提到了培养能在图书馆、国家机构、企事业单位等从事信息资源管理的高级管理型人才;知识技能目标方面,各院校均要求学生全面掌握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大多数院校要求学生了解学术前沿(T3-T5、T7-T8、T10),掌握1门以上外语(T2、T6-T8),并具有撰写外文论文和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活动的能力。一些院校对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做出了要求(T3、T6、T9、T11),仅有上海大学(T8)将 “熟悉现代信息技术及其应用、具有信息技术、管理与文史领域交叉学科知识” 作为博士生培养的知识技能目标之一。

(2)基本制度:学习年限、培养形式、指导方式。从学习年限上看,国内图情档博士培养基本为3年或4年,且有从3年向4年转变的趋势,最长学习年限6-8年不等。除吉林大学外,绝大多数高校不允许提前毕业。从培养形式上看,国内高校大多实行脱产全日制培养,少数允许在职博士非全日制培养(T2、T4-T5)。全部高校实行导师负责制,个别辅以指导小组制(T1-T2);导师是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博士生的学业指导,同时部分高校明确了导师的职责(T2-T3),个别高校提出导师需要关心博士生的全面成长(T2)。基于培养目标,各培养方案均设置了课程、学位论文和考核的环节、部分培养方案设置了实践环节(T1、T7-T11)。

(3)研究方向: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从研究方向上看,在3个专业中情报学的研究方向涉及范围最广。3个学科在信息资源管理、知识管理等方向上有交叉。图书馆学与情报学在信息服务、信息检索等方向上有交叉。图书馆学与档案学在信息资源建设方向上有交叉。情报学研究更注重用户、信息分析和信息处理技术。图书馆学的研究方向则更侧重于管理。档案学的研究方向更加突出政府、企业等应用场景。研究方向的设置往往根据学院导师的研究领域进行差异化的制定,各高校培养方向具有多元性。

(4)课程设置: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选修课。在课程数量上,除中山大学要求学生至少修读9门课程(T14)之外,其他院校修读课程在5-8门之间。除教育部要求的外国语和马克思主义公共必修课外,学术规范的课程性质因校而异,例如南开大学将研究生学术规范设置为了校级课程(T6-T7),南京大学和中山大学将学术伦理及规范设置为了院级课程(T5、T14)。课程结构普遍包含2-3门核心课程(如基本研究方法论和专业基本理论),以及各高校的特色专业课程(T6),如吉林大学开设的 “管理研究计算机辅助系统” 等。另外,个别院校建议课程的选择可以在导师指导下进行(T2、T6)。

(5)科教实践:参与科研项目、教学实践、学术活动。绝大多数高校都要求博士生参与科教实践,包括参与科研项目、担任课程助教、参与组织学术会议等,具体形式和内容有所差异。武汉大学要求博士生在攻读博士期间应至少承担一门课程的教学助理工作或参加导师课题组的一项科研工作,参与学术会议会务组织工作(T9-T11)。中山大学要求博士生至少担任2门课的助教(T14),并通过将实践环节兑换成相应学分,对学生是否完成实践要求进行考核。

(6)知识架构:期刊论文、专著。大多数高校要求学生选读规定的学术著作、学术期刊,但各高校对选读书目的考察程度差异明显。部分高校没有相关规定,个别高校仅规定需撰写读书报告或作文献阅读报告(T6),部分高校则具有明确的考察标准,武汉大学就要求学生研读150篇以上国内外专业文献,并开展研讨交流会,在学术研究进展汇报与学科综合考试环节中进行考核(T9-T11)。

