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丰闸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前期研究

2022-06-28苏悦孟培

艺术科技 2022年6期
关键词:公园城市景观设计

苏悦 孟培

摘要:近几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人口的激增,城市周围原有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城市周围的工业建设使原有的绿色和滨水区被进一步压缩。与之相反,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居民越来越关注周边的生活环境,对美好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建设功能完善的滨水休闲景观,既能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又能改善整体的生态环境,能够有效地减轻工业化对居住小区环境的破坏。文章以武丰闸湿地公园的前期调研工作为例,分析场地存在的问题,探讨滨水空间建设的方法,为城市滨水空间建设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公园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设计;武丰闸湿地公园

中图分类号:TU98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06-0-03

大部分城市都是因为紧邻滨水而发达。水是一座城市的活力源泉,一般流经城市的大河有时会被这座城市的人们亲切地称为“母亲河”。就城市发展而言,人口越来越多,城市的生态系统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大,城市用地的大量开发会侵蚀河道,导致大量的河流和沟渠被填埋覆盖,河水遭到污染,这些无疑是自毁家园的行为。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社会思想的变化,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意识到,流经城市的河流不仅是城市用水的来源和城市得以运转的排水区,也是维护自然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的小气候和生态圈有重大影响,滨水空间的破坏可能导致城市生机不复存在。

习近平总书记对环境问题十分关注,党的十八大以来,他多次就城市发展问题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出要把城市变成一座公园,让人们感觉到家的归属感。由此可见,应充分意识到城市与大自然不是对立的,城市建设应该立足公园城市理念,把城市当作自然的延伸,将对城市发展的规划从城市建造公园转变为打造公园城市。

1 公园城市与滨水空间相关概念

1.1 公园城市的概念

公园城市是生态城市的一种,公园城市理念是一种新的城市发展理念。“公”,指主体是在城市中的人,是人文精神的主要体现形式,传递以人为本的核心精神,使城市的各项功能更好地为人服务;其根本在于“园”,以保护山水林田湖等绿色基底,实现生态化的城市建设,强调生态与城市和谐共存,为公众提供良好的休闲场所;“城”,也就是城市形态的优化,强调规模与密度,使城市空间与公园基底相协调;“市”,即一种新型的城市形态,它通过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创造以公园基底为新型经济形态的转变。其最终目的是满足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总而言之,公园城市是以公众利益为导向,实现城市形态、生态环境、发展业态三位一体的新型城市发展模式[1]。

1.2 滨水空间的概念

滨水空间是城市的一个特定空间,城市与河流、湖泊或海洋接壤的区域被定义为滨水空间,多划分为河滨、湖滨、海滨;从位置上,又包括城市滨水空间、乡村滨水空间和自然滨水空间。一般200~300米范围内的水域空间和城市陆地空间都属于城市滨水空间,一般居民可通过步行到达。叶凯将滨水区定义为“由陆地、水际线、水域三部分连接的水域”[2],而徐勇健认为,人类是城市的主要服务对象,滨水空间环境的设计应以人为中心,以水为主线,同时考虑到与水有关的自然和社会因素[3]。

1.3 公园城市与滨水空间的辩证关系

公园城市为滨水空间的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公园城市作为一种新的城市发展理念,强调城市是一个大公园,人们居住在其中,周边环境就像自己家的后花园一样。公园城市理念强调以人为本,是对城市建设和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回应,而滨水空间建设为人们认识公园城市提供了一个实体空间。滨水空间在城市中为市民提供生态、休闲、文化展示等多方面的用途,如果能成功打造滨水空间景观,则将是展示公园城市理念的一种有效载体。因此,在公园城市相关理念的指导下规划滨水空间,能够促进公园城市理念的推广,并对滨水空间的建设提供相关案例参考。

2 武丰闸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概况

2.1 项目背景

武丰闸是清末总督张之洞执政为官时在青山港长江口修筑而成,已有120多年的历史。武昌北部的良田逐渐增多,在一定程度上是武丰闸的功劳,因此其也有“五谷丰登”的寓意。2002年汛期,武汉受到洪水的影响,武丰闸因为防洪需要关闭,淤泥拥堵,水质变差,对周边居民的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直到2015年,政府逐渐意识到该问题,通过各种办法、水生态修复,采用透水铺装、雨水花园等技术手段改变了武丰闸的水质,提高了其渠道过流、自净能力,使该地的水体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

