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数据分析当代名老中医治疗胃脘痛的用药规律

2022-06-28陈春光倪建俐

西部中医药 2022年6期
关键词:枳壳理气胃脘

陈春光,倪建俐

1 上海市崇明区竖新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 200179;2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崇明分院

胃脘痛是指以上腹处胃脘近心窝发生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1],最早见于《黄帝内经》。胃脘痛临床常可表现为刺痛、剧痛、胀痛、灼痛、隐痛、闷痛,此外,临床常见的症状还有恶心呕吐、痞闷胀满、食欲不振、嗳腐吞酸等[2],是目前主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3]。胃脘痛是慢性疾病,病程较长,易于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胃脘痛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4],常见于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胃下垂等疾病,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胃脘痛的病机相对较为复杂,但总体来说,不外乎外感与内伤两大类[5]。外感多由于寒、热、暑、湿等外邪客于胃,导致情志失调、引起气机阻滞,最终不通则痛;内伤则多由于素体脾虚、劳倦所伤、胃失濡养、不荣则痛[6]。《灵枢·经脉》篇曰:“脾足太阴之脉,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7]认识到胃脘痛的病因与饮食密切相关。目前临床治疗胃脘痛的常用方法是疏肝理气、滋阴健脾、和胃化湿等[8]。近年来,中医治疗胃脘痛显现出明显的优势且副作用少,疗效确切,复发率低。因此,本文主要选取当代名老中医治疗胃脘痛的方药,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V2.5)”[9]分析中医药治疗胃脘痛的用药规律,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1)中国知网中收录的当代名医(包括施今墨、徐景藩、朱良春、路志正、焦树德等)治疗胃脘痛的方药;2)图书馆手工查阅国医大师系列丛书中关于胃脘痛的医案[10-11]。

1.2 纳入标准纳入:1)医案功能主治明确,含胃脘痛、胃痛、脘痛的医案处方;2)以中医或中西医结合作为治疗方式的文献,包括提供方剂的专家经验文献;3)治疗对象为成年患者(18 岁以上);4)均为中药汤剂且有明确的药物组成、剂量。

1.3 排除标准排除:1)医案中主治明确为胃脘痛,但无具体药物或具体药物收录不全;2)相同的2个或以上方剂计1个;3)经病理诊断明确为胃癌或者其他肿瘤的医案。

1.4 中药名称规范中药名称参照《中国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 版(一部)记载名称,对相关文献中存在同种药物、不同名称的中药进行统一规范,如潞党参、汶党参统称为党参;蜜炙枳壳、炒枳壳统称枳壳;淮山、淮山药统称为山药;茯苓、云苓统称为茯苓。

1.5 数据分析方法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TCMISS V2.5)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该软件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提供。先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方剂由专人逐个录入到“中医传承辅助系统”中的“方剂管理”模块中,建立关于胃脘痛方药数据库。录入完成后,再由两人进行数据核对,以保证数据源的准确及可靠性,然后通过“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药物频次共纳入105 个方剂,共计173 种中药,使用频次在20 次以上的药物有18 味,其中排名前5 名的药物分别是白芍、枳壳、甘草、陈皮和炙甘草。见表1。

表1 使用频次较高的前20味药物表 次

2.2 药物性味分析通过软件可以对治疗胃脘痛中药的四气、五味、归经等进行统计分析,具体情况见表2—3。

表2 治疗胃脘痛药物四气五味频次分布表 次

表3 治疗胃脘痛药物归经分布表 次

2.3 基于关联规律的处方组方规律将软件的“支持度个数”设置为13、置信度为0.6,在此条件下共得到15 个组方规律;通过软件的“规则分析”共得到6 组药物组合规则,通过软件生成的网络可视化得到更直观的展示。见表4—5、图1。

表4 支持度为13的药物组合频次(置信度>0.6)次

表5 方剂中药物组合关联规则(置信度>0.6)

2.4 基于改进的互信物间关联度分析根据数据库中的方剂数量,结合经验判断和不同参数提取数据的预读,设置相关度为5、惩罚度为2 进行聚类分析,得到方剂中两两药物间的关联度,将关联系数0.045以上的药对列表。见表6。

