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小学中年级学生身心特点的音乐教学有效策略研究

2022-07-02陈美华

教育界·A 2022年12期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策略

【摘要】小学中年级的学生具有情感比较丰富、集体意识较强、逐渐学会自主思考、希望得到尊重等特点。小学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学生的这些特点,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实现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具体而言,教师在演唱类活动中,需要引导学生模仿声音,揣摩神情动作,进行即兴表演;在欣赏活动中,需要设置视听、律动、对比环节;在自我展示活动中,需要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设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感受到音乐学习的乐趣。

【关键词】小学音乐;中年级学生;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陈美华(1969—),女,江苏省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在小学低年级阶段,音乐课堂教学主要以游戏的方式开展,将音乐知识渗透到游戏中。而在中年级阶段,音乐学习的难度逐步增加,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各种乐理知识,还需要参与音乐欣赏和表演活动,从而提升自身的音乐综合素养。在这些活动中,既要唤醒感性认知,也要进行理性思考,并将自己的创意融入其中,这让不少学生难以适应。针对这一问题,小学音乐教师应充分了解中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将探究、赏析和实践等活动相结合,提升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

一、演唱,调适最佳状态

(一)模仿声音,感受发声位置

中年级学生情感比较丰富、模仿能力较强,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这些特点,设计各种模仿声音的活动,如将演唱和模仿自然界的声音相结合,让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中,充分感受各种发声的位置,从而帮助学生把握音准。

例如,在教学《顽皮的小杜鹃》《白鸽》的作品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播放一段录音,让他们猜一猜音乐中有哪些鸟的叫声,并试着找出杜鹃和白鸽的声音。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模仿它们的声音,并将其运用到音阶演唱中。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可以提问:“我们平常在唱音阶时,用的都是唱名,那么,如果要将唱名全部用白鸽的咕咕声来代替,你们认为如何才能控制好音高呢?”学生通过实践可以认识到,音高和发出的声音之间没有直接的关系,而与声带的振动有关,因此,如果能找到正确的发声位置,那么即使只用“咕咕”这一种声音,也能体现出不同音高的差异。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个游戏。每个学生需要唱一个音,以扮演不同的小鸽子,并尝试以合作的方式唱出一个完整的音阶。学生在掌握了正确的发声方法、积累了音乐知识之后,再演唱《顽皮的小杜鹃》《白鸽》的歌曲,就能有效地控制音高。

很多小学生都对模仿动物的叫声等自然界的声音十分感兴趣,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参与模仿声音的活动。这种活动也比较符合小学生活泼好动、喜欢玩游戏的特点,并且可以帮助小学中年级学生从感性认知逐步向理性认知的阶段发展。

(二)声情并茂,揣摩神情动作

中年级学生调节情绪的能力比较强,并且能够体会深刻而丰富的情感。因此,教師可以引导学生一边欣赏、演唱,一边揣摩作品中的情感,并试着将这些情感通过神情动作展现出来,同时说一说这首作品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例如,《我的家在日喀则》是一首富有特色的藏族民歌,展现了藏族人民身着盛装、跳踢踏舞的热烈场面,抒发了藏族人民热爱家乡的感情和庆贺丰收的喜悦之情。教师在教学时先为学生播放这首歌曲,并简要介绍藏族踢踏舞的特点。接着,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二拍子的指挥手势学习这首歌曲。然后,教师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你们认为藏族踢踏舞是什么样的,《我的家在日喀则》这首歌曲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所表达的感情是否相同?你们能尝试用不同的表情和动作将这些感情表现出来吗?”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这首歌曲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比较欢快,节奏音型很有特点;第二部分节奏变慢,一个七拍的长音好似藏族人民在高歌;第三部分再现了第一部分的主题。学生在演唱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时,脸上洋溢着欣喜之情,并晃动头部、配上拍手跺脚的动作进一步表达喜悦的心情;在演唱第二部分时,闭上眼睛,摇摆身体,似乎在脑海中想象出了一幅令人心旷神怡的景色。最后,学生通过实践发现,在演唱歌曲时结合神情动作,有助于感受歌曲中蕴含的情感。

