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宋时期吉州窑黑瓷兴盛原因探究

2022-07-07张云慧景德镇陶瓷大学江西景德镇333403

收藏与投资 2022年6期
关键词:贴花窑变木叶

张云慧(景德镇陶瓷大学,江西 景德镇 333403)

一、吉州窑黑瓷发展概述

黑瓷是指施黑色高温釉的瓷器,东汉时期已有烧制黑瓷的窑场。宋代以前德清窑和邢窑都曾大量烧制黑瓷。在宋代以前,社会并不以黑瓷为主流审美,黑瓷仅在民间流行。直至北宋时期,随着饮茶文化和斗茶文化的兴起,社会的审美趋势逐渐发生了变化。以前不起眼的黑瓷成为盛茶的最佳选择。黑瓷迅速发展起来,尤其是窑变釉黑瓷兔毫纹盏,经常出现在宋代文人和学者的诗词中。宋代很多窑口都生产黑瓷,如北方的定窑、怀仁窑等,南方的建窑、吉州窑、湖田窑等。其中,最出名的是建窑和吉州窑。吉州窑作为纯粹的民窑,其黑瓷的釉色胎质不如建窑,但是装饰十分丰富。吉州窑的纹饰对研究宋代民俗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郑廷桂的《景德镇陶录》有云:“江西窑器,唐在洪州,宋出吉州。”可见,吉州窑作为江西民窑的代表,在古代瓷器制造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吉州窑于北宋时期烧造黑瓷。从出土文物来看,北宋末期,吉州窑黑瓷已外销至安徽等地。但北宋时期吉州窑出土的黑瓷多为素黑瓷,工艺较为粗糙,瓷器多釉不及底,说明此时吉州窑黑瓷制造尚处于起步阶段。南宋时期,吉州窑黑瓷制造进入鼎盛时期。黑瓷外销至江苏、浙江、河南、安徽等地。南宋时期吉州窑窑工制瓷技艺大幅提高,匠人掌握了窑变技术,开始烧制窑变釉瓷。此外,吉州窑窑工创新了剪纸贴花瓷、木叶纹盏等。除黑瓷种类增加外,吉州窑黑瓷的造型、工艺、产量都有很大提高。元代,社会风尚逐渐改变,黑瓷市场萎缩,吉州窑黑瓷开始衰落。到了明代初期,吉州窑黑瓷彻底停烧。

吉州窑黑瓷按照装饰技法可以分为窑变釉瓷、剪纸贴花瓷、木叶纹瓷、剔花黑瓷、素黑瓷等种类。窑变釉瓷包括兔毫纹、玳瑁纹、虎皮斑、鹧鸪斑等。兔毫盏是窑变釉中最流行的一种,南宋诗人杨万里在《以六一泉煮双井茶》中道:“鹰爪新茶蟹眼汤,松风鸣雪兔毫霜。”兔毫盏最初是由建窑生产的,在建窑的影响下,吉州窑也开始生产兔毫盏。剪纸贴花瓷是吉州窑最具有民俗特征的产品,吉州窑窑工将人们喜爱的剪纸与黑瓷相结合,创造出了剪纸贴花瓷。剪纸贴花瓷纹饰来源于窑工的生活,寄予着人们美好的愿望。木叶纹是吉州窑独创的一种品种,目前还没有发现其他古窑口掌握木叶纹制瓷技艺。木叶纹瓷制瓷工艺较复杂,需要先将木叶浸泡腐蚀,只留下叶脉,然后蘸上与黑釉不同颜色的釉料,放在已经上好黑釉的茶盏中进行烧造。关于木叶纹盏的创造,学术界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一些学者认为,木叶盏是受木叶意外落入茶盏中的启发而创造出来的;另一些学者认为木叶盏是在佛教影响下创造的。笔者认为第二种观点更合理,下文会对此观点进行详细阐述。

二、南宋吉州窑黑瓷兴盛的原因

(一)南宋政权的建立

北宋末年,由于战乱,宋室南迁,于临安建都,在订立《绍兴和议》后,南宋社会迎来了社会安定与繁荣发展。南宋政府为了社会的恢复与发展,发布了一系列政策,减免商税,鼓励外销,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此外,北方的战争与动乱导致大量人口向南方迁移,给南方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力,促进了南方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南宋政府的支持以及南方气候的优越,吸引了诸多人才涌进南方,加快了经济重心南移的步伐,促使南方城市繁荣发展。

