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居住环境中的原生古建筑改造

2022-06-28戈俣涵

艺术科技 2022年6期
关键词:居住环境现代改造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原生古建筑的现代化改造在当代土地资源稀缺的背景下变得迫切。文章以镇江古建筑为例,通过实地调研等方法研究,分析如何在保留古建筑特点的基础上融合原始设计和现代设计的问题。以小见大,从一城一区一宅着手,以地域性的缩影照见当代古建筑改造的整体环境,有利于改善传统聚落建筑被大面积遗弃、无人打理的局面,同时提高空间利用率、节约土地资源,学习并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关键词:现代;居住环境;改造;创新;设计;镇江古建筑

中图分类号:TU24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06-0-05

镇江是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具有独特的城市风貌、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以及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近代以来,随着封建社会的解体与西方社会思潮的入侵,人民的思想与城市的风貌受到了冲击,这种影响也体现在建筑文化上。在建筑文化中,民居作为一种物质生活与思想文化的载体,原有木建筑在穩固发展的同时,也不断地发生着细微的变化。这些原生古建筑是中华古建筑文化的载体和缩影,具有传递城市印象的象征意义。镇江的原生古建筑在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之下,内部的空间形式分布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受当地文化影响极深,拥有独特的内部空间特性,极具多样性。文章以镇江古建筑为例,旨在通过代表性的缩影反映古建筑改造面临的共性特征,以期为今后的民居改造提供参考。

笔者根据镇江原生古建筑的发展现状,总结出当前原生古建筑所面临的三大问题。一是以古建筑为代表的地域文化受到破坏。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民众对古建筑和传统文化的记忆越来越少,当地居民的盲目迁出和拆除重建,导致具有历史价值的地域性文化也随之遭受破坏。二是古建筑的稳固性和安全性得不到保障。由于原生古建筑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时间的推移和气候的影响都会对原有建筑结构造成一定的损伤,因此其稳固性与安全性已经受到了很大的破坏。三是古建筑功能空间使用不便,原有的传统建筑空间的分隔方式和功能分区已无法满足现代居民的生活需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推动,需要引进适宜技术以改造、设计原有建筑,使其满足现代生活的需求,同时推动古建筑可持续发展。研读古建筑改造及其技术加固等相关文献可知,历史上已经有许多改造、翻修、重建古建筑的案例。由此可见,对原生古建筑进行现代化改造,既能满足当下居民的生活需求,又能进一步拓展古建筑改造的发展方向,是必要且可行的。

1 古建筑改造的理论依据

1.1 传统古建筑室内设计与现代化室内设计的对比

1.1.1 中国传统室内设计的特点

(1)内外一体化。中国传统建筑从外观看是内向且封闭的。其通过墙体围合出一个清晰明确的范围界限,在外侧几乎无法窥见墙内的景色。但与此同时,高墙之内的整体的空间是开放且灵活的。这些建筑的内部空间与外界通常以天井、庭院等方式有机联系,各式自然景观与室内空间相映成趣。整体建筑一方面讲究工整严谨,一方面讲求天然趣味,既保留了联系,又达到私密性的要求,简洁明了。

(2)布局灵活化。传统的空间分隔形式非常讲究“隔而不断”,同时这种分隔是“活”的,可使布局灵活性的原则得到良好的运用。建筑内部空间可以根据住户的需要分隔,依托灵活多变的空间处理赋予简单规整的建筑以不同的个性。

(3)文化底蕴深厚。我国的建筑室内设计受传统文化影响颇深,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重的民族气息。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与变化,建筑文化受历史、宗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具有很强的历史性、民俗性和地域性,各地建筑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例如,镇江传统民居三合院就不同于北京四合院,并不过分讲究私商性、严肃性,而在开门位置、方向上也因华东、华北的风力差异而有所不同。但从整体来看可以发现,一方面,传统的木结构由于适应性强、防震性能好等特点,故在历史长河中得到很好的传承,另一方面,中华传统文化对建筑设计的影响根深蒂固,“天人合一”等思想在传统民居的建造、装饰细节中处处可见。所以,虽然西方建筑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传统民居的现代化方向,但建筑设计体系的整体发展依然是非常稳定的。

