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雕塑在设计形态中的表达与应用研究

2022-06-28郝柔柔刘剑伟

艺术科技 2022年6期

郝柔柔 刘剑伟

摘要: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文化、经济等特征以及不同的形态和设计模式。设计是有目的性的创作与创意活动的结果,它需要一定的视觉和意识审美,这也是设计形态之美的外在与内在。文章以甘肃省酒泉市瓜州县大型雕塑《大地之子》为例,从设计形态方面感受其艺术体验和情感表达,提升雕塑的艺术价值,实现雕塑的情感传播。

关键词:艺术雕塑;设计形态;《大地之子》;情感传播

中图分类号:J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06-00-03

0 引言

随着时代潮流的发展,设计涉及的内容越来越广泛,从手工艺到现在的艺术创作都离不开人们的生活环境。设计源于生活,每一项设计都有自身的价值和内涵寓意,它是以工作的结果来满足人们的需求。“满足”二字针对不同人群和环境体现在不同方面,具体体现在视觉满足、功能满足、物质满足、精神满足等,文章以大型雕塑《大地之子》为例,从设计形态方面分析设计作品带来的艺术价值,从而优化个人情感体验,与雕塑有效互动,提高艺术创作的兴趣,使雕塑艺术更具鲜明的特色和人情味,向公众传达相应理念。

1 相关概念及释义

1.1 艺术雕塑

艺术雕塑是指用于美化环境或纪念的装饰性物品和纪念品,它是造型艺术之一,材料种类颇多,如黏土、树脂、石膏、木、砖、玻璃纤维、沙、金属等,各类材料营造及想表现的空间建立在可见、可触、可体验的基础之上,从而体现时代发展的潮流,具有视觉审美与意识审美。此外,雕塑的作用也体现在多方面,不仅可以起到基础的装饰作用,更有属于时代与文化的象征意义,为人们的精神思想提供指导[1]。雕塑的大小与环境的选择十分重要。小型雕塑体现为作品本身比较精致小巧,可在展示空间中进行展示、在家庭空间中作为摆件等。大型雕塑作品呈现视觉冲击效果,带来视觉享受,激发人们的思考和灵感,可设置于大型城市商业空间及室外环境中进行展示,在艺术雕塑发挥作用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保证艺术雕塑的公共性。

1.2 设计形态

形态又称姿态、外形,它作为一种媒介,表现了人们的审美情趣和情感寄托。所谓形态学,最早由包豪斯学派的康定斯基提出,他把形态学总结为点、线、面[2]。形态所要表达的不仅是“形”“态”的字面意义,还要体现视觉、心理、美学、结构、形式、整体关系等,注重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其次,针对“形”的概念,设计过程中“形”无处不在,圆形、方形、三角形、矩形、五边形等各不相同。 “态”的概念就是进一步对“形”的延伸和细化,圆形又分正圆、椭圆,方形又分长方形、正方形,大类别中包含着小类别,也是区分不同类型的独特之处。正是因为“形”与“态”的结合,人们的生活变得丰富起来,从而表现每一个个体独特的艺术审美。

“形”可理解为物质,“态”可理解为精神,在表达和体现任何事物的时候,形态最合适不过,任何一个存在物一定都有它的物质和精神意义,即“形”和“态”,那就是它所包含的外在表现和内在表达。

2 《大地之子》在设计形态中的表达与应用

2.1 历史文化与创作背景

瓜州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的西端。2016年10月,一支哨子军队从数千英里之外的都城赶来,在董书兵先生的领导下,在一望无际的荒原上夜以继日建设,将超过1 300块砂石镶成了一个巨大的艺术雕塑。隆起的一座生命之丘,由红色的砂岩构成,在红色的荒野中雕刻的巨婴仿佛在爬行。千百年来,人们在这片土地上共存。如今沙石沉静,丝路上的废墟仍在谈论历史的变化,仿佛懂得了大地母亲生命的律动,倾听古代丝绸之路骆驼商队逐渐远离的铃声,将生命注入了戈壁沙漠。

《大地之子》灵感来源于作者个人的经历,他研究了情感和熟悉的事物。此时,婴儿不仅是与作者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部分,也是社会关注的对象之一,会引起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反思,作者把两者结合得很好。《大地之子》的婴儿形象象征性地诠释了一旦社会状态和文化场景相关联,就实现了对婴儿主题本身的突破和超越。同时,当代艺术的目标就是社会思维与文化场景结合,突破艺术的范围表达思想,对现有的物质和精神进行反省并从艺术的观点中提出问题。例如,由于社会产业化导致的环境污染,艺术家开始对现在的环境进行反思,并逐渐转向科学技术文明之外,与自然对话[3]。

