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21年我国家庭教育领域十大舆情热点事件述评

2022-06-28唐远清张月月

中华家教 2022年3期
关键词:家暴舆情家长

唐远清 张月月

2021年,对我国家庭教育而言,无疑是备受重视的一年。2021年3月,《习近平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摘编》一书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该书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2012年11月15日至2020年12月28日期间有关家庭教育的重要文献60多篇,共107段论述。这些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充实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为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引发社会各界的学习热潮。

2021年,亦可谓家庭教育的最强政策扶持年,党和国家推出的家庭教育相关政策密度之大、力度之强、影响之深,史无前例。在2021年3月11日正式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十四五”规划)中,用专门章节明确提出“加强家庭建设”;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政策),力度空前;2021年10月23日,酝酿十余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以下简称《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通过,标志着中国家庭教育进入法治化发展的历史新阶段。与此同时,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学科建设、专业人才培养发展態势令人瞩目,参与全国高校家庭教育学科建设的高校从2020年的20余所增加到2021年的近百所。家庭教育指导者专业标准(试行)和基础课程的发布,标志着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工作规范化和专业化迈出了重要步伐。

总之,2021年,家庭教育成为全社会热议的话题,多起家庭教育领域事件引发舆论广泛关注。本文所称“家庭教育领域事件”,既包括家庭教育行业内的重要事件,也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对家庭教育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事件。

那么,在2021年党和国家对家庭教育作出最强政策扶持的宏观背景下,哪些家庭教育领域事件备受舆论关注、成为舆情热点呢?这值得总结和研究。为此,中国传媒大学主流融媒体研究中心、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宣传教育专委会对2021年与家庭教育相关的舆情信息进行了大数据监测,并借助北京智慧星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传播力指数a算法系统,统计得出了2021年传播力指数位居前十位的我国家庭教育领域舆情热点事件。本文依据这些事件的传播力指数由高到低排序(详见表1),对其舆情传播情况依次进行简要介绍b及评析,并据此对家庭教育发展提出建议。

表1 2021年传播力指数前十位中国家庭教育领域事件概览表

续表1

一、三孩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出台备受关注

2021年5月31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提出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一)舆情传播概况及趋势图

2021年5月31日~6月4日,多家媒体a、自媒体关注该事件,检索“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三孩政策”相关关键词,获得报道及讨论累计达到184.56万篇,整体阅读量超386亿,评论数超781万。微博新创建与之相关话题超200个,累计阅读量超80亿、累计讨论量超125万。其中“三孩生育政策来了”单个话题阅读量达到43.4亿,讨论量超65万;此外“10个三孩政策配套支持措施”“三孩政策会带来哪些改变”“你怎么看开放三孩政策”等多个话题的阅读量均超过5亿,讨论量超5万。

5月31日14时59分,新华社发布《权威快报:三孩政策来了》,迅速引爆舆论场,仅仅历经1小时,舆情量攀升至本期峰值;6月1日早间,央视新闻发布“国家卫健委分析生育意愿降低原因”消息,再次引发网民热议,舆情总量再度攀升,但整体呈明显下降趋势。该事件传播走势见图1。

图1 三孩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出台后传播走势图

(二)媒体及专家观点

1.三孩政策将促进生育文化、观念的回归。环球时报评论称,三孩政策将推动中国社会的少子元素链式改变。界面新闻评论称,三孩政策将重塑中国多孩生育文化,具有里程碑意义,有助于回归和重塑我国多孩生育文化。

2.呼吁解决后顾之忧,让想生的人放心生。央视新闻评论称,夯实每一个环节,让每一个制度安排都熨帖人心,才能最大程度释放出优化生育政策的积极意义。经济日报评论称,三孩政策离不开配套支持措施,呼吁加大教育与医疗投入,加强托育服务供给,更好地保障女性就业权益。澎湃新闻评论称,放开三孩生育,不仅是在政策上开口子,更是要保障公民敢生、愿生,养得起、育得起。

3.放开三孩并不能刺激生育率。三联生活周刊评论称,更现实的问题是,能生得起三孩的家庭恐怕只是凤毛麟角,更多的家庭只能是有心无力;中国生育率下降的更大挑战,其实是“一孩”生育率加速下跌。

4.放开三孩只能治标,共同富裕才能治本。微信公众号“大浪淘沙”评论称,三孩政策仅仅是为有二孩的家庭准备的,很明显是一个治标政策;如果要治本的话,就得考虑年轻人为什么不结婚(或者大大推迟结婚年龄)与为什么不生育了。DFE53511-96B4-4767-8BF3-0D275D15C0EA