声情并茂的演唱能唤醒学生的感性认知,而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总结归纳,则能提升学生理性思考的能力[1]。这样的教学活动符合中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能够让他们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三)即兴表演,提高认知能力

教师可以结合中年级学生集体意识较强的特点,引导学生参与到即兴表演的活动中,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在学生进行即兴表演的过程中,教师适当地将旋律、节奏等方面的音乐知识融入其中,有利于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例如,《游子吟》《小儿垂钓》都是与唐诗有关的作品,教师在教学时引导学生赏析这两首歌曲,并进行即兴表演。学生需要一边欣赏歌曲,一边配上动作、舞蹈等,将歌曲的内容和主题思想表现出来。如,一名学生在欣赏《游子吟》的过程中,配上了缝衣服的动作,然后用手托着下巴,用眼神表达母亲对孩子的爱。歌曲播放完后,这名学生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我认为《游子吟》表达了母爱,它告诉我们,孩子要懂得报答自己的父母。”学生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提升了自身的表演能力,学会进行理性思考,而且培养了自身的认知能力。

在学生进行即兴表演时,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将旧知识与新知识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即兴表演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也能满足中年级学生的表现欲。

二、欣赏,培养审美意识

(一)结合视听,辨别情绪变化

中年级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独立思考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也有所发展。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这些特点,设计一些感性和理性并存的视听活动。在欣赏歌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结合视听来辨别音乐情绪的变化。

例如,在欣赏《映山红》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多媒体课件,以视听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鉴赏歌曲。教师先在多媒体课件中展现映山红开放时的美丽景色,接着播放电影《闪闪的红星》的片段,并向学生介绍相关的故事。然后,教师提问:“你们听完故事之后,对这首作品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吗?你们体会到音乐中情绪的变化了吗?”这时,有的学生回答:“我认为这首作品中的情感是层层递进的。音乐一开始的曲调比较柔和,体现了人民对红军的爱戴。到了音乐的高潮部分,人民盼望红军归来的情感被充分地表达出来。”学生了解了故事情节后,再鉴赏《映山红》这首作品,就能很快地辨别出其中的情绪变化。E586FEC6-3DD8-4D46-AA5B-81C424065C5E

采用视听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符合中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他们可以先唤醒自己的感性认知,再进行理性思考,从而体会作品中表达的情感,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

(二)结合律动,区分乐器音色

为了提升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跟着音乐律动的同时,学会区分乐器的音色。

例如,在欣赏《牧童短笛》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边听音乐边律动。多数学生以晃动头部、轻轻拍手的方式进行律动。活动结束后,有的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我觉得这首作品展现了中国的田园风光,十分唯美。”然后,教师向学生提问:“这首作品的名字虽然叫《牧童短笛》,但是它却是一首钢琴曲。你们知道笛子的音色是什么样的吗?你们认为用钢琴来演奏《牧童短笛》这首曲子是否合适呢?”教师提出这个比较有深度的问题,旨在引导学生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区分不同乐器的音色。如有的学生认为:“钢琴可以弹奏出如小桥流水一般的叮咚声,而笛子可以吹奏出悠扬的声音,我觉得这两种乐器不分伯仲,虽然它们的音色不同,但都符合这首作品的风格。”

拍手、跺脚、点头等都属于律动,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律动,让学生充分了解不同乐器的音色特点,能够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2]。中年级学生比较活泼好动,在活动中能够积极地进行律动,同时也提升了自身的音乐鉴赏能力。

(三)结合对比,体会表现手法

学生通过对比分析的方式欣赏作品,有利于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试着比较不同歌曲的速度、情绪,再试着对比音色、强弱、节奏等。这样,学生能够对作品的表现手法形成深刻的认知。

例如,《牧童短笛》《听一阵阵歌声》都是和放牧有关的音乐作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先欣赏这两首作品,再说说自己听完这两首作品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具体来说,一开始,教师先引导学生从音乐的情绪开始比较。多数学生认为《牧童短笛》比较欢快,能够让人联想到牧童在嬉戏的场面,而《听一阵阵歌声》的曲调比较舒缓悠扬,让人仿佛看到了辽阔的草原。然后,教师让学生试着从音乐的速度、力度、节拍、表现形式等角度进行对比。如有的学生认为《牧童短笛》呈现出从平稳到快速、再变回平稳的节奏特点,而《听一阵阵歌声》是一首轮唱歌曲,速度较慢,展现了牧童在大草原上尽情歌唱的可爱形象。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通过对比的方式,快速找出这两首作品的异同点,有助于提升自身的学习效果。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理解新世界上的一切的。”可见,学生只有通过比较、分析的方式研究不同作品的特点,才能更全面地了解每一首作品,对作品内涵的理解也更深入。

