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铸就编辑工匠精神路径探析

2022-06-26胡硕丰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8期
关键词:社会效益倾听工匠精神

摘要: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信息的载体和传播方式不断丰富和改变,传统出版业遭遇巨大冲击,让一部分编辑焦虑、困惑、不知所措。事实上,书刊是满足人类深度学习需求、记录和传承人类文明的核心载体,编辑作为有“手艺”的人,若书不废则人不泯。文章以对编辑名家工匠精神的学习感悟为线,从“执着专注,时时用心”是编辑铸就工匠精神的重要基础、“精益求精,夯实基础”是编辑铸就工匠精神的主要保障、“一丝不苟,敢于创新”是编辑铸就工匠精神的核心、“追求卓越,坚定信念”是编辑铸就工匠精神的动力源泉等方面,结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图书出版实例,对新时代编辑如何铸就工匠精神展开讨论,探讨在日常工作中编辑成长为“编书匠”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路径。

关键词:编辑名家;工匠精神;“编书匠”;社会效益;倾听;创新

中图分类号:G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08-0233-03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辞海》对“工匠”的释义为“手艺工人”,即具有某种技艺的手工业劳动者。“工匠”一词始见于《庄子·马蹄》,“夫残朴以为器,工匠之罪也”。《周礼·考工记》曰:“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这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关于工匠价值的最早阐述。

在《庄子》的多篇文章中,表达出对工匠精神的本质看法——匠工蕴道或道技合一[1]。工匠精神,即工匠具有的职业精神,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综合体现,是工匠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出版人该如何学习和掌握工匠精神的精髓,并在工作中加以运用呢?编辑名家们基本上都是能将工匠精神提升到理论层次,然后再反过来指导实践的高级工匠,如中国的邹韬奋、叶圣陶、范用,美国的麦克斯威尔·柏金斯等人。他们都发表过与工匠精神相关的言论,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学习他们的经验,更快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编书匠”。

二、新时代如何铸就编辑的工匠精神

文章从几个方面阐述了如何铸就编辑的工匠精神: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充分了解读者需求;倾听作者的絮语,发掘和培养作者;注重自我培养,拥有过人的专业技能;认真,追求极致与完美;坚定出版是一项伟大的事业。这几个方面也体现了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

(一)“执着专注,时时用心”是编辑铸就工匠精神的重要基础

编辑是连接作者和读者的桥梁,编辑的主要作用就是发掘读者需求,发现和培养能满足读者需求的作者,出版读者喜闻乐见且对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有益的作品。因此,编辑在与读者和作者的联系、交流过程中,应该时时处处以积极活跃的思考、高度敏锐的直觉、锲而不舍的意志,用心体会和把握读者的需求,用心發掘作者和与作者讨论就成为编辑铸就工匠精神的重要基础。有匠心的编辑懂得如何寻找和创造良好的开始,懂得好的作品要坚持真材实料,从而为最后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1.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充分了解读者需求

坚持社会效益第一,这是由出版人的职业特殊性所决定的。只有在这一基础之上,才谈得上追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陆费逵指出,“书商的人格是最高尚最宝贵的……如出的书有价值,使人读了获益匪浅,能贡献于社会,书商的人格即高尚”[2]。只有把握了读者的积极需求,作品才有读者、有市场,才有可能打造出版精品力作。编辑的工匠精神应以让读者满意为原则,因为工匠本身就是建立在用户认可的基础之上的。邹韬奋说:“我们对读者的服务,要尽力使得所服的‘务’能精益求精,要尽可能使读者觉得满意。”[3]

近年来,我国每年出版图书达到40多万册,在这浩瀚的书海中,有多少是读者真正需要的呢?有一个说法:“一本书里只要有几页内容是自己需要的,买这本书也就值了。”这一说法表明了两点:一是知识是无价的,二是好书真的不多。编辑也是读者,更应该站在读者的角度来研究和了解读者的需求,从而出版高质量的图书,更精准地满足读者需求。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前沿科技普及丛书》入选“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并获得2020年安徽省优秀科普作品一等奖。该丛书的策划动因,是编辑担任科技周志愿者时发现,很多科普点前都排起了等候的队伍,还有许多外地牌照的大巴在校门口下客。为什么有这么多人?于是编辑主动和排队等候的家长们一起闲聊。事后编辑意识到,随着80后、90后父母的逐年增加,他们有更高的学历、更强的教育意识,以及更加迫切的开阔子女眼界、培养子女科学兴趣和思维的愿望。一方面,科技周每年只有两天,家长们纷纷希望高端、优质的科普活动能常态化,能让孩子得到更多的科学熏陶。另一方面,市面上作者权威、内容准确、系统完整、生动易懂的原创高品质科普图书十分有限。鉴于此,编辑选择了量子科技和生物技术两个方向,然后联系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几位一线教研工作者,成功策划出版了该丛书,并配套了两个小时的讲解视频。