2.2 项目概况

武丰闸湿地公园位于湖北省会武汉市的青山区(见图1),北起临江大道,西接建设十路,南至桥头路,东靠建设十一路,占地面积约16公顷,北面与青山江滩公园相接,南面与青山公园、戴家湖公园相接。

2.3 场地分析

武丰闸湿地公园周围环绕着居住区,如临江港湾、青山绿水花园、七星天兴花园、青原居等,临近桥头小学、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等,与青山公园,和平公园、戴家湖公园、杨春湖公园等青山七大公园通过绿道连通,和周边道路共同组成了一个整体的绿道系统,出行方式非常便捷。综上,武丰闸湿地公园周边居民区较多,人流量大,年龄层跨度大,交通系统复杂,人们对休闲娱乐的需求较大。

2.4 现状问题

2.4.1 功能空间不足

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该公园承担着居民日常休闲活动的功能,为人们亲近自然提供了场地。但是,公園内部景观空间划分单一零碎,缺少吸引人的景观节点和供人们休闲聚会的场所,导致整个公园缺乏活力和趣味,无法引导人们积极融入其中,不能够让游人驻足休息,也无法减轻游人的疲惫。此外,园内的交通组织也较为混乱,无法满足人们由一个区域快速到达另一个区域的需求。

2.4.2 空间使用率低

公园与城市公共空间的渗透性不足,园内只能提供基本的防洪抗灾功能,与城市的衔接性不足,滨河空间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有许多空间因缺乏人性化的使用功能,导致使用率较低,甚至大片空地因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而荒废,对整个园内的景观都造成了影响,周边居民也更愿意选择距离较远的公园游玩。

2.4.3 水体不可亲近

近水但不亲水,空间品质不高,互动亲水性不佳,受认知水平的限制,大部分城市在滨河区域的治理中仅仅关注防洪、水利、灌溉等方面,而忽略了人们的心理、生理方面的需求。景观设计采用传统的工程措施,如切割矫直、石质护坡、高路堤施工等,这样的做法使滨水区的景观看上去干净整洁,但拉直的岸线改变了自然形成的江河岸线的自然特征和功能,水流的加快使人们行走在岸边有一种畏惧感,不能获得良好的亲水体验,破坏了人水和谐的关系。此外,园内缺乏亲水平台供人们与水亲密接触,只能远远观望。

2.4.4 周边环境复杂

在公园城市背景下,人工景观与自然景观之间的高度对比、高度融合对滨水景观规划具有极大的挑战。不仅要维持原有的河流水系,而且要与城市的发展相适应,同时还要兼顾城市高速发展的交通。周边居民区以及交通组织错综复杂,园区与周边空间之间缺乏密切的联系与沟通,再加上周边交通拥挤、公共交通系统和停车系统不健全,导致公园周边的环境变得更加复杂。

2.5 改造的必要性

武丰闸湿地公园地理位置优越,周边多是居民区和中小学,是周边居民日常休闲活动的主要场所,并且与青山公园、戴家湖公园、青山江滩公园等连通的绿道,是整个绿道系统中的重要一环,方便市民散步健身。对武丰闸湿地公园进行改造能够改善整个青山区的环境,为该区域居民创造生态宜居的生态环境。

3 武丰闸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方法

3.1 满足公众需求的场所重塑

在公园城市公平共享的理念指导下,应重新设计空间以满足居民的需求。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一方面要与周边区域的功能相衔接;另一方面,要满足市民对功能空间的活动需求,对功能区的设计进行细化。武风闸的东、西部与居民区对接,可在这部分人口较为密集的地区设置综合活动区;北部为公园的主要活动区,可设置娱乐空间、健身空间、观赏空间等;中部的湖心岛是极佳的观赏位置,可以充分利用起来作为中央观赏区,以满足游客亲水、观水需求。

3.2 亲水共享的交通组织

以“可进入,可参与”为目标,打造绿色慢行系统,实施车退人进,以慢行交通系统为基础,进行一体化慢行交通设计改造,打造丰富的滨水场景,增强居民的亲水性[3]。在出入口的位置选择上,通过对周边环境的分析,确定人流的主要聚集点,将主要开放口设置在此处,将出入口连接的内部道路设置为园内主要道路,其宽度的设计应满足大量人流通行。园内的二级园路要注意串联各个景观节点和空间。此外,还可通过拆除周边围墙、增加绿化的方式打通滨水空间的纵向道路,实现10分钟步行就可进入公园核心景观。