1.1.2 现代室内设计的特点

现代室内设计风格众多,不同风格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下文总结建筑现代化进程的两点共同特征,有助于指导设计者在进行古今融合设计时更好地满足居住者的实际使用需求。

(1) 简洁。1928年,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密斯·范·德·罗提出“少就是多”的建筑处理原则,提倡用简约精练来代替繁复奢华[1]。这种简洁的设计原则要求设计者从繁复中提炼出新概念,运用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来展现新观念、新思想。这一原则运用在室内设计中表现为功能性特色,强调结构和形式的完整,更追求技术、材料、方法上的精确与深度运用。简洁并不是全盘否定原有建筑空间的特质和个性,而是更需要设计师删繁就简,运用最少的语言,表达更深刻、丰富的内涵[2]。

(2)绿色。“绿色建筑”代表一种概念或象征,指能够因地制宜,对环境无害,且能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建筑[3]。绿色建筑的目标有三:第一,减少建筑物在全寿命周期内的耗能,节约能源,缓解能源危机;第二,在减少耗能的同时,为人们提供环保、舒适且高效的使用空间;第三,减轻城市化进程中建筑发展对整体环境生态的不利影响[3]。绿色建筑应充分挖掘新材料和新技术的潜力,尽量采用无毒无害的绿色材料。绿色建筑还须积极利用外部环境因素和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依据地理条件合理设置水地源热泵、太阳能采暖、制热及发电装置、风力发电装置,以充分利用环境,因地制宜[3]。

1.2 原生古建筑改造设计原则

古建筑是建筑历史与文化的载体,在保护、修缮、改造古建筑的过程中都应该遵循一定的修缮原则来延续其文化和历史意义。改造方案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1.2.1 古建筑修缮原则

安全为主原则——一是对人安全,二是主体结构安全。构件表面的新旧只能作为修缮的参考依据,应对主体结构关系较大的构件多加关注,避免出现问题[4]。

风格统一原则——修缮部位的风格尽量保持一致,利用古建筑原有手法保持独特自然的历史风貌[4]。

预防为主原则——因年代久远,古建筑的许多结构功能存在安全隐患,应该以预防性修缮为主,并经常保养与维修,将积患与隐患消灭在早期阶段[4]。

旧料利用原则——利用旧料不仅可以节省成本,还可以保留建筑原有的独特风貌[4]。

1.2.2 建筑设计要素

早在公元前1世纪,维特鲁威提出了建筑设计三要素的概念,即“坚固、适用、美观”[5]。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仍可用这三个原则作为评价建筑的标准。在安全的前提下,建筑既要有美观的形象,又要有实用的功能。

1.2.3 建筑设计经济性原则[6]

建筑设计中经济性原则的應用非常广泛,该原则除了有降低层高、改善建筑形体系数、提高建筑材料各方面性能等一系列常见的降低能耗的措施外,更要求设计者从建筑结构设计、空间组织、节能技术应用、自然资源利用、建筑运营管理与维护等角度全面思考、确立经济性的原则与方法[7]。经济性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四点。

第一,“少费多用”原则。意在通过高效的利用方法,消耗最少的材料和资源取得最大的发展效益[7]。

第二,集约化原则。建筑的全寿命周期中,从建造到维护都在源源不断地消耗各项物质资源,其能源、材料的消耗量占全球的2/5,净水消耗量占全球的1/6。集约化主要包括土地、水资源、能源利用的集约化[7]。改善建筑全寿命周期中对资源、能源的集约化利用,对建筑业和全社会的经济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三,适宜性原则。该原则主要包括与经济条件相适宜、与自然条件相适宜、与社会人文因素相适宜三方面[7]。它是当前建筑设计实践的出发点,应用对建筑的经济性具有重要影响。

第四,循环利用原则。其着眼于人类发展的长远利益,将建筑的再利用与建筑的新建、维护结合,建立建筑周期中的动态循环机制,既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耗能、保护环境,又有利于增强建筑的经济性[7]。

2 镇江原生古建筑改造内容

2.1 特点总结

笔者以镇江原生古建筑为例研究,将实地调研的地点选在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并对其中一座七进合院进行了测绘,在汇总实地调研数据的同时,也参考了大龙王巷历史文化街区等相关民居的资料。

