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奥沙利铂联合表柔比星经导管动脉栓塞化疗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

2022-07-01张栋华周晓鲁魏涛

癌症进展 2022年9期
关键词:奥沙利原发性导管

张栋华,周晓鲁,魏涛

安阳市第五人民医院传染科,河南 安阳 455000

在中国原发性肝癌是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据统计,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分别居全球恶性肿瘤的第5 位和第3 位[1]。原发性肝癌患者初期通常无特异性表现,大多数患者确诊时已是中晚期,无法进行根治性治疗[2]。随着近年来介入治疗等技术的发展,经导管动脉栓塞化疗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这种治疗方法能够有效缩小肿瘤,尽可能为患者争取手术机会,已成为目前治疗原发性肝癌的首选方式[3]。但经导管动脉栓塞化疗的方案多样,而临床对于联合化疗药物的选择尚无统一方案[4]。基于此,本研究探讨奥沙利铂联合表柔比星经导管动脉栓塞化疗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3 月至2021 年3 月安阳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纳入标准:①符合《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7 年版)》[5]中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标准;②经穿刺活检确诊为原发性肝癌,且失去手术机会,行经导管动脉栓塞化疗;③无化疗禁忌证;④肿瘤细胞未出现远处转移;⑤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恶性肿瘤或器官衰竭;②合并明显的黄疸、腹腔积液、恶病质;③已接受过放化疗或其他治疗;④存在免疫系统病变或机体严重感染;⑤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本研究共纳入82 例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39,奥沙利铂联合吉西他滨治疗)和观察组(n=43,奥沙利铂联合表柔比星治疗)。对照组中,男29 例,女10 例;年龄38~68 岁,平均(51.43±6.72)岁;肿瘤直径4~9 cm,平均(6.68±1.09)cm;Child-Pugh 分 级[6]:A 级25 例,B 级14 例。观察 组中,男28 例,女15 例;年龄36~71 岁,平均(53.29±7.31)岁;Child-Pugh 分级:A 级27 例,B 级16 例;肿瘤直径3~10 cm,平均(7.21±1.35)cm。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直径、Child-Pugh 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经导管动脉栓塞化疗,采用Seldinger 穿刺技术,选择股动脉作为穿刺点,行肝左动脉或肝右动脉造影,确定肿瘤位置、大小、形态及周围血供情况,将导管插进肿瘤供血动脉中,再经导管行灌注化疗。

对照组患者采取奥沙利铂联合吉西他滨治疗,将奥沙利铂(130 mg/m2)和5%葡萄糖溶液混合后缓慢灌注,再灌注吉西他滨(800 mg/m2)。间隔30天再进行1 次化疗,共3 次。

观察组患者采取奥沙利铂联合表柔比星治疗,奥沙利铂用量和方法与对照组相同,注入表柔比星(35 mg/m2)与碘油混合液,持续灌注时间>30 min,灌注结束后再进行造影,确定未见肿瘤染色后,再进行下一病灶的灌注。间隔30 天再进行1次化疗,共3 次。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3.1 近期疗效 依据世界卫生组织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7]评估治疗后3 个月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肿瘤病灶完全消失,至少持续1 个月;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肿瘤病灶体积缩小≥50%;疾病稳定(stable disease,SD),肿瘤病灶体积缩小<50%或增大<25%;疾病进展(progressive disease,PD),肿瘤病灶体积增大≥25%或出现新病灶。总有效率=(CR+PR)例数/总例数×100%。

1.3.2 肿瘤标志物 治疗前后抽取两组患者的清晨空腹静脉血3 ml,常规离心后分离血清,于-20 ℃保存待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水平,根据说明书进行操作。

1.3.3 不良反应 统计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恶心呕吐、发热、白细胞减少、贫血、末梢神经感觉异常。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 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近期疗效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3.72%(36/43),高于对照组患者的64.10%(25/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32,P=0.042)。(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n(%)]*

2.2 CEA、AFP 水平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CEA、AFP 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CEA、AFP 水平均低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的CEA、AFP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CEA、AFP 水平的比较

2.3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6.28%(7/43),低于对照组患者的35.90%(14/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32,P=0.042)。(表3)

表3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n(%)]

3 讨论

原发性肝癌起病较为隐匿,初期缺乏典型临床表现,随着肿瘤体积增大或转移,才可扪及肿块,出现黄疸、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腹部疼痛以及肝肾功能衰竭等症状,此时多数患者无法进行手术切除[8-9]。对于不能进行切除术的原发性肝癌患者,过去常予以药物维持延缓疾病发展,但总体效果欠佳[10]。

经导管动脉栓塞化疗是通过向肝动脉内推注栓塞剂或化疗药物,选择性地阻断肿瘤细胞的供血动脉,从而造成肿瘤细胞缺血、缺氧,达到阻断肿瘤细胞生长途径、致使微小病灶消失的目的,而且推注的化疗药物可保持较高的浓度,以达到抑制肿瘤复发、转移的效果[11]。奥沙利铂属于新型铂类化疗药物,也是一种非特异性细胞周期药物,能够迅速结合DNA,在体内消除速度较慢,半衰期可达24 h,奥沙利铂还可通过与金属离子、细胞膜等结合,发挥抑制肿瘤细胞分化的作用,从而缩小病灶[12]。表柔比星是近年来常用于治疗乳腺癌、血液系统及消化系统肿瘤的化疗药物,为蒽环类抗生素,其可通过结合细胞膜和金属离子、生成自由基、抑制DNA 聚合酶等途径,阻断肿瘤细胞的增殖和恶化[13]。熊书君[14]的研究结果显示,奥沙利铂联合表柔比星治疗晚期肝癌患者能够提高临床疗效,且不良反应少。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83.72%)高于对照组(64.10%),说明奥沙利铂与表柔比星联用可显著提高治疗效果,与上述研究结果相似。究其原因可能是奥沙利铂可推动细胞内DNA 形成链间、链内交联,从而有效阻断DNA 的合成途径,最终产生抗肿瘤活性,而在此基础上联用表柔比星能够通过抑制DNA 聚合酶来阻断肿瘤细胞DNA 转录、复制过程,从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治疗效果。

肿瘤标志物是一类反映肿瘤存在的化学物质,在肿瘤组织中多具有活跃的表达,与肿瘤发生发展、细胞分化等密切相关,可为临床中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CEA 在胚胎时期于消化系统内合成,在人体发育成熟后其表达逐步降低,但在多种恶性肿瘤中呈现高表达;AFP 是一种肝癌特异性标志物,常在临床中用于评价肝癌患者的病情发展情况[15]。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的CEA、AFP 水平均低于本组治疗前,观察组患者的CEA、AFP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说明奥沙利铂与表柔比星联用可有效降低患者的CEA、AFP 水平,能够有效抑制肿瘤生长。此外,本研究比较了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发现,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16.28%)低于对照组(35.90%),说明奥沙利铂与表柔比星联用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奥沙利铂联合表柔比星经导管动脉栓塞化疗治疗原发性肝癌疗效确切,可有效降低患者的肿瘤标志物水平,且安全性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奥沙利原发性导管
精益A3管理工具在提高STEMI患者绕行急诊科直达导管室的应用与探讨
长时间停用奥沙利铂再次使用致过敏性休克1例
医用弹性导管定长切割系统研制
AFP、CA19-9、CEA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价值
靶向免疫联合三维适形放疗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疗效观察
宏基因组测序辅助诊断原发性肺隐球菌
免疫分析仪检测血清AFP、CEA、CA-199、CA-125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
基于系统论SPO模型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干预实践
丁俊晖与奥沙利文的亦敌亦友
导管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