该丛书秉持“传播现代科技,点亮有趣灵魂;源自教研一线,图解真知实学”的创作原则,在解答人生重大关切,培养量子科学思维的同时,在融入民族文化元素,展现科研一线实景,坚定国人文化自信,发出中国科普强音等方面也付出了诸多努力,深受各界好评,同时也获得了很好的销量。

2.倾听作者的絮语,发掘和培养作者

美国出版史上的传奇人物麦克斯威尔·柏金斯,发掘了菲茨杰拉德、海明威、伍尔夫等一大批重量级作者,推出了《了不起的盖茨比》《老人与海》《时间与河流》等蜚声世界的作品。他的名言是,“编辑最核心的职业内涵是倾听”[4]。

好的作者是优质选题的源泉,发掘作者重要的是专注和见识,专注是动力,见识是结果。专注源于对编辑工作和图书的热爱,没有热爱就没有享受,也就不可能在工匠的道路上一路前行。见识决定了编辑是否有能力作出正确的判断。好的作者并不是随处可见的,同时,好的作者也不一定能一开始就写出好稿子。

会倾听的编辑肯定是一个执着专注与见识广博的人,因为有实力为作者提供帮助的编辑才能进行平等的倾听,有自己的见解并能让作者认可的编辑才能让倾听升华。倾听引导了优秀作者的产生,也让作品更加完善。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与女儿谈管理》一书曾获得安徽省2016年度十佳皖版图书入围奖,并获评中国科学院2016年度优秀科普图书。该书的出版缘起是,作者联系编辑,计划出版一本管理学方面的图书。编辑在倾听作者关于书稿主要内容和创作意图的介绍过程中,家中都有女儿的编者与作者在针对女儿教育这一问题产生了强烈共鸣。能否将生冷的管理学知识与女儿教育相结合,在一种全新的形式和在明确目标受众的前提下来呈现这样一本书呢?于是,经过数次交流讨论之后,一本围绕日常生活,以父女间的交流为主线,旨在提高孩子管理思维和能力的优秀图书顺利出版。该书记录了在与女儿旅游、逛街、爬山等活动中,作者潜移默化地引导女儿开展自我管理的过程,呈现出“爱、教育、管理、成长”的紧密结合。

(二)“精益求精,夯实基础”是编辑铸就工匠精神的主要保障

编辑需要为他人做嫁衣,除了默默奉献之外,还要“坐得板凳十年冷”。因此,编辑的工作是辛苦的,作为作者和读者之间的桥梁,在从选题到出版的过程中要承受大量的压力,出版的道道工序都要去计划、协调、掌控,常常会“为伊消得人憔悴”[5]。入门易,求精难,编辑一时一刻都不应放弃对自身素质的培养。成为工匠最重要的条件就是拥有高超的技艺,所以铸就工匠精神的主要保障就是“精益求精,夯实基础”,即注重自我培养,拥有过人的专业技能。

原中国编辑学会会长刘杲认为,“编辑要熟悉一门或几门学科,才能做好相关专业图书的编辑工作,无论是选题策划,还是书稿审读和加工,不熟悉相关学科恐怕很难有发言权”[6]。

做编辑的,要有学养,出版属于文化行业,没有文化底蕴怎能开展相关工作。同时,没有专业知识,在这个行当中也无法走远。编辑社科类图书,要求编辑掌握相关的政治、哲学、历史、地理知识;编辑数理化类图书则要求编辑有相应的理工科的知识。没有专业的知识背景,编辑就只能浮于表面,无法进入内容层面。

笔者2022年编辑了一本科学译著,作者和译者都是学术大家。笔者在编辑译稿的过程中,多次就一些心存疑问的学术观点向译者请教,以了解其科学原理和产生背景。有时,笔者也会从出版的角度,委婉地向译者表达自己对这些观点的理解,提出可能会由此引发的一些问题,并请译者将自己的看法反馈给作者,是否需要进行一些修改和调整。另外,原作关于微观尺度的一些概算经常出现1~2个量级的误差,于是笔者逐一验算,并将修改后的数据反馈给译者和作者。译者后来反馈说,作者的英文译稿也同步修改了,然后才交给出版社。作为编辑,不迷信、不卑不亢、要有质疑权威的勇气,更要下铁杵磨针的苦功,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才能最终实现平等交流。

编辑自身素质的培养一要靠行业和单位的各种培训和编辑的指导,二要靠自己的努力学习。需要在众多方面拥有高超的编辑能力:敏锐的政治嗅觉,过硬的文字功底,熟知各种出版规范,良好的书感,了解和熟悉设计、印制……最终让自己成长为既博学又精专的“编书匠”。

