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故宫文化对当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2022-06-28占德杰

中华家教 2022年3期
关键词:皇子书房故宫

占德杰

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家教、家训、家风对一个人、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家族的成长发展至关重要。但是,当下很多青少年和年轻的父母对传统文化中的家教、家训和家风感到既遥远又陌生。随着全社会越来越重视家庭教育,同时传统文化及教育也成为文化建设和教育领域的重要内容,研究传统文化对当代家庭教育的启示不仅具备一定的条件,而且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作为中华传统文化宝库的故宫,它拥有壮丽的建筑、精美的藏品、神秘的历史、深厚的文化,不仅体现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精神,而且蕴含着明、清皇室家庭教育以及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丰富内涵。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与家庭教育相关联的故宫文化,探讨其对当代家庭教育带来的启示。

一、故宫文化的内涵

郑欣淼先生认为,故宫文化是以皇帝、皇宫、皇权为核心的帝王、皇家文化(或宫廷文化),具有独特性、丰富性、整体性和象征性等特点。具体而言,故宫文化体现在建筑、藏品、历史三大方面。故宫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结构宫殿建筑群,其布局、形制、色彩、陈设等蕴含着中华传统人文思想和家庭文化观念。目前,故宫有186余万件的珍贵馆藏,既有明、清皇家旧藏珍宝,又有博物院建立以来的馆藏文物,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和中华民族工艺美术的伟大成就。故宫历史主要指作为明、清时期的宫廷历史,它是明、清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等级制度、饮食服饰、皇家教育等。人们通过故宫的建筑、藏品和历史,可以感受到故宫蕴藏的丰富的传统文化。因此,故宫文化在今天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中国家庭教育的传统文化。

二、故宫建筑文化:注重家国情怀的价值观教育

家国同构是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为统领。它既是一种社会结构形式,亦是一种文化形态。这种结构和形态也会反映到人们居住生活的建筑上。在空间布局上,故宫建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周礼·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这是西周王城营建的规则制度,这个制度从西周开国之初一直沿用到清代。空间规制的稳定性没有因时间流动而改变,给人的感受是历史的厚重和大气。前朝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与后寝的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在建筑结构形式上就是一种同构,前朝代表的是国,后寝代表的是家,这恰好体现的是家国同构。在故宫的空间结构上还有另一种形式的同构,众所周知,故宫里最重要的建筑物都分布在中轴线上,坐北朝南,太和殿在中轴线的中间,因此地位最高。而作为平民百姓居住的普通四合院,地位最高的也是居中的北房,一般是家里辈分最高或地位最高的人居住。故宫作为国的象征的都城,与作为家的象征的民宅,它们的结构和体现出的文化是一样的,这也是家国同构在故宫建筑上的体现。故宫无论是前朝还是后寝都是由这样大大小小的四合院所组成,可以说整个故宫就是一个大的四合院,就是明清时期的“天下第一家”。

“家国同构”意味着“忠孝同义”“内圣外王”“家国一体”,具体到个人的价值取向上就是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观念和思想在故宫建筑的楹联和匾额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故宫的每一座宫殿都有匾额和楹联,它们大都取自中华传统经典中的名句,是刻在建筑上的典籍,寄托了古人修齐治平的理想。以三大殿的匾额为例,太和殿的“建极绥猷”出自《尚书》,意思是天子要有历史担当,建立国家法则,为民造福,确保江山社稷稳固。中和殿的“允执厥中”出自《尚书》,意思是只有自己一心一意、精诚恳切地秉行中正之心,江山才能长治久安。保和殿的“皇建有极”出自《洪范》,意思是君王治理国家要公平正义,不偏不倚,走中庸之道。由此可见,这些匾额既反映了皇帝内心的理想境界,也是皇帝教育子民的一种方式。

