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合教研 促进民族教育发展

2022-06-30李成顺

辽宁教育·教研版 2022年6期

摘要:为解决当前民族教研活动封闭、组织规模较小、专业引领不够等问题,辽宁教育学院通过线上线下教研融合、民族学校与普通学校教研融合、跨区域教研融合、教科研融合,以丰富的融合形式、清晰的运作程序,激发民族学校教师积极主动参与,赋能民族教研,建立教研共同体,最终实现教师的共同成长。

关键词:民族教研;融合教研;教研共同体

学校教育的关键是提高教育质量,而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是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能力。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和深化,以及“双减”政策的实施,要求民族学校教师尽快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提升专业能力。然而长期以来,辽宁省民族学校的教研状况不佳,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长期以来民族教研活动只局限于本民族之间,缺少广泛和必要的信息沟通和实践协作;二是小型民族学校的学科教研组往往只有两三个组员,甚至一人多兼,教研活动不能正常开展;三是专业引领的力量不足,民族学校往往缺乏学科研究的领衔人或专家型教师。

2019年11月,《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创新教研工作方式”“提升教研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吸引力、創造力”,把教研创新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也为教研的深度变革指明了方向。

融合教研是推进新课程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实施“双减”政策的一种有效途径。融合教研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交流交融的背景下,更符合时代发展趋势。辽宁教育学院通过民族教研与普通教研融合、跨区域教研融合的教研共同体,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逐步实现融合发展,为民族教育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一、线上线下融合教研,推动民族教育发展

2021年7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指出,要“以技术迭代、软硬兼备、数据驱动、协同融合、平台聚力、价值赋能为特征,加快推进教育新基建;要以教育新基建壮大新动能、创造新供给、服务新要求,促进线上线下教育融合发展,推动教育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支撑教育高质量发展。”辽宁教育学院适应新时代,构建线上线下融合教研的有效模式,增强教学互动,推进民族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建立民族学校网络教研体系

辽宁教育学院建立了民族学校教师网络研修平台,汇集省内外优质资源,研发教师研训资源,建立教师研训优质课程资源库,指导推动教师自主发展,借助信息技术开展线上线下融合研修。通过教师研修平台,将优质资源推送到网络学习空间,为民族学校教师提供免费数字教育资源,使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资源包含专家讲座、教学案例、教学设计、课件、微课等。2020—2021年,辽宁教育学院共制作民族学校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课程资源1032个,覆盖小学、初中、高中所有年级的各主要学科。2022年1月,辽宁教育学院利用教师研修平台,以在线自学方式开展全省民族学校统编教材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专题培训。通过专家讲座和初中语文统编教材古诗文教学指导,增进教师对古诗文教学的理解,使其掌握古诗文教学的实施策略,提升民族学校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

(二)构建线上线下融合教研模式

教研活动是教师实践先进教育教学理念、解决教学困惑、促进互助合作的重要活动平台。当下,线上线下融合教研成为教育发展的方向,它给民族教研的方式创新带来新的思路和路径。线上线下融合教研不受人员、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聚合更多的专家、教师参与教研,教研团队的专业结构、人员结构更趋合理。同时,各地区、各学校的优质资源,通过线上线下融合教研得到共享、共生和提升,实现了教研实效性和针对性的提升。

1.建立线上管理工作群

辽宁教育学院建立多个民族教研线上管理工作群,如“市级民族教研员工作群”“民族学校三科统编教材教学群”“民族学校统编教材教学指导专家群”“统编教材样本校对工作群”“民族教研核心团队工作群”“民族教研子课题主持人工作群”等,适时发布教研活动信息,共商教研活动的开展。

2.开展融合教研会

辽宁教育学院利用“学到汇”直播平台大力开展线上线下融合教研,为更多的民族学校、民族教师搭建了学习、交流、合作研究的平台。2021—2022年,先后召开了全省民族教研核心团队阶段成果交流视频会、全省民族学校统编教材义务教育阶段语文专题研训会、全省民族学校国家统编教材课堂教学展示(培训)系列活动等。

3.使用线上会议工具

辽宁教育学院通过钉钉和腾讯会议应用,组织线上会议,研讨教学热点或问题,交流教研经验,提高教研的效果。2021年7月,在腾讯会议应用召开全省民族学校(幼儿园)语文衔接教材和义务教育三科统编教材教师教学用书使用研讨会。2021年11月,使用钉钉应用召开全省民族教研核心团队课题研究阶段交流视频会,引导教师对课题进行研究和实践,提高科研质量,充分发挥教研核心团队的辐射作用。