(7)质量管理:课程考核、博士生资格考核、中期考核、预警机制、学位论文工作。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大多数院校对博士生质量管理做出了明确规定,质量管理措施贯穿了博士学习的整个周期。按照学位论文工作,质量管理可以分为 “开题报告前” “开题报告及中期考核” 和 “学位论文撰写与答辩” 3个阶段。前期质量管理是为了保证低年级博士生的学习质量,主要措施包括课程考核、博士生资格考核、学科综合考试等。 “开题报告及中期考核” 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学生学位论文选题的适当性和学生学习的中期性成果。该环节为目前质量管理的主要环节,主要对学生开题报告、学生阶段科研成果以及课业成绩进行综合评价。但不同高校对中期考核评价不通过的处理方式差异明显,如南京大学对不及格者作取消学籍肄业处理(T5),中山大学作退学处理(T14),上海大学视研究生具体情况作警告、延期或退学处理(T8)等。 “学位论文撰写与答辩” 阶段的质量管理措施以确保学位论文的质量为核心,是质量管理的终点。从学位论文工作时间看,一些院校规定学位论文的工作时间应不少于2年(T1、T6、T11)。学位论文的工作流程按照校级相关文件规定实施,典型工作环节为开题报告,论文撰写,预审,预答辩,评审,查重,答辩。各院校在环节的设置和实现的顺序上存在一定差异,如中山大学采用先查重后送审的工作方式(T14),南京大学则是在论文评阅意见返回后,开展查重工作(T5)。

4 培养目标与培养过程的匹配分析与问题识别

按照目标管理理论中目标设置与实施过程相匹配的分析逻辑,将培养目标设置为一级节点,并在培养方案中寻找与培养目标相对应的培养过程作为二级节点,可以发现现有培养方案中培养目标与培养过程设置两者间的关系。通过对同一培养单位的多份相关文件进行归纳,最终得到培养目标-培养过程编码表(见表3)。

表3 培养目标-培养过程编码统计表

对上述匹配结果的解读如下:首先,科研能力的培养受到一致关注,包括发现科学问题的能力,针对科学问题进行研究设计的能力,基于现有理论、知识与方法进行理论与方法创新的能力,写作能力与学术交流能力等。该目标的实现主要依托要求博士生了解学科发展前沿,掌握学科知识、理论与方法,熟悉现代信息技术及其应用,鼓励学生参与学术活动,并相应地设置前沿类课程、理论与方法类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除此之外,绝大多数培养方案还明确要求博士生参与导师项目,参加学术会议,发表学术论文,以锻炼博士生的科研能力。其次,博士生的外语水平也在培养目标中被多次强调。培养方案要求博士生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够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文献,具有外文写作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为此各高校除了按照统一要求设置第一外国语课程以外,少数培养方案还明确规定了学生需阅读一定数量的外文文献。但是,部分培养过程目前对培养目标的支持程度有限,如普遍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虽然研究生教育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且博士生教育质量显著贡献于国家的科技创新实力[33],但现有培养方案中对创新能力的培养仍显薄弱。另外,教学能力作为培养目标之一,同样需要拓展实现路径。目前对教学能力培养的具体措施主要通过博士生承担助教工作并取得相应学分来实现,但与未来从事的科研、教育工作依然有明显的差异,仍需开展更深层次的训练。

5 关键问题讨论

以上对我国主要的图情档博士培养方案进行了深入分析。总体看,我国图情档博士培养初具规模,培养环节丰富,培养方式多元,不同院校间也呈现了特色。与此同时,还存在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培养方案的专业细分优化、强化使命感培养、精确匹配培养目标与过程以及平衡职业素养教育与科研能力训练。

5.1 细分优化培养方案的专业设置,聚焦人才细分培养

博士生的培养对于专业领域方向的精、深要求尤为强烈,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育层级上对于通识性内容的关切,探讨博士生培养问题的理想学科边界应该至少细化至二级甚至二级学科以下才有实践意义。但是,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众多院校的培养方案重通用而轻细分:对于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以及相关专业可能采用同一套培养方案文本。就上述3个专业方向而言,其新时期的培养目标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培养方法以及过程管理也需细分讨论。分类培养、分类评价的思维模式可能更符合新时期的人才需求,也更有利于优质的博士输出。事实上,培养模式区分度不大,培养理念和条件支撑有待提升是我国博士培养普遍存在的问题[34]。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培养方案设置难以满足研究生个性化培养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仍存在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因此,推动图情档学科博士培养的细分工作,将成为未来学科建设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5.2 强化学科使命感培养,服务学科与社会

