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临床症状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中医证素分布及证候特点*

2022-06-28陈金红张少强邓芳隽郭圣璇李晓凤杜武勋

西部中医药 2022年6期
关键词:病位频数阴虚

陈金红,张少强,邓芳隽,郭圣璇,李晓凤,杜武勋△

1 天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天津 300193;2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3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简称新冠肺炎)是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传染性较强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1-2]。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颁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3],该病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表现,伴有或不伴有肺炎,临床分为轻型、普通型、重型和危重型。从目前收治病例的情况看,中西医结合治疗该病效果显著,尤其在中医药的全程参与下,患者咳嗽、乏力等症状明显改善,轻型患者易痊愈,普通型向重型转化较少[4]。此外,在预防新冠肺炎、改善临床症状、缩短病程、减少激素用量、愈后康复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并获得了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认可。本研究通过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收集汇总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有代表性的理化检查,从证素及证候方面入手,对新冠肺炎患者的证素、证候的分布规律进行归纳总结,探讨其病位证素及病性证素的分布特征,以期为该病的中医诊断和规范化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研究共纳入2020 年2 月1 日至2020 年3 月10 日入院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634 例,分别来源于16 家定点医院,其中男性336 例,女性298 例;年龄9~92 岁,平均(54.1±16.3)岁;轻型1961例,普通型302例,重型123例,危重型13例。本研究数据来源于新冠新冠肺炎病例信息网络采集系统(2019-nCoV临床研究系统,网址:https://tcmae.com/observe/m/login),包含患者基本信息(包括所在医院)、初始症状、病情、体征、中医现症、理化检查、中西医治疗等,主要用于新冠肺炎的病采集和研究,信息收集已获取武汉江夏方舱医院有关部门批准。

1.2 数据收集方法在入院当天完成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中医四诊资料及实验室理化指标所需样本的采集。

1.3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颁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中对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有关标准制定诊断标准。1)具有流行病学史:曾有武汉居留史或与确诊病例有过密切接触;2)无流行病学史的患者,需同时具备以下3种临床表现,有流行病学史的患者,需具备以下临床表现中的任意2 条:(1)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2)胸部影像学检查符合典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特征;(3)发病早期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淋巴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3)具备病原学或血清学证据之一。

1.4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3]中中医辨证临床治疗期的相关内容制定。

1.5 证素诊断标准以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等中医辨证诊治体系进行证候的综合辨证,证素诊断标准参考《证素辨证学》[5]制定。

1.6 纳入标准纳入:1)符合上述西医诊断标准及中医辨证标准者;2)患者无意识障碍及精神系统疾病,能配合完成病史采集者。

1.7 排除标准排除:1)疑似病例及无症状感染者;2)中医四诊信息缺失者。

1.8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Clementine 12.0及SAS 9.4统计软件数据统计,计量资料以xˉ±s表示,中医证素采用频数分析、关联规则Apriori 算法以及聚类分析进行统计。

2 结果

2.1 证素分布将纳入的634 例患者的中医现症、舌象、脉象、理化检查结果进行规范化处理,分为病位及病性证素后,共得到病位证素合计827次,病性证素合计1475次。见表1—2。

表1 病性证素频数分布

表2 病位证素频数分布

2.2 证素间关联规则结果使用SPSS Clementine 12.0统计软件对高频证素(出现频数≥20次)进行关联规则分析,使用Apriori 建模进一步挖掘不同证素之间的组合关系,设置支持度为12%,置信度为80%,最大前项数为5,提升≥1 等条件挖掘出高频证素中的潜在证素组合,共计得到核心证素组合26种。全部证素组合的提升度均>1,说明这些药物组合差异有统计学有意义(P<0.05)。26 个核心证素组合的统计结果见表3,高频证素(出现频数≥20 次)关联“网络化展示”见图1。

表3 证素之间的关联规则分析 %

2.3 证素间聚类分析结果运用SAS 9.4 软件,采用系统聚类的统计方法,以出现频数在10 次以上的20 个证素作为聚类的对象进行聚类分析,聚类结果如图2所示。结合图2及证素特征,共提取到5 组核心证素组合:1)脾、气虚;2)血热、毒;3)热、阴虚;4)表、外风;5)湿、痰、肺。在标尺5 时,“脾”与“气虚”,“血热”与“毒”可聚为一类,可归纳证型为脾气亏虚、血分热毒。在标尺10 时,“表”与“外风”聚为一类,可归纳为证型风邪袭表。在标尺15 时,“热”与“阴虚”聚为一类,并且与“血热”“毒”共同聚为一类,“湿”“痰”“肺”归为一列,可归纳为证型痰湿蕴肺、肺热阴虚。见图2。

3 讨论

新冠肺炎属于中医学“瘟疫”“疫病”范畴,为感受疫疠之邪而发病。《素问·刺法论篇》云:“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6]对其发病特点的明确定位及对今后的治疗指导和转归有重要价值。证素是指辨证的基本要素,“证素”是通过对“证候”(症状、体征等病理信息)的辨识,而确定的病位和病性,是构成“证名”的基本要素[7]。

