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生理念下的塔子湖居住区滨湖景观探索

2022-06-28袁丰杨瑞荣

艺术科技 2022年6期
关键词:景观设计

袁丰 杨瑞荣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滨湖居住区的景观弊端日益显现,居民对滨湖居住区景观设计提出了新要求。文章以塔子湖、梦湖香郡居住区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分析梦湖香郡居住区滨湖景观和滨湖公园景观的现状,探索共生理念在居住区滨湖景观中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共生理念;滨湖居住区;滨水公园;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06-0-03

0 引言

武汉作为“百湖之市、湿地之城”,是国家长江大保护战略中湖泊湿地保护的典型代表城市。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和《湖北省湖泊保护条例》的指导下,武汉市加强保护湖泊形态,为市民打造亲水岸线,但是对坐拥“百湖”的武汉,部分滨湖空间依然不能满足市民亲水、乐水需求。如何实现滨水居住区中各元素的协调统一,构建人文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滨湖居住区,特别是实现其与自然环境的共生共存,是滨湖居住区开发建设中亟须解决的问题。文章以武汉市塔子湖、梦湖香郡居住区为例展开分析。

1 共生理念在景观设计中的兴起与应用

共生概念最早应用于生物学理论,1879年由德国真菌学家Deberry提出。该理论强调不同生物群体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相互发展的关系。20世纪五六十年代后,共生思想和理论进一步发展,其方法论被人类社会学、经济管理学、城市规划学等学科的研究者应用。目前,在学术界,共生理论研究已经涉及社会各个层面,共同点是共生共济、合作互惠、互为互补、和睦相处。

“共生”是景观发展的前提。景观作为媒介,创造出生态、可持续、多样的共生空间。黑川纪章主持设计的郑东新区规划方案获得首届国际城市规划设计杰出奖,他在设计中坚定倡导共生理论,强调自然、城市、建筑之间的共生思想。共生滨湖居住区的景观空间不仅是景观实体空间,而且也是空间之间的共生黏合剂[1]。

2 塔子湖与梦湖香郡居住区的共生性调研

2.1 塔子湖和梦湖香郡居住区的共生空间格局

2.1.1 空间区位

塔子湖位于江岸区梦湖香郡小区,临近三环线,和谐大道以北,现水域面积约310 000平方米;湖泊位于中心城区,属于城市型湖泊,周边开发建设力度较大,现被居住小区围合,且建筑紧邻湖边,缓冲进深和公共开敞空间严重不足,水系空间较为局促。

梦湖香郡居住区占地面积为220 000平方米,原是香港新世界集团、武汉新汉发展有限公司先后开发于2002年、2013年的密集型高档别墅居住区,有独立、联排、叠加等多种不同形态的别墅住宅。小区西北角有梦湖公园、东北方梦湖亲水运动俱乐部、中北区新汉公司办公楼、南部便利店、居民自营咖啡店以及物业中心等基础设施。小区外有各大银行、育才小学、武汉中心医院等,配套成熟。小区距离新世界百货、西北湖和黄潭湖仅15分钟车程。

2.1.2 环湖路的建设

2012年,武汉市颁布《武汉市中心城区湖泊“三线一路”保护规划》[2],其中,蓝线是湖泊水体生态保护的边界线;绿线是水生态系统与城市陆地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空间,属绿化范围;灰线是保障水体环境景观共享性与异质性的边界线。“一路”则是指环湖道路,包括环湖车行路与环湖步行路,既能保护湖泊岸线,又能为市民提供游憩活动的线性绿道空间。

(1)环湖车行路。塔子湖隔三环线与黄潭湖相望,东北方与盘龙立交相踞,紧邻轨道交通8号线。但就滨湖地带与城市在空间结构上的关系而言,滨湖地带处于水陆交界的边缘,又被包围在梦湖香郡内,现有的环湖车行道也只为梦湖香郡的居民提供便利,市民进区观湖主要还是依靠城市级道路,加之塔子湖周边用地紧张,缺乏足够的停车设施,导致驾驶者难以停留,更不用说在此驻足活动。