三、展现,尽享音乐魅力

(一)兴趣第一,点燃学习热情

教师适当地为学生创造展现自己的机会,有利于学生体会音乐学科的魅力。在设计活动内容时,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一些能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的活动。

例如,《司马光砸缸》展现了关于一个足智多谋的男孩的故事。小学生一般都对故事十分感兴趣,所以教师结合学生的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将《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演绎出来。活动开始前,教师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思考:“我们应该如何演绎这首作品,才能将司马光的形象特点呈现出来?你们对作品中的哪些乐句比较感兴趣?音乐作品是如何用旋律来表现不同人物的形象的呢?你们能通过表情和动作将不同人物的形象表现出来吗?”教师将音乐欣赏与表演巧妙地结合起来,能够点燃学生参与的热情。大部分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表演活动中,将这个故事很好地演绎出来。这样的活动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又能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二)人人参与,加强过程体验

中年级学生大都喜欢参与集体活动,所以教师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应该尽量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如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音乐剧表演、方案撰写等,明确每一位学生的分工,以提升学生的体验效果。

例如,在“夸秋天”的综合创编活动中,教师带领学生到户外欣赏美丽的秋景,并鼓励他们将自己的感受以音乐的形式表达出来。为了实现人人参与的目标,教师先引导学生相互讨论此次活动分为哪几个环节,大家需要完成哪些任务。學生经过一番讨论,认为可以两人为一组,寻找自己最喜欢的一处风景,再用笔、照相机等记录下来;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一边欣赏风景,一边吟唱,并进行录音。接着,师生评选出了最优秀的音乐作品。然后,学生展开小组讨论,在评选出的作品中截取一段旋律,并进行完善。最后,学生分别担任演唱、伴舞等角色,将创作的作品以表演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样的活动有利于加强学生的过程体验,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展现自己的才华。教师在活动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明确分工,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并且需要调动每位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以提升活动效果。

(三)尊重差异,分层设置任务

由于学生之间存在个性方面的差异,因此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设计多种活动方案,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同时,教师需要为活动设置不同的难度,让每位学生都能在完成任务后获得成就感,得到他人的认可。

例如,在学生学完《木瓜恰恰恰》的歌曲后,教师利用节假日到街上进行调查,看看有哪些食品店,然后设计一个为店主编写一首有特色的宣传歌的创作实践活动。教师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能力情况,设置了不同的要求。如,能力较弱的学生需要将《木瓜恰恰恰》这首歌曲的歌词改编成关于售卖棉花糖、冰棍等食品的内容;能力一般的学生需要选择其他歌曲,如《卖汤圆》等,对歌词和曲调进行改编;能力较强的学生则需要根据某种食品的特点和店主制作食品的过程、叫卖声等自主创作一首歌曲。作品创作完成后,学生需要向大家展示自己的成果。教师围绕同一个主题,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难度不同的任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自主选择编创任务,能够激发每一位学生参与的兴趣。并且,学生在展示作品的过程中,如果得到大家的肯定和赞扬,就能有效地提升自信心,获得成就感,实现自我提升。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该为中年级学生合理设计一些符合他们身心特点的教学活动,让中年级学生逐渐学会理性思考,在音乐学习中,从单纯地演唱歌曲、模仿声音逐步过渡到能够自主表演和创编作品,从而提升学生的音乐水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肖梅.奥尔夫教学思想下的小学音乐教学分析[J].求知导刊,2020(51):81-82.

[2] 余晓红.奥尔夫教学法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运用[J].江西教育,2021(24):85.E586FEC6-3DD8-4D46-AA5B-81C424065C5E

猜你喜欢

小学音乐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识字写字结合教学策略探析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三项教学策略
基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作文教学策略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开启学生智慧,构建快乐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