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民俗题材剪纸片研究

2022-06-28贾荣倩叶晓娴

艺术科技 2022年6期
关键词:剪纸艺术动画

贾荣倩 叶晓娴

摘要: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曾作为中国动画的中坚力量,在20世纪50年代,以万氏兄弟为首汇聚了大批优秀的艺术家,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动画作品,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独特艺术魅力。从题材来看,民俗题材的动画作品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成功之处。从艺术表现形式来看,剪纸片因具有独特的中国文化气质,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与社会价值。文章以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民俗题材剪纸片作为研究对象,以剪纸艺术和民俗为视角,在梳理这一时期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动画发展脉络的同时,对动画与剪纸艺术相结合的历史根源、现状以及困难和出路进行深入探索与研究。

关键词: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民俗题材;剪纸艺术;剪纸片;动画

中图分类号:J21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06-00-03

1 剪纸艺术与民俗题材动画的联系

1.1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民俗题材动画的新创——剪纸片

从1958年的《一幅僮锦》开始,中国动画在民族特色的道路上逐渐成熟。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绚丽的民间传说以及丰富多彩的民俗艺术为早期的动画艺术家们带来了无限的创作灵感。通过不断地实践、探索与创新,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下文简称“上美影”)在创作具有中国传统特色元素的动画作品时,不断发展,直至走向兴盛,最终使其成为中国动画的中坚力量。在制作民俗题材的动画时,把水墨画、剪纸艺术、皮影戏、年画形象等多样元素融入动画的创作,制作出了数不胜数的惊世作品,使中国动画逐渐在世界上有了一席之地。

1958年,万古蟾团队深受中国民间剪纸技法的触动,并且在观摩了大量的民间皮影戏之后[1],将第一部剪纸片《猪八戒吃西瓜》成功呈现在观众眼前,这是一部在表现手法和制作技术上成功实现创新的作品[1]。

在此之后,上美影剪纸片的发展趋势总体上是稳步前进的,为了传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民俗文化,开拓民俗文化题材的动画新领域,结合中国独有的地域特色文化,用剪纸的艺术表现形式摄制中国独有的民俗题材的精品动画,在国际上打响中国动画的名声。

1.2 剪纸艺术与动画结合的文化传承

首先,剪纸作为民间手工艺,堪称工艺“绝活”之一[2]。上美影将剪纸艺术这一特殊的民间技艺应用在美术片的创作中,借鉴剪纸技艺手艺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不仅能使民俗文化得到创新和发展,还能进一步拓展动画艺术的创作空间。

传统的民间剪纸艺术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在剪纸动画创作中进行文化创新,动画是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的一种新型传播媒介,做好传统剪纸与动画双向传承发展的工作,对我国优秀民俗文化的成长具有促进作用,对中华文化的繁荣昌盛也能起推动作用[3]。

2 上美影经典民俗题材剪纸片分析

2.1 寓教于乐的《济公斗蟋蟀》

《济公斗蟋蟀》诞生于1959年,济公的传说是浙江一带最具地域特色的民间故事,该片在表现形式上借鉴了中国的剪纸艺术,在画面的色彩应用上结合了传统的水彩画,展现出了独具一格的艺术风格。以此民俗题材为背景制作出精良的剪纸片,为原本只在人们饭后闲谈中流传下来的故事情节赋予了更加丰富的画面色彩,并且通过模拟普罗大众喜爱的传统皮影戏中的角色姿态动作,向观众展现一种全新却不陌生、别具风格的艺术。该动画仅用30分钟左右的时长,就完美地表现出一个完整的民间故事,没有过多的说教台词,将中国传统的智慧体现得淋漓尽致,是一部值得观赏的好作品。

2.2 鼎盛之作《渔童》

1959年,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献礼片的《渔童》出现在荧幕上,这是一部以宣传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的改编自同名民间传说的剪纸片。这部影片里出现了各种与时代背景相符的元素,包括生活困苦的老渔民、意外被捞起的汉白玉鱼盆、神奇的小渔童、被惩罚的当地贪官、洋教士,整个故事情节跌宕起伏,让人拍案叫好。在那个特殊的时代环境下,这部剪纸片的出现打动了许多人的心,它不仅风格独特、故事有趣,还立意深刻。此外,整部作品的人物形象十分鲜明,且背景音乐极具时代特色,即使在跨越了几十年的现在,再次观看时依旧能较好地融入当时的情感。

《渔童》里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神奇的宝贝鱼盆,画面中充满了耀眼的光彩,盆底的莲花栩栩如生、金鱼活灵活现,嬉戏的小童参考了中国年画娃娃的形象,充满了中国民间艺术特色和传统的民俗喜庆色彩。