前朝的匾额和楹联大多与治国平天下有关,而后寝的匾额和楹联则多与修身齐家相关。比如,雍正帝题养心殿西暖阁的“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表达他要亲力亲为治理天下,而不是仅仅被天下人所奉养的意愿。康熙帝题养性斋东室的“一室虚生无限白,四时不改总常青”。上联引用《庄子》里虚室生白的典故,用屋子比喻人的心,心无任何杂念,就会悟出“道”来,生出智慧。下联提及四季常青,比喻人要有坚韧的力量,耐得住困苦,忍得住折磨,不改初心。乾隆帝题三希堂的“深心托豪素,怀抱观古今”,上联引用的是南北朝颜延之的“向秀甘淡薄,深心托豪素”,下联引用的是谢灵运的《斋中读书诗》抒发自己寄情托兴于文墨,纵观古今之抱负。御花园延晖阁,乾隆帝题“丽日和风春淡荡,花香鸟语物昭苏”,既映衬了御花园的絢丽美景,也反映出中华文化中追求统一、和谐、四方太平的意愿。从这些体现“内圣外王”“修齐治平”的语句中,我们看到的是古人深厚浓烈的家国情怀、高远宏阔的人生理想,这不仅令我们深感自豪,更是学习的榜样。

“家国同构”思想注重从个人修养出发,讲求格物致知,注重家庭伦理,在家尽孝,为国尽忠,有深厚的家国情怀。从这一点讲,对当代家庭教育仍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当代社会建立家庭与国家的有机联系仍有必要。当代家庭仍然是家国情怀的重要养成地,父训母教的家庭教育对子女人格的养成乃至中华民族未来人才的塑造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三、故宫经筵进讲:注重涵养心性的人格教育

故宫留有与皇家教育相关的多处遗迹和大量文物资料,从中我们可以探寻皇家的教育特点和教子方式,下面以清代皇子教育中经筵进讲制度为例做一介绍。

所谓经筵进讲,就是封建时代为君王研读史书、学习治国理政的御前讲座。史载汉宣帝曾命儒臣讲“五经”于石渠阁,唐玄宗置集贤院日讲经史。到了宋代,始有“经筵”之正式称谓,并置学士,规定时日入侍讲读。但是,上述经筵之事始终未能制度化,把经筵建成国家经制中的一项崇高制度,是明代中叶之初才确立的。清太宗皇太极夺取政权后认识到儒家文化的重要作用,从而产生了以儒家文化教育皇子及宗室子弟的想法,首开清代皇子教育与经筵制度。在清朝初期,皇子并没有受到系统的教育,顺治和康熙都是在年幼时即位,所以他们在儒家文化教育方面主要是依靠经筵进讲。康熙十分重视经筵制度,每年春、秋各举行一次经筵。他对日讲也非常重视,要求寒暑不辍,将日讲变成日常功课,甚至在外出和战事期间也不间断。到了康熙朝中期,康熙对皇子的教育越来越重视,按照经筵的仪式,任命翰林院官员做皇子的日讲官,教授儒家文化和治国方略。康熙以自己读书的标准要求诸皇子。雍正之后,对于皇子的教育体系更加完备。乾隆皇帝对皇子师傅提出明确要求。直到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皇子教育和皇帝的学习都抓得很紧,他的老师庄士敦在书中写道:“我第一次入宫时,皇帝的学习时间是这样安排的:每天早上(夏天五点半,冬天六点),陈宝琛先进宫,大概七点半左右,陈宝琛讲课结束,准备出宫……八点半左右,就轮到满族帝师伊克坦授课了。十点到十一点之间,朱益藩开始上课。下午一点左右,就轮到我了。我一般讲两小时左右。”E993D0D0-9E61-492A-BE5A-216212B78122

从这里可以看出,皇家的经筵进讲制度是将皇子教育、国家治理、学术研讨等整合在一起。用今天的教育眼光看,它是有效地整合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三种功能,这一点对当代教育而言,是家长要善于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将家庭教育或者家庭(亲子)活动融入社会活动中。换言之,要有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方式,不能把家庭教育简单地理解为在家里的教育。父母需要和孩子一起参加社会活动,如公益活动、义务劳动、志愿服务,还有其他一些职业体验等,将教育的内容不仅仅局限在学校所学的知识上,教育的方式不仅仅局限在简单的说教上。