2.1.1 建筑外观特点

镇江传统民居的建造方式多以木结构为主,虽然用于建造的木材都经过干燥、刷漆等防潮处理,但由于其地处江南,因此梅雨季仍会导致木材受潮发霉,所以其又多辅以砖石制造建筑与雨水直接接触的部分构造,并且建筑室内外多以砖石台阶制造高差,从而减少雨水与室内木材的直接接触,减缓木材受潮发霉的速度。

建筑普遍采用硬山两坡屋面,多用小青瓦铺设。整体以灰黑色为主,外墙多为乱砖清水墙,硬山式墙体顶部多筑成“马头墙”式样以预防火灾[8]。入户正门一侧的主立面上通常开有装饰墙洞,开洞高度较高,多为造型各异的石雕花窗,主要起观赏作用,兼具一定的通风、采光性能。传统民居的窗户分为内窗与外窗,窗格样式比较简单:内窗向天井内开合,基本样式为木质隔扇窗,面积一般较大,主要用于连接住宅内部的空间,可依据空间功能分布设置;外窗向墙外开合,面积相对较小,主要用于连接住宅内部与外部的空间,既能起到防火隔热的功能,又能满足传统民居的私密性要求。外窗的内侧窗台较宽,设计成喇叭口样式,可起到增大采光面积和加强通风的效果,外墙一侧大都设有砖砌窗檐。

2.1.2 建筑结构特点

镇江传统民居一般为三间两室的开间,通常根据不同的空间使用需求对应选取穿斗式与抬梁式混合的木构架承重结构。建筑内部的梁柱全部裸露,空间也由柱子自然分隔,用料一般为杉木或樟木,着黑色或红色漆;柱础多由青石加工制成鼓形,以防霉防蛀[8]。整体梁柱造型简洁,一般不做其他装饰。

2.1.3 建筑内部空间特点

镇江传统民居同中国多数传统建筑一样,主要以“间”为单位,其平面格局大多坐北朝南,前后按“进”可分为一进房、三进房、五进房,一般至多七进,整体沿建筑中轴线排列,近乎对称,“进”的多少反映出住宅规模的大小[8]。走进入户大门即是天井,天井与室内的高差约0.2米,主要作用是采光、通风、排水等,大都以青石板铺设,与室内没有明确的分隔,遵循“隔而不断”的含蓄意蕴。这些传统民居大部分仍以“天井”为中心布局空间,天井既是连接屋外与屋内的分隔空间,又是联系人与自然的活动空间[9]。

2.2 改造要素

笔者针对实地调研归纳出的有关镇江古建筑的三个特点,对应提炼出建筑外观、建筑结构和内部空间的改造要素。

2.2.1 建筑外观

建筑外观作为建筑的表皮,是观察者对建筑的第一视觉切入点,能够较为准确且直观地反映出历史文化底蕴的传承和建筑的现代化进程[9]。为了延续传统民居的历史文化底蕴,本方案意图在尽可能保护古建筑原有风貌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贴合现代居住环境。因此需要修复原生古建筑外观,并且做到修旧如旧,浑然天成;研究建筑装修选材,让现代建筑装修风格与古建筑的典雅风韵相结合。

2.2.2 建筑结构

为了减轻梅雨等天气因素对木材使用寿命的影响,避免因木结构年久失修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增强稳固性与耐用性,需要在建筑内部适量增加加固结构,也要检查和修缮准备保留的原有梁柱、墙体、屋面等,保障最基本的安全需求。另外,在保留传统建筑木结构的前提下也要使之达到防火规范的要求,同时需要删减原有的立柱,以开阔室内空间,增强布局的灵活性。

2.2.3 内部空间

早期天井是作为组织住宅空间布局的核心存在的,但在现代由于技术和材料的发展,天井已无法满足采光、通风、排水等功能,它的形式与功能逐步发生了转变。为保留天井这一特色空间,同时重新规划布置古建筑内部空间,使其更具现代气息,可以针对天井进行一些改良和空间延伸处理,另外也可以利用二层因顶结构裸露和古建筑标高较高产生的富余空间进行创造性设计,使整个古建筑更富层次感。