2.3 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写照《人参娃娃》

1961年制作的《人参娃娃》取材于东北地区广泛流传的神话传说。通过剪纸技艺的手法对人物的造型进行塑造,手法延续传统的善良即美丽、奸佞即丑陋。符合大众化的主流故事内容,传统却不失新意,通过古灵精怪的人参娃娃惩戒了贪婪邪恶的土财主的有趣故事,向观众传达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人生哲理,将旧时封建社会大地主的贪婪和贫穷的劳动人民的艰苦进行了鲜明的对比,是一部讲述了中国特色传统故事的剪纸片。

2.4 童话诗改编的《金色的海螺》

为了在剪纸片的领域进行更多新的尝试,1963年,上美影的藝术家根据阮章竞的同名长诗改编制作出了民间爱情传说题材的剪纸片《金色的海螺》,片中的主要角色造型不仅吸取了陕西皮影戏、北方剪纸的艺术,还借鉴了永乐宫壁画等多种民俗元素,以淳朴的民歌倾心悠唱的形式来表达男女主角的凄美爱情故事。

在角色造型上保持了传统的剪纸技艺和皮影戏的手法,镂空雕刻尤为精致,无论是发型、头饰还是衣服纹样等,特别是角色的服装,显得十分细致、华丽。时隔多年再次观看,可以看到鲜艳如初的金缕衣和婆娑依旧的绢制纱袖。整部影片运用民间歌唱作为叙事的手法,和以往的剪纸片相比有了很大的提升,自此,上美影的剪纸片开始步入了正轨。

2.5 反讽现实的《老鼠嫁女》

在我国不少地方都有老鼠嫁女的民间传说,但是在不同艺术领域里呈现出不同版本的形象。上美影于1983年摄制的剪纸片《老鼠嫁女》,以滑稽且幽默的风格和剪纸的艺术形式把老鼠拟人化,用老鼠来讽刺民间的丑恶婚俗现象,也反映出中国古代传统的婚姻状况。

整部动画无论是在颜色上,还是在服饰纹样的剪裁手法上,都完全采用了山东高密的民间剪纸技艺的传统特色。导演为达到更加真实、打动人心的效果,将主角小老鼠们剪裁得惟妙惟肖。影片的背景采用纯黑色,符合人们心中老鼠所在的场所印象,动画中随着剧情波动,将民间嫁娶吹打乐器的音效直接融入动画,观众在观看时如身临其境。相较于之前的低龄动画,《老鼠嫁女》的题材更加成熟向,不再只适合低幼儿童观看,不仅改掉了美术片只用于说教的缺点,还利用暗喻的手法反映当时的一些社会现象,使动画的受众群体增加,也提高了剪纸片的层次。

3 上美影剪纸片的民俗特征

3.1 不同材料的剪纸片特色

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上美影的剪纸片具有我国独特的民俗文化风格,其制作工艺手法可以分为硬性剪纸片、柔性剪纸片、贴布剪纸片。材料的区分以及质感的不同,在视觉上也会有很大的差异,所制作的动画风格自然会有新的效果。

硬性剪纸片以《渔童》为例,在渔夫的形象设计上,选用硬纸来塑造角色形象,通过剪、刻、凿等方式塑造出轮廓简洁、线条果断、刚直有力的形象,更容易展现出画面的视觉冲击力,也可以使人物在灵活的明暗关系下更有立体感。在动画剧情的烘托下,为反抗压迫的群众角色塑造坚硬的形象所使用的硬性剪纸材料,自然而然地达到了必要的效果。

柔性剪紙片的最大突破是将中国的水墨画与民间的剪纸技艺结合在一起,被称为水墨剪纸片的艺术形式。其中最经典的作品是1983年的《鹬蚌相争》,这部影片吸收了西方默片时代的特色,利用合适的音乐来烘托剧情氛围,关掉音乐就是一幅幅流动的水墨画,韵味十足,而闭上眼睛去聆听音乐,也能细品其中民间乐器组成的交响乐。利用逼真传神的剪纸手艺,将鸟类柔软的羽毛和贝类坚硬的外壳以及人类的身形和穿戴的蓑衣笠帽剪裁得栩栩如生。一软一硬,一刚一柔的灵活运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部作品不仅以原有的经验为基础,打造了全新的剪纸片艺术特色,更为剪纸片这个全新的片种开拓了更多的发展方向,为动画制作人员提供了新思路。

3.2 剪纸片与民俗题材结合的优势

剪纸片作为动画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题材是丰富多样的,只要是能想象出的画面,基本就可以用动画的手法将其呈现。无论是以民族文化、自然环境,还是以科学幻想、战争创伤等为题材的创作,对我国历史悠久的璀璨文化来说,最优秀的是以民间传说等民俗故事为题材的动画创作[3]。早期上美影的艺术家克服了各种技术和现实中的困难,以中国原有优秀的文化资源为基础,与民间手工艺技术相结合,最终以群众熟知的民间故事、戏曲传说及风俗习惯为题材,制作出优秀的剪纸片。在创新剪纸片题材的同时,将许多流传在文字间甚至是人们口口相传的民间故事以全新却不陌生的视觉艺术形式展现,丰富了民俗艺术。