(三)舆情事件简要评析

生育政策的放宽,绝不是二孩、三孩这样简单的数字改变,这背后需要一系列的社会政策调整进行响应和支持,从而激发民众生育意愿。针对“想生不敢生”的痛点,整体完善的配套措施才是解决之关键。首先,要降低教育、医疗、住房成本,为可能愿意生三孩的一批人创造基本社会条件,同时增加社会性托幼服务,减弱生育精力消耗;其次,要助力职场女性平衡家庭与工作的关系,国家和企业共同承担,帮助女性走出职场生育困境;最后,要引导部分青年的生育观念,降低“自我中心度”,增加爱与奉献的观念,让“躺平”一族“站”起来,从而提升生育意愿。

二、“双减”政策正式落地引发热议

2021年7月24日晚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迅速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引发热议。

(一)舆情传播概况及趋势图

监测数据显示,2021年7月20日~9月30日,涉及“双减”政策的相关报道及讨论累计达到522.74万篇,微博共建立与“双减”政策相关话题89个。整体可统计阅读量超275亿,点赞量超3749万,评论量超393万。

从传播走势看,8月30日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秋季学期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及“双减”“五项管理”督导有关情况,受此影响,相关舆情热度大幅增加。整体来看,相关舆情持续受到较多关注,在舆论场保持较高热度。该事件传播走势见图2。

图2 “双减”政策正式落地后传播走势图

(二)媒体及专家观点

1.仅仅切断资本并不够,提升学校教育质量及服务水平才是核心。经济观察报评论称,“双减”政策能否收到实效,根本还在于我们的教育多大程度上能满足学生与家长的需求,让他们最大程度回归校园。半月谈评论称,在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的同时,“双减”政策想要真正见效,关键还在于守好学校这个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将这块主阵地做大做强。

2.教育“内卷”的核心问题是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性,解决问题宜疏不宜堵,需要多管齐下。

羊城晚报评论称,要做好“双减”工作必须形成全社会合力,包括规范校外教育培训机构,也需要疏堵结合,才能标本兼治;家长要转变家庭教育理念,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破除唯分数论、唯升学论、唯学历论等。

3.有效缓解家长焦虑情绪才是“号准”了教育问题的“脉搏”。红星新闻评论称,义务阶段中小学生的作业负担和培训负担,归根结底来自学校和培训机构对家长诉求的变相满足,解铃还须系铃人,贯彻落实“双减”,看似给中小学生减负,实质上是祛除家长的心病,解开家长心结才能达到间接给学生减负的目的。

4.“禁止偏题怪题”是“双减”的核心“钥匙”。川观新闻评论称,不管是学生作业负担,还是校外培训负担,其关键问题在于考试题目难度,充分发挥升学考试这个“指挥棒”的作用,“禁止偏题怪题”会让教育更扎实。

(三)舆情事件简要评析

政策虽好,能否确保落地见效才是决定“双减”成败的重中之重。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要努力转变家长“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教育观念,摆脱“唯分数”“唯升学”的焦虑。推动“双减”落实,教育部门要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强化教育管理督导,以防学校把课后服务办成集体教学、集体补课。同时,对校外培训机构把违规的授课辅导悄悄转移到地下的行为,也要严查严罚。要切实给学生的课业减负,绝不允许“明减暗增”。推动“双减”落地见效,政府、家庭、学校和社会必须协同努力。

三、严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规定受到舆论好评

自互联网诞生以来,网络沉迷一直是困扰家长和青少年的一个难题。网络和游戏成为引发家庭矛盾和代际冲突的导火索,家长对于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如何戒网瘾的问题十分头痛。2021年8月30日,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 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受到舆论高度关注,获得媒体和网民好评。

(一)舆情传播概况及趋势图

监测数据显示,2021年1月1日~12月31日,检索“网瘾少年”“沉迷网络游戏”“防未成年人沉迷”“戒断青少年网瘾”相关关键词,获得报道及讨论累计达到362.08万篇,整体可统计阅读量近199亿,点赞量超2684万,评论量近360万。微博共发起相关话题超200个,其中“坚决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热度最高,阅读量达6.7亿,讨论量超8.5万条,在相关话题中热度最高。

从传播走势看,相关舆情在8月热度最高,在相关通知发布的当月舆情攀升至峰值。该事件传播走势见图3。

圖3 严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规定颁布后传播走势图

(二)媒体及专家观点

1.要科学、客观看待网络时代青少年网络沉迷和游戏成瘾的问题。光明日报评论称,应对青少年网络沉迷和游戏成瘾,要充分意识到问题的复杂性,不能操之过急,要用平和的“慢中医”疗法,治标又治本;同时要注重应对方案的全面性和协同性。

