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刺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

2022-06-29宣莹莹罗瑞琳徐茂奇芮景

河南中医 2022年8期
关键词:气机胃肠功能胆囊

宣莹莹,罗瑞琳,徐茂奇,芮景

1.安徽中医药大学附属芜湖医院,安徽 芜湖 241000; 2.芜湖市中医医院,安徽 芜湖 241000

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是目前治疗胆囊炎、胆囊结石、胆囊息肉等胆囊良性疾病的首选术式[1],虽然手术创伤小,但是全身麻醉等因素会出现术后胃肠功能紊乱(postoperative gastrointestinal dysfunction,PGID),其症状包括恶心、纳差、腹痛、腹胀、排气排便障碍,在腹部手术后更为常见,有研究表明,腹部术后 24 h胃肠功能紊乱的发生率可高达10%以上[2]。现代医学临床常用促胃肠动力药物等进行治疗,效果欠佳,而针灸对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有一定优势[3-4]。本研究观察针灸对LC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在安徽中医药大学附属芜湖市中医医院外科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73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5例和治疗组38例。对照组中,男 14例,女21例;年龄18~75(49.83±14.67)岁。治疗组中,男 14例,女24例;年龄18~75(53.75±16.07)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中医证候诊断标准依据《外科学》[5]和《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6]中相关标准诊断。

1.3 病例纳入标准安徽中医药大学附属芜湖市中医医院外科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的患者;所有患者均顺利行LC,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年龄18~75岁。

1.4 病例排除标准合并其他严重原发性全身性疾病、肿瘤晚期或不能行根治性手术患者及合并其他部位手术患者;有精神疾病以及语言障碍类,年龄小于18周岁或大于75岁;出现机械性肠梗阻者;长期便秘;针灸过程出现不良反应,停止针灸治疗者;临床材料采集不完全。

1.5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LC,对照组患者术后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针刺治疗。术后6 h、24 h、48 h选取内关、合谷、下巨虚、上巨虚、足三里、三阴交[7],穴位定位严格按照《最新国家标准针灸穴位图(便携式)》[8]。选用0.30 mm×40.00 mm和 0.30 mm×25.00 mm一次性无菌针灸针,常规消毒后采用单手进针法进针,内关、合谷、三阴交直刺10~20 mm,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直刺30~ 35 mm,在患者有酸麻重胀的感觉(即得气)之后,留针30 min,并用红外线理疗灯热烘穴位30 min·次-1,所有针刺均由同一名有5年以上临床经验的针灸医师完成。

1.6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术后首次排便、排气时间。记录两组患者术后6 h、24 h、48 h腹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e,VAS) 评价。

术后腹胀程度:分别于术后6 h、24 h、48 h询问并记录两组患者腹胀情况,进行轻、中、重度分级。

记录两组患者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率和血清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结果。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率和血清CRP结果均由芜湖市中医医院检验科检测。

2 结果

2.1 两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比较具体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比较

2.2 两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术后VAS评分比较具体结果见表2。

表2 两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术后VAS评分比较 分)

2.3 两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术后腹胀程度比较具体结果见表3。

表3 两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术后腹胀程度比较 例

2.4 两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术后中性粒细胞百分率、CRP、白细胞计数比较具体结果见表4。

表4 两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术后中性粒细胞百分率、CRP、白细胞计数比较

3 讨论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针灸通过对脑-迷走神经-肠神经系统、肠肌间神经丛、肠神经节细胞、神经递质及其受体、胃肠肽、胃肠道平滑肌以及信号通路等多层次、多系统、多靶点的协调作用以促进胃肠动力[9-10]。针刺对胃肠运动起双向调节作用体现在抑制高张力、肠蠕动亢进的同时还可兴奋低张力、迟缓的肠管[11-13]。艾灸有温中散寒理气功效,通过热力刺激,对皮下组织产生直接作用,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低炎症水平,进而促进胃肠蠕动,是胃肠功能紊乱协同治疗的重要选择[13-15]。

