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桃花坞木版年画的历史发展与文化传承研究

2022-06-28吴梦瑶胡艺轩

艺术科技 2022年6期
关键词:历史发展桃花坞文化传承

吴梦瑶 胡艺轩

摘要:桃花坞木版年画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反映某一时期人民的生活风俗习惯,映照当时中国的社会境况。文章从明末清初、清中期、晚清三个时期入手,阐述桃花坞木版年画在此期间的历史发展演变。通过对每个时期桃花坞年画特征的梳理,发现桃花坞木版年画在传承与保护上还存在一定问题。因此,新时代桃花坞木版年画的传承与发展应该抓住机遇、勇于创新,借鉴其他优秀文化的成功经验,利用现代设计艺术,探索符合时代发展规律的生存方式。

关键词:桃花坞;木版年画;历史发展;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J21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06-0-03

1 桃花坞木版年画概述

1.1 概述

桃花坞木版年画常在新春佳节期间广泛张贴,以营造新年节日氛围,表达喜庆吉祥之意,同时,它也是中国古代传统艺术创作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民间年画大多使用木版水印制作。木版年画可以说是代表古时中华民族新年吉祥祈福、辞旧迎新的一种新型古代民間工艺品,它承载着中国古代各族人民对美好的新年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是中国古代民间版画的重要表现形式。

1.2 桃花坞木版年画的特征

1.2.1 理想化夸张的人物造型

在桃花坞木版年画中,随处可见各种夸张的人物造型。在创作过程中,许多创作者为了展现较好的审美,常采用主观想象的方式,对绘画对象进行夸张和美化,这是年画装饰表现较为常用的形式。例如,在桃花坞木版年画中较为常见的门神,不管从哪个视角观察他们的眼睛,都会给人一种被直视的感觉,而且他们的眼睛都处于画面的中央位置。这种绘画方法让眼睛看上去更加炯炯有神。大多数武将的身材都比较高大,在画面中横向填满,可以让人感到安全和庄严。

1.2.2 丰富雅致的绘画色彩

在实际绘画过程中,大多数桃花坞木版年画使用中国画的颜料,整体画面的色彩比较清新优雅,且在颜色应用过程中并不一定拘泥于实际情况。例如,在作品中常可看到所绘画的鲤鱼表现为蓝色、红色混合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画面的整体色彩。

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在色调上,整体倾向于冷色调,用暖色调作为辅助。由于大多数作品都产生于相对繁荣的城市环境中,所以其在色调的应用上受文人墨客的影响较大,画面色调更偏向冷色调。而在不同颜色应用之下,最终带给人们不同的观感。例如,在著名作品《御制耕织图》中,其画面冷色调应用相对较多,占据画面的主要部分,而暖色调颜色仅两种,并且占面积比重相比冷色调而言较小。

1.2.3 完整饱满对称的构图规律

清代的苏州桃花坞年画构图充盈饱满,不同题材类型在构图内容上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1]。但是从大多数作品的实际构图情况来看,其中仍表现出较多中国传统绘画的一些构图技巧,如构图时常应用对称、饱满等技巧形式,将这些构图技巧融入实际画作中,结合桃花坞年画的基本形态特征,使其在艺术风格上尤为独特。

此外,在实际构图中,图与文相结合也是其具有特色的一面[2]。在画作中常有诗词对画面内容进行描述,以此更好地展现画面所想表现的主题和内容,使画面内容显得更为充实。

2 桃花坞木版年画的发展基本脉络

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的发展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沉浮,承载着一代代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的传承。桃花坞木版年画作为一种源于民间的艺术,与小说故事、戏剧、绣像等文化融合,是记录江南地区乃至整个社会发展与兴盛的宝贵影像。对其发展情况进行调查,其出现至今已超过800年,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起源于嘉靖年间至16世纪初期,从绣像发展而来[3]。按照发展阶段,主要可分为发展期、兴盛期及衰败期三个阶段。

2.1 发展期:明末清初

该时期版画是木版年画的主要成就。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在明代后期就已经具有独特的设计风格,被人们称为姑苏版年画。从那时开始,桃花坞木版年画的雕刻精致且绚丽,画面呈现远近分明的清晰层次,作品题材往往以描绘市井繁荣为主,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望。

明末清初,国内商业经济发展十分迅速,资本主义正处于萌芽阶段,许多百姓的收入有所增长,生活水平得到一定提升。而在此背景下,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进而推动当时小说、戏曲等民间文化的快速发展,版画便是在这种情况下被带动发展的。当时,所出版的作品为增强内容生动性,通常都会附图,因此形成极具艺术性的画谱。例如,较为知名的作品有《历代史略词话》《贺亡秦鸿门设宴图》等[4]。

