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循证证据的改良策略在患儿静脉留置针输液维护中的应用

2022-07-02陈丽萍马粟瑜张伶艳

齐鲁护理杂志 2022年12期
关键词:循证输液例数

陈丽萍,马粟瑜,张伶艳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上海市201102)

头皮针穿刺输液为患儿传统输液方式,该输液方式会增加穿刺次数,造成患儿痛苦[1]。随着临床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输液技术也逐渐专业化,静脉留置针因具有操作简单、安全便捷、有效保护血管等优势而逐渐应用于临床。但由于患儿年龄较小、配合度较差、缺乏自制力等原因,留置期间会出现留置时间缩短、留置失败以及静脉炎、意外拔管、皮肤过敏等不良事件,致使留置效果无法达到预期,增加患儿痛苦,对患儿家长造成心理负担,加大护理人员工作量[2-3]。循证护理结合实际问题,借助科学证据,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相关研究显示,循证实践可有效预防留置针静脉炎的发生[4-5]。本研究探讨基于循证证据的改良策略在患儿静脉留置针输液维护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输液室2020年1月1日~12月31日收治的1536例输液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静脉留置针使用标准;②年龄≤12岁。排除标准:①病历资料不完整;②患儿完全不配合。随机分为对照组736和观察组800例。对照组男412例(55.98%)、女324例(44.02%),年龄(6.35±1.21)岁,体重(24.26±3.45)kg;观察组男456例(57.00%)、女344例(43.00%),年龄(6.44±1.14)岁,体重(24.12±3.51)kg。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伦理学原则,患儿家长对本次研究知情并签署同意书。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措施。护理人员做好日常监测、更换、消毒等,告知家长注意事项并及时解答疑问等。

1.2.2 观察组 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基于循证证据的改良策略。①建立循证小组:成员包括1名护师、1名护士长、接受过临床循证实践系统培训的人员1名及输液中心全体护士。②加强与患儿家长沟通:了解患儿基本信息,介绍此次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采用沟通与提问的方法评估家长静脉留置针输液相关知识知晓率等。此外,循证小组负责收集数据人员现场观察输液中心护士行为,并对护士进行留置针维护知识测试,主要包括用药前是否检查医疗用药及药物是否符合灭菌标准、对并发症处理能力、静脉留置针冲管及封管操作等。③系统评价与分析静脉留置针维护效果不佳患儿:首先查阅小儿静脉留置针维护的相关文献资料,并结合以往护理经验,分析导致静脉留置针输液维护中出现不良事件的原因;评估风险,制订基于循证证据的干预措施,同时将收集好的资料交给科室医生和专家进行评估,结合医生、专家的意见制订改良策略;根据评估结果及现状,主要从自我管理、护士行为转变管理、完善工作流程、完备硬件设施等方面实施改良措施。④自我管理:引导患儿及家长积极参与静脉留置针输液维护及管理,指导其掌握相关知识,如静脉留置针输液的利与弊、区分正常情况和异常情况、输液期间穿脱衣物的方法等,告知患儿及家长遇到异常情况立刻联系护士。⑤护士行为转变管理:对护士进行日常维护、并发症识别及处理等培训,循环授课,确保护士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并制作外渗、静脉炎等并发症识别小卡片,方便护士识别并进行对照,邀请感染科专家讲授常见菌落、手卫生不到位的危害。⑥规范输液室静脉留置针输液维护工作流程:制作静脉留置针置入与维护流程、不良事件如药物外渗等处理流程、居家护理表,制订静脉留置针日评估清单,追踪发生静脉留置针相关并发症患儿,将上述内容纳入培训考核中。⑦完备硬件设施:严禁一次性无菌物品混放,并将有效期明确标明在储纳盒上,强化护士取用时核对有效期的行为及意识。两组均连续干预14 d。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治疗依从性。完全依从:患儿完全接受医生制订的治疗方案以及各项护理措施,无哭闹现象;部分依从:患儿部分接受医生制订的治疗方案及部分护理措施;不依从:患儿完全不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措施,哭闹严重。总依从率(%)=(完全依从例数+部分依从例数)/总例数×100%。②比较两组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③比较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主要包括意外脱管、堵管、静脉炎、药物渗出等。④比较两组患儿家长护理满意度。对患儿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护士穿刺能力、静脉留置针固定技巧、护士服务态度、静脉留置针维护知识讲解等,按照4级评分法,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总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基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依从性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依从性比较[例(%)]

2.2 两组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比较 观察组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为(69.12±7.05)h、对照组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为(58.74±6.15)h,两组留置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634,P<0.001)。

2.3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例(%)]

2.4 两组患儿家长护理满意度情况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家长护理满意度情况比较[例(%)]

3 讨论

静脉留置针输液是临床患儿常见用药途径,由于儿童外周静脉细小、配合度较低、血管壁通透性高等原因,致使穿刺次数增多,舒适度下降,留置针维护难度较大,其外周静脉炎等相关并发症发生风险较高[6-7]。随着人们对护理服务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临床对静脉留置针输液的护理也越来越规范及细化。循证护理是以证据为基础的护理,通过在护理实践中运用科学性证据来提高护理质量。相关文献表明,静脉留置针维护中应用循证护理可显著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患者痛苦[8-9]。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依从率高于对照组(P<0.01),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P<0.01),表明基于循证证据的改良策略可提高患儿治疗依从性,并延长静脉留置针输液留置时间。随着无针输液的普及,外周静脉留置针成为患儿的主要输液工具,相关指南对静脉治疗提供了实际指导,但由于输液中心患者多、环境嘈杂,患儿年龄小等因素,导致护士工作量大,对静脉留置针输液维护知识学习及理解不够[10-11]。此外,患儿活泼好动,伴随静脉留置针穿刺部位不适、疼痛引起的紧张情绪等,会出现自行拔除情况[12]。针对上述情况,基于循证证据的改良策略不仅加强对护士行为转变管理,还对患儿及家长进行积极引导,使其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患儿治疗依从性,延长静脉留置针输液留置时间。对于静脉留置针输液维护,临床护理措施较多,如给予ABC分析法的静脉留置针维护、细节维护、家庭自我管理干预等,但应用效果差异较大。循证证据护理是将当前最佳的临床证据应用在护理服务中。多项资料显示,基于循证实践下的护理能显著提高护理质量、减少医疗费用[13-14]。基于循证证据的改良策略更具有科学性,在前期分析及评价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对干预措施进行完善、改良,如完善工作流程、完备硬件设施,以及为护士制作外渗、静脉炎等并发症识别卡片等。结果发现,观察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提示基于循证证据的改良策略可有效预防患儿静脉炎、意外堵管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经临床实践,基于循证证据的改良策略可使护理工作更加规范、科学化,从而提高患儿家长护理满意度[15-16]。但循证护理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临床循证证据在更新变化中,护理人员需不断学习改进并及时调整策略,以应对不同的护理需求[17]。

综上所述,患儿静脉留置针输液维护中应用基于循证证据的改良策略,可提高治疗依从率,延长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减少不良事件,提高患儿家长护理满意度,临床应用价值高。

猜你喜欢

循证输液例数
循证护理在上消化道出血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循证医学教育在麻醉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盆腔灌注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效果
探讨循证护理在急诊烧伤患者中的价值
《循证护理》稿约
人工膝关节翻修例数太少的医院会增加再翻修率:一项基于23 644例的研究
观察糖尿病足护理“五部曲”的健康教育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的效果
孕晚期经会阴超声评价宫颈各参数的临床意义
输液时短细管中为什么没有药液流出
颈枕输液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