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穴电针治疗顽固性面瘫35例疗效观察

2022-07-06刘文军罗兴文

中国典型病例大全 2022年17期
关键词:针灸疗法

刘文军 罗兴文

摘要:目的:探索周围性面瘫中顽固性面瘫的针灸治疗最佳方案,观察采用双穴电针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针对后遗症期特点施以不同针灸疗法。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43%,对照组为62.86%,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采用双穴电针治疗顽固性面瘫疗效较好。

关键词:顽固性面瘫;双穴电针;针灸疗法

【中图分类号】  R24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2)17--01

面瘫为针灸科常见病,属于中医学中的口僻,口眼歪斜,俗称“歪嘴巴”“吊线风”,即西医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原因不明的急性发病的周围性面神经炎,最常见于贝尔麻痹,少数为亨特面瘫。以眼睑闭合不全和口角歪斜为主要症状,无半身不遂、神志不清。以16~50岁多见,由于该病病因、病理尚未完全阐明,西医无特异性有效疗法。古今大量医学文献记载和报道及长期的临床实践证明了针灸治疗面瘫确有疗效。但也有一部分患者由于治疗不及时或方法不得当导致疗效欠佳,也会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尤以眼睑闭合不全多见[1],出现顽固性面瘫。针对面瘫后经过规范的综合治疗2个月以上,患者仍见口角歪斜,难以进行抬眉、闭眼、示齿、鼓腮等动作的顽固性面瘫,笔者在常规针灸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双穴电针疗法,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全部病例均来自于2016年3月至2020年12月门诊患者,共收集70病例均符合周围性面瘫诊断标准,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5例,男12例,女23例;平均年龄48岁,平均(46.32+5.64)岁;病程最短66天,最长28个月,平均(6+2.13)月。对照组 35例,男14例,女21例;平均年龄41岁,平均(40.02+6.11)岁;病程最短71天,最长23个月。平均(6+3.16)月。组性别、年龄、病程相仿,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根据纳入标准符合全国高等学校教材《神经病学》中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诊断标准[2];病程2个月以上;参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评估及疗效判定标准方案》[3]面神经功能评分及《实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学》中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诊断标准。所有病例均符合以下诊断标准:①起病突然,病前常有受冷、受潮、吹风史。②患者眼睑不能闭合,流泪,额纹消失,不能皱眉。③患者鼻唇沟变浅或平坦,口角底向健侧牵斜。④根据损害部位不同可出现舌前2/3味觉障碍,听觉过敏,外耳道与耳廓部感觉障碍或疱疹,泪液减少等 。

2、治疗方法

2.1取穴 参考《针灸学》[4],近取攒竹、鱼腰、阳白、四白、颧髏、下关、地仓、颊车、翳风,远取合谷、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等。

2.2操作方法:对照组的针刺治疗是在穴位常规消毒后,选用0.28×40mm毫针直刺或斜刺,手法为平补平泻法,进针得气有酸、麻、胀、重感觉后,电针随意接在面部的穴位上,通电留针20~25min。治疗组强调针刺和选穴,即除了以上穴位外,还加上百会、承灵、率谷和夹承浆。在针刺时分组治疗,即①组用0.25×25mm毫针从攒竹透睛明;再用0.28×40mm毫针从鱼腰透鱼尾;②组在眶下用0.28×40mm毫针从球后经下眼睑向睛明穴方向透刺,另一针从丝竹空向太阳透刺;③组在口边用0.28×50mm毫针从地仓透夹车,再用0.28×40mm毫针从夹承浆向骸孔方向透刺,甚至可以透到骸孔内;④组是用0.28×50mm毫针从夹车向地仓透刺,再用0.28×40mm毫针直刺翳风穴。进针须有酸、麻、胀、重等得气感,针刺结束后,将组①与②作为一对电针线,又将组③与④作为另一对电针线 。各组的针柄基本形成交叉或半交叉状,将各组透刺针的针柄夹在同一个电针线夹上,也就是“双穴电针”。接上电针脉冲仪,运用疏密波,电流强度一般由小到大见肌肉受到电波刺激有节律的收缩以患者能耐受为宜,通电20~25分钟。对照组与治疗组在电针的同时,均用TDP神灯照烤患侧面部,并在取针后都在患侧面进行闪罐治疗。10次为一疗程,三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3、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痊愈 :临床症状完全消失,面肌功能完全恢复;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面容恢复正常,但有部分面肌功能未能完全恢复;好转:临床症状减轻,面容较治疗前有所恢复,面肌功能恢复不够满意;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 。

3.2 治疗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  见表1

两组痊愈率比较,经统计学处理,P<0.01;总有效率比较,P<0.01。两组痊愈率及总有效率有明显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4、讨论

中医认为面瘫病是因机体正气不足,经络空虚,风寒风热之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经络,经气阴滞,经筋失于濡养所致[5],最终,气血阻滞,肌肉纵缓不收而成。西医根据面神经受损节段部位的不同,疾病的发展及转归也不一样,如果对面神经麻痹的认识不足,有的发病部位在面神经的茎乳孔处,有的是在登骨肌支处,有的是在膝状神经节处,通常病变部在茎乳孔处,就是病情相对简单的“Bell”氏面瘫;而病变部在膝状神经节则多为“Hunt”氏面瘫,往往难治而易留下后遗症。一旦失治误治,往往会导致面瘫的迁延难愈而形成顽固性面瘫。

电针在治疗顽固性面瘫中发挥作重要作用,黄晓媛等[6]认为电针治疗是通过对人体穴位的电脉冲刺激,能使面部肌肉松弛、血管扩张、血液循环改善、微循环血流得到充分恢复,使患侧面部异常的新陈代谢得以恢复和改善,局部的内环境紊乱趋向正常,新陈代谢恢复,瘫痪的面肌也得以恢复至正常。由上可知,电针在面瘫的治疗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笔者采用“双穴电针”治疗顽固性面瘫基于“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同时根据电针的作用原理,在相近的两个穴位上同时带上电针,进一步扩大了电针的治疗范围和作用,从而是在普通电针疗法的基础上达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大大提高了疗效。该方法简便灵验,值得提出来探讨和研究,以便在臨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管遵惠,郭翠萍,丁丽玲.针灸治疗面瘫无效病例原因的分析与方法[J].中国针灸,2002,22(3):197-198.

[2] 吴江.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

[3] 王声强,白亚平,王子臣.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评估及疗效判定标准方案(修订案)[J].中国针灸,2009,(S1):71~73.

[4] 石学敏主编.针灸学[M].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225

[5] 薛辉,石旭星.面瘫急性期针刺治疗的可行性探讨[J].陕西中医, 2003, 24(9): 818.

[6]黄晓媛,李崖雪,孙申田. 不同电针波型在面瘫后遗症中的应用[J].针灸临床杂志,2007,23( 10) : 91–92.

猜你喜欢

针灸疗法
中医康复治疗联合针灸疗法对促进中风患者康复的效果分析
中医针灸疗法治疗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障碍优势探
温针灸疗法结合康复运动对肩周炎患者疼痛程度的控制作用研究
针灸疗法
针灸疗法
康复运动疗法联用针灸疗法对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治疗效果
武连仲教授五水穴及其临床用法浅析
腰椎间盘突出的康复理疗措施及临床疗效观察
132例加减逍遥散联合针灸治疗月经不调临床效果研究
针灸治疗慢性头痛41例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