经筵进讲不仅是一项教育制度,也是一种教育方式,还是一种十分严格的教育模式。这对皇子们意志品质的锻炼和健全人格的养成有重要的作用。虽然皇家有着无与伦比的优越条件,但是还有如此一丝不苟的家教,这一点值得当代家庭学习。反观今天家庭教育的现状,还存一些家庭条件优越,但对子女教育却很随意,甚至娇生惯养、放任不管等情况,也有父母辈和祖父母辈教育观念不一致,导致“家教家规”混乱,给孩子造成不良影响等现象。经筵进讲不仅重视对老师的挑选,而且重视每天的坚持,可以说,清朝皇子们的学习生活和今天的孩子们比起来,一点儿也不轻松。这对于当代家庭教育注重从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做起,立好“家规家法”,培养孩子坚韧刻苦、奋斗拼搏、积极乐观、抗压耐挫等意志品质和良好人格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此外,对当代家长而言,需要总结家庭教育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不断改进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逐渐丰富或建立符合家庭实际的家规家训,培养孩子成为有规则意识和家庭观念的新时代青少年。

经筵进讲制度的完备还体现在皇家教育有比较系统完备的“教材”,除了传统的儒家经典,还有专门为皇子们学习编制的“课本”。比如,故宫博物院藏《养正图》(又称《圣功图》)就是带有启蒙教育性质的作品,明、清两代均有绘制。此套册页共十开,画面内容皆为历代贤明君主的故事。绘画部分由宫廷画家冷枚绘制,由张若霭书写对应故事情节的文字。两者配合,图文并茂,能夠达到以史为鉴、以图育人的教育目的。皇子们观摩此册,意在学习为君之道。《养正图》强调人的成长应从修身养性开始,要有健康人格。这表明皇家教育特别注重内心的修为,而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从这里可以看到皇家教育不是死板的教育,而是通过这种“小人书”讲述“小故事、大道理”,既符合孩子们的心理,通俗易懂,又增添了教育的趣味,一张一弛。当代中国,社会环境、社会观念、家庭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家庭、学校、社会高度关注教育,但三者的功能定位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错位,家庭教育逐渐向学校教育靠拢,导致家庭把主要精力放在孩子的知识教育上,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学校教育中的竞争压力蔓延到家庭,导致家庭教育本应关注的孩子健康人格、良好个性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等内容被忽视。因此,家庭教育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孩子内心世界的问题,家长不要被外界很多浮躁和功利的东西迷惑,在教育观念上需要从急功近利、过度焦虑中扭转过来,注重孩子内心的感受,用历史和现实中的励志故事,寓教于乐,引导孩子涵养心性,培养孩子既有奋发进取、心胸开阔、顽强奋斗的心理品质,也有孩子们的童心、童趣,让孩子们的童年充满更多的色彩。其次是注重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在家庭中讨论的不仅仅是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与成绩,而且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让家庭氛围与学校形成差异,让家庭成为孩子心灵的港湾,把在学校和社会上形成的压力在家庭和父母那里有效释放。最后是发现、保护和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让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树立自信,鼓励孩子将个人的兴趣爱好坚持下去,不要因为学业负担而放弃一些个人爱好,因为培养爱好兴趣恰恰是涵养心性的最好途径。

四、故宫皇家家训:注重言传身教的家风教育

清朝皇子大都受到良好的皇家教育,整体素质在历朝皇族中较高。其原因除了有严格完备的教育制度,如经筵进讲制度外,还十分重视家训、家风建设。这些都可以从故宫博物院保存的皇家家训和其他档案材料里得到验证。