3.3 功能与美感兼顾的植物景观

与平面的水景不同的是,植物景观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植物会根据占据空间的大小形成稳定的群落,园内绿化要尽可能向沿河延伸,形成一条连续的绿地,并与绿化相结合,使城市的整体轮廓得以展现。在园林绿化设计中,要重视对老树种的保护与利用,保护、整合杂乱的地区,改变置物空间的形态与构成,将乔灌丛进行组合,增加地被植物、湿生植物、水生植物的种植,实现植物品种的多样性与地方特征的融合[4]。此外,还可以通过平面绿化、垂直绿化、水体绿化等方法,通过自然岸线来构建生态湿地,达到保护城市生态的目的。

3.4 体现人本主义的设施设计

城市公共设施是城市滨水空间的重要功能载体。基础设施一般包括标识设施、休闲和卫生设施等。对这部分设施进行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到人们在园内对的需求,以便人们能够及时使用。同时,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其尺度和配置必须适应人的使用舒适度和心理、视觉感官。

特殊群体的设施设计必须考虑到触觉、听觉、嗅觉这几个方面。在触觉设计上照顾到视觉障碍者的生理需求,如设置盲道或在空间内主要的标识系统上设置盲文。在空间中存在阶梯的区域,设置无障碍通道,坡度设置在3%以下,提升残障人士在空间内的可达性。在听觉方面,生态湿地有大量植物与动物,在这里可以听到水、昆虫等自然的声音,慰藉心灵。在嗅觉方面,可种上多种芬芳的植物,如桂花、兰花等,让人在此获得精神上的舒缓。

3.5 空间文化特质打造特色景观

公园城市理念指出,要找到代表城市的特色文化,并将其融入城市的设计中。在设计滨水空间景观时,要结合当地的历史文脉,从历史的角度看城市的文化演变,从当代的角度发现城市的文化创新,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提炼,并将之与现代元素融合,提炼出具有代表性的滨水空间的文化符号,让历史文脉可以在景观设计中得到传承与发展。可通过在园内各个景观节点增加文化景墙,增强周边居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4]。

青山绿道是连接青山区六个公园的一条纽带,为了提升武丰闸湿地公园的文化性与唯一性,设计应凸显特色的标志性景观,通过对具有文化特征的符号进行提炼设计,将其展现在滨水空间中,表现形式包括对文化元素的隐喻、场景重现、抽象简化等。如美国“9·11”事件纪念馆设计的“倒影缺失”,通过隐喻的表现形式,用两个凹陷的水池来表达失踪的大楼,让人产生一种失落的错觉。

抽象简化就是通过对文化元素的提炼与重组,使其成为独特的景观作品得以保存。例如,位于四川的沙河源公园,通過场景重现的形式还原了以前的工厂,并增加了观光设施,加强了景观建设,让现代人感受到当地工业时代的文化特色。由此可见,滨水空间的桥梁、道路、铺装、基础设施、景观等人工构筑物都可作为文化表现的载体。

4 结语

滨水空间是城市生态环境中必不可少的地段,同时也是一个城市的形象窗口,是一个城市各种功能活动的综合体,对城市风貌的展示有重要作用,因而合理利用和开发滨水空间十分重要。滨水空间的开发和设计将直接关系到城市的经济、生态、文化和社会,只有科学系统地打造具有特色景观的滨水空间,避免千篇一律,通过设计引发人与场所的交流,才能丰富滨水空间设计理论,打造真正的公园城市。

参考文献:

[1] 姚月娇.公园城市背景下成都悦湖滨水空间设计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20.

[2] 叶凯.城市滨江公园景观设计策略探讨[J].中华建设,2020(10):82-83.

[3] 徐永健,阎小培.城市滨水区旅游开发初探:北美的成功经验及其启示[J].经济地理,2000(1):99-102.

[4] 王加宁.文化语境下城市滨水公园的设计探索:以泰州姜堰滨河公园景观改造设计为例[J].河南城建学院学报,2018,27(3):71-74.

作者简介:苏悦(1997—),女,山西晋城人,硕士在读,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孟培(1963—),男,湖北武汉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展示设计、公共空间设计。

猜你喜欢

公园城市景观设计
巧用景观设计和谐中的一致化
与扬州市委书记谈“公园城市”
从公园规划到成都公园城市规划初探
资阳市临空经济区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对策与建议
四川省公园城市试点建设基础评价
成都市建设公园城市的路径思考
色彩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江门市公园文化服务供给实证研究
高科技园区景观设计探讨
探讨现代景观设计中意境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