图情档学科培养的博士,最终仍需回归本学科,贡献于学科的发展与进步。对学科历史的学习在本科阶段相对普遍,在博士阶段则相对稀少。事实上,学科使命感本身需要培养对象具有对学科历史与背景的深入理解,而对于博士阶段的培养,则更应加强对学科历史的回顾,理解学科的历史沿革,才能更精准地把握新时期的时代需求。对背景、历史的充分掌握是Edmund Husserl的核心哲学之一,其原理为通过对历史背景的 “世界观悬置” 与 “意识还原” ,将朴素信念转变为基于普遍的认识论,进而探寻价值与意义[35]。未来可以探索更加系统及多样化的培养方式,开设更具有历史与背景普及性质的专题讲座,并设置具体的措施和考核方法。此外,国内各图情档院系秉承为国育人的办学理念,均提及培养博士生旨在为国家发展做出贡献。但在培养过程中,对博士生 “如何为社会做贡献” 以及 “做出什么样的贡献” 仍可做进一步补充,例如支持学生积极参与具体合作机构(如图书馆、档案馆、情报所),可以进一步具象表述,也可设置关于学科核心价值与核心问题的研讨课,通过哲学思辨提升学生对学科使命的理解。一方面,可促进培养方案中设置的社会目标避免空洞与口号化,提升本院系博士的学科与专业认同感。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各层次研究生切实提升专业的社会价值,以及对图情档事业的认知水平。此外,各院校可以结合本学科教师的研究方向和当地的社会文化需求,有特色地对人才培养的社会目标进行细化,提出博士层次人才培养的情怀与愿景,从服务社会、服务学科的角度增加博士生从事相关研究和教学工作的热情和使命感。

5.3 精确匹配培养目标与过程,落实创新思维训练

我国图情档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措施多元,包括参与科研项目、学术交流、教学实践等多个环节。这些实践环节虽然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实现,但仍需进一步明确边界,避免培养方案过度重视解释权而弱化实现路径。特别是在创新思维训练的落实(C1)以及身体素质方面(C6)两方面,亟需进一步深化。拥有创新思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学术素质,对学者未来成就的影响甚至胜于智力因素[23]。在各个培养方案中,尽管 “创新精神” “创新能力” “创新思维” 等字眼屡见不鲜,具体培养举措却不够充分。目前,大多数院校对创新思维的培养主要依赖课程培养和科研实践,而配套的以激励科研创新为导向的新型评价体系仍需进一步健全。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在科学管理主义和绩效问责机制的交叠影响下,对创新的评价机制存在一定的 “功利主义” ,反而容易产生过度关注产出绩效,强调学术研究的显示度、可测量性与可计算程度的倾向,违背了创新思维训练的初衷。

在身体素质方面,培养目标中强调德、智、体全面发展以及身心健康,但培养方案里却鲜有关于身体素质培养的内容,唯独南开大学将 “体育课” 纳入学生的选课范围,但也规定体育课不计算学分。身体素质对于一个人的生活、学习、工作固然重要,但如何将其作为图情档博士培养的目标值得思考,保障博士生在读期间身体素质的路径也值得探索。

5.4 平衡博士的职业素养教育与科研能力训练,强化团队合作能力,保障人才输出质量

总体看,各培养方案凸显对科研能力训练的重视,却淡化了对职业素养的培养(C2-C5、C11-C12)。此处所指的职业素养不仅是作为未来科研工作者的朴素科研素养,也包括未来高校教师的人才培养素养、未来馆员的文化服务素养、未来信息分析工作者的数据分析素养等。