在家训方面,以《庭训格言》为例。《庭训格言》是雍正将其父亲康熙在教育子女过程中的言语和内容进行整理记录后形成的一本训词家训。从这本家训中可以看到康熙是如何教育子女的,以及康熙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其中比较突出的一个特点是身教重于言教。比如,康熙帝自幼读书习字,勤奋用功,他经常对儿孙和臣子谈起自己学习书法的情形,《庭训格言》中记载:“朕自幼嗜书法,凡见古人墨迹,必临一过。所临之条幅手卷,将及万余……书法为六艺之一,而游艺为圣学之成功,以其为心体所寓也……大概书法,心正则笔正,书大字如小字。此正古人所谓心正气和,掌虚指实,得之于心而应之于手也。”由此可见,康熙对书法有浓厚的兴趣和深刻的体会。书法之研习重在气定神闲,镇定自若,所以学习书法亦可锻炼心气,涵养内心。即使是书法以外之事,也可做到得心应手。同时,书法等技艺的学习,也要像读书明理一样勤勉不弃,“人勤习一事,则身增一艺,若荒疏则废弃也”。清代内廷机构南书房的设立很大程度上是满足他对书法的喜好,南书房在乾清门内西廊下,距离康熙居住的乾清宫很近,当时的翰林侍讲学士张英等与康熙一起挥毫、唱和,相当于现在的书法沙龙。众多皇子从父亲康熙的这种身教中不仅学习到书法的技艺,更重要的是领悟到书法对内心的涵养,以及对做事、做人的启发。

《庭训格言》还记载了康熙这样一段话:“人在幼稚,精神专一通利;长成以后,则思虑散逸外驰。是故应须早学,勿失机会。朕七八岁所读之经书,至今五六十年,犹不遗忘。至于二十以外所读经书,数月不温,即至荒疏矣。然人或有幼年遭逢坎壈,失于早学,则于盛年尤当励志。盖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壮而学者,如炳烛之光。虽学之迟者,亦犹贤乎始终不学者也。”这段话表明康熙主张家教要趁早,要严格。这种早教严教的家教理念对今天家长从小教育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正确的价值观念以及“立志于学”仍有启发意义。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很多行为习惯和自主性、独立性等人格养成,还有重要的心理品质都有其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些时期大都集中在婴幼儿和小学阶段。另外,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个性品质的形成,也与这段时期密切相关。而这段时期的教育主要是家庭教育。这也正说明康熙在《庭训格言》里提出的“应须早学,勿失机会”是有道理的。因此,家庭教育要从孩子很小的时候抓起,家长不要有“孩子还小,长大了就明白了”的简单想法。同时,按照孩子的成长规律循序渐进科学教育,可以发挥家庭教育在人的成长“早期”的关键作用。此外,这种“早学”不仅是简单地学习文化知识,还包括各种行为习惯养成等,正如在《庭训格言》中提到的康熙晚年回忆他皇子时代所受到的教育那样:“奉圣祖母慈训,凡饮食、动履、言语皆有矩度。虽平居独处,亦教以无敢越秩,少不然,即加督过,赖是以克有成。”E993D0D0-9E61-492A-BE5A-216212B78122