中医学认为,肝居胁下,胆附于肝,肝胆互为表里,共司疏泄之职,调畅周身之气机。肝胆在病理生理上密切相关,肝胆同病亦多见。胆囊切除手术,首先损伤人体正气,其次伤及肝胆,再者术中金刃损伤血脉,局部动气伤血,术后局部血瘀不畅,且丧失了“肝胆相照”、互根互用的协调关系,最终导致肝疏泄功能失调。肝之清阳不升,水谷运化失司,终致渗泄中满之症[16]。《灵枢·病传》曰:“病先发于肝,三日而之脾,五日而之胃。”胆囊切除术后,早期正气虚弱,脾胃损伤,运化失常,气滞湿阻,影响肝气疏泄,即“土壅木郁”;久之,由肝失疏泄,肝气横逆,犯胃克脾,脾胃运化失司,即“木旺乘土”,因此,胆囊切除术后易出现腹胀纳呆、完谷不化、大便干结或稀溏或溏而难解等胃肠功能紊乱症状[17-18]。

根据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不同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学“腹胀”“腹痛”“痞满”“肠痹”“肠结”等范畴[19-20],认为该疾病是因术中金刃伤及脉络而致气机不利和气血留滞,脉络受损及气血耗损则致中气亏虚和脾失健运,导致腹胀、腹痛、恶心、呕吐等不适,有些手术亦可直接造成脾胃损伤,使脾胃功能障碍、化源不足,使正气更弱,故术后多表现阴阳两虚或气血亏虚。古人谓:“离经之血便是瘀”,瘀血阻络,肠胃失去气血濡养,运化传导无力,腑内浊气壅滞,有形之邪阻塞,故术后每见胃肠胀气、肠粘连、肠梗阻等。所以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病机特点可以概括为正虚邪实,其表现特点则是升降的失常。如果升多降少,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呃逆、纳呆等上部的症状;若升降之气郁滞中焦、气机闭塞,则表现为腹痛、腹胀、痞满等;若降多升少,则致大便不爽、便秘等[21]。以往取穴多直接在腹部取穴,使针感直接作用于肠,但由于患者术后腹部多有切口疼痛,针刺会加重患者惧怕等因素的影响,局部选穴不可取,“经络所过,主治所及”,临床上多采取“远端取穴”[22]。以阳明经的穴位为主[23-24],配伍脾经、心包经诸穴,治则为调整阴阳、疏通气机、健脾益胃。足阳明胃经由头到足为降,足三里属本经下合穴,降中有升,有强壮保健、调理肠胃、健脾益气的作用,常用于治疗脾胃肠道疾病;上巨虚善于调理肠道气机,具有恢复胃肠传导功能的作用[25];下巨虚为小肠之下合穴,具有恢复小肠传导功能的作用,适用于小肠诸疾。足太阴脾经由足至脾为升,三阴交为脾经腧穴,又是足三阴经交会穴,升中有降。内关为心包经之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与阴维脉相通,具有调畅三焦气机、理气宽中、降逆止呕,促进胃肠传导之功效[26-28]。合谷为手阳明经之原穴,可疏通大肠经脉气血。合治六腑,作为胃、大肠、小肠三经的下合穴,针刺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对胃肠运动有良好的神经调节作用。内关合谷相配,健脾和胃、理气宽中、降逆止呕、宁心安神;足三里配伍三阴交,健脾和胃、行气止痛,两穴一升一降,维持升降平衡,使脾胃升清除浊的功能得以正常。针刺以上穴位具有疏通经络脏腑气机、行气化瘀散滞的功效,能促进患者胃肠道蠕动,促进腹部术后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同时还可以改善患者免疫功能[29]。

综上所述,针刺能促进LC术后患者胃肠道功能的恢复,改善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操作简易,安全性高,易于被患者接受,并在一定程度减少患者医疗支出。

猜你喜欢

气机胃肠功能胆囊
益生菌与常规抗病毒治疗联用对小儿轮状病毒感染疗效及对机体胃肠功能的影响观察
胆囊壁毛糙是患了胆囊炎吗?
胆囊壁增厚怎么办?
系统化护理对阑尾炎腹腔镜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评价
哪些胆囊“要不得”
哪些胆囊“要不得”
便携电子打气机
对比不同护理模式对腹部手术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
寓意于气 意与气合
“百病生于气”与升降散之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