2.要全社会协同配合预防青少年网络沉迷。央广网评论称,防青少年沉迷需要国家监管、行业守则、学校教育、家庭引导等多方责任主体凝成一体、汇成合力,才能更好促进游戏等行业健康发展,助力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DFE53511-96B4-4767-8BF3-0D275D15C0EA

(三)舆情事件简要评析

防青少年沉迷,是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全社会同心同向、群策群力。除国家层面要不断升级监管措施、政府主管部门依法严格管理、网络游戏相关行业强化自律、游戏平台从技术过滤阻断机制方面查缺补漏外,学校和家庭也应在日常生活中关心孩子身心健康,耐心地鼓励、支持和引导他们培养更加多元化、更加健康有益的兴趣爱好,同时用喜闻乐见的优秀网络文化精神食粮滋养未成年人,回应孩子对网络空间的渴望与诉求,真正让“网生代”们做到“知网、懂网、驭网”。

四、疫情影响下网课频繁引发“网课焦虑”

近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青少年居家学习时间较之前大大增加。但由于居家学习期间,部分孩子存在学习状态不佳、无法自主学习等现象,让家长们的焦虑不断加深,亲子冲突频发。网络上家长被“带孩子上网课”逼得焦虑、崩溃的内容比比皆是。值得欣慰的是,在经历了2年多的适应磨合后,家长的心态已明显好转。但随后,一旦部分省市疫情形势再度严峻,学校再实行居家网课,“网课焦虑”就会被热议。

(一)舆情传播概况及趋势图

监测数据显示,2021年1月1日~2022年3月31日,检索“网课焦虑”“上网课崩溃”“线上学习焦虑”相关关键词,获得报道及讨论累计达到159.77万篇。微博平台关于网课话题超40个。

2022年3月进入春季新学期,但受疫情影响,全国多地再次开展网上教学,居家网课的相关话题再次引起热议。网友“苦中作乐”,网课过程中出现的趣事被关注讨论,“网课忘记闭麦有多尴尬”“网课班级群里的翻车现场”“网课多了什么同学都有”等微博热门话题使得舆情量大大增加。该事件传播走势见图4。

图4 疫情影响下网课频繁事件传播走势图

(二)媒体及专家观点

1.家长要对孩子多一些包容和理解,用正向引导化解彼此的焦虑。东方网评论称,对孩子居家上网课的不满,大多数来自家长而非孩子;面对孩子上网课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时,家长要用包容和淡定的心态去面对,少一点急躁和指责,冷静地帮助孩子调整适应。

2.家长应给孩子建设性的帮助。湄洲日报评论称,家长应帮助孩子明确时间规划,提供一些建设性的帮助;网课期间,家长应在家中努力营造温馨、和谐的谈话氛围,与孩子建立平等良好的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保持积极平和的心态。

(三)舆情事件简要评析

国内疫情持续反复,全国各地轮番开启线上网络授课,一场孩子、家长、老师均身心俱疲的网课大战陆续打响。对孩子来说,陌生的上课方式、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不了解以及父母的“压迫”,使得他们内心焦虑感增加;对父母来说,长期教导孩子与疫情下生活、工作的不顺相关联,“生气”“叫嚷”成为普遍现象,“网课焦虑”难免影响家庭关系和谐。舆论普遍认为,适当的焦虑感可以增强孩子的执行力,但父母需要合理利用这份焦虑感,做好跟孩子的即时沟通工作,如果无法靠自身缓解亲子关系,要学会向专业机构寻求帮助。

五、频现妈妈带男童进女性公共空间引发争议

2021年,频现多起妈妈带男童进女厕、女浴室等女性公共空间引发的舆情热点事件。5月13日,网民爆料上海某景区内一母亲带双胞胎儿子进女厕,其中一男童在隔间外挨个弯腰偷瞄;6月8日,一则“女子带儿子进游泳馆女更衣室”的新闻引发热议;8月3日,一女网友发微博称,在浙江慈溪某酒店女洗浴室更衣时自己母亲被一男童撞倒,她质疑并录像时与男童母亲发生争执,手机被抢夺,她手部受伤;8月9日,陕西西安,一位母亲带2岁多儿子进女厕上厕所,与正在排队的单身姑娘小张发生口角争执,最终引发肢体冲突;8月18日,湖北武汉一名女网友在网络上发帖称,自己当日下午在一家商场的女卫生间内更衣时遭男童闯入,溝通不顺与家长发生激烈争吵,男童家长称:“你自己不能注意一点吗?”