清初为了响应民众的需求,画面风格由国画风格转向年画风格。之后,由于清政府针对各种反清势力进行扼制,以及出版印刷的诸多限制,小说、戏曲本等的印刷发行受限严重,曾经的刻工们被迫转型,而这些人员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为桃花坞木版年画提供了技艺支撑。

2.2 兴盛期:清中期

发展到清朝中期,版画不再只作为书籍中的插图而展现,逐渐出现各种大型单幅版画作品,且这种发展在清朝乾隆年间逐渐走向顶峰。受益于以往雕版印刷术的发展,并在发展过程中创造出较多的财富,为版画创作提供了充足的经济支撑,同时为了满足当时人们的一些文化生活需求,在商业领域单幅版画获得了较大发展,此后单幅版画越来越受欢迎。

此时西方科学家利玛窦来到中国,引入西方立体空间几何思维,当时的文人在进行绘画创作时应用空间透视技法,为桃花坞木版年画创作奠定了基础[5]。而后在康熙年间,西方传教士郎世宁进入我国,并受到康熙的推崇,郎世宁将西方美术阴影法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相结合,创造出具有较强写实性的画风类型。随后,众多西方传教士于民间开展活动,有效推进了西方绘画技艺与中国传统绘画技术的融合,成为当时绘画艺术作品的风向标。

2.3 衰败期:晚清

清朝后期,鸦片战争导致经济崩溃,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烧毁了虎丘、山塘一带的雕版。战乱动荡对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的影响极深,使其受到沉重打击,从此一蹶不振。19世纪中期以后,反复战乱,再加上石印、胶印和铜印等印刷技术的出现,桃花坞木版年画逐渐背离原来的生存环境,开始向农村转移。当时桃花坞地区以农村居多,为获得更好的发展,桃花坞木板年画的销售对象逐渐转为农民群众,因此其画风发生变化,逐渐变得简单质朴且制作成本低,这也符合农村的购买力。以往借鉴西方绘画的风格与技术逐渐消失,在作品中呈现出来的艺术性、技术性都出现退化,整体创作回归到最初的情况[6]。其内容来源广泛,形式多样,主要为农民群众的生活日常,并基于此进行艺术加工与夸张,往往具有吉祥、喜庆、富于艺术装饰和质朴的感觉,其主题一般取材自中国传统的民俗传说、戏剧故事,形成了整体结构完整饱满的艺术风格。主题更加大众流行,线条简洁,材料消耗也较为低廉。

3 桃花坞木版年画的文化传承创新

年画艺术作品凝结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深厚历史、智慧、文化和精神内涵,是当今中国传统工艺与民间艺术文化的一个重要杰出代表,它承载着社会大众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殷切期望。但在数个世纪的辉煌后,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的发展传承逐渐面临后继无人的局面。虽然在2006年,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收录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一批名录,并组织有专门的人员进行了抢救性保护,但仅是技术的保护还远远不够,其并不等同于文化的传承。目前,桃花坞木版年画仍然存在资金短缺、市场前景黯淡、人才断层等问题,尤其是在大机器时代的冲击下,工业取代手工业,使得许多老一辈的手艺人后继无人。面对现存问题,应利用现代设计手段,探索桃花坞木版年画的传承策略。

3.1 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桃花坞木版年画的发展迫切需要转型,方能在历史长河中长久传承发展,令世人铭记。与文创产品相结合,不是将年画的样式直接印刷出来,而是要结合产品的特征进行二次创造。二者的有机结合,既需要展现其基本形象,同时又需要体现出桃花坞木版年画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如当前国内景区广受欢迎的建筑雪糕,将黄鹤楼、灵宝塔等著名建筑形象与雪糕结合,赋予雪糕一定的文化性,凸显IP效应,这不仅能够让文化产品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还能在提升其热度的同时,实现对景区文化的深度融合推广。面对竞争激烈的现代环境,将文创产品开发与桃花坞木版年画中的元素融合,对提升桃花坞木版年画竞争力具有积极意义。而桃花坞木版年画极强的艺术文化特性,通过文创产品的转化,可以在各种宣传广告中得到延伸,如插画、海报等,既是对桃花坞木版年画的现代化创新,同时也为当前文创产业带来源源不断的活力。

