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营养风险评估在结肠癌根治术患者个体化营养支持治疗中的应用

2022-07-02方艳霞邹俭妹彭艳青

齐鲁护理杂志 2022年12期
关键词:个体化结肠癌根治术

方艳霞,邹俭妹,彭艳青,丁 萌

(中山市人民医院 广东中山528400)

结肠癌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以40~50岁年龄段发病率最高[1]。结肠癌早期症状不明显,随着疾病进展,可出现出血、腹痛、腹胀、里急后重等症状[2]。目前临床治疗结肠癌多采取根治术,以控制肿瘤进展,改善病情。然而结肠癌作为一种消耗类疾病,治疗周期较长,患者普遍存在营养不足和营养风险问题,不仅会降低机体免疫力,还会影响肿瘤治疗的有效性,不利于患者预后[3]。基于营养风险评估的个体化营养支持治疗首先应用营养筛查工具评估患者营养风险,再进行个体化、专业化营养干预,不仅能有效纠正患者营养不良状态,还能提升患者康复质量。2019年1月1日~12月31日,我们对107例结肠癌根治术患者实施基于营养风险评估的个体化营养支持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9年1月1日~12月31日于本院行结肠癌根治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患者符合结肠癌诊断[4];②患者初次就诊;③患者ASA分级Ⅰ~Ⅱ级,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估系统Ⅱ(APACHEⅡ)评分[5]≥10分;④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患者心、肺、肾等脏器功能严重障碍;②患者语言交流障碍或精神异常;③患者合并其他部位肿瘤;④患者术前存在严重高血压或感染征象。将纳入的210例患者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法分为研究组107例和对照组103例。研究组男64例、女43例,年龄(55.26±5.38)岁;受教育年限(12.36±3.10)年;病理类型:盲肠癌18例(16.82%),升结肠癌49例(45.79%),肝区结肠癌25例(23.36%),横结肠癌15例(14.02%);Ducks分期:A期33例(30.84%),B期46例(42.99%),C期28例(26.17%)。对照组男59例、女44例,年龄(56.05±4.98)岁;受教育年限(12.15±3.27)年;病理类型:盲肠癌21例(20.39%),升结肠癌43例(41.75%),肝区结肠癌23例(22.33%),横结肠癌16例(15.53%);Ducks分期:A期34例(33.01%),B期42例(40.78%),C期27例(26.21%)。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两组术后均给予常规护理、心理疏导及化疗指导。对照组行常规营养支持治疗,给予患者肠内及肠外营养支持,肠内营养经鼻胃管输入、肠外营养经PICC管输入,保障能量供给,恢复机体正氮平衡。研究组接受基于营养风险评估的个体化营养支持治疗:①组建营养支持护理团队,包括主管医生1名、责任护士和专业营养师各2名;责任护士在患者入院时使用欧洲肠外肠内营养协会营养风险筛查量表(NRS2002)[6]对患者进行营养风险评估,得分为0分即无营养风险,得分1~2分提示可能存在营养风险,得分≥3分提示有营养不良或存在营养风险,应立即进行营养支持。②营养师评估营养不良风险患者的风险等级及体质状况,护理团队针对患者饮食习惯、营养状况及营养计划制订个体化营养支持方案,具体包括每日摄入卡路里、摄入食物的量和种类等,采用正确喂养方式,遵循循序渐进原则,热量不足经静脉滴注,并定期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调整营养方案。③责任护士每日负责评估和监督患者进食情况,每日对患者进行营养风险评估,同时遵医嘱使用免疫增强剂和促胃肠动力药。④开展营养咨询和营养学教育,提高患者对营养支持途径的认知和配合度,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膳食习惯。⑤干预过程中耐心倾听患者感受,给予支持和鼓励,激发其主观能动性,嘱家属陪伴患者,增强其治疗信心。⑥术后1周,根据患者胃肠道功能状况给予半流质饮食和口服营养液,停止肠外营养。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术后恢复情况、营养状态、并发症发生率及生活质量。①术后恢复情况:观察记录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排气时间、排便时间、疼痛指数及住院天数。疼痛指数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7]评估患者疼痛情况,分值0~10分,分数越高表示疼痛越剧烈。②营养状态:于术前、术后1周清晨空腹抽血,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患者人血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血红蛋白(HB)及转铁蛋白(TRF)水平。③术后并发症:主要包括胃潴留、恶心、呕吐、腹腔感染、排空障碍等。④生活质量:出院前,采用欧洲癌症研究和治疗组织(EQRTC)生活质量测定量表(QLQ-C30)[8 ]评价患者生活质量,量表包含躯体功能、社会功能、角色功能、认知功能、情绪功能及整体生活质量共6个维度、30个子条目,Cronbach′s α为0.811~0.904,各维度分值0~100分,分数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

