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景观都市主义的城市居住区街道再生设计

2022-06-28邢芷欣张葳

艺术科技 2022年6期

邢芷欣 张葳

摘要:在城市空间设计中,街道是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它作为城市内部空间的线性纽带,起着连接各空间的作用,为人们的各种室外活动提供了场所,是市民活动的核心区域。通过分析当前城市居住区街道现存的问题,适当利用前沿的设计思维,依据景观都市主义理论,提出能够激发城市空间活力的居住区街道设计策略及思路,能够有效激发城市空间活力,促进公共空间健康发展。文章在景观都市主义背景下,探究城市居住区街道改造中运用与体现的方法论,提出景观再生设计策略,并提出有利于城市居住区街道改造更新的方式。

关键词:景观都市主义;城市居住区;再生设计;街道改造

中图分类号:TU98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06-0-03

0 引言

纵观历史,传统的城市街道一直以来都是人们交往与活动的空间,也是人们体验城市文化和情感的重要场所。目前,我国城市更新改造主要分为开发新的用地,或是悄无声息地进行旧城改造,复兴历史,促进城市更新,属于适度的改良。相比前者占用大量土地的大规模拆迁,后一种改造显然更适合当今中国实际。基于景观都市主义研究并分析街道景观不同的再生设计策略,能够更加合理地重构当代中国街道,对平衡经济发展与人们的心理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景观再生是指在景观设计领域,通过创造新的形态与构造来实现新的功能,也就是满足原有功能的一种新的形态。并且,这种新的形式具有新的功能和内涵,既可以节省开支,又可以保留和继承原有的地方文化。依据景观再生设计,可以通过增强居住区街道景观的氛围来助力城市的更新建设。在城市建设中,选用合理的景观设计方法、思路,能够让街道景观充分迎合群众审美,传承和延续区域文化习俗,并向人们展现城市环境的美感,充分发挥街道景观的效能,美化城市环境。通过对景观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可以使其与社会文化需求相融合,在满足景观生态需求的前提下,为人们打造更多的休闲场所,创造更多的体验空间。

1 城市居住区街道现状

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说,“街道是为人服务的”[1]。但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大部分街道空间被行车道和停车位占据,人行空间变得越来越狭窄,街道绿化和露天公共空间被挤占,人们难以感受到城市街道空间应给予的舒适、安全和归属感,处处显得不便和危险,同时还会产生一系列问题,如交通堵塞、交通事故等。因此,对于居住区街道的再生设计,不仅要考虑其美观性和功能,也要满足居民的内心需求。在城市面积不断扩大的背景下,需要对原有的人文和自然景观元素进行更新与再生,为旧有的地块增添新的功能,才能使其在新的使用中延续原有的文化价值。

1.1 路权关系失衡

目前,在城市居住区街道,非机动车的数量明显高于机动车,大部分道路上仍然是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混合行驶。由于缺乏对道路行驶车辆的严格限制与规定,非机动车超速行驶,给行人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风险。同时,部分街区的步行空间也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人行道狭窄,只允许一人通过,当面临交通高峰时,行人难免会和机动车抢道。

1.2 道路功能缺失

由于停车位数量不足,道路上存在大量的车辆,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停车场,使居民的日常活动区域受到限制,但停车问题直到现在也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而近几年,由于共享单车的普及,因此自行車随意停放的状况越发严重,这不但对道路环境造成了破坏,而且进一步阻塞了行人的步行空间。

1.3 公共设施缺乏

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社区内的生活性街道日益增多,但城市空间功能陈旧,街道设施不够完善,现有的公共空间和设施无法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例如,缺乏完善的休闲场所、健身场地、公共厕所、座椅等基础设施,缺乏足够的空间资源,无法有效地使用已有的空间等问题,都对街道的整体空间质量造成了影响。

2 基于景观都市主义的街道改造意义和再生设计策略

2.1 改造意义

作为城市公共活动的基本场所,街道要根据人们的日常活动习惯和街区的具体功能进行合理规划,同时也要满足车辆行驶和道路绿化[2]。根据人口密度和活动的频繁程度,对各个区域进行功能分区,设置适当的机动车和行人通行区域,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街区轮廓,使各个区域的功能都能得到充分的利用。