3.2 在数字交互设计中的应用

数字媒体背景下,年轻群体对文化开始产生不同程度的兴趣,可以通过年轻人易于接受的现代化艺术表现形式创作桃花坞木版年画。应改变设计思维,推动桃花坞木版年画与数字语境接轨,运用数字媒体技术手段正确引导当代青年,让更多受众可以用全新的感官方式来欣赏先辈们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

例如,2020年河南春节联欢晚会上的《唐宫夜宴》,该舞蹈节目在播出后得到人们的广泛好评。在这支舞蹈中,唐朝姑娘参加唐宫夜宴的整个过程得到充分展现,从化妆到梳妆,以及最后进行夜宴演奏的整个过程,充分利用“5G+AR”的技术,将虚幻的唐代景象与超现实舞台完美融合在一起,并在表演途中穿插一幅幅水墨画,展示出一批国家珍宝,使观者仿佛身临其境地体验了一次唐代女子博物馆的奇妙夜之旅。

因此,要让桃花坞木版年画永葆青春活力,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必须做到可持续传承。桃花坞木板年画是一种反映了几千年文化生活的艺术类型,同时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传统文化,不管当前人们的生活形式发生怎样的变化,人们对文化艺术、精神内涵的追求始终存在,数字产业与桃花坞木版年画实现技术与文化的有效融合,是桃花坞木版年画实现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手段。

3.3 借鉴苏绣与宋锦的成功经验

早期的桃花坞木版年画吸取外国优秀作品的创作优势,作品水平随之提高,由此也间接影响了欧洲印象主义绘画。近年来,桃花塢木版年画日渐衰落,而苏绣和宋锦作为苏州民间美术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在国内外舞台上大放异彩。桃花坞木版年画的继承与创新,要充分吸取其宝贵的成功经验,把握机遇,走上世界舞台。

根据文献记载,在卢森堡、比利时、荷兰等地,常有桃花坞木版年画的展览。要善于利用名人效应,如苏州绣娘姚建萍,她的绣品常常作为国礼送给友邦,并且自身也善于进行广告宣传,这成了苏绣行业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而目前的桃花坞木版年画,由于时代发展与技术变革,并没有较为著名的当代艺术家、画家,但是在桃花坞的悠久历史中,不乏名人轶事。其中,有一个人为桃花坞木版年画的创作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那就是明代四大才子之一——唐寅(字伯虎)。他创作了一首诗《桃花庵歌》赞颂苏州桃花坞,全诗层次丰富,具有较强的艺术张力,使读者产生灵动的审美感受和强烈的文化认同。由此可以看出,在明代后期,桃花坞木版年画就已声名鹊起。而苏州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城市,桃花坞木版年画的设计转型自然要充分发挥江南文人的引领作用,积极开展优秀文化的宣传推广工作。同时,将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博物馆作为传播渠道,将唐伯虎和桃花坞木版年画结合起来,打造各项旅游休闲活动,吸引五湖四海的中外游客人群,充分观赏木版年画的艺术魅力,使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在现代化竞争中展现崭新的风貌。

4 结语

随着时代迅速发展与科技进步,人们的审美标准与品位都与从前有较大的差异。作为极具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桃花坞木版年画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它不该被淹没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明清时期木版年画走向衰落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创作思维的腐朽,当时人们并没有真正意识到版画的魅力,反而普遍认为木版年画是一种粗俗的象征。因此,在全球文明迅猛发展的今天,创作苏州木版年画必须具备宽广的视野,知悉文化与艺术创作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保持推陈出新的艺术创作姿态,才能使桃花坞木板年画真正获得可持续生存的空间。

参考文献:

[1] 张千一.谈构图[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7.

[2]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7-47.

[3] 杜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桃花坞木版年画[J].江苏地方志,2011(8):45.

[4] 杜洋.江户时代的姑苏版[J].书城,2016(4):85.

[5] [日]田中日佐夫.王舍城美术宝物馆所藏『苏州版画』[M]//喜多佑士.苏州版画:中国年画的源流.日本骎骎堂出版株式会社,1998:130.

[6] 张朋川.苏州桃花坞套色木刻版画的分期及艺术特点[M]//李砚祖.艺术与科学:卷十一.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105.

作者简介:吴梦瑶(1998—),女,江苏盐城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

胡艺轩(1997—),女,江西赣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视觉设计与数字传播。

猜你喜欢

历史发展桃花坞文化传承
当浮世绘遇上桃花坞
桃花坞与梅花岭
基督教对欧洲中世纪的历史影响研究
西方音乐学理论的历史发展及其思考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对偶修辞格的研究述略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国家能力的历史发展与政治社会学五元素浅析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