从整体造型上看,近代时期,镇江建造的民居仍未脱离传统民居的造型体系。从结构上看,镇江近代传统民居多采用木结构,以三合院为基本单元,普通民居多为一进或二进房,建筑层数以一、二层为主。笔者根据上述特点总结出一部分共性特征加以改造。

3 基于古建筑改造设计原则的改造设计方案

设计方案在遵循古建筑修缮原则、建筑三要素以及建筑经济性等设计原则的前提下,融合了古今室内设计风格,从结构加固、界面设计、空间设计三个方面提出建议和改善方法。由于千变万化的空间可以营造出不同的居住氛围,且不同的居住者有不同的功能需求,所以此方案并未硬性分隔建筑内部功能空间,而是立足于保留古朴建筑外形风格的基础上,完善或调整内部空间,以营造舒适的现代生活空间。

3.1 建筑结构加固

与如今大多数仿古建筑不同,此项目侧重于直接修缮外部和改造内部存续时间久远的原生古建筑,意在改善居住环境的同时,让建筑的外观材料更符合现代建筑原则,尽可能保留其外观特征和周围环境关系,营造别有洞天的室内外体验。这要求设计者对古建筑的结构进行预防性的修缮,以保证建筑使用的安全性和稳固性,做到修缮后仍然保持风格统一。

3.1.1 屋面

为预防可能出现的漏水、保温隔热性能差等问题,可采用全现浇钢筋混凝土坡屋面结构翻新,同时检查、翻新、重铺屋面小青瓦,保留古建筑屋面风貌[10]。

3.1.2 墙体

为在保证墙体安全性的同时保留其原生外貌,可对外墙增加墙墩,对内墙采取利用钢筋网片、混凝土结构加固找平胶和碳纤维布的加固工艺,对倾斜墙体利用取砖回拉纠偏或陶土纠倾等技术[11]。若欲增强砌体的结构抗震性能,也可以利用环氧树脂和甲基丙烯酸甲酯增强墙体性能,这种方式既可以增强承载力,又可增强延展性[12]。

3.1.3 梁柱

在不揭顶更换木梁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增加木柱支撑、木梁粘贴碳纤维布以及挠曲梁底增加钢梁或木梁内侧增加槽钢的挠曲梁加固技术[11]。但考虑到民居的居住属性,设计者可以借助钢架结构支撑、撤掉部分木柱,在加强稳固性和支撑性的同时,让室内建筑融入更多的现代元素。由于色彩搭配也会影响居住者的整体生活感受,因此可以使用明度和纯度较低的涂料喷洒钢架,或进行做旧处理。

3.2 建筑界面设计

传统民居风格古朴厚重,要想要其内部装修与古建筑外形巧妙地融为一体,就需要在内部装饰材料中多采用木材、砖石等与外部建筑主体一致的材料。

3.2.1 顶界面设计

屋面外修缮古建筑本身的瓦屋顶,屋内顶再采用轻质板与瓦片隔开,中间需要重新铺设防水层,预防渗漏。二层可沿用原有木梁,主梁与横杆交替形成网格式顶面,格中可依居住者喜好装饰。一层可采用平面式吊顶,表层抹灰,在与墙面相交的阴角和挂镜线用木质材料装饰。卫生间、厨房等空间为了防潮、排放油烟,可采用防水板和金属板做吊顶,再做贴砖处理。

3.2.2 侧界面设计

客厅与餐厅可处于同一联通空间内,用不通顶的隔扇或屏风进行不完全分隔,达到“隔而不分”的意蕴。厨房可采用木框玻璃移门,节省空间的同时使餐厨之间的空间视角联系紧密。墙面与地面的接缝处可采用大理石作为侧脚起到防潮、防油烟的作用。书房、卧室等私密性要求较高的空间宜采用实心墙,需注意墙体的隔声、隔热性能。整体内部空间临天井一侧宜设大面积落地窗增加采光,提升通透性,可内置卷帘等装饰物进行遮阳处理。除卫生间、厨房外,其余空间墙面均可用抹灰墙面,侧脚、墙面装饰等都可选用木质材料等与外部建筑主体一致的材料来实现内外风格的融合。

3.3 建筑空间设计

传统民居的标高均较高,借助这一点,设计者可以在建筑内部做部分复式处理。另外,也可针对镇江古建筑的特色天井,做空间扩展处理,这样不仅可以提升空间的利用率,也可以使单调的空间变得更加灵活有新意。