吉州窑所在地永和镇,在这种背景下迅速发展。《东昌志》有记载“庐陵之盛,萃于永和”。随着永和镇经济的发展,吉州窑的发展逐渐到达高峰。吉州窑的繁盛在南宋《清都观记》中有记载:“(永和)镇距城十有余里,濒江带山,聚为井落。俗以凿山火土,埏埴为器,贸易于四方。瓦砾尘埃,所在如是。”南宋时期,吉州窑在北宋发展的基础上,扩大了产品与种类。其中,黑瓷为吉州窑的大宗产品,黑瓷较北宋有了较大的创新。窑工们完全掌握了窑变黑釉瓷技术,并创新了剪纸贴花瓷和木叶瓷。吉州窑的黑瓷盏,深受百姓喜爱。南宋时期的吉州窑黑瓷出土量远多于吉州窑彩绘瓷、绿釉瓷等出土量。《吉州窑遗址近几年考古调查发掘的主要收获》中便提到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的遗物,以黑瓷最多。吉州窑的发展得益于当时的商品经济发达,同时也促进了永和的商业经济发展。《庐陵县志》中收录的当时永和镇的镇区图中,绘有“六街三市”,其中有条街名为瓷器街,可见吉州窑瓷器贸易的繁荣以及对商品经济的积极意义。此外,北方由于战争的影响,很多窑口都开始停烧,这间接地促进了吉州窑在全国的运销。

宋朝财政情况十分紧张,因此宋朝政府积极鼓励民间对外贸易。当时造船业的发展和指南针的广泛应用使海上运输非常方便,为南宋陶瓷外贸提供了基础。在政策与技术的支持下,南宋时期陶瓷对外贸易达到鼎盛状态。据《诸蕃志》记载,当时与南宋进行海外贸易的国家和地区已达58个。南宋时期,江西瓷器外销的主要运输路线是由昌江流经赣江,再由鄱阳湖入长江,经明州(宁波)、泉州等大港出海,外销日本、南洋群岛和阿拉伯一带的地区。吉州窑产地永和,地处赣中腹地,紧靠赣江,可以到达广州和泉州等港口,其黑瓷产品远销海外,广受欢迎。日本的“天目”瓷器,就是特指我国福建建阳窑、晋江磁灶窑和江西吉州窑的黑瓷产品。据《江西陶瓷史》记载,日本曾出土一种内壁施黑褐釉、外部素胎的吉州窑乳钉柳斗纹碗,这些出土文物默默地记录了当时吉州窑海外贸易的繁荣。海外贸易的繁荣也促进了吉州窑的发展。直至元代吉州窑的黑瓷产品依旧远销海外。

(二)迎合文人的典雅审美

南宋时期文人的地位很高,因此,文人审美也成为南宋时期审美的主导。由于受到战争的严重影响,理学在南宋时期迅速发展,出现了朱熹、吕祖谦、叶适等理学家。在理学格物致知,为学严谨的影响下,南宋文人喜欢精致、雅致,向往自然,追求品茶、书画、音乐等优雅的活动,尤其是品茶。图1描绘了文人雅士品茶、观书作画的生动场景,足以见得品茶深受文人的喜爱。南宋诗人关于饮茶的诗句颇多,也反映了文人对饮茶的喜爱之情。如陆游的《初夏闲居(六)》:“小楼有月听吹笛,深院无风看硙茶。在文人的推动下,茶文化在南宋盛行,上至朝廷皇室、文武百官,下至市井工商、黎民百姓,都嗜好饮茶,茶坊、茶馆、茶楼随处可见,茶文化的发展促进了茶具的生产。

图1 南宋 刘松年《撵茶图》(局部)

