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吴让之书法风格探骊

2022-07-07高旭娇渤海大学辽宁锦州121000

收藏与投资 2022年6期
关键词:书风篆书用笔

高旭娇(渤海大学,辽宁 锦州 121000)

一、吴让之的师承关系

吴熙载,字熙载,后改字让之,师承包世臣、邓石如,绘画书法无不精通,尤喜篆刻。青年时期的吴熙载喜爱临摹汉代印刻,后直接取法邓石如,得其神骨,又融合自己的看法,发展完善了“邓派”篆刻。同治九年(1870年),吴让之离世,享年72岁。他留下了不少名作以及篆刻,在明清篆刻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早年吴让之师从邓石如的弟子包世臣,跟随包世臣学习书法,称得上学取二人之所长,终成博采众长的书法大家。吴让之兼善诸体,在篆书方面造诣极高,其流劲圆润的篆书线条深受后人拜服。在篆法上,他师从邓石如及汉篆,造就了他“静谧端庄、气势磅礴、铿锵有力”之态。吴让之作小篆《梁吴均与朱元思书》用笔圆润流转,篆法方圆并用,结体修长,有“吴带当风”之特色。从吴让之篆书的结体来看,每个字中宫收紧而笔画舒展,行笔过程动势十分明显,每个字虽单独排列却又连绵贯通,字形虽妖娆柔美却又刚劲有力。其师包世臣知识渊博,自称“右军第一人”,是极其自负之人。包世臣的主要成就在于其书法理论《艺舟双楫》,标榜碑学,对清代后期书风影响极大,至今为后人称赞。

二、吴让之书法风格形成过程

清代中期,社会动乱,这一时期书风巨变,书法界大乱,涌现了大批碑帖学书家。邓石如是碑帖学的集大成者,他的篆书初学李斯,后学李阳冰,突破了以往的笔法,富有创造性地将隶书的用笔糅合在一起,大胆地将提按顿挫方圆结合,丰富了早期篆书的用笔,影响了后世大批书法家,吴让之也从中受益,所以,在对吴让之书法风格的研究过程中,不可忽略其师邓石如。笔者收集了吴让之各个时期书法的相关资料,将其书风形成的过程分为几个阶段加以分析。

第一阶段:嘉庆十八年(1813年)以前,吴让之曾致力于科举考试,科举每三年两次,然而他最终仅仅被录取为秀才。尽管仕途不顺,他却与许多文人雅士得以结交,此时,他的书法还处在自学和临摹名人的阶段。从吴让之二十岁所刻《芳茂山人》可以看出,此时他还仅仅处在临摹仿古阶段,尚未形成自己的篆法风格。

第二阶段:道光年间(1821—1850年),吴让之还处于篆书风格逐渐形成的阶段,在此阶段,吴让之学习了包世臣的楷书笔法,后其师从邓石如学习篆隶,同时糅合以自己的特色,他的篆书逐渐出现中宫收紧、四肢舒展之态,吴氏篆书风格初现端倪。吴让之三十多岁所作的《观沧海者难为水》,首次流露出纤细柔美、线条流畅的篆书意味,甚至还带有邓石如的笔意。

第三阶段:清同治三年(1864年),书画家赵之谦曾让吴让之品评自己的印,赵之谦在一旁印了边跋,这使吴让之十分感动。除了对赵印作了评述之外,他还即兴发挥了“鉴古堂”“赵之谦”等四文字印,堪称吴让之成熟阶段的篆刻代表作。

第四阶段:同治九年(1869年),吴让之进入篆书风格完善期,其六十岁所作篆书四条屏《安世房中歌十七章之一》展现了他的篆书用笔风格:笔笔中锋,线条转折处方圆并用,柔美苍劲。吴让之先后师承包世臣、邓石如,经其自身努力,最终开创出独特的书法风格。

三、吴让之书法与同时期书家书法风格对比分析

邓石如,清代书法家,篆刻家。他一生清贫,读书甚少,为补贴家用,靠写字、刻印为生,自幼好篆刻且极有天赋。后邓石如精通四体,尤长于篆书,以秦李斯、唐李阳冰为宗,略带隶意,作品有《白氏草堂记》存世。邓石如《白氏草堂记》与吴让之《四条屏图》图片对比如图1、图2所示。

图1 邓石如《书白氏草堂记》

吴让之学习了邓石如线条厚重、起笔多圆润含蓄、笔画线条幅度不大、转折方中带圆、中宫收紧线条舒展的特点。从其作品中明显可以看出吴让之对邓石如书风的继承。在此之上,吴让之也融入了自己的特色。他使字形更加瘦长,且在转折之处方圆并用,上部缩紧,下部拉长,字的线条流畅美观,整体结构整齐,竖式贯通。

赵之谦,浙江会稽人,自幼年起便致力于文字研究和金石考据之学,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擅长学习、临摹古人名作,也善于自主创新,对后世影响深远。

