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新闻文化功能及创新探析

2022-06-26李政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8期
关键词:文化功能新闻广播电视

摘要:信息化时代,新媒体的出现使信息传播的时效性和互动性大大增强,改变了大众的阅读习惯,更对传统广播电视新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鉴于此,文章重新界定与分析新媒体环境下的广播电视新闻的文化功能,从文化积淀、文化传承、文化引导三个层面探究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新闻的文化价值;通过文献阅读与归纳,剖析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新闻存在的问题,包括新闻时效性差、新闻传播方式落后、新闻内容转移、新闻编排模式陈旧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就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新闻的发展提出广播电视新闻应充分且深刻地认知自身具备的文化功能,并结合当前面临的挑战,加强媒体融合、优化内部管理、增加双向互动等建议,进一步拓展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新闻的生存空间。

关键词:新媒体;广播电视;新闻;文化功能;创新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08-0164-03

一、引言

移动互联网与智能终端技术的快速发展衍生出一系列媒体类型,如微博、微信、抖音短视频等,相较于报纸、广播、电视等傳统媒体,这些媒体类型因传播载体、传播特性的差异被统称为新媒体[1-3]。新媒体环境下,信息表达的多样化、自由化使新媒体受到极大的关注与追捧。相较于新媒体,传统媒体如广播电视在传播速度、受众面、受众关注度与忠实度等方面均处于落后状态,广播电视新闻的文化功能难以彰显,“短平快”的消费型新闻成为移动阅读的主流内容,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新闻成为一种“快餐”,而非具有文化积淀、传承、引导功能的载体[4]。

鉴于此,文章重新界定与分析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新闻的文化功能,探究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新闻的文化价值,并就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新闻如何发展提出创新性建议。

二、新媒体环境下的广播电视新闻的文化功能

(一)文化积淀功能

广播电视新闻以文字为基础,而文字则是文化的符号化表达。新闻通过文字将过往发生的事件真实、全面地还原出来,立体地呈现事件相关的地点、人物、过程以及结果等,也展现事件反映的文化现象。

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全球各大广播电视平台对奥运会进行了全过程跟踪式新闻报道,从前期申奥活动、北京鸟巢与水立方建造,到奥运火炬在各国传递、奥运会开幕式、奥运奖牌归属以及奥运会闭幕式等,广播电视新闻的全方位、无死角宣传与报道不仅向大众展示了北京奥运会的筹备情况、赛场风云,更是利用新闻向公众传递伟大的奥林匹克精神和其内在的奥林匹克体育竞技文化,深化民众对于坚持、拼搏、团结、合作等文化内涵的理解与感悟。

由此,广播电视新闻的文化积淀功能可见一斑。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信息具有内容丰富、速度快、范围广、衍生性强等特点[5],这些显著特征可以进一步凸显广播电视新闻的文化积淀功能。

新闻报道内容的多元化和新闻表达形式的多样化使广播电视新闻的可看性、可读性、互动性更强,受众在更强的视觉冲击力与听觉刺激下更能获得直观的体验,广播电视新闻蕴含的文化不仅积淀在平台上,更积淀在受众的心中。

(二)文化传承功能

广播电视新闻一经报道后,其内容或话题会迅速攫取大众的注意力,成为舆论发酵的重要导引线,更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广播电视新闻通常选题层次较高、传递的价值观符合社会主流,传递的内容更是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生态、社会、民生、党的建设等方面,也涵盖了大众的日常生活与社会百态如生活方式、新兴职业等。这些内容本就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给大众留下深刻的文化烙印。

在广播电视新闻的层层宣传下,这些文化烙印越刻越深,在不同年龄的民众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将历史车轮滚过的印记牢牢地印刻在当代民众的内心,将不同年代人民勤劳勇敢、不懈奋进的精神牢牢镌刻进民族的血液之中。

广播电视新闻立意高,其蕴藏的文化底蕴与内涵通常经过层层叠叠的质量把控与审核,因此其立场、方针、价值标准等均具有较高的层次与水平[6]。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进入了以视频、游戏、短视频为主的“小而美”轻阅读和互动传播时代,大众在新闻传播中的角色发生了彻底的变革,由早先的受众转变为新闻报道的参与者,乃至新闻报道的发起人。这种“平民化”的新闻传播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闻的质量与层次。广播电视新闻平台应当取其精华,汲取新媒体时代平民化新闻传播的亲民特质,并依托受众高涨的参与热情增强文化传承的互动性。

(三)文化引导功能

广播电视新闻对待新闻播报“真实、全面、公正、客观、服务”的理念与态度是新闻从业者秉持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会伴随着新闻传播而蔓延到大众心中,引导大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文化责任意识。相较于微博、微信、短视频等传播的新闻信息,大众对广播电视新闻的信任度更高。一直以来,广播电视新闻发挥着“意见领袖”的作用,借助新闻事件向民众宣传优秀的文化,并保持着对糟粕文化的批判态度,引导大众接受与推崇优秀文化、摒弃糟粕文化[7]。

在过滤舆情信息的过程中,在采编新闻信息的过程中,广播电视平台通常会仔细考量与权衡新闻事件的价值与文化内涵,进而遴选出价值观正确、具有正向引导意义的新闻素材编辑制作成高价值的新闻。因此,当前广播电视新闻或侧重倾听民心民意,或展望国家未来发展趋势,或贴近基层展现人文关怀,或立足长远眺望战略走向,这些都是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性与严肃性的有力体现,也是主流文化的重要内容。