宋人对吉州窑盏的推崇与斗茶之风炽盛是分不开的。宋代人的喝茶方式不同于唐代,宋代用的主要是点茶法。点茶法较为复杂,首先,将茶叶蒸煮、漂洗、压榨、揉匀,然后放进磨具,压成茶砖,再烘干,捣碎,碾磨成粉,筛成细末;接着将茶粉撒入碗底,加水搅拌均匀,再用茶筅击打茶汤,使茶汤打出厚沫直至厚沫成为白色。在斗茶时,厚沫泛起的颜色越白,则说明茶质越好,点茶人的茶技越高。因而,黑瓷盏成了重要的斗茶工具。宋人蔡襄在《茶录》中就曾指出“茶色白,宜黑盏”。意思是黑色茶盏与茶盏点茶时的白色后沫形成反差,便于观察。在这种繁荣的茶文化下,吉州窑黑瓷得到了蓬勃发展。席晓云在《江苏省出土的宋元瓷器研究》中统计出从新中国成立后到2015年12月考古出土的江苏省和上海市宋元时期的瓷器资料,其中,吉州窑出土的黑釉盏有118件,时期大多为南宋,足以见得南宋时期吉州窑黑瓷盏之兴盛。

由于吉州窑制瓷原料的问题,吉州窑的胎质较为粗糙,所以聪明的吉州窑窑工将重点放在釉面和纹饰上。吉州窑的黑釉瓷纹饰丰富,主要有窑变、剔花、剪纸贴花、木叶纹、釉上彩绘等。吉州窑的装饰反映了当时的文人审美,南宋时期,由于收复失地无望,文人思想及审美开始发生转变。南宋文人的审美主要特征是细腻、婉约、追求自然,在艺术作品上注重反映人与自然相融互通的关系。在这种审美导向下,植物纹样、动物纹样开始兴起。从南宋时期的家具、衣服、陶瓷中都可以看到植物和动物纹样。吉州窑黑瓷纹样主要是大自然中的花鸟树木、山川大地,这与文人向往自由的审美相契合。南宋文人通常把梅、兰、竹、菊比作四君子,象征傲骨、宁静、坚毅、淡泊四种品质。因而,吉州窑纹样也出现了大量梅兰竹菊的纹样,如剔花折梅纹,是吉州窑黑瓷的典型纹样之一,剔出来的梅花呈白色,与黑瓷形成鲜明的对比,展现了梅花冷寂孤寒、傲雪凌霜的美感,透出了“素艳雪凝树,清香风满枝”的诗意。

(三)迎合民俗审美

南宋时期,市民阶层兴起,各种市民社会组织的涌现,表明市民阶层的自主意识不断增强,对城市和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吉州窑作为民窑,以民间审美为基础,除了植物纹样外,吉州窑的其他纹样也反映了市民们的美好祈愿。南宋时期由于陶瓷的发展,陶瓷纹样越来越丰富,吉州窑作为民窑,创作比较自由,更加贴近平民生活,它能及时跟进百姓的审美与喜好。吉祥的图案和话语自古就很受人民喜爱。《旧唐书·姚崇传》写道:“求长命得长命,求富贵得富贵。”可见,长命富贵是人们长期以来的追求。南宋时期,市民阶层兴起,贫富差距拉大,这种情况进一步刺激了百姓对财富和荣誉的渴求。吉州窑剪纸贴花瓷的吉祥字纹样就是这种愿望的反映。黑瓷盏中的“金玉满堂”“长命富贵”“福寿康宁”就是一个较好的佐证(图2)。吉州窑中的犀牛望月纹饰(图3)也迎合了百姓对美好生活的企盼。犀牛望月在南宋民间有着“犀牛镇家灵,望月回天庭,殷诚月儿圆,财神来光临”的传说,吉州窑便将犀牛望月生动地复刻在陶瓷上,深受百姓喜爱。此外,吉州窑很多图案纹样都反映了百姓的朴素审美,如凤纹和龙纹,尤其是凤纹,其是吉州窑经典纹样之一。如图4所示,凤与双碟相配,采用对称的形式,寓意夫妻和谐美满、形影不离。中间作为点缀的梅花,使得整个画面更加和谐。凤纹也常出现在彩绘黑瓷中,如图5所示,图中双凤首尾均朝向中心花朵,寓意吉祥。吉州窑将百姓喜爱的图案融入日用陶瓷设计,迎合百姓的审美,巩固了吉州窑的综合实力和地位。