(2)环湖步行路。据调研,人们进区观湖只能从梦湖香郡东西两门进入,东门为主要入口,居住区内主次干道分明,人车矛盾少,進入小区便是开敞宽阔的林荫大道,步行经过一个四边形景观花坛便可看到塔子湖。梦湖香郡内环湖步行路设计以塔子湖为中心,向四周分散辐射,呈放射状,连接了湖区与住区。环湖步行路只是围绕湖岸线修建起的封闭式木栈道,形式较单一,亲水性与休闲性有所欠缺。优秀的环湖路设计能激发行走欲,应加以重视,保证环湖路具有较好的可达性和可走性。

2.1.3 滨湖景观现状

笔者实地考察塔子湖滨湖景观时发现了诸多景观问题,这里主要探讨环湖步行路存在的问题。调研发现,游览塔子湖的主要途径是依湖而建的环型木栈道,大多数栈道与居住区业主后花园紧密连接,边界线性硬化,毫无美感;栈道部分护岸栏杆年久失修,已出现损坏、破裂的问题;监控系统和照明设施不完善,难以保障公共安全;僵硬的木栈道完全阻断了湖泊与陆地、水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亲水体验不佳。

2.2 塔子湖和梦湖香郡居住区的共生困惑

根据规划,塔子湖水功能区属于景观娱乐区,功能定位为景观公园型湖泊,主要目的是优化环境、完善景观[3]。

2.2.1 “临湖不见湖”问题

1950年的塔子湖隶属汉口养殖场,一直用于水产养殖。1971年,塔子湖开始围湖造田,水域面积也在逐年缩小。2002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房地产投资的刺激,代表地产资本的香港新世界集团开始在湖畔进行大力开发;2004年年底新世界集团又开始在湖畔建设三期别墅区。2010年9月,两条公共通道建成,但物业设立门禁,不允许非小区业主进入。2010年底,梦湖香郡一度传出“塔子湖就是我们的”的论调,使得塔子湖公园产生了内向性和排他性,周边的市民每天都能看到塔子湖,却始终无法亲近,导致当时社会上质疑声一片。

2012年,“三线一路”规划颁布,武汉市开始建设环湖路。面对群众的反复投诉与媒体的多次报道,2018年新世界物业中心才打开小区大门,重新对外开放环湖步行路,但需要在门岗处实名登记。经过周边小区、多数民众和水务局多年来的努力,物业还是将门禁拆除,撤走保安,还原了公共通道的原貌。塔子湖的滨湖空间这才得以与城市对接,并逐步修建了具有公共性和共享性的城市滨水休憩步行路。这让更多市民能看到湖、走近湖,真正做到了还景于民。

2.2.2 “围湖”之困

作为“房地产开发的热点地带”,塔子湖的规划和保护遭遇了一定的困难和阻碍。塔子湖作为公共资源本应造福全体市民,却被开发商圈为梦湖香郡的内湖,市民难以靠近,形成了“围湖”局面。此次调研选取了一些沿湖住宅小区,从其竖向江岸设置的出入口可以看出,这些高档住宅小区从湖岸到市区内,基本没有有效的通道(见表1)。一方面,临湖居住用地大多为长方形,且长边多为沿湖面,目的是使这些居住小区的主题景观都朝向湖面;另一方面,很多临湖住宅小区基本以高密度开发原则为主,住宅建筑多为高层,沿湖岸一字排开,层层退后,前后偏移排布,有些小区完全遮挡湖岸线,对滨湖景观产生了消极作用,使湖岸公共空间与城市隔离开来。因此,只有少数人能够享受滨湖资源,湖泊资源的共享性逐渐丧失。

2.3 小结

从1954年的《武汉区域规划》到2012年的《“三线一路”保护规划》,在相关因素的影响下,在塔子湖最初由集体所有制的渔场发展到2002年卖给房地产公司开发别墅区再到现在发展为城市滨湖公共空间的72年里,塔子湖最初只为房地产项目服务,为梦湖香郡少数居民服务,仅实现了塔子湖与梦湖香郡,即自然资源与居住区两者之间的共生。如今,随着国家政策的改变与倾斜,公众要求还湖于民,塔子湖开始突破原小区人群,扩大服务半径,以满足广大民众的亲水需求和城市的整体利益诉求,实现了塔子湖、梦湖香郡、城市,即自然资源、居住区和城市三者之间的共生。其翻天覆地的变化意味着塔子湖公园在空间上与原来的格局发生改变,矛盾与冲突由此产生那,共生困惑也不断出现。