表6 基于改进的互信息法的药物间关联度(药对)分析

2.5 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的核心组合分析以“2.4”项的结果为基础,按照相关系数与惩罚系数的约束,结合经验判断将相关度设置为5、惩罚度设置为2,可演化出3、4 味药的核心组合共计4个。利用软件的“网络展示”功能,直观展示出药物不同组合之间的关系。见表7,图2。

表7 用于新方聚类的药物组合分析

2.6 基于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的新处方分析在“2.5”项的基础上,通过软件挖掘得到可聚类成新处方的组合,这些组合中对应的2 个组合可以聚合成治疗胃脘痛的新方,进而演化出3 个胃脘痛核心组合新方剂。新方药物之间的关系可通过软件的“网络展示”功能得到直观展示。见表8,图3。

表8 基于熵层次聚类治疗胃脘痛新方

3 讨论

本研究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V 2.5),建立名老中医治疗胃脘痛的方剂数据库,分别从选用药物频次、四气五味、药物归经、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基于改进的互信息法的药物间关联度(药对)、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的核心组合药物和基于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的新处方等方面,研究总结名老中医采用中医药治疗胃脘痛的用药规律。

从用药频次来看,排在前10 位的药物分别为白芍、枳壳、甘草、陈皮、炙甘草、香附、白术、茯苓、谷芽和石斛。药物功效以健脾理气、舒肝滋阴和胃为主,符合胃脘痛的主要病因。属于理气药的是枳壳、陈皮、香附和谷芽,其中枳壳和陈皮分别与白芍及甘草并列第一第二,体现了治疗胃脘痛需理气的思想,正如张景岳所言:“治痛之要……当以理气为主。”药理研究表明,理气药有抗炎、保肝和抗肿瘤的作用。多数理气药对胃肠道平滑肌有双向调节作用,可以根据身体机能的具体情况选择正向调节或者负向调节,如枳壳能降低紧张状态平滑肌的张力,兴奋处于松弛状态的平滑肌[12]。枳壳、陈皮通过减少胃酸的分泌量、降低胃酸酸性、胃蛋白酶活性及胃组织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水平,保护胃黏膜,促进溃疡修复[13-14]。因胃脘痛多为慢性疾病,久病多虚,故在理气的同时又兼顾补中气,调理脾胃以治本。从用药频次可以看出,补益药与理气药几乎同等比重。

分析药物的四气五味可以发现,现代医家治疗胃脘痛的中药以温、苦、平、甘为主,平药药性平和,作用缓和,甘味药有补益、和中、缓急之功效,苦味药有燥湿的功效。胃脘痛病位多在于脾胃,而脾胃喜温恶寒,易受湿困,故临床治疗胃脘痛以温、平药性和甘、苦味药为主,从药物归经来看,治疗胃脘痛多以归属脾经、胃经和肺经的药物为主,符合本病病位在脾胃的特点。