图2 吉州窑文字天目茶碗

图3 黑釉剪纸贴花犀牛望月盏

图4 黑釉剪纸贴花凤蝶朵梅纹盏

图5 吉州窑黑釉彩绘双凤纹盏

(四)迎合寺庙的禅宗审美

南宋时期,江南地区佛教发展兴盛,佛教的兴盛对陶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吉州窑地处赣江中游,是沟通禅学的基地与核心,所以吉州一直是禅宗传播的重要地点。自隋代以来,吉州便与禅宗结缘,曾出过志诚禅师,其为吉州佛教的发展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南宋时期,由于统治者信奉和利用佛教的政策,吉州佛教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寺庙的数量进一步增加,仅吉州窑生产地永和镇方圆两三公里内,就有本觉寺、宝寿寺、慧灯寺、智度寺等十多座寺庙。谢矩的《本觉寺记》文云:“本觉之盛,当绍兴年。栖禅有屋,膳僧有田。”可见南宋时期本觉寺等大的寺庙都掌有一定的田地,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和影响。由于寺庙规模大,人数多,以茶参禅,所以寺庙是吉州窑黑瓷产品的重要销处之一,本觉寺附近便有吉州窑窑址。

禅宗思想在吉州窑的很多产品上都可以体现。如吉州窑的木叶茶盏,吉州窑木叶碗表现的正是“一叶知秋”“叶落归根”等禅宗意境。吉州窑的薝卜花茶盏,也是为迎合佛教的审美而产生的。唐宋时期,佛教寺庙很注重四季自然环境的建设,薝卜花是寺院常见花卉之一。唐代《送静居法师》曾诗云:“薝卜名花飘不断,醍醐法味洒何浓。”吉州窑将薝卜花融入黑瓷,很明显是受佛教审美的影响。吉州窑的窑变瓷,其纹样如虎皮、如鹧鸪斑、如兔毫、如玳瑁,都与自然界的动物有所关联,也与禅宗思想中的自然观相契合。

(五)制瓷工艺的提高

南宋时期,由于战乱的影响,很多北方的窑工迁至南方窑口,吉州窑接收了很多北方的窑工,制瓷工艺也吸收南北所长,较北宋时期有了明显的变化。

首先是黑瓷的烧造技术,北宋时期的黑瓷大都少施半截釉,主要是为了防止搭釉。北宋时期黑瓷烧造方法主要是垫烧法和覆烧法。南宋时期吉州窑黑瓷就多为满釉了,其烧造方法主要是覆烧法和叠烧法。叠烧法会使用窑钱来保持叠烧器物之间的间隙,有效防止了粘釉,这样器物外壁只露少许胎,即通常所说的釉不及底。南宋中后期,随着工艺水平的提高,窑钱变得更薄,使得器物内外壁满釉,仅圈足内露胎。

其次是黑瓷的装饰技术,吉州窑黑瓷在北宋时期多为素黑瓷,即没有纹饰的黑瓷。至南宋时期,吉州窑黑瓷的纹饰越来越丰富,生产窑变釉瓷的数量也多于北宋时期,窑变釉工艺至南宋时期已完全成熟。剪纸贴花瓷和木叶纹盏的创造也说明了吉州窑的装饰工艺水平之高,能很好地将人们喜欢的剪纸贴花融入陶瓷中,将真实的树叶融入茶盏中。此外,南宋时期吉州窑烧造技术业已成熟,南宋早期的吉州窑已有专烧匣钵的龙窑,说明吉州窑窑业分工已十分精细。

四、总结

南宋时期,吉州窑黑瓷的兴盛状态主要受当时的政治、经济、审美风尚以及制瓷技术的影响,其兴盛原因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一是南宋政权的建立,促进了南方经济迅速发展,使得手工业迅速发展,陶瓷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加。且南宋政府的鼓励外销政策,对吉州窑黑瓷的外销有积极意义。二是迎合了南宋社会的审美,吉州窑黑瓷的纹样主要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迎合文人审美的自然植物纹样,第二类是迎合百姓审美的吉祥纹样,第三类是迎合佛教禅宗思想的禅意纹样。三是制瓷工艺的提高,吉州窑装饰的丰富是建立在吉州窑窑工的技术之上的。

注:本论文图片源于《雅俗之间·吉州窑》与网络。

猜你喜欢

贴花窑变木叶
窑变刻瓷,工巧合一
敏行篇之窑变·釉上粉彩作品
敏行篇之窑变·釉上粉彩作品2
“贴花黄”是怎么回事
立冬即事二首其一
梅大圣
盏中,木叶似小舟
“贴花黄”是怎么回事
论舞台服装中贴花设计手法及其应用
浅谈电动车贴花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