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在职业教育学校工作中培育工匠精神

2022-06-30

辽宁教育·教研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工匠技能人才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技能型社会,弘扬工匠精神,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在国家倡导“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的大背景下,工匠精神成为中职学生不可或缺的德育必修课。近年来,教育理论工作者们从工匠精神的价值意蕴与培养途径等方面进行深度分析。

一、把握工匠精神的价值意蕴

王振鹏、刘凤彪在2021年第18期《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上发表的《新时代职业教育教师的政治思维和育人使命》一文中指出:

新时代的职业教育以培养面向行业(职业)需要、岗位(工种)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构成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的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迫切。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愈加凸显,现代职业教育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经济发展的意义愈加鲜明。实现新时代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教师要深刻理解工匠精神的核心要义,以工匠精神推进育匠事业的创新发展。

新时代职业教育是一项培育大国工匠的事业。推进“育匠”事业的创新发展,离不开工匠精神。工匠不仅是指从事劳作的人,更是指有技巧、技能、技艺的人,是对灵敏技巧、高超技能、娴熟技艺的肯定,是劳动者力量的象征、能力的体现,是对劳动创造价值的文化肯定。工匠精神作为社会发展进步的基因密码,成为人类社会不断战胜自然、共度生存难关的重要法宝,深藏在人类思想文化宝库的深处。

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中蕴含着丰富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的核心要义是精益求精、讲求效益、拼搏进取,是追求极致、追求卓越、无私奉献。现代职业教育是对工匠精神的传承,是塑造精神品质、锤炼人格魅力的重要社会实践活动。在现代社会,每一项事业,不论大小,都是靠脚踏实地、一点一滴干出来的。在工匠精神指引下,接受职业教育的劳动者无论从事什么劳动,都要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

职业教育有着明确的社会发展需要和社会价值约定。职业教育传递和传承知识、技能的过程,也是对人类社会规则意识的维护和弘扬,是对人类真挚情感、高尚情操的培植、培育,是对如何处理好各种关系的榜样示范。职业教育规模庞大、人数众多、提升空间大、可塑性强,对产业发展的作用巨大,是实现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基础保障,因而影响着个人、家庭乃至国家的未来。对技术技能人才来说,他们每个人都掌握着某个专业领域的技术技能,都对产业发展提供着积极的支撑和有效的帮助。尤其在教育水平不断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力度不断加强的情况下,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贡献能力也越来越强。

二、加强“德技艺道”深度融合

周如俊、陈冬云、陆道华在2022年第3期《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上发表的《“德技艺道”融合:中职校领航计划建设的人才培养价值取向与实践操作》一文中认为:

只有培养出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成为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型的一流人才,才能称为“一流中职校”。中职校一流人才是“德技艺道一体”的匠德匠技匠心匠魂的融合,也是磨炼成大国工匠的精髓所在,其核心在于专注专业、严谨敬业、精益求精等品德或态度在人文素养中化育、在专业实践中历练、在技艺追求中传承。

(一)“德技艺道”的内涵

“德”主要指“立德树人”——培养学生有理想信念、有为国家服务的社会担当的“匠德”。“技”主要指练就高超的专业技能,培养具备某领域专门的综合技能的“匠技”。“艺”主要指启发学生领悟职业活动之审美的意识,培养学生诗意制作或创作中追求精品自由真谛的“匠心”。“道”主要指锤炼技术技能操作活动之最优途径,培养学生对工作的敬畏、入魂,达到人与物的高度契合的“匠魂”。

(二)“德技艺道”融合的途径

首先,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理念角度来看,“德技艺道”融合的修炼与领悟过程,是一个充满艰辛的专业与敬业旅程,需要执着的坚持、追求的勇气与智慧的凝练。学生德技艺道精进的过程,更是学生心灵成长、境界转换的过程。

其次,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课程角度来看,一是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基础上,以综合性、情境性、生成性、全纳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德技艺道”共融发展的人为核心,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炼为“三维度九要素”核心素养,即“文化基础”“生涯发展”“职业信念”三个维度,“人文底蕴”“专业认知”“科学素养”等九个要素。二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优化并重构适应学生升学、就业、创业多元发展、多次选择的“岗课赛证、层类交互、多导多选、学用融合”课程体系。

再次,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文化角度来看,培养良好的职业核心素养是中职生在未来工作中取得良好发展的前提。实施“六场·共融”的文化育人模式,融入对职业特征、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职业人文素质的潜移默化的培养,将职业素养、职业品质和工匠精神培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加强学生独立人格、良好心理、合作意识、职业品行、求精精神、适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人本教育,推进“三全育人”与“双主体育人”的落实。