运用景观都市主义的设计理念,将街区的景观空间扩展到城市其他公共空间,构成了一个具备景观基础结构的网状结构,不但可以改变某一地区的环境,而且可以在较大的范围内实现生态修复与健康发展,从而改善城市的整体环境。与传统的设计理念和方法不同,景观都市主义能够更好地引导城市道路的设计和改造,并且能够进行长期的追踪和控制,对城市发展、生态维护、文化传承等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2 设计思路

居住区街道作为居民交往和生活的空间,承担着引导居民积极关注城市人居环境的责任,更发挥着营造有趣和温情并存的城市空间氛围的作用。同时,街道景观也与文化、生态、社会相联系,并致力于提供未来激发城市空间活力的方向和路线。

2.2.1 改善生态环境

保留该地区的原有文化特征,提高利用率,增强实用性和可用性,美化生态环境,将自然与市场融为一体,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周边地区小规模经济的开发,解决周边地区的就业问题,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促进当地社会就业率提升,增强市场活力,改善市场环境,创造市场价值。

2.2.2 激活公共空间

景观都市主义可以极大地扩展景观的内涵[3]。因此,对于被改造街道的再设计,要按照景观形态进行规划,将一些公共街道空间转化为景观形态,将人文资源、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相融合,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人与自然的互动,激活街道的公共空间,使居住区街道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街道的服务人群以附近居民和游客为主,街道的更新活化能够改善周边人居环境,丰富周边居民的日常休闲生活。

2.2.3 塑造空间形象

景观都市主义理论认为,对有价值的公共街道空间进行有效的改建和使用,要比彻底拆除这些街区更加合理。要综合、高效、集约、紧凑地利用已有的空间资源,以解决实际问题。在设计理念、表现形式上,要充分挖掘地方文化内涵;在改造过程中,要尊重地方文化,把地方文化要素融入景观中,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特征。

2.3 设计方法

景观都市主义在继承“斑块-廊道-基质”[4]的景观生态特性后,景观设计可以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转换,实现景观在城市区域的流动性。因此,将景观都市主义理论运用到城市居住区街道的再生设计中,能够将城市街道景观再生从单一的设计范畴转变为一种具有综合性的、人与自然的、基础的、建筑的、文化的整体设计。

基础设施的作用应当是多方面的,基础设施和景观的融合体现了这一概念的多样性,使城市结构不再单一,而是给人良好的视觉感受。同时,为了更好地利用土地,必须具备一定的社会和审美功能。在城市更新设计的过程中,不能采用孤立的方式,而是要将其与整个城市的生态环境联系起来,进行再生设计。这样不仅可以调节局部气候,提升大气品质,还可以改进周边生态环境,增加绿地面积,提升使用功能和使用价值,满足居民的居住和日常生活需要。

2.3.1 景观再生

采用现代设计方法,以平滑、伸展的线条实现线性空间的延伸和纵深,以合理的布置提高道路的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拥高大乔木、小乔木、花灌木、色叶小灌木、地被植物构成多层次、高落差的绿化格局。植物能够通过本身的年代感和节奏感,表现出对称和几何形状。根据不同的形态和功能,设置相应的植物和植物群落,在居住区街道增设小型公共绿地,既能增强城市的生态功能,又能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同时也能为居民和游客提供大量的公共活动空间。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要完善生活景观,改善绿地环境,增设适合居住区街道的便民设施,积极地补充现代化的智能设施,以满足居民的需要。在建设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居民在日常生活中的需要,增设扭腰器、漫步机等便民设施,并合理搭配造型和颜色,使之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成为具有实用性和生命力的便民景观。其次,要从审美的角度出发,对城市景观的色彩、造型等进行美化设计,做到既给居民带来便利,又能作为小区景观的一部分,增强小区的可观赏性。另外,在设计生活景观的过程中,应注重对景观位置的合理规划,以增强设计方案的实用性。