(一)舆情传播概况及趋势图

监测数据显示,2021年5月12日~8月8日,检索“妈妈带男童进女厕”“妈妈带男童进女浴室”相关关键词,获得报道及讨论累计29.27万篇,事件整体阅读量超13亿。微博平台,“如何看待妈妈带男童进女厕”话题阅读量达4.7亿,讨论量达9.8万;“妈妈带男童进女厕被斥责引冲突”话题阅读量达3.5亿,讨论量达3.2万;“女子带儿子进游泳馆女更衣室”话题阅读量达1.2亿,讨论量达2.2万;“女子女厕更衣遭男童闯入反被怼”话题阅读量达1.8亿,讨论量达1.7万。

从传播走势看,5月上海景区事件、6月女子带儿子进游泳馆女更衣室等事件均引得前后几天舆情量暴增。该事件传播走势见图5。

图5 频现妈妈带男童进女性公共空间事件传播走势图

(二)媒体及专家观点

1.性教育、性别意识教育和同理心都不可少,父亲教育不可缺失。中国妇女报评论称,用母爱和亲情为武器去攻击他人,这不仅是对他人的伤害,也给自己的孩子做出了糟糕的示范;孩子的养育、教育不该是母亲的专属责任,父亲不要在亲子关系中隐身。川观新闻和南风窗评论称,带3岁以上的男童进入带有极高私密性的女性公共空间,从性别意识教育看,确实不妥,需要引导孩子的性别意识,重视孩子的性启蒙教育;但也要有同理心和宽容心,呼唤更多父亲关注并承担部分传统的所谓的母职,鼓励爸爸们多带娃。封面新闻评论称,很多妈妈觉得男孩很小,就把他带到女厕所,这可能会让男孩混淆性别,以后会出大问题;幼童对性别身份的感知是非常敏感的,需要注意性别意识教育。文汇报评论称,男孩为什么会被妈妈带着上厕所?他的爸爸在哪里?这里父亲的角色是缺位的。育儿需要父亲更多参与。DFE53511-96B4-4767-8BF3-0D275D15C0EA

2.第三卫生间亟须普及。光明网评论称,这些争议释放出一个明确的信号,那就是第三卫生间亟须尽快在公共场所普及,才是避免尴尬、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封面新闻评论称,公共场所需要给家庭出行创造更友好的空间,不只是母婴室,应该有更多家庭厕所。

(三)舆情事件简要评析

“男童”“女厕”两个本来不该同时出现的词却频频关联引发社会讨论,其中更是发生了敲门、扒门缝甚至激烈冲突。舆论普遍认为男童进女厕,不仅不合适,更不合情、不合理,家长需要引导孩子的性别意识,重视孩子的性启蒙教育。而身处一个家庭,父亲的缺位也同样引发讨论,有媒体指出孩子的养育、教育不该是母亲的专属责任,呼吁父亲不要在亲子关系中隐身。同时也有媒体呼吁完善社会公共设施,在公共场所追加亲子厕所、母婴室、第三卫生间等空间实有必要。

六、“家庭暴力”仍然多发,惩戒力度急需强化

2021年8月29日晚,“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的前妻Kim发文控诉李阳家暴自己女儿,Kim说十年前自己女儿李华把自己从李阳的家暴里解救出来,十年后女儿李娜不得不把李华从李阳的家暴里解救出来,李阳一点都没改变,以前是打老婆,如今是打孩子。李阳再次家暴引来舆论强烈谴责,同时“家暴”这一话题也成为社交平台网民广为热议的话题。

(一)舆情传播概况及趋势图

监测数据显示,2021年8月29日~9月30日,检索“李阳家暴”“家暴”“家庭暴力”相关关键词,获得报道及讨论累计达到19.89万篇,整体可统计阅读量超8亿,点赞量超970万,评论数超450万。微博共发起相关话题15个以上,其中“前妻指控李阳家暴女儿”热度最高,阅读量达4.6亿,讨论量超3万条,在相关话题中热度最高。

从传播走势看,Kim控诉李阳家暴的微博在8月30日引起大量关注;31日,李阳委托代理律师发布关于“前妻指控李阳家暴女儿”委托律师声明,声明称李阳就此事无条件向公众道歉,否认前妻Kim所指控的“家暴女儿”,未引起舆情反弹。该事件传播走势见图6。

图6 李阳“家庭暴力”事件传播走势图

(二)媒体及专家观点

1.家暴对孩子的影响可能终其一生,希望提高量刑。吉林之声评论称,在法律上,我们必须提升对家暴者的惩罚力度;对家暴者定罪,法律往往会以虐待罪起诉,然而虐待罪的量刑实在太轻了,这是需要改革的地方。