在家风方面,故宫的大量清宫档案都表明清朝皇家家风严谨,崇文尚武。再加上由于清朝皇家是满族的缘故,其十分注重对汉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学习。以故宫的书房文化为例,清宫中有多处书房,从书房的功能看,主要是皇帝与皇子受业的场所,如乾清宫之西的弘德殿,顺治十四年在此以开日讲,祭告先师孔子。康熙年间,康熙皇帝在弘德殿命讲官进讲“四书五经”,并与讲官论及吏治之道,或者吟诗作赋。同治年间,奉两宫皇太后懿旨,同治皇帝在弘德殿入学读书,时有弘德殿书房之称。顺治朝开始经筵是在保和殿,因此保和殿与弘德殿成为具有教育功能的最早的书房。还有乾清门的上书房,尚书房(后改为上书房)之名始于康熙三十二年,曾设在紫禁城内南薰殿西长房、懋勤殿、咸福宫和兆样所等处,雍正时设于乾清宫东南庑北向,以后固定下来,这就是“皇子学校”,设在此处的目的就是“近在禁御,以便上稽察也”(《啸亭杂录》)。文华殿是明、清两代举行经筵的地方,所以文华殿也是皇帝学习的书房。故宫内最后一所皇帝受业的书房是毓庆宫。书房的另一个功能是作为词臣入值的地方。如前文提到的南书房,还有南书房以北的懋勤殿。书房的再一个功能是作为阅览室。清宮最早的以藏书为主的书房是昭仁殿,“天禄琳琅”就存列于此。景阳宫后殿学诗堂为故宫内第二所以藏书为主的书房。在文华殿北边的文渊阁,建于乾隆四十一年,是故宫里最大的藏书处,可以说是故宫图书馆,比如《永乐大典》(收录在《四库全书》内)、《古今图书集成》和《四库全书》,当年都收藏于此。在御花园堆秀山东侧是摛藻堂,摛藻堂的西耳房曾经是乾隆皇帝最喜欢的一间书房。清朝时此地主要用于贮藏《四库全书荟要》,供乾隆皇帝随时翻阅。还有一类书房是皇帝私人修养心性的地方。有的是皇帝批阅奏章的地方,康熙时乾清宫区的懋勤殿,雍正帝设于养心殿西暖阁的勤政亲贤殿。有的是皇帝习文写字、修身养性的地方,如养心殿里的三希堂,重华宫区的长春书屋,漱芳斋区的静息轩,建福宫区的静怡轩与敬胜斋,宁寿宫区的乐寿堂、倦勤斋等。

故宫里这些大大小小的书房,功能多样,既反映了清朝历代皇帝生活的一种变化,也体现了宫内皇家读书文化发展的一个过程。这对当代家庭教育有两方面的启示。一是家庭教育是全天候的教育,是一种生活教育,既要言传,更要身教。父母与子女生活在一起,父母的言行举止对于尚无价值判断力的孩子来说影响巨大。正确认识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和作用是做好当代家长的重要前提。由于当代社会家庭结构与传统社会的大家庭不同,父母与子女之间容易走向一种身份不明的状态,家长对自己的身份定位不准,没有树立家长权威,导致孩子任性、不听家长教导等问题。强调这一点的意义在于家长是孩子的陪伴者、引导者和最亲的人。二是营造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氛围是良好家风的重要表现。从家庭教育的角度看故宫书房文化,这是皇家家风环境氛围的一种营造,在这样浓郁的书香氛围中,皇子们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对儒家文化有了更深的体验和感悟,无疑增强了他们的人文底蕴。对现在的家庭而言,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对孩子的成长非常关键。比如,要让孩子多读书,自己就要少在孩子面前刷手机、看电视,而是和孩子一起读书,营造爱读书的家庭氛围,用优良家风家教培养青少年。

作为中华文化象征的故宫文化内涵丰富深远,它与家庭教育相关联的内容也十分丰富,对当代家庭教育具有重要借鉴意义,还需要进一步挖掘和梳理。家庭教育吸收借鉴故宫文化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在价值取向上,应以世界眼光、中国立场来看待中华传统文化,既要有文化自尊和文化自信,也要有文化理解和文化包容。在内容完善上,应吸收故宫文化有益成分,丰富当代家庭教育理论,将符合当代价值的内容纳入家庭教育教材和读本中。在实践改进上,搭建博物馆与家庭教育活动平台,创新家庭教育形式,提升家长教育能力,推动家庭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责任编辑:李一)E993D0D0-9E61-492A-BE5A-216212B78122

猜你喜欢

皇子书房故宫
把自己关进书房
我的书房
雪中故宫
我的悲哀,如御膳房的菜
康熙:幼年读书曾累到咳血
故宫
温馨家园之我的小书房
大师们的书房
故宫大探索
宝岛上的故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