从常用的组方核心药对来看,当代名老中医最常用的药对是陈皮-枳壳、甘草-白芍、陈皮-茯苓和石斛-麦冬,均是临床常用的滋胃阴、健脾胃兼理气的配伍。现代研究证明,以上药对相互配伍可以对机体系统产生一定的药理作用。李庆耀等[15]研究表明,陈皮的多甲氧基黄酮类成分具有促进胃肠动力的作用;枳壳有理气宽胸、行滞消积的功效。药理研究证明,陈皮内含有黄酮类成分,具有抑制毛细血管脆性,对脾虚型大鼠胃肠激素有较显著的影响[16]。祝婧等[17]研究表明,枳壳可通过调节机体中枢神经和消化系统脑肠肽的平衡,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大鼠消化功能,以实现“宽中除胀”的治疗作用。这些药理研究为临床使用理气药提供了更加详尽的基础实验依据。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归肝、脾经,可以养血敛阴、柔肝止痛[18]。《神农本草经》对其描述为“主邪气腹痛……止痛,利小便,益气”。甘草与白芍组成芍药甘草汤,白芍酸寒,益阴养血;甘草甘温,缓急补虚,合而具有酸甘化阴、缓急止挛的作用[19]。现代研究发现,甘草芍药配伍对于消化道炎症、胃肠道痉挛及疼痛具有缓解作用。甘草、白芍抗炎镇痛的主要成分分别是甘草总苷与白芍总苷,且有研究证明配伍后的芍甘总苷镇痛效果明显强于两味单药[20]。芍甘总苷能够通过抑制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及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表达,从而改善大鼠热痛敏的症状[21]。甘草与白芍配伍可减缓回肠平滑肌蠕动频率,影响平滑肌张力变化率,缓解肠痉挛,增强镇痛的效果[22]。在基于改进的互信息法的药物间关联度(药对)分析中,我们发现有一味中药(白花蛇舌草)得分最高。在古代使用这一味药不是特别普遍,但是到了当代,这一味中药得到了医家的重视。随着病情迁延不愈,会出现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等病理变化,临床上将这些病理改变明确定位为癌前疾病,如果不加以重视,将会严重影响患者健康。白花蛇舌草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通过对不同浓度白花蛇舌草的观察,发现白花蛇舌草在一定浓度下能抑制人胃癌MKN-45 细胞增殖,阻滞细胞于S 期,降低细胞周期蛋白B1(CyclinB1,CCNB1)和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B1,CCND1)基因的表达[23-24]。通过该平台,基于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进行的新处方分析,最终得到了4 个新的处方,分别是1)附子-肉桂-细辛-熟大黄;2)麦冬-生地黄-北沙参-乌梅-石斛;3)薏苡仁-木瓜-莲子-半边莲-仙鹤草;4)竹茹-刺蒺藜-路路通-番泻叶。根据临床经验和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发现第4 首新处方不符合临床用药习惯和处方配伍,故保留1)2)两首新处方,为临床用药提供新的思路。我们发现1)是由大黄附子汤化裁而来,此方是汉代张仲景所创,由大黄、附子、细辛3 味药组成。方中大黄性苦寒,可荡涤肠胃,有泻下通便之功效;附子、细辛性温热,附子既入气分又入血分,与大黄相配伍,寒热并用,促进气血的并调[25-27];肉桂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经通脉。《神农本草经》记载其“味辛,性温,主百病,养精神……为诸药先聘通使。”[28]药理研究发现,肉桂含有抗溃疡活性物质,主要为桂皮甙、肉桂甙、3-(-2 羟基苯基)丙酸,具有减轻胃肠刺激,改善食欲,加强消化功能,排除消化道积气的作用[29]。国外研究表明,肉桂具有一定的体外抑菌效果[30]。2)是由一贯煎加减得来,该方能够滋阴疏肝、缓急止痛。廖志远等[31]研究表明,加减一贯煎不仅对胃阴亏虚型慢性糜烂性胃炎有一定治疗作用,而且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糜烂愈合。

综上所述,当代名老中医在治疗胃脘痛时以疏肝理气、健脾和胃为主,喜用陈皮-枳壳、甘草-白芍理气柔肝止痛,在临床实践中又灵活采用消食、解毒、活血化瘀等祛邪治法,很好地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思想。本文使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和数据挖掘的方法,客观体现了当代名老中医治疗胃脘痛的处方用药特点,对胃脘痛的中医辨证选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由于系统本身的局限性以及录入数据的偏少,得出的结论或许存在一些偏差,所得结果仍需进一步临床验证。

猜你喜欢

枳壳理气胃脘
我国枳壳产业发展现状与江津枳壳发展前景分析
黄芪建中汤配合食疗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临床观察
A Network Pharmacology Analysis of Cang Fu Dao Tan Formula for the Treatment of Obese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采用中医辨证疗法对胃脘痛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观察
浅谈朱熹理气论
活血化瘀理气类中草药配伍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疗效分析
对朱子理气关系论的重新考察
商洲枳壳
枳壳快速切割器
针药合治胃脘痛40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