总而言之,以庞大的中国优秀文化体系为摇篮,无论何种艺术,在题材的选取上只有合不合适的问题,没有不够用的问题。直接改编民间传说故事也好,借鉴民间风俗也罢,这一切的文化自信都是我国五千年来历史的沉淀。因此,只要抓住民俗题材的因由,大力发展本身就属于民俗文化的剪纸片,把握上美影剪纸片的风格特征,就能有效弘扬中国优秀的特色民俗文化[4]。

4 民俗题材剪纸片的当代价值与反思

动画是一种容纳了美术、音乐、计算机等多种资源的综合性新媒体技术。随着新媒体的飞速发展,其功能不再局限于人们温饱之余的娱乐项目,而剪纸片作为动画的一个特色片种,结合人们熟悉的剪纸艺术,以寓教于乐的民间故事为题材,可以达到引导人们的审美取向甚至是教育的作用,并且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思考角度及价值判断。

随着人们审美观念的转变,剪纸和动画这两种独立的艺术有它们自身独特的发展过程。文化的自信使人们不再盲目追求时代的科技感,用文化的多样表现形式来表达自己的审美,是这个时代在进步的体现。剪纸片作为中国动画艺术的一个分支,不能摒弃传统文化,要抓住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向世界展示我国优秀的民俗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

上美影的民俗题材剪纸片的辉煌时刻几乎停留在了《葫芦兄弟》,再往后国产的剪纸片乃至整个动画行业都处于低迷状态。2006年,环球数码以家喻户晓的桃花源的故事为原型,制作剪纸片《桃花源记》之后,中国动画市场上再无高质量的剪纸片出现,民俗题材也逐渐没落。随着商业动画的出现,动画的艺术核心逐渐消散,动画制作人多以追逐名利为根本,不注重民族文化的内涵,甚至打着弘扬传统民俗文化的旗号,徒有表面,内涵空洞,或者只盯着传统民俗元素,堆砌滥造,不深入考究,一股脑地将所有的元素杂糅在一起,失去了真正的民族文化内涵的核心,制作不出优秀的具有民族意义的动画作品。

简而言之,充分发挥剪纸艺术的文化内涵,深入挖掘优秀的民俗文化,充分发挥二者在动画中的艺术价值,必须在形式与内容两个方面双重打造。民俗题材的剪纸片,无论是表现形式还是作品的内容,都可以深究其文化的底蕴,是推动国产动画发展和弘扬中国优秀民俗文化的绝佳形式之一[5]。

5 结语

如今,动画作为新型文化产业,是响应国家提升文化软实力、打造产业结合的重要途径之一。随着科学技术及网络时代的飞速发展,商业动画的盛行为我国动画产业带来了非常可观的效益。加上近年来国家的产业扶持,国产动画已在国际上有了一席之地,但在如此良好的创作环境中,国产动画却不能恢复20世纪50年代的世界地位。民俗题材动画的发展仍然举步维艰,存在诸多问题,导致中国动画与其他动画强国之间的差距逐步拉大。究其原因,一方面没有很好地传承中国传统优秀的民族文化;另一方面,市场形势的利弊,导致很难再出现20世纪那些全心全意投身于动画艺术价值的制作者。对致力于动画事业的青年人来说,要做的是向“中国学派”的老艺术家学习,深入挖掘自身优秀的民族文化,沉心静气地学习传统文化,挖掘其内涵,找出一条可以完美地将传统民俗文化与现代科技文学结合的道路,致力于打造中国特色的精品动画,使中国动画产业的发展跟上世界动画的潮流,走向国际,超越国际,重回中国动画的全盛时期,将剪纸艺术等中国优秀的传统民俗文化推广到全世界。

参考文献:

[1] 孙立军.中国动画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47-90.

[2] 柯玲.中国民俗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01-20.

[3] 闫峰.国产民俗题材动画影像与民俗文化统一性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

[4] 陈可红.蜚声与禁忌:特伟时代与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荣衰探因[J].电影艺术,2011(2):98-103.

[5] 刘丝雨,岳文立.动画电影的题材划分初探[J].动漫研究,2021(8):68-73.

作者简介:贾荣倩(1996—),女,安徽定远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视觉与媒体设计、动画。

叶晓娴(1984—),女,上海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影像档案修复、影视理论与美学、媒体交互理论。

猜你喜欢

剪纸艺术动画
Clifford hits the big screen
做个动画给你看
动画发展史
动画批评融入动画教育的思考
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艺术的发展趋势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探究
浅谈剪纸艺术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的作用
浅谈剪纸艺术在初中美术课堂中的应用
我是动画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