2 结果

2.1 两组术后恢复情况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术后恢复情况比较

2.2 两组手术前后营养指标水平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手术前后营养指标水平比较

2.3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例(%)]

2.4 两组出院前QLQ-C30各维度评分比较 见表4。

表4 两组出院前QLQ-C30各维度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结肠癌起病隐匿,早期可无明显症状,因此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属于中晚期[9]。手术是目前治疗结肠癌的有效方法,但由于结肠癌患者多合并胃肠道功能紊乱,营养吸收受限,加上手术创伤和应激反应对热量、蛋白质的消耗增加,术后普遍存在营养风险或极易出现营养不良,进而影响疗效和预后。叶向红等[10]对181例胃肠道肿瘤术后患者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其中61.90%的患者存在营养不良,营养不良不仅会导致免疫功能降低,还会增加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因此,实施科学营养支持治疗,对改善结肠癌根治术患者营养状态和预后有重要意义。

NRS2002是欧洲肠外肠内营养学会推荐的住院患者营养风险筛查方法,简单且有效,能及早筛查出存在营养风险和营养不良的患者。基于营养风险评估的个体化营养支持治疗是在NRS2002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营养状况指标、机体耐受程度及疾病预后等给予专业、科学、有针对性的个体化营养指导,能够纠正机体负氮平衡,减少营养缺乏状况,缩短康复进程,提高生存率[11]。有研究发现,结肠癌根治术作为一种创伤性治疗手段,会引起一系列应激反应,而应激反应可引起机体内分泌紊乱,使机体处于负氮平衡状态,出现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低下等情况,导致胃肠道功能恢复延迟,并发症风险提高,不利于术后恢复[12]。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住院天数均短于对照组(P<0.01),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术后1周,两组营养指标均优于术前(P<0.05),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基于营养风险评估的个体化营养支持治疗能有效缩短结肠癌根治术患者的术后恢复时间及住院天数,改善营养状况。ALB、PA、TRF在肝脏中合成,能反映肝脏合成贮备功能;HB是存在于红细胞内、能与氧气结合的特殊蛋白质,当持续出现低HB水平时提示存在贫血,并且多与营养不良或胃肠道疾病有关[13]。基于营养风险评估的个体化营养支持治疗实施前先使用NRS2002对患者进行营养风险评估,再根据评估结果对存在营养风险的患者给予个体化营养支持治疗,同时根据患者的饮食习惯、营养状况计算机体营养需求,补充营养消耗,能有效缓解肠道应激反应,使机体维持良好营养状态,有助于术后恢复,减轻疼痛,缩短住院时间。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结肠癌根治术后并发症较为常见,不仅不利于术后康复,还会影响手术疗效,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P<0.05);研究组出院前QLQ-C30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P<0.05)。表明基于营养风险评估的个体化营养支持治疗对预防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均有重要作用。分析原因认为,主要是手术作为重要的应激源,可引起胃肠道激素的合成和分泌抑制,导致胃肠道功能失调,进而引起胃潴留、恶心、呕吐、排空障碍等并发症,基于营养风险评估的个体化营养支持治疗通过为机体提供充分的代谢产物,刺激肠道恢复蠕动,促进营养吸收、利用,增强体质,进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预后[14]。有研究表明,基于营养风险评估的个性化营养支持治疗能有效避免因营养不良而导致预后不良情况的发生,改善预后[15];这与本研究结果相符。

综上所述,对结肠癌根治术患者实施基于营养风险评估的个体化营养支持治疗,不仅能促进患者早期恢复,还能有效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个体化结肠癌根治术
个体化健康教育在小儿厌食症患者中的应用
近端胃切除双通道重建及全胃切除术用于胃上部癌根治术的疗效
个体化护理在感染科中的护理应用
个体化干预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的效果分析
探讨腹腔镜手术在横结肠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乳晕入路全腔镜下甲状腺癌根治术与小切口甲状腺癌根治术的临床对比分析
全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11例治疗体会
H形吻合在腹腔镜下远端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结肠内支架联合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在结肠癌合并急性梗阻中的短期及中期疗效分析
腹腔镜下横结肠癌全结肠系膜切除术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