只要目标是“成就”一本好书并为此不断努力,编辑和自己的职业就一定会受到肯定和尊重。

(三)“一丝不苟,敢于创新”是编辑铸就工匠精神的核心

质量之魂存于匠心,工匠精神的核心就是“一丝不苟,敢于创新”,而工匠则要恪尽职业操守,追求极致与完美。

叶圣陶说:“加工之事,良非易为,必反复讽誦,熟谙作者之思路,深味作者之意旨,然后能辨其所长所短,然后能就其所长所短而加工焉。”[2]

他的话讲出了编辑工匠精神的核心要义:一丝不苟。细微之处的极致,指出编辑要敬畏文字,要有敬业精神。作为文字工作者,编辑只有敬畏文字,字斟句酌、不妄改,一字之立,再三踌躇,才能做出有温度的作品。编辑只有敬业,才会甘于平凡、乐于奉献,才能获得读者的认可。追求极致和完美是编辑工作的最终目标,这一目标的达成则在于不断打磨。

打造一册精品图书是一个系统工程,要经历诸多环节,要有很多人的配合,每个环节都需要编辑不断打磨、雕琢与创新。现代的编辑不再是一个人的工作,要学会配合,保障各环节的高质量运行才会带来优质的成品。随着科技的发展,出版的环境和编辑的技能都会有所改变,编辑既要顺应时代潮流也要积极创新,要做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创新体现在出版的各个环节,如选题策划时的独具匠心、编辑加工中应用新技术、设计中的灵光一现、新媒体的立体呈现等。

只有做到这些,才能打造出精品力作,也才能在工匠之路上行稳致远。

(四)“追求卓越,坚定信念”是编辑铸就工匠精神的动力源泉

原人民出版社社长曾彦修指出,“编辑的本质身份是什么?我以为第一是书稿的工艺师,把一部够出版条件的书稿加工设计整理成一部可以印刷出来公诸社会的稿件;第二,是灵魂的工程师,要使你的书稿有利于人们智慧和道德水平的提高。灵魂工程师不只是作家的美称,而应当是一切教师、科学工作者、文化工作者和新闻出版工作者共同的美称和努力的目标”[7]。如其所言,作为一名编辑,就应该有这样的职业追求。

然而,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社会的转型、体制的改革,市场的变化、竞争的激烈,这些都给出版业带来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作为一种特殊的企业,出版社经济效益的实现,需要通过向全社会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文化产品来实现。在现实中,一部分出版社片面追逐利润,放松对出版物质量的把控,甚至变主业为副业,淡忘其承担的使命和责任。同时,一部分普通编辑认为图书出版属于夕阳产业,甚至以“我给国家浪费纸”自嘲,严重缺失对编辑工作的自信和荣誉感。

清末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张之洞说:“若自揣德业学问不足过人,而欲求不朽者,莫如刊布古书一法……其书终古不废,则刻书之人终古不泯。”身为“编书匠”,编辑的工作价值不同于其他职业,是不能简单地用金钱去衡量的。出版行业也绝不是夕阳产业,而是一项留存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伟大事业。只有坚定出版是一项伟大的事业的信念,才能激发澎湃的动力和创造力,才会有“十年磨一剑,一朝试锋芒”的坚守。

三、结语

新时代,编辑肩负着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和责任,要本着对文字负责、对内容负责、对自己负责、对读者负责的态度,认认真真做好自己的工作,并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工匠精神贯穿工作的始终,做合格的文化“掌灯人”。

邹韬奋、叶圣陶、范用等老一辈编辑名家,用他们“书里乾坤一生情”的情怀,给我们后辈树立了榜样。编辑们应沿着他们的工匠之路,在成长为“编书匠”的道路上不畏风雨,砥砺前行。

参考文献:

[1] 王涛鹏.新时代工匠精神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2(5):157-158,168.

[2] 聂震宁.工匠精神乃务本之道[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6-06-06(5).

[3] 刘洁.编辑工作者需培养工匠精神[J].新闻研究导刊,2016,7(16):284-285.

[4] 付如初.从文人传统到编辑的工匠精神[J].出版参考,2016(12):20-22.

[5] 孔庆勇,李芳宇,郭红建.从志于学到从心所欲不逾矩:谈编辑的境界[J].现代出版,2016(6):48-50.

[6] 吴飞.发扬工匠精神,做好编辑工作[J].传播与版权,2016(10):33-35.

[7] 吴波.编辑是一门正在消逝的艺术[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3:73-74.

作者简介?胡硕丰,本科,编辑,研究方向:青少年科普图书、学术著作出版。

猜你喜欢

社会效益倾听工匠精神
家庭农场经营模式下参与主体目标取向及社会效益分析
图书馆财务管理与社会效益分析
文化资源与青少年校外教育结合的几点思考
学会倾听,追求课堂实效
小学数学教学中倾听能力的培养
公共外交主场也要学会“倾听”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