两幅作品(图2、图3)的共同之处是:作品都略带隶意,字形偏长方,线条弯度较大,比较灵活,空间布局匀称,赵之谦线条的盘曲多形成于此。

图2 吴让之《四条屏图》

图3 赵之谦《饶歌册》

王福庵,浙江杭州人,书法工篆、隶。得吴昌硕鼓励,王福庵另独创一种风格,专工秦篆与钟鼎文。其所书小篆工整规范,有独特的韵味。王福庵是“西泠印社”的创始人之一。

两幅作品(图4、图5)的相似之处是:作品字形偏瘦长,转折略微方整,整体极为相似,用笔造型如出一辙。很显然,王福庵受到了吴让之的影响,形成了结体瘦长、上紧下松且较为圆转的书写风格。由此可见,吴让之在篆书上的造诣极高。

图4 吴让之《望岳》

图5 王福庵对联

吴让之喜好广泛,“诗、书、画、印”兼能,其所作石鼓篆文尤其经典。到了晚年,吴让之的创作风格已十分成熟,篆刻、书法、绘画都为人称赞,是书法史上的标志性人物。

吴让之的篆书以石鼓文为主要临摹对象,其中糅合了草体的笔法,使之气势恢宏。横幅作品是吴让之不常见的作品,与吴昌硕生平所作极为相似,两幅作品均呈左低右高之态,且用笔十分粗壮、饱满厚实。基于此,我们探究出吴让之书法风格的出处,即师从邓石如、包世臣,且受益于众多同时期的书家作品,他的书风逐渐形成。或笔锋,或转折,或长线,或起笔,都是他集众家所长而形成的,这些也是形成吴让之“吴风”的重要内容。他的字整体趋于纤细圆长,转折处以圆为主,亦不乏方折之处,线条流畅妖娆,尤其是长线条,使人尤觉旷世神通。就单字来说,比例和谐、舒适自然,给人以浑融清健之感。后世多临习吴让之的作品,吴让之在清代书法史上占据着承上启下的不朽地位。

四、吴让之书法风格的鉴赏

晚年吴让之的风格已然成熟,其用笔流畅圆润、线条刚劲有力、提按转折富有节奏、结构上紧下松。《与朱元思书帖》是其晚年经典著作。其中,“飘”字线条繁多,笔画多集中于上部,虽多而不冗。空间布局均匀,上部收紧,左右穿插和谐,疏密得当。“流”是全文中长线条最多的字,左右两部分虽同是“水”,形态上却有所区别,充满了流动的韵律感,整体十分灵动。下半部分线条的走势相同,看起来虽多而不乱,整齐舒畅。“飘”的右部、“风”同“荡”右上方的转折处都继承了邓石如的方圆重用之法。线条提按顿挫变化丰富,大都中不微提,又迅速下压,对于提笔的度把握得十分精到,这些使其书法结体修长、坚硬挺拔,又多一分妖娆柔美,气韵生动。如余秋雨先生在其作品中所谈:“书法是中华文化的缆绳。”纵观吴让之的一生,他早年多临摹,中年多贯通,晚年才形成自己独特的“吴门”书风,这些经历共同造就了他用笔方圆并用、藏锋行笔,结体妖娆多姿、修长坚挺,造型圆润流美、浑融清健的书风。

图6 吴让之对联

五、结语

书法是一门有法度的高级艺术,它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中和”之道。清人对篆书提出三要:一要圆,二要瘦,三要参差。圆是指圆劲,笔笔裹锋,绝非圆俗;瘦是指清瘦,瘦而有力,绝非枯瘦;参差是指在整齐之中带有点画的挪让,并非错落怪态。篆书贵在纤细劲挺,有沉着稳重的内涵,过于姿媚和轻佻则不佳。篆书起笔尚圆,过圆而无力;结题尚方,过方则少韵。一切种种,皆由“度”始。对“度”的良好把握,需要书法家不懈努力、广泛临帖并博览众书,集众家之所长并糅合自己的观点。古往今来,史上的书法大家无一不是集众家所长,融自身之贯通才形成独有的风格。吴让之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他在博采众长的取法过程当中,不仅汲取了前人之养分,也吸收了同代人之特色。其中,尤以其师邓石如、包世臣为最。他承袭了邓石如的用笔,也受到同时代不少书画家的影响,最终将隶书的笔法融入篆书,增强了篆书线条的灵活性和流畅性,使篆书的笔法更加丰富。吴让之在字形结构上也稍微作了一些调整,如把字形拉长,使其呈现上紧下松的效果,纵观全篇,这样可使文字更显整齐。

猜你喜欢

书风篆书用笔
饶宗颐老照片一组
纵横有象
——晚清以降颜氏书风在湖南特展
不要用笔去玩电风扇
张晓东《篆书国有岁以团扇》
鲁大东篆书苏轼“人生十六乐事”
包饺子
颜真卿书风演变及书学思想述略
智力大闯关
汉代隶书碑刻书风的变化及原因分析
我说当代篆书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