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术前下肢全长CT相关参数分析在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价值

2022-07-01赵如盛

当代医药论丛 2022年12期
关键词:冠状股骨置换术

魏 娟,赵如盛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江苏 南京 210029)

全膝关节置换术在帮助患者解除膝关节疼痛和重建膝关节功能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得到了诸多学者的肯定[1]。现阶段,对患者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前一般多根据其X 线片进行术前二维分析,但术后仍有一部分患者对总体疗效不满意,认为其患膝功能改善的程度未达到预期[2-3]。基于此,本文选取了40 例初次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术前下肢全长CT 相关参数分析在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 年1 月至2021 年6 月期间在我院初次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40 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纳入标准是:具有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指征,且单侧膝关节进行手术;由同一位术者进行手术操作;临床资料完整;知晓本研究内容,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其排除标准是:患有风湿性关节炎或膝关节感染;有膝关节手术史;存在下肢骨骼或膝关节畸形;合并有可能影响术后恢复的严重内科疾病。根据术前是否实施下肢全长CT 相关参数分析将这些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有患者20 例。在对照组患者中,有男8 例,女12 例;其平均年龄为(63.52±3.84)岁。在观察组患者中,有男9 例,女11 例;其平均年龄为(63.81±4.02)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前对观察组患者实施下肢全长CT 相关参数分析,术前未对对照组患者实施下肢全长CT 相关参数分析,只单纯对其进行CT 平扫。术前对观察组患者实施下肢全长CT 相关参数分析的方法是:用64 排CT扫描仪对患者进行CT 扫描,将层厚设为2.0 mm,对其患肢进行全长扫描(扫描范围为髋关节至踝关节)。扫描完成后将得到的数据传输至后期工作站,采用相关工具对下肢全长CT 相关参数进行分析。分析时,选取的CT 冠状位应能显示股骨头和股骨远髁的层面,将股骨头中心至股骨髁的凹陷顶端相连接,将这一连线作为股骨机械力线[4-5],将过髁间凹陷顶点作机械轴的垂线定义为预截骨线[6-7]。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影像学指标,包括髋膝踝角、股胫角、冠状位股骨角和冠状位胫骨角。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膝关节功能评分表(KSS)[8]的评分。KSS 包括临床评分、功能评分等指标,总分为100 分。患者的KSS 评分为85 ~100 分、70 ~84 分、60 ~69 分、0 ~59 分,分别表示其患侧膝关节的功能为优、良、可、差,即患者的KSS 评分越高表示其患侧膝关节的功能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21.0 软件处理本研究中的数据,计数资料用% 表示,用χ² 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用t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影像学指标的比较

术前,两组患者的髋膝踝角、股胫角、冠状位股骨角、冠状位胫骨角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髋膝踝角、股胫角、冠状位股骨角和冠状位胫骨角均有所改善,均处于正常偏差范围之内,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髋膝踝角、股胫角、冠状位股骨角、冠状位胫骨角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影像学指标的比较(°,± s)

表1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影像学指标的比较(°,± s)

影像学指标 时间 对照组(n=20) 观察组(n=20) t 值 P 值髋膝踝角术前 170.54±11.38 173.82±9.41 0.9934 0.3268术后 180.05±3.37 180.96±2.72 0.9397 0.3533 t 值 3.5834 3.2599 P 值 0.0010 0.0024股胫角术前 182.21±9.62 180.04±11.30 0.6539 0.5171术后 174.46±3.52 173.93±2.28 0.5652 0.5753 t 值 3.3834 2.3704 P 值 0.0017 0.0229冠状位股骨角术前 90.82±4.85 91.33±5.61 0.3076 0.7601术后 87.94±2.13 88.05±1.55 0.1867 0.8529 t 值 2.4315 2.5203 P 值 0.0199 0.0160冠状位胫骨角术前 85.96±3.17 84.71±3.88 1.1157 0.2715术后 90.13±1.36 90.79±1.60 1.4056 0.1680 t 值 5.4064 6.4787 P 值 <0.0001 <0.0001

2.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KSS 评分的比较

术前,两组患者的KSS 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KSS 评分均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的KSS 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KSS 评分的比较(分,± s)

表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KSS 评分的比较(分,± s)

组别 KSS 评分 t 值 P 值术前 术后对照组(n=20)28.14±18.42 67.01±23.37 5.8418 <0.0001观察组(n=20)27.48±16.66 71.83±24.15 6.3030 <0.0001 t 值 0.1188 3.2422 P 值 0.9060 0.0299

3 讨论

全膝关节置换术是临床上治疗膝关节疾病的常用术式之一。该手术的适应证是经保守治疗无效或效果不显著的严重膝关节疼痛、不稳、畸形及功能障碍。全膝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取决于多种因素,其中最为关键的影响因素之一就是下肢机械力线的定位。目前临床上在对患者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时,常通过X 线片了解其下肢机械力线,并采用股骨髓内定位及胫骨髓外定位的方法定位下肢机械力线。但常规的X 线片多存在放大比例不准确、投照位置不标准等问题,常常不能较为准确地向医护人员反映患者的下肢机械力线[9]。因此,在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时,寻找一种准确定位下肢机械力线的方法尤为关键。本研究的结果显示,术前,两组患者的KSS 评分相比,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KSS 评分均高于术前,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的KSS 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可见,在患者初次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前,对其实施下肢全长CT 相关参数分析有助于准确定位其下肢机械力线,提高手术操作的精准度,促进其术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

猜你喜欢

冠状股骨置换术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镜治疗:不是良好的治疗措施/LOVRO L R,KANG H P,BOLIA I K,et al//J Arthroplasty,2020,35(12):3575-3580.
有髋关节手术史的全髋置换术与单纯全髋置换术比较
人工髋关节股骨柄假体断裂的研究进展
股骨髁间骨折术后患肢采用特殊体位制动加速康复的效果观察
Oxford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内侧单间室病变学习曲线早期病例的短期疗效
全髋关节置换术与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效果对比分析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咽拭子与粪便排毒规律及临床表现
春疫
新冠状病毒流行期间,新生儿如何预防感染
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