2.进一步加大对公众人物道德失范的惩戒力度。光明网评论认为,进一步加大对公众人物道德失范的惩戒力度,推动社会道德约束和公序良俗形成,是弥补法律失能造成相关问题的途径之一。

3.家暴不值得被宽容,应保护好孩子。广州日报评论追问,家暴真的只有“0次”和“无数次”的区别,除非施暴者下决心戒除,除非受害者打破沉默、拿起法律武器、不纵容任何一次伤害,否则家暴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反家暴,一定要保护好孩子。

(三)舆情事件简要评析

即便反家庭暴力法等法律法规陆续出台,在理论上为保护妇女儿童不受虐待做了很多工作,但家庭暴力和家庭纠纷的隐蔽性和复杂性,包括当事人举证不能、法官保障机制缺失等现实问题,使执法司法依然困难。2011年8月底,李阳前妻Kim在微博上公开曝光李阳对她实施家庭暴力引发广泛关注,此后多年,“家暴”成为李阳身上最深的烙印。2021年8月,Kim再在网络曝光疑似李阳家暴女儿的视频,再次引发舆论关注。主流舆论认为,家暴对孩子的影响可能终其一生,提高虐待罪的量刑标准,使之与暴力程度相匹配,尤其是李阳作为公众人物,对社会影响更甚,要加大惩处力度。

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通过受到舆论好评

经过全国人大三次审议草案,《家庭教育促进法》于2021年10月23日正式表决通过,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第九十八号主席令,正式公布《家庭教育促进法》,受到舆论好评。

(一)舆情传播概况及趋势图

监测数据显示,2021年10月22日~2022年1月10日,检索“家庭教育促进法”“家庭教育法”“依法带娃”相关关键词,获得报道及讨论累计达到68.03万篇,整体可统计阅读量近8亿,点赞量超486万,评论量超43万。微博共发起相关话题50多个,其中“中国父母进入依法带娃时代”阅读量达3.1亿、讨论量超3万条,在相关话题中热度最高;此外“依法带娃意味着什么”“家庭教育促进法表决通过”“家庭教育促进法来了”三个话题亦获得较高关注。该事件传播走势见图7。

图7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通过后传播走势图

《家庭教育促進法》通过当日,舆情热度大幅上升。2022年1月1日,《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施行,舆情热度再次走高,1月2日晚间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解读该法,3日央视将该视频发布到微博等平台引起大量关注,受此影响,当日相关舆论总量达到本监测期内峰值。

(二)媒体及专家观点

1.《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出台让家庭教育从“家事”上升到“国事”,有利于实现“家校社共育”。工人日报、新湖南、云南网评论称,《家庭教育促进法》通过制度设计,将家庭教育由传统“家事”上升为重要“国事”,开启了父母“依法带娃”的时代,于个体、家庭及社会均大有裨益。

2.《家庭教育促进法》推动家长教育理念革新,为家庭教育指明方向。钱江晚报评论称,《家庭教育促进法》不仅规定了不履行职责的不利后果,更重要的是帮助未成年人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提高家庭教育意识和能力。黄河新闻网评论称,该法为家长们指明了新时代背景下家庭教育的方向——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高了对父母的要求,同时唤醒公众对家庭教育的重视。DFE53511-96B4-4767-8BF3-0D275D15C0EA

3.《家庭教育促进法》进一步明确未成年人保护中的家长责任。新京报评论称,该法明确了家长作为责任主体,对未成年人的监护不力、监护不当,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荆楚网评论称,该法是对《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补充,《未成年人保护法》聚焦更多的是父母的监护责任,而《家庭教育促进法》是针对教育方面的一种法律教育引导,从家庭责任、国家支持、社会协同等方面对家庭教育的落实作出倡导性规定。

4.《家庭教育促进法》有助于推动“双减”发挥实效。人民日报评论称,该法呼应“双减”要求,要求畅通学校与家庭沟通渠道,推进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互配合,可以說是正当其时,有助于推进“双减”政策进一步发挥实效。工人日报评论认为,该法的出台既有助于减轻学生的负担,也有望缓解家长的焦虑。荔枝网评论称,该法明确家庭应当合理安排未成年人学习、休息、娱乐和体育锻炼的时间,避免加重未成年人学习负担,为家庭隐性增负牵紧法治“缰绳”。