最后,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教学角度来看,在教学中贯彻“德技一体、素质本位、知能并重、做学合一”的教学理念,需要坚持“德技一体”“素质本位”“知能并重”“做学合一”。

三、营造良好现代工匠生长环境

南旭光、张培在2021年第22期《职业技术教育》上发表的《现代工匠何以养成:成长机制及培育路径》一文中认为:

现代工匠作为技术发展、商业生产、经济发展的中间纽带,其成长发展需靠顶层设计和价值引导才能实现。

首先,要为“劳动光荣”正名。在现代工匠培养过程中,应着力加强对劳动者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塑造,将新时代劳动精神及新劳动观人格化、具体化,并通过积极传播汇聚强大正能量,让劳动者在为社会贡献个人价值的同时获得幸福感和满足感。

其次,要重塑工匠价值体系。面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职业院校要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牵引,以优秀传统文化、卓越工匠精神和新时代人文价值的融合为支撑点,优化现代工匠生长环境,让劳动者在习得先进技术、精良技能和职业理念的同时,实现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提升现代工匠的社会荣誉感。

最后,要强化职业精神引领。面向高质量发展要求,将与时俱进的工匠精神作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核心精神加以强化,作为“五育”融合的起点,将职业精神蕴含在职业技能培养和专业教育之中,使它们一体发展、相融共生,帮助未来的现代工匠们树立追求卓越、专注品质、力求创新的职业信念和使命。

四、完善专业领域教学体系建设

顾建军在2021年第5期《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上发表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现代意蕴与职业教育调适》一文中指出:

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对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挑战,其关键在于形成以职业核心素养为引领的教学体系建设。

首先,在教学目标设计上,要有机地嵌入职业核心素养理念,强化职业的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的整合,要打破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壁垒,建立起跨领域、跨岗位的拓展性、交叉性、复合型的目标融通体系。在教学内容上,形成更为灵活的内容更新、跨领域融合的机制,加快新技术、新业态向新专业、新课程、新内容的转换速度。

其次,在教学方法上,建立常态化的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教学模态,在实际教学中注重真实世界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仿真情境的科学设置,注重采取项目制、任务单、问题串、情境链等方式方法,促进学生原理的内化、实践的淬炼、经验的提取、创新与反思能力的生成,强化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融会贯通、技术与技能的有机结合。

最后,在教学评价上,加强教、学、评的统一性,注重学习过程的发展性评价和增值评价,注重引入企业和用人单位人员共建评价体系和机制,注重学生自我评价和主体性发展意识的培育;同时,评价的内容和方法要与职业资格证书评价体系有效对接,与职业核心素养的评价相匹配,从而使培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不仅有其名,而且有其实。

五、校企协同锻造新时代专业工匠人才

于仁萍、宫晓峰、邢勤在2022年第5期《现代职业教育》上发表的《六维度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同锻造新时代模具专业工匠人才的研究与实践》一文中提出:

一是通过“协同创新中心+工作室”与“研究所+新技术应用推广中心”互相支撑,形成“产学研用创”五位一体的协同育人平台,建立校企协同培养衔接机制,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拓展人才培养空间,有效实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要素全面升级。

二是践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教育链、产业链有机融合,提升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社会责任意识,推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社会环境的形成与发展,形成校企联合培养的长效机制。完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推进招生招工一体化,建设校企互聘共用的师资队伍,建立体现现代学徒制特点的管理制度。

三是對接生产产业链,面向产业转型的新型岗位群,升级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将智能制造新技术、新工艺引入课程,重构“能力递进、课证融合”的课程体系。

四是以技能操作成果导向,开发以“工程案例”为载体的教学项目;以技术应用成果导向,开发以“企业产品”为载体的课程项目;以技术技能融合成果导向,开发以“改进产品”为载体的综合项目;以技术创新成果导向,开发“创新产品”为载体的自主研发项目。

五是建设以“技能+技术+创新能力培养与提升”为目标的高水平实践基地,与行业领军企业共建校内智能制造“共享工厂”和校外实践基地,校企共同开发实训教学项目,引入先进企业“6S”管理规范,发挥专业文化的育人功能。

六是探索“专业思政—课程思政”一体化管理路径,构建模具专业工匠人才培养的“12356”思政育人模式。

六、利用技能大赛提升核心竞争力

芮志彬在2021年第12期《职业教育研究》上发表的《职业技能竞赛对构建技能型社会的价值研究》一文中认为:

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的广泛开展和成功举办,使得越来越多高素质技能人才通过参加技能竞赛脱颖而出,全社会形成了“尊重技能、尊重人才”的良好示范性效应。技能竞赛有效推动了优秀技能人才的涌现,营造了人人崇尚技能的良好社会氛围,将对推进技能型社会建设产生独特的价值和重要意义。

技能人才成长有其自身发展规律。在培养过程中,更加聚焦提升职业技术能力,既要针对技术技能知识进行锻炼与培训,又要注重职业素养和动手能力的提升,培养的技能人才也是知识、技能、创新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针对学习过程和培养目标,技能竞赛为做好阶段性培养成效检验提供了有效手段,从赛前备战、赛项设计到赛场练兵,都体现针对技能人才职业能力、职业素养、职业理想的潜移默化检验和考核。同时,赛项设置充分体现出企业对具体岗位的实际需求。

未来技能型社会所需要的技能人才应具有素质高、能力强、复合型等特点,对待工作应有追求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职业技能竞赛肩负着为国家和社会发展选拔优秀人才的艰巨使命,其选拔人才的标准一定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基于选拔标准和职业教育和培训自身特点,在培养时既要重视人才思想品德的培养,又要重视人才职业品德的培养,所以培养重点应聚焦在品德和“技德”两个方面,思想品德为先,同时注重职业道德的培养,技能型社会所需要的技能人才必须具有“技德”。“技德”主要含义是以公德、道德为源,将自身发展主动融入到国家和社会发展中,遵守相关法律及行业准则,同时注重技艺、品行的锻造,日常注意恪守职业标准,注重养成追求更高质量、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等。通过品德和“技德”的双重锻造以实现“德技协进、德技并修”的技能人才培养目标。

职业技能竞赛以它特有的功能成功解决了技能人才培养成效检验难的问题,通过综合“知识运用、技能素养与动手能力”联合考察,检验技能人才是否具备应有的“技德”。利用其独特检验优势,发挥考核性、综合性、完整性特点,借助技能竞赛平台为技能人才打造真实工作场景与职业氛围,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综合任务处理能力的考察。技能竞赛为技能人才“技德”的检验提供了真实、完整的平台,使技能人才培养过程形成闭环,促进了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助力技能人才核心竞争力的不断增长。

党媚在2022年第5期《现代职业教育》上发表的《基于赛教融通的工匠精神与职业能力融合培育策略研究》一文中认为:

职业技能大赛历练了师生刻苦思索钻研,勇于探索创新,力争求新求异、求准求精的职业品质,以及精湛的技能水平和分析、处理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正是工匠精神的体现。

教学过程中引入大赛获奖选手、技术能手、大国工匠等案例进行宣传,将工匠精神植根于学生心中,推动其思想意识的内化;实践活动中,指导教师以自身的良好职业品质树立形象,切身言传身教,同时聘请大赛获奖选手及企业工匠参与到实践操作指导中,发挥技术攻关、技术推广和工匠技艺、工匠文化及工匠精神传承的作用,让学生具有学生和徒弟的双重身份,从形式上助推、心理上养成自觉推崇并继承和践行工匠精神的意识,将内心的工匠精神思想意识外化成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实践操作,推动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七、政府为工匠精神培育提供政策支持

丁美龙在2021年第11期《职业技术教育》上发表的《现代学徒制试点中工匠精神的内化培养策略》一文中提出:

首先,制订相关政策,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化媒介,大力宣扬大国工匠的事迹,在社会范围内传播良好的从业风气,提倡尊重各行各业一线技术人员社会正能量。同时,针对大学生创业就业问题,政府应科学引导,促使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中流砥柱。要充分利用社会舆论引导学生关注面临失传的、有一定价值的民族传统工艺,培养学生对精湛工艺技术的执着追求精神。

其次,为完善工匠精神培育机制,实现对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高效监管,政府应从组织机构、师资力量、经费投入、协调管理等角度统筹展开工作,确保工匠精神培育有章可循,建立起工匠精神培育的长效机制。

最后,在现有政策基础上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薪资待遇,对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进行表彰奖励,使工匠精神成为一种受社会各界人士推崇的时代精神,鼓励学生树立责任意识,向工匠们学习,进而成为建设社会的主力军。

猜你喜欢

工匠技能人才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90后大工匠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光影视界
工匠神形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拼技能,享丰收
致敬!老工匠
毛遂自荐
画唇技能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