二、构建区域融合教研体系,开阔视野内涵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保证。在全面深化教育改革下,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不仅需要其自身的努力学习,更需要学校、其他教师的引领与帮助。辽宁教育学院构建教研共同体,促进民族学校与普通学校、民族学校之间的深度合作和融合发展。

(一)开展民族学校与普通学校融合教研

辽宁教育学院建立普通学校与民族学校融合教研长效机制,打破封闭的民族教研状态,促进普通学校和民族学校的融合发展。通过文化交流、教学交流,增进不同民族之间的认识与理解,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形成健康优良的民族教研生态。辽宁教育学院每学期以召开“同课异构展风采,互学共研促发展”为主题的教研活动,通过普通学校和民族学校教师同台竞技,促进民族学校师资专业化发展,为民族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积蓄了“源头活水”。

(二)开展跨区域融合教研

辽宁教育学院通过组织民族学校跨区域的校际联动专题教研活动、跨省域的融合教研活動,明确融合教研的方法和策略,促进校际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协作发展。2021年5月,辽宁省民族教研核心团队阶段成果交流视频会上,沈阳市朝鲜族第一中学、沈阳市朝鲜族第二中学和大连市朝鲜族学校联合开展了基于网络的跨区域研修活动。2022年1月,辽宁教育学院和江苏省淮安市清江浦区教师发展中心联合召开民族学校统编教材小学语文第二期“解决关键问题”专题研训会。会上,两个省的小学教师分别交流展示课堂教学,促进各区域教师的优势互补、赋能提升和共同成长。

三、加强教学专家团队引领,激活优质教师资源

教师的专业化成长需要专家团队引领方向。辽宁教育学院为加强民族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发挥教育专家和优秀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辐射带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高。

(一)建立民族教育教学指导专家团队

使用国家统编教材是大力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和教材建设的迫切需要。为提升民族学校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能力,用好国家统编教材,辽宁教育学院会同普通教育的教研力量,组建由省教育厅行政领导、国家级专家、省市县级教研员、一线骨干教师共45人组成的民族学校国家统编教材教学指导专家团队,深入民族学校开展教学和教研等方面的精准指导,夯实国家统编教材研训工作。2021年9月,民族学校国家统编教材教学指导专家团队深入域内8市8所义务教育阶段民族学校,开展为期14天的国家统编三科教材使用情况的专题调研指导工作。深入课堂教学一线,共听课32节,点评指导32节,专题讲座8次,访谈教师、学生150余人次。通过教学专家团队的精准帮扶,有效促进民族学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二)建立专家与教师结对子

专家与教师师徒结对,有利于充分发挥优质师资对民族学校教师的引领作用。辽宁教育学院创新师徒结对方式,联结成教师发展共同体,有效提高民族学校的内涵发展,促进专家和教师融合发展。在2021年辽宁省民族学校统编教材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解决关键问题用好统编教材”专题研训会上,来自辽宁教育学院、本溪市明山区教师进修学校、辽宁省实验学校的三位教学专家,分别指导来自沈阳市朝鲜族第六中学、大连市朝鲜族学校、朝阳市喀左县蒙古族小学的三位语文教师,展示了各具特色、精彩纷呈的示范课。

四、构建教科研共同体,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教育改革的关键是思想观念的改革,具有科研能力是时代发展对教师素质的要求,科研融合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辽宁教育学院构建教科研共同体,有效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一)构建教科研共同体

辽宁教育学院建设了辽宁省民族教研核心团队。根据辽宁省民族学校的教育教学情况,民族教研核心团队提出“构建校本研修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理念,课题研究项目确定为“民族学校校本研修有效实施的途径和方法研究”,设立了23所实验学校。在科研工作中,民族学校教师打破自我封闭的科研状态,主动融合到教研核心团队中来,成员互通有无,营造良好的学术生态,全方位凝聚力量共促专业发展,从各自单兵作战向团队协同攻关转变。

(二)开展融合教科研活动

辽宁教育学院通过教科研专题活动,在树立科研为教学服务的思想的同时,通过课堂观摩、专家讲座、阶段成果交流等融合科研活动,将科研成果充实到教学环节中,发挥科研在教学研究中的支撑作用。2021年11月,召开全省民族教研核心团队课题研究阶段交流视频会,共交流展示6市10所民族学校的课题阶段成果。通过开展融合科研活动,推动民族学校教育科研的健康发展,激发教师的研究热情。

融合教研,切实提升了辽宁省民族学校教师专业水平,有效促进教师融合发展,进而实现民族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辽宁教育学院将继续秉持融合发展的理念,在融合教研的路上奋力前行。

参考文献:

[1]倪晓丰,王立军.基于新媒体面向少数民族汉语文化教学的探索[J].辽宁教育,2020(6).

作者简介:李成顺,辽宁教育学院民族教育研训部教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