(三)舆情事件简要评析

《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实施,是我国首次就家庭教育进行专门立法,依法带娃意味着家庭教育不当时国家可进行干预,家庭教育从“家事”上升到“国事”。舆论普遍认为该法树立了科学的家长教育理念,为家庭教育指明了方向,不仅能约束父母,严惩其监护不力、监护不当,进一步减少家庭暴力的发生,同时有助于推进“双减”政策进一步发挥实效,可以说是正当其时。

八、2021年全国“两会”多位代表委员关注家庭教育

2021年3月全国“两会”召开,多位政协委员、人大代表a关注家庭教育,相关提案议案聚焦家庭教育。

政协常委赵东花提议进一步加强社区家长学校建设,朱永新提议父母“持证上岗”。政协委员杨军日提议帮助职工平衡工作和家庭责任,推动构建家庭友好型社会;马国湘提议以德育高地建设为目标,促进家庭教育法实施;徐凤芹提议将性教育内容纳入家庭教育立法;许亚南提议多方合力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金李提议完善男职工陪产假等配套制度;谢文敏提议将生育成本全面纳入社保;袁亚湘提议大部分普通孩子不应该去学奥数;郭文圣提议多方努力开展家庭亲子教育;彭静提议加快家庭教育立法。

人大代表张志勇提议家庭教育立法需加强家庭教育服务人员培训;林勇和政协委员丁磊提议夫妻合休产假;田春艳提议延长产假至6个月;何金英提议妇女孕期常规检查项目免费,取消1至3年级任何形式家庭作业;翁丽芬提议对青少年追星家庭首先要担负起引导的责任;蒋胜男提议共同努力解决家暴问题。

(一)舆情传播概况及趋势图

监测数据显示,2021年3月4日~3月31日,涉及“两会”家庭教育内容的报道、讨论累计达到50.34万篇。微博“建议取消1至3年级家庭作业”“委员称不打不成才误导了中国家长”“建议家庭教育立法让父母持证上岗”等话题阅读量过亿。

从传播走势看,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开幕和闭幕当日,当日舆情均受到较高关注,分别达到次峰值和峰值。此后,话题讨论主要围绕“两会”提案展开,舆情量稳步下降。该事件传播走势见图8。

图8 2021年全国“两会”多位代表委员关注家庭教育事件传播走势图

(二)媒体及专家观点

1.家庭教育立法对提升家庭教育质量十分必要。人民日报评论称,已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家庭教育法草案,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普遍支持,体现了以立法形式促进家庭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该法将填补家庭教育法律的空白,推进我国家庭教育法治化进程。

2.“持证上岗”意在让家庭教育回归本位。广州日报评论称,“持证上岗”并不是要加重父母负担,而意在让家庭教育回归本位,让父母承担起应负的责任。对下一代来说,合格的父母才能更好地成为孩子成长成才的引路人。从家长教育入手补上科学育儿这门“课”,或许才是父母“持证上岗”最重要的启示。

3.不能模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边界。北京青年报评论称,知识教育、思想教育主要靠学校和老师,为人处世、人品德行教育则主要靠家长。学校和老师的本职责任不能让家长代劳,厘清家校边界,各司其职,家长自然就不会“苦家长群久矣”。

(三)舆情事件简要评析

综合来看,与会代表委员分别就促进家庭教育法落实实施,加强社区家长学校建设、性教育及家庭教育服务人员培训,建议夫妻合休产假、延长产假、男职工陪产假,将生育成本全面纳入社保、增加育儿补贴,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正确认识家暴等方面建言献策。舆论普遍认为家庭教育立法对提升家庭教育质量十分必要,对下一代来说,合格的父母才能更好地成为孩子成长成才的引路人。

九、家庭教育培训话题引热议

2021年8月,北京新东方成立新东方素质教育成长中心,其中下设优质父母智慧馆,受到舆论关注。随后新东方回应称推出的家庭教育课程并非新东方在此领域的首次探索,新东方早在2008年便成立了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新东方“转行培训父母”仅是误会一场。

(一)舆情传播概况及趋势图

监测数据显示,2021年8月5日~8月31日,检索“家庭教育培训”“家教培训”“培训父母”相关关键词,获得报道及讨论累计达到13.22万篇,整体可统计阅读量近5亿,点赞量超129万,评论量超7万。微博共发起相关话题40多个,其中“新东方转型培训父母”,阅读量达3.9亿、讨论量超3.6万条,在相关话题中热度最高。

2021年8月12日,“新东方转型培训父母”登上热搜,随后新东方对此作出回应,推动相关舆情热度上升,随后舆情开始回落。该事件传播走势见图9。DFE53511-96B4-4767-8BF3-0D275D15C0EA