3 塔子湖居住区共生景观的营造策略

3.1 多元化的共生主体

滨湖景观资源共享化的主要解决途径是确立多元化的规划主体,城市级别的滨湖资源更要注重多方因素的参与,让更多的视野参与到塔子湖景观的建设中,为此你,应从政府、梦湖香郡业主以及公众三方角度出发。

政府角度。目前,塔子湖滨湖空间的经营与管理由梦湖香郡物业全权负责。对中型城市级的环湖空间而言,仅凭梦湖香郡物业,无法支撑高昂的景观维护费用,因此,需要政府介入湖泊、周边景观用地的管理。政府可以成立工作专班,将其作为城市级滨湖公园来规划设计,也可以适当推出补偿机制或鼓励措施使小区管理更加顺利有效地进行。梦湖香郡业主角度。从整理的调查问卷中来看,公园开放后,是否会对社区的安全和业主们的日常生活造成影响才是业主们首要关心的问题。物业中心应制定相关管理措施以解决公园边界范围浮动的问题,为此,可以将小区其他次级道路或不重要的道路作为环湖步行路,在維系社区与公园的边界的同时,在业主和游客之间形成一种无形的规则和心理暗示,给双方带来安全感。公众角度。在时间上,市民进区观湖的时间可以适当斟酌,控制个人的游玩节奏,如为避免打扰小区业主晚间休息,在夜幕降临之际自行离园;在空间上,将绿线和灰线作为弹性边界,使市民在此区域内活动,不轻易踏入梦湖香郡其他地方,以免对业主们造成困扰。

3.2 共享性的可达途径

整改小区门口的景观墙,设计开放式的入口广场作为公园入口,适当增加入口的开放数量,使过路的行人能以最直观的方式看到塔子湖;剩余还在建设的环湖路的行道树不能过高过密,以免遮挡人的视线,同时又要借湖边之利,营造有辨识度的景观,增强可识别性;将更多的用地用于修建绿地、广场和带有公共服务性质的场地,把开发强度控制在合理的程度,防止城市空间出现“围湖”效应。

3.3 自然式生态护岸

护岸是水陆过渡空间实体环境设计的重点,是构建亲水性与安全性的重要设施。原先大规模的水陆植被遭到湖岸硬化工程的破坏,因此必须倡导生态驳岸的理念。把水陆生态交换作为完全切断的原始交易形式,对生态的持续性不利,使用柔性交易是更好的办法,可以结合微地形进行曲线处理,使其在空间转化时过渡自然,视线通畅;在施工时,多采用天然石料干砌、柳条框、石笼等方案,结合植物栽植以形成天然的水岸。石缝可以让水生生物有栖息之处。在选择护岸材料时,应该因地制宜,综合考虑其对生态和景观的影响、强度、耐久性、经济性等问题,选用适合的材料,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共生(见图1)。

4 结语

文章从空间区位、环湖路建设、滨湖景观现状三个方面分析塔子湖公园和梦湖香郡居住区的共生格,从“临湖不见湖”问题和“围湖”之困两点出发分析其共生困惑,进一步提出多元化的共生主体、共享性的可达途径、自然式的共生护岸三种相应的解决方法。要真正意义上实现和保障市民的亲水权益,市民须是滨水区的使用者。笔者期望能够在保护原有湖泊自然生态的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与现代城市滨水景观的共生共济,并实现滨湖居住区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黑川纪章,徐苏宁,吕飞.城市革命:从公有到共有[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75-76.

[2] 武汉市中心城区湖泊“三线一路”保护规划[EB/OL].武汉市汉阳区人民政府网,www.hanyang.gov.cn⁄,2012-12-24.

[3] 袁丰,彭艳平.城市化进程中有关城中湖角色的新思考:以武汉市为例[J].城乡规划·园林景观,2013(12):22.

作者简介:袁丰(1979—),女,浙江慈溪人,硕士,副教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滨水景观。

杨瑞荣(1998—),女,山西运城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滨水景观。

猜你喜欢

景观设计
梁燕莺景观设计作品选登
巧用景观设计和谐中的一致化
特色城中村景观设计初探——以建荣村为例
色彩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别墅庭院景观设计初探
高科技园区景观设计探讨
探讨现代景观设计中意境的体现
伍丹景观设计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