本研究纳入新冠肺炎患者634 例,共出现证素2303 次。其中病位因素出现827 次,平均每例1.29 个,接近1 个病位证素。临床最常见的病位证素中包括肺、表、脾,其中肺所占比例最高,达60.00%。尽管此次瘟疫发病初期伴有许多消化系统症状,如纳呆、乏力、腹泻,但总体还是以发热、咳嗽、恶寒等肺卫表证为主要表现,《温疫论》曰:“此气之来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邪自口鼻而入。”[8]肺表通于口鼻,在此前汇总的全国24 个诊疗方案中,有21个诊疗方案明确病位在“肺”[9]。从三焦辨证来看,“温邪上受,首先犯肺”,肺表先受邪为病是温疫类疾病的首发和代表症状。

病性证素共出现1475 次,平均每例2.32 个,近似2 个病性证素。常见的病性证素包括湿、热、痰、阴虚、毒、气虚、外风,其中湿出现的频数最高,占病例总数的54.80%,其他出现较多的证素还有热、痰、阴虚、毒。证素组合中痰+热、痰+湿、热+阴虚、毒+湿较为多见,实性证素以湿、热、痰、毒及外风多见,虚性证素以阴虚和气虚为主。纵观全国其他地区专家对本次疫情的病性分析,王怡菲等[9]认为本病的核心证素为“湿、热、毒、闭、虚”,其中“湿、毒”为本病的核心证素;张乐乐等[10]认为新冠肺炎的病因属性为“湿毒之邪”,基本病机是湿毒闭肺,升降失司,甚则内闭外脱,病机核心是“湿毒”,以“湿、热、毒、虚”为特点。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新冠肺炎为实证,常见虚实夹杂[9–12],结合肺、脾二脏的生理功能,痰、湿、热、毒皆可作祟。再结合三焦辨证,上焦肺燥热,多耗阴,中焦脾湿盛,多伤阳,故易出现上焦肺燥热阴虚,中焦脾气虚湿盛的病理特点。

通过关联规则,发现肺与痰、湿,外风与肺表,脾与湿、气虚,肺热与阴虚常相互夹杂为病,结合聚类分析中的证素组合,临床中常见证候类型为痰湿蕴肺、痰热蕴肺、热毒郁肺、湿毒郁肺、风热袭表、脾虚湿盛、脾气亏虚、肺热阴虚,充分体现出痰、湿、热、毒、风在新冠肺炎致病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中医学认为,“百病皆由痰作祟”,脾土不足导致的素体湿盛常与痰邪交互为病,导致病性黏腻缠绵。痰湿毒等邪气在体内胶结日久,极易郁而化热,伤津耗气,出现一系列肺阴亏耗,脾虚气弱的证候。体现了新冠肺炎随着病程进展出现证候分布多样性的特点。在各地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用药规律上,预防高频药物以甘草、苍术及藿香使用频率最高,治疗高频组方以麻杏甘石汤等为基础方,总体以芳香化湿、清热泻肺、解毒通腑为主,且用药归经多归于肺、脾二脏[13],同样与本研究得出的结论相吻合。

本次新冠肺炎无论从临床资料分析,还是从五运六气理论角度来看,“湿”在新冠肺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14]。土运不及,则木来侮,金来复,木性升发,且木气是庚子年初之气的主气,自然界的生物和气候皆自内向外表现出阳气渐升,风气渐旺,人体多风热见证。加之肺金受邪,痰湿、痰热壅滞于内,若得不到及时消散,便耗伤气阴,中焦脾胃也见虚实相兼。故在治疗时,应该结合患者即刻的症状表现,参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中的疾病分期,平衡上下虚实的轻重,祛邪的同时当重视对中焦脾胃的顾护,补虚而不助余邪,以防闭门留寇。此外,不同的地域、气候特点、个人体质、年龄又会对人体产生影响,因此根据《黄帝内经》中“三因制宜”即“因人、因地、因时”理论制定合适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案,才能使防治发挥更好的效果,同时注重瘥后防复[15]。

基于本研究,我们希望对新冠肺炎的病性和病位有一个总体的认识,但由于研究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故而在实际治疗中仍要结合不同辨证方法综合调理患者的机体状态。且本研究收集病例以轻型和普通型为主,重型及危重型少,故诸如疫毒闭肺、内闭外脱等重症证候出现频率较低,证候类型也未必全面,后期可根据重症患者所占比例按等级计算所需要的样本量,使分析结果更趋于规范化和标准化。

猜你喜欢

病位频数阴虚
补肝汤治疗肝肾阴虚型慢性乙型肝炎效果分析及对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
自拟地芍龙牡汤加减联合西药治疗阴虚热盛型糖尿病的疗效分析
频数与频率:“统计学”的两个重要指标
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案例举偶
中医对痛风的认识
2型糖尿病阴虚体质者的中医症状临床研究
消渴病合并抑郁症之病位探析
中考频数分布直方图题型展示
学习制作频数分布直方图三部曲
频数和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