3.3.1 天井

传统天井由高墙围合而成,是与内部空间紧密相连的半开放空间,主要用于自然采光。但在当代的技术材料支持下,建筑不再单纯依靠天井引入自然光,于是天井不再成为组织建筑空间的核心。并且传统天井的设计不能满足现代居住需求,无法遮风避雨、驱寒御热;缺乏隐私性和安全感。不过,即使传统的形式与功能都已逐步发生改变,它依然在现代设计中具有启发绿色建筑理念的现实意义。所以天井的改造设计既要解决上述需求问题,又要在保留传统天井优点的同时,使其更好地融入现代空间。

为此,可围绕天井的内墙用整面的落地真空玻璃遮蔽,在增加自然采光的同时,保留良好的通风性能,并且便于居住者观赏天井内的自然景色。依据现代技术的发展,居住者可在天井内部自由种植植物或进行其他自然改造,使其與现代建筑自成一体,营造足不出户的绿色景致。围绕天井也可以延伸出露台等半室外空间,使建筑整体更富有层次感。在空间组合上可以打破天井空间与建筑空间的隔阂,巧妙整合天井空间与其他室内空间,利用阶梯连通一、二层,让空间更加舒适,贴近自然。

3.3.2 楼梯

多进民居的主楼梯多为设置在室内东北角的转角楼梯,部分一进院落的楼梯设置在北侧延墙体处。设计者在改造时可保留其原本位置,或根据空间功能的划分需要更改。至于建筑材料,踏步可沿用木质踏步,踏步间采用钢筋混凝土增强安全性,楼梯栏杆可用玻璃面或仿古雕花木栏杆。

4 结语

传统民居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由无数劳动人民建造而成的,这种演变是缓慢、自然、真实的。镇江的诸多传统民居历史街区根植于本土历史文化,集结着民间智慧,是不能被轻易毁坏、抹去的。在历史文化工作者们为保存古建筑文化而不懈努力的今天,设计者们也应该思考现代化居住环境与传统民居结合的更多可能,通过不断的改造与尝试让艺术与现实相结合,让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以更实用的方法推陈出新,让原生古建筑们焕发生机。

参考文献:

[1] 罗小未.外国近现代建筑史[M]. 2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81-86.

[2] 王继雄.对现代室内设计风格及特点的研究[J].科学之友,2010(12):106-107.

[3] 刘加平,董靓,孙世钧.绿色建筑概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1-7.

[4] 张雪松.浅谈浦江县郑宅镇镇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J].中国民族博览,2016(5):46-47.

[5] [古罗马]维特鲁威.建筑十书[M].[美]罗兰I D,英译.[美]豪T N,评注.陈平中,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67-69.

[6] 仝晖.从经济性角度探讨建筑设计的理念及原则[J].新建筑,2002(2):67-69.

[7] 刘婕.建筑设计的经济性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09(8):33-33.

[8] 孟婷.镇江传统民居室内外装饰元素研究[J].镇江高专学报,2019,32(2):14-17,30.

[9] 刘佳,过伟敏.江南地区传统民居的近代化演变:以镇江民居立面为例[J].创意与设计,2015(5):39-44.

[10] 杨广,潘明星,是妍,等.扬州某古建筑改造工程仿古屋面施工技术[J].施工技术,2016,45(16):75-77.

[11] 顾天熊,顾亮,尹伟.古建筑群落加固改造技术[J].建筑施工,2020,42(9):1705-1708.

[12] 趙浩,刘伟,杨涛,等.性能增强古建筑砌体墙抗震性能试验及有限元分析[J].建筑结构,2022,52(2):140-149.

作者简介:戈俣涵(2001—),女,江苏常州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建筑设计。

猜你喜欢

居住环境现代改造
城市居住环境中拼贴艺术的应用原则与方法探究
现代教育技术在体育院校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300MW机组顶轴油系统改造
现代烟草工业发展趋势及降焦减害技术应用研究
谈森林管理管理体制的创新
论电梯单开门改双开门的改造方式
基于多元分析法的人居环境质量研究
解放军,在“现代”与“后现代”之间
室内空气监测质量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