图9 家庭教育培训话题传播走势图

(二)媒体及专家观点

1.家庭教育培训机构应为非营利性质,但不能走少年宫的“老路”。21世纪经济报道评论称,家庭教育服务机构是一种专门的社会组织,不应将其范围泛化至所有提供亲子课程的市场机构。其性质应该为非营利性机构,但应避免重走少年宫等公共服务机构的“老路”,成为低价低质的“鸡肋”,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不断推动家庭教育服务创新。

2.家庭教育培训市场前景并不明朗。南方都市报评论称,家庭教育固然重要,但如何培训是个问题,市场大不大也需要调研。

3.“培训父母”可以有,关键看“怎么做”。红网评论称,家庭教育板块前景大好,既有国家政策扶持,又有实际家庭需求,所以,教培机构转型发展家庭教育未尝不可,关键是看怎么做。遵从国家意识,让教育回归根本,以一切有利于孩子为出发点,做好政策导向,教培行业才可以焕发新的生机。

4.一些人对家庭教育的认知略显淡薄。科技日报评论称,子女教育是广义的家庭教育的一个分支,做好家庭教育,其实是一个终身修炼的过程。

(三)舆情事件简要评析

虽然新东方“转行培训父母”源自一场误会,但是引发较大热度的讨论正说明社会和父母本身对“培训父母”的高关注度。有舆论指出家庭教育板块前景大好,国家政策扶持和实际家庭需求并存,教培机构转型发展家庭教育可行;也有分析人士认为家庭教育培训市场前景并不明朗。

十、教育部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体检受到舆论好评

2021年10月15日,教育部官网发文“关于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3839号(教育类344号)提案答复的函”,对《关于进一步落实青少年抑郁症防治措施的提案》进行了答复。在答复中,教育部明确指出:对青少年进行预防抑郁症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保障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一项重要工作。教育部强调,除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外,还要开展多形式的青少年预防抑郁症教育。

(一)舆情传播概况及趋势图

监测数据显示,2021年10月15日~12月31日,检索“教育部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体检”“抑郁症纳入学生体检”相关关键词,获得报道及讨论累计14.30万篇,整体可统计阅读量近2亿,点赞量超178万,评论量超7万。微博“教育部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体检”“教育部明确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抑郁症筛查将纳入学生健康体检”等话题阅读量高。

11月10日,人民日报发微博称教育部近日已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体检。我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随年级增长呈上升趋势,病耻感、不好意思看病是抑郁症低就诊率原因之一。抑郁症不是简单的“坏心情”,而是一种疾病。理解、尊重、陪伴抑郁症患者,保护隐私,鼓励他们放下顾虑,早发现早治疗。当日该报道受到舆情关注。11日引发更多媒体关注报道,舆情出现峰值。该事件传播走势见图10。

图10 教育部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体检后传播走势图

(二)媒体及专家观点

1.将抑郁症纳入学生体检极其必要,是解决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第一步。广州日报评论称,从校园学生健康体检出发,该项措施无疑迈出解决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第一步。学校通过筛查,相当于给不太懂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家长们“补位”。江苏新闻广播评论称,青春期的学生因为学业、游戏、恋爱、家庭等关系,都有可能诱发抑郁问题,定期在学生群体中筛查抑郁症,尽早发现可能存在的抑郁症状者,并予以及时的心理疏导和治疗是极其必要的。

2.抑郁症纳入学生体检要注意隐私保护。科技日报评论称,在青少年抑郁症筛查时要科学区分抑郁情绪和抑郁症状,采取不同的干预和防治措施;学校管理人员、专职教师、家长、学生都需进行专业培训,要从理解、贴近每位学生,为学生提供非歧视、个别化、专业化家校联动服务的角度解读筛查工作。北京青年报评论称,抑郁症纳入学生体检虽是好事,但是也存在学生在测评中伪装自己、被筛查出抑郁症会被歧视等问题。

(三)舆情事件简要评析

根据世卫组织2021年发布的数据,世界上大约有2.8亿人患有抑郁症。有统计显示,我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已达到24.6%,其中重度抑郁检出率为7.4%,这个“沉默的杀手”正把目光瞄向学生群体。舆论普遍认为教育部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体检正是向社会释放了鲜明信号:抑郁症是疾病,需要重视、及早治疗,也是解决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第一步。但同时舆论指出检查只是第一步,药物的副作用以及抑郁症背后可能面临的“异样目光”、社会功能恢复的困难,则是孩子和家庭面临的最大关卡。要想好事办好,一是要注意保护个人隐私;二是要加强科普,减少偏见和误解;三是要加强家校互动,形成合力。