2.3.2 功能再生

从景观都市主义出发,城市公共空间在满足市民基本休闲娱乐需要的同时,还应兼顾教育、娱乐、交往、文化、体育等多元化的需要。在场地的规划与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到不同人群的需要,并对不同人群进行不同时段的划分。例如,针对不同的功能区域,从区域、时段、客流量、目标消费群体等不同方面细分服务对象,以满足不同群体的不同需求,有助于增强街道的整体活力。目标明确的设计,有助于实现空间的合理划分和特定群体的社会交往,便于不同的人群在场地找到合适的活动形式。

此外,还可以在充分发挥城市功能的基础上,对居住区街道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如商业区、居住区、休闲区、自然景观区、绿地等,并在满足交通需要的同时,形成具有特色的景观节点。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结合居民的需要,设置道路铺装、文化休憩和公共服务设施,以体现城市的总体风貌。同时,也要注意到空间的独特性,将城市的区域文化元素融入街道,创造出一个更加丰富的空间。将城市的文化与街道相融合,创造出具有地域特征的人文景观,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2.3.3 沿街立面再生

目前,我国存在“千城一面”的现象,城市规划者和景观设计师面临着严峻的考验[5]。从景观都市主义的角度来看,每个地块都是独一无二的,自然演变、植被生态规律、人文背景等因素,使每个地块都有自己的特色。通过挖掘其独特之处来进行设计,可以避免“千城一面”的局面。

我国各城市均在历史的变迁中保留了一些极具地域特色的建筑、构筑工艺元素,将这些元素应用到街道景观设计中,能够充分彰显城市的地域特色,为人们留下深刻的城市视觉符号记忆,让城市的传统价值得以保留和延续,同时,还能让街道景观的建设更加考究,增加城市再生设计的深度。

2.3.4 材质再生

景观都市主义提倡设计师从实地挖掘材料,并对材料进行重新组合、转化、创造性再利用。其倡导的是一种能够顺应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并能够解决各种问题的设计。所以,城市居住区的居民住宅及其各种基础设施均可成为一种景观。因此,在材料的选择上,可以根据城市建筑材料的实际需要,选用与城市的建筑风格相协调的材料,从而渲染出城市特有的文化气息,加深人们对城市街道的印象。

目前,大多数居住区街道的一层都被作为商铺使用,因此对具有商业性区域的街道景观,应重点考虑景观色彩及材质的设计和选择,以此营造商业氛围,增强景观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性。在对沿街建筑立面进行再利用的过程中,为防止城市总体形象不佳,街道空间原有的秩序错乱,空间布局单调乏味等问题,必须在充分尊重现有街道的肌理和建筑形式的前提下,采用不同的立面改造策略。在景观设计中,可以将当地有特色的建筑、构筑工艺用于景观造型和构筑施工设计上,让景观的形态、质感更加贴合城市的整体文化氛围,突出城市地域性文化特征,增强城市居住区街道的设计效果。

3 结语

景观都市主义的设计理念提倡原生态,注重解决现实问题,既能满足人类接近自然的愿望,又能有效地改善城市的居住环境,为居民创造出一个既温馨又吸引人的居住环境,提升公共空间利用率,对增强城市活力、促进城市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从景观都市主义的观点来看,城市的街道空间设计并不是独立的,而是要与周围的基础设施、建筑空间相互映衬,以此丰富传统的街道空间功能。同时,还要在结构层面加以改变,用景观承载基础设施,将城市的建筑形态有机连接起来。由此可见,景观都市主义带来的变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城市发展。城市居住区街道的再生设计,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其内部的巨大发展潜能,营造出更好的居住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从而提高城市的品质,推动其经济发展,促进整个地区发展和优化。

参考文献:

[1] [美]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金衡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023-100.

[2] [日]芦原义信.街道的美学[M].尹培桐,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022-035.

[3] 焦杨,孙英乔,赵孟麒.浅析基于景观都市主义的街区景观优化[J].美术教育研究,2020(14):128-129.

[4] 瞿俊.景觀都市主义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7:11.

[5] 徐文廷,陆宁.文脉及景观都市主义指引的城市道路景观设计[J].建筑结构,2021,51(22):162.

作者简介:邢芷欣(1996—),女,湖北荆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张葳(1968—),男,云南昆明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环境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