2.2 形态特征与象征意义

雕塑《大地之子》位于甘肃省敦煌市瓜州县戈壁沙漠。董书兵先生对目前世界上的大型雕塑进行了梳理和研究,并尝试应用大型雕塑创作可用材料。他选择了红砂岩作为主要材料,通过3D扫描获取模型数据,进行3D雕刻,最后逐个雕刻安装[4]。雕塑形态是一个巨大的婴儿,身长15米,高4.3米,宽9米,熟睡的婴儿不哭不闹,守護着安静的沙漠,聆听大自然的声音。狂风呼啸,他却显得格外宁静地在这片土地上睡着,以地为床,以天为被,在梦中遇见世间的一切美好,但是同时又给人一种孤独感,从高处看其实他依靠在地球母亲的怀抱里,观者以为他在闭着眼睛熟睡,看他周边寸草不生的戈壁,他在聆听地球母亲越来越虚弱的心声;也许他在哭泣,但干旱导致他没有泪水;也许他想醒来,但害怕看到眼前的荒原。我们永远是大自然母亲的孩子,保护地球是我们不能推卸的责任。

旅行是不断纠错和扩展意识形态的过程,艺术是可以使意识形态更加具象化的美学工艺;而当旅行和艺术结合后,互相成为对方的载体,计划中的旅行会让人产生期待,但偶遇那些原本不在计划中的风景,更能让人回味无穷,和在美术馆里看到的作品有很大的不同,如《大地之子》雕塑,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赞美生命的坚韧,触摸时间的痕迹,欣赏广阔的土地,延续人类文明的脚步。他呼应着大地,与场景毫不违和,设计师正是想通过公共艺术品来唤起大众对地球的保护欲望。它具有公益性、地标性和开放性,其形态结构的艺术审美可体现为雕塑作品的协调性、独特性和象征性。

2.2.1 自然与生态的协调性

雕塑《大地之子》通过协调性的形态特点,通过雕塑作品材料和颜色的选择与自然环境空间形成统一的视觉效果,为大众呈现舒适的视觉体验。与此同时,它可以强化自然环境空间内的相互作用,对对立概念的深入分析、艺术雕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亲近、抽象思维的体现以及自然空间设计的优化都增强了整个空间的完整性。设计作品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会使整个城市环境与自然环境变得更加和谐。从微观到宏观,从客观的本能超越个人思考,作者随着当代文化现实的影响和逐渐增长的“孩子”,他的思维也在发生变化,不仅关注物理形态的空间领域,也重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对话关系,像呵护婴儿一样呵护自然、面对自然,用一种反思的态度去想象,新的反思展开了当代人类在荒野中的许多命题。

2.2.2 艺术与审美的独特性

在创造环境空间的过程中,大型雕塑艺术可以以独特的节奏充满整个自然空间。设计形态由点、线、面构成,可以简单概括为一个点、一条线、一个面的形态[5]。《大地之子》走近了看像是一座高大的山,从远处看又像是一个不起眼的点,因此既可以看作生命的巅峰,也可以看作宇宙与星辰的原点。作者最终决定选择这片深情的戈壁沙漠,这是因为想展现出艺术雕塑的独特环境,它区别于规规整整的城市园林,也区别于主题性极强的雕塑创作,正是这样特别的环境选址使得这片凄凉无助、被人遗忘的荒漠有了生机和生命。除了需要保证整体的协调外,还必须充分体现雕塑的独特性、自然环境的独特性,有效结合独特的设计作品,在特别的自然环境中,也可以形成更鲜明的雕塑特征。

2.2.3 生理与心理的统一性

象征是为了确保大型雕塑《大地之子》具有一定的人文内涵,具体体现在大众对雕塑的生理与心理方面的认知。作品的山体形状与体块之间的关系消除了婴儿的弱项,给人们带来不可抗拒的生命力量和想象。雕塑憨态可掬的形态激发了很多人的母爱,然而这个雕塑单独矗立在沙漠深处,每年都吸引着无数的游客。如果不理解它背后的意义,它对公众来说意义和价值是单一的,只是一个雕塑,但其背后最想表达的是希望公众能够爱惜和保护自然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也是幕后创造者努力向公众传达的理念。通过人与自然的互动和雕塑《大地之子》的象征性符号增强自然空间的艺术氛围,可以使大众形成丰富的想象,并将其具体思维转化为抽象思维,增强形象思维,激发人最深层的感情。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抽象元素是《大地之子》雕塑艺术的艺术特征,可以增加整个雕塑的内涵。寓情感于设计作品之中,设计的结果将体现在环境中,来表达设计作品和环境场所的亲和力,重新聚集多样化的社会活动,使人们在城市和设计作品的体验中逐渐产生文化认同。