十一、家庭教育十大舆情热点事件总结

对上述2021年家庭教育十大舆情热点事件进行总结梳理,可以把這十大事件概括分为三类:

(一)家庭教育相关政策法规出台

包括四大热点:《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通过,三孩政策及配套支持出台,严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规定出台,教育部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体检的规定出台。从这些事件网络舆情传播情况、媒体及专家的代表性观点等不难看出,舆论场对党和国家出台扶持、推动家庭教育的政策法规是积极拥护和普遍欢迎的,对《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施行后我国家庭教育如何在法治化发展的新阶段取得快速进步是充满期待的。DFE53511-96B4-4767-8BF3-0D275D15C0EA

由此可以预判,未来我国家庭教育面临的舆论氛围将日趋好转,家庭教育事业将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历史性发展机遇。为把握好这个机遇,家庭教育行业亟须尽快加强自身建设,发挥自身优势,提高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能力,力争在未来我国家庭教育事业大发展的进程中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家庭教育引发社会更广泛关注

包括两大热点:2021年全国“两会”多位代表委员关注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培训话题引热议。“两会”多位代表委员提出的家庭教育相关提案议案,回应了社会对家庭教育的关切,也从参政议政的角度推动了家庭教育的发展。而北京新东方成立素质教育成长中心,一开始被网民误认为“新东方转行培训父母”,其实反映了网民在“双减”政策严控学科类校外培训的宏观背景下,对不少学科类培训机构纷纷转行家庭教育的担忧,媒体和专家也大多呼应网民担忧中的合理诉求,强调家庭教育行业未来切忌走学科类培训业乱象丛生的老路,在家庭教育即将迎来大发展的关键时期,家庭教育的主管机关和行业组织为此要切实担负起督促家庭教育行业未来健康规范发展的职责。

(三)家庭教育相关的新老问题

包括三大热点:其中“家庭暴力”是一个老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疫情影响下网课频繁、妈妈带男童进女性公共空间频现这两个热点则属于近年来逐渐受到关注的新问题。对这三方面问题,网民都日益关注,并呼吁尽快解决。这三方面问题的危害性、严重程度并不相同,但都需要家庭教育行业发挥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为推动这些问题的解决作出积极贡献。

十二、对家庭教育事业发展的建议

基于上述总结梳理,本文也对家庭教育事业的未来发展,简要提出几点建议。

(一)强化家庭品德教育,助力

家校社协同育人《家庭教育促进法》第十九条明确了家长应与学校、社区密切配合,协同育人。其中,家庭教育是以德为先的教育,在家庭教育中首先要强化家庭品德教育,培养孩子的好思想、好品行、好習惯、好人格。同时,家庭教育有效地发挥自身的积极功能、家长履行自身应有的职责,是家校社实现协同育人目标的前提条件。为此,学校和社会也应为家庭教育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提升家庭教育水平。

(二)积极平等交流沟通,创新家庭教育方式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使得孩子与父母的交流沟通不再限于口头交流、面对面对话等方式,而是更多地采取网络社交媒体等新方式,家长不能一味地对此说“不”,而是要在顺应孩子喜好的同时,学会合理利用、善于利用社交媒体等新交流方式,并创新家庭教育方式,在与孩子充分平等交流沟通的基础上,推动家庭教育取得更好效果。

(三)弱化社会焦虑,构建良好舆论环境

当下网络上充斥着家长面对孩子学习“内卷”“焦虑”的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剧部分家长的攀比情绪,进而给孩子施压,引发新的家庭矛盾。家庭教育学习“内卷”也与“立德”的家庭教育主旨相悖,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因而,对于网络空间中容易加剧家长“内卷”“焦虑”的信息及不良情绪要加强治理,尽量避免有不良倾向的内容,构建良好的家庭教育舆论环境。

(四)施行婚前产前家庭教育培训的制度

将婚前产前家庭教育培训同婚前体检、产前检查等工作同等对待,施行婚前产前家庭教育培训的制度,有利于从制度层面帮助“未来父母”提前掌握家庭教育知识,普及家庭教育的基本常识和方式方法,推动父母“合格上岗”,在一定程度上全面提升我国家庭教育的水平,构建更为和谐的家庭教育和家庭建设环境。

(责任编辑:母聃)DFE53511-96B4-4767-8BF3-0D275D15C0EA

猜你喜欢

家暴舆情家长
反对家暴
需要立法保护目睹家暴的未成年人
家长错了
消费舆情
家长请吃药Ⅱ
犯错误找家长
月度最热舆情事件榜11月
月度最热舆情事件榜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