图情档博士科研能力的培养相对成熟,综合了参与导师科研项目、自主申报承担科研项目、参与学术活动、参与研究前沿类课程等,对应的考核手段包括了发表论文、学位论文质量管理和科研汇报等,从培养措施到考核方法相对其他方面具有较强的可控性与可评价性。而职业素养的培养与评价却很少提及,尽管职业素养的概念相对复杂,却是新时期博士人才需要具备的核心竞争力,其至少包括业务素养、教学能力与职业伦理三部分。除依赖相关学术研究外,更需依托实践开展。教学能力方面,对博士生教学能力的培养则以教学实践为主,通常要求博士生担任课程助教或完成一定章节的独立授课。但这些社会实践的要求普遍缺乏能保证质量的考核方式,有待进一步完善,形成具体的量化标准。职业伦理方面, “学术道德” 作为职业素养的核心内容之一,其受到关注的程度并不大,仅少数培养单位设置了 “学术规范与职业伦理” 相关的课程(T6-T7、T14),部分学校将学术规范的培养落实为导师的职责,在当前我国严抓学术道德建设、打击学术造假的背景下,关于职业伦理的培养措施有待进一步加强。

伴随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各个领域知识的深度、难度、广度与复杂度日益增加。图情档学科的知识生产结构逐渐打破传统的碎片化分布状态,朝网络化发展,推动了知识创新从孤立个体转向团队合作形态。而图情档作为社会科学中极具实践性的学科,培养的人才理应具备整合众多信息资源,促使不同个体与团队形成合力,共同攻关重点科学问题的素养。但从培养方案来看,团队合作能力的训练在博士的培养过程中基本上是缺位的。这要求图情档院系在博士生培养过程中除了关注个人科研能力与职业素养以外,也应兼顾团队协作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学术交流能力以及信息整合能力的考核,或可通过增设群体面试、学术辩论、小组合作课题等多种环节和形式的实践提升其团队合作能力。

6 结语

目前图情档学科的博士人才需求与供给之间存在一定差距,一是因为学科发展太快而人才培养有滞后性,二是因为目前图情档学科的发展横跨众多科技领域,包括计算机科学、数学、认知科学等,需要具有融通跨学科领域知识和技能的人才,而传统按专业培养人才的模式无疑难以适应这样的要求。面对未来对人才培养的新挑战,图情档学科须在改革创新中寻求学科的持续发展。

本文通过文本分析的方法,以 “目标-过程” 的培养视角,对国内主要图情档院校进行探讨。研究表明我国图情档学科博士生培养总体上呈现系统性,培养体系相对完整,培养方案均包含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分要求、培养环节、质量控制、学位论文等核心内容。但是,培养方案文本整体需要开展学科细分的修订工作以适应时代需求,在体现图情档学科博士的社会价值方面有待进一步探索,需加强对学科使命感的培养。另外,部分培养目标与培养措施匹配程度较弱,存在 “有目标,无过程” 的现象;在培养的过程中过于注重对博士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但弱化了对包括职业伦理、学术道德以及教学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职业素养培养。

本研究的贡献在于对培养方案的撰写提出了一种基于 “目标-过程” 匹配的逻辑,有助于在未来图情档博士培养的过程中,树立更明确的培养目标与更具体的培养过程。这一逻辑可以推广到不同学科、不同层次的培养方案制订与撰写中,让培养方案能成为兼具宏观指导作用与实现路径指导的 “人才培养说明书” 。在局限性方面,本研究选取的样本数量仍可进一步扩充,特别是补充一些最新设立博士点的图情院校,将有助于更全面地绘制图情档博士培养的精准画像,这也是课题组未来重要的研究方向。

猜你喜欢

图情博士生培养目标
数字时代图情档学科教育的数据化创新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图情档学科建设(笔谈)“新文科”呼唤图情档成为“硬”学科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聚青年学者之睿智 窥图情档学科之未来
——写在《图书与情报》“图情档青年学者专辑”出版之前
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王永平教授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陈桂蓉教授
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拜根兴教授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