以设计形态构成形式解释艺术雕塑《大地之子》,了解作品背后的创作过程,最终劳动成果作品达到一定的节奏效果,才能使作品充分发挥自身的存在价值。一个好的设计作品不仅要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还要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针对生理需求,设计师可以通过准确科学具体的数据来满足,主要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

3 《大地之子》在设计形态中的情感互动

3.1 与人的共融

《大地之子》雕塑与人的共融体现在对人类情绪和行为的影响上。通过对《大地之子》的观察,增强游客与《大地之子》的互动体验,只有将人类的行为和活动融入设计作品,公众才能更好地欣赏其内部空间设计,使作品更具艺术价值,同时也能使人放松身心。为了提升《大地之子》雕塑的吸引力,作者采用了不同的尺寸、颜色和材料,使《大地之子》更加亲切,也增强了游客的互动性和兴趣。通过此种方式,雕塑的概念迅速传播,通过分析和利用雕塑的一般特性和形象,增加其内涵。作为一件婴儿雕塑,《大地之子》想要传达的是孩子在大地母亲的怀抱中沉睡,表达人类对自然的尊重,同时也希望唤起公众对自然的关爱,发出保护自然的警示。

3.2 与环境的共融

除了要体现雕塑与人的互动,还应考虑作品本身与自然环境空间的互动,通过整合元素,雕塑也有可能与自然景观空间结合。提高人们的鉴赏力,也是在设计的过程中对艺术的表达与追求,更体现了信息技术的普及。《大地之子》雕塑的形象为婴儿,通过作品的材料和颜色选择,最大限度地与瓜州县戈壁滩自然景观融合,产生互动,使整个雕塑形态的价值发挥到极致,不仅能使《大地之子》发挥其艺术作品的价值,还能与所处环境相融合,从而把《大地之子》所想要表达的思想传达给游客,带来更大的艺术价值。

3.3 雕塑、人与环境的共生

在一个可发挥可创作的空间中发现问题、发现可行性的动作称为“人创造环境”,反之,自然环境的存在同样创造了人类。雕塑成了沟通人与自然的媒介之一,可以分别体现在“形”与“态”上,“形”通过设计品本身的直接视觉效果向公众传播一定的信息,可以不加思考地对作品的第一直觉做出评价。“态”主要通过人为引导、各种媒介介绍或公众思想的升华和凝练体现出来。无论是人、环境还是雕塑,虽有主體和客体之分,但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设计者、设计对象和环境的共生达到了创新,三者之间不是对立统一而是相互依存。《大地之子》震撼的生命力直击人的灵魂,不禁让人思考,在自然灾害频发的今天,人类保护地球就像子女孝顺父母一样天经地义,唯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安详地躺在地球母亲的怀抱里,其最终目的是表现设计作品的价值和对公众传达情感意义。

4 结语

雕塑《大地之子》的制作是人工对自然景观环境的改造,有其独特性、协调性和象征性。在这个过程中,整个环境和雕塑《大地之子》体现了时代特征、内涵、表现手法以及独特的审美。它可以从一种新的艺术载体的概念延伸出来,形成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将大地艺术元素融入创作而形成的城市景观设计,必然是集时间、空间、情感于一体的。《大地之子》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赞美生命的坚韧,欣赏广阔的土地,延续人类文明的脚步。设计形态的发展是不停息的,新一代的设计师必须具有强烈的中国文化传承意识和不断学习、奋斗的精神。

参考文献:

[1] 和书羽.从雕塑艺术角度看城市发展[J].艺术品鉴,2021(26):104-105.

[2] 乔春梅.基于视觉形态学的汉字标志设计创新研究[J].设计艺术研究,2021,11(4):14-18.

[3] 朱松岩.当代艺术与自然美:以大地艺术为例[J].大众文艺,2019(18):114-115.

[4] 景育民.戈壁上隆起的生命之丘:董书兵的大地公共艺术实践[J].雕塑,2017(6):46-49.

[5] 张琪.视觉形态学与艺术设计[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68.

作者简介:郝柔柔(1997—),女,河北保定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刘剑伟(1982—),男,山东临沂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设计学理论、环境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