新媒体时代,大众对新闻事件有着更加独立自主的思考,不再被动接受新闻宣传的文化,负面的、偏离真相的新闻报道会引发舆论。同时,新媒体时代有大量的自媒体平台,新闻内容质量参差不齐、可信度不高。因此,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新闻应当更注重其影响力与严肃性,通过真实事件还原与客观正确引导,增强自身的权威性,并利用新媒体引导大众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8]。

三、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新闻发挥文化功能存在的问题

(一)新闻文化传播的时效性差

广播电视新闻不同于自媒体新闻,自媒体用户可利用智能手机实时拍摄、记录身边事,并利用具有极高关注度与热度的社交网络平台、短视频平台等将记录的信息发布出去,整个过程不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核,简单的拍摄与发送使信息发布的自由度非常高,新闻传播的速度非常快。

与自媒体新闻编辑、发布模式与流程不同,广播电视新闻的资料收集、编辑、审核、发布等需要经历烦琐的流程,新闻播报也受限于平台的播出时段,事件发生与新闻到达受众的时间差较大[9]。这种传播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广播电视新闻的新闻文化传播力弱、时效性差,既影响传播者形象和可信度,又影响传播效果。

(二)新闻文化的传播方式落后

广播电视新闻文化的传播方式与新媒体平台新闻文化的传播方式有着较大的差异与差距。新媒体平台新闻文化可经过各类社交网络平台转发与点评,由点及面快速发酵,形成较强的舆论影响力,且受众的评论可以更完整地呈现多元化的事件看法与新闻观点,给予大众更多表达诉求与自身观点的机会。

相反,广播电视新闻将主流文化与主流价值观的宣传作为重点,却忽略了选择受众关注的角度和切入点,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大众的实际生活。

与此同时,广播电视新闻仍采用被动灌输式传播方式传递文化,民众无法实时参与到新闻播报中发表个人看法,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民众的积极性。

(三)新闻文化内容单一

相较于新媒体平台新闻内容的丰富多样、表达形式的多元化,广播电视新闻的内容更显单一与单调。

一方面,广播电视新闻的内容“高大上”存在与民众实际生活存在距离的问题,使新闻承载的文化难以引起受众情感上的共鸣,文化传播内容的强制性、主观倾向性较强。

另一方面,广播电视新闻尤其时政新闻内容相较于新媒体平台新闻而言,文字刻板,文稿措辞相对固定、内容干巴,形式乏味画面大同小异,枯燥、乏味、吸引力有限、内涵性不足、文化底蕴不够,文化的引导功能发挥不到位。

此外,受限于长期的工作环境与工作思维,广播电视新闻采编人员更多是以经验性稿件与套话描述新闻事件,创新性不足、思维不够活跃、新闻内容局限且古板,侧重于强调“我想让你知道什么”“你应该知道什么”“你应该学会什么”,而非站在受众角度传播大众文化。

四、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新闻的文化创新举措

(一)明确自身文化价值

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新闻应当明确自身的文化定位。广播电视作为传统媒体,新闻的严肃性与规范性较强,在大众心中的权威性也更高,是主流新闻传播的重要渠道,是文化传承与引导的重要载体,更是彰显地方政府形象的重要窗口[10]。相较于新媒体新闻的文化质量参差不齐,广播电视新闻应当依托长期积淀的资源与忠实粉丝继续文化创新创作、实现新闻文化与百姓民生的接轨,让自身成为城市软文化的核心竞争力。

(二)加强媒体融合

广播电视台应积极发展融媒体,将自身与互联网时代新生的抖音、快手、微博、微信、今日头条等社交网络新型媒体相融合,以文字、图片、视频、动画、H5等新型与传统媒体形式为载体,对目标事物或现象进行资源整合,进而生动刻画与表达,在技术融合、内容融合、载体融合、利益融合的基础上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形成符合大众媒体环境、响应大众传播诉求的新型媒体。

例如,广播电视平台可以成立融媒体部门,引入全新的融媒体系统,以视频为主,以文化为牵引,编辑与报道平台中适宜的新闻行,增强新闻的可读性与可观赏性,丰富新闻的文化底蕴。

(三)优化内部管理

在新媒体环境下,仅依靠广播电视新闻本身的革新与优化,通常难以跳出常规思维与传统圈子。广播电视新闻平台应充分认识到当前我国在新闻文化功能发挥方面存在的诸多局限,并深度剖析这些局限的根源,进而从优化内部管理环境着手,完善各项工作制度,梳理優化各项工作流程,充分激发广播电视新闻采编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为广播电视新闻质量的提升提供基础保障。

此外,在广播电视组织机构内部开展大规模的争先进学习与创优活动,激励广播电视新闻从业人员着力提升个人素质与专业能力,以更优质的专业素养与更踏实的使命担当感活跃文化产业,应对新媒体带来的冲击与挑战。

(四)增加双向互动

广播电视新闻应积极汲取新媒体新闻的优点,如用户的实时性互动。广播电视新闻可加强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深度融合,扩大新闻传播的覆盖面,传播者与受众在网络环境中可以打破时间与空间的局限进行高频次的交互与互动,围绕某一热点话题进行激烈的讨论,进一步释放大众的个性化表达意愿。

同时,广播电视新闻应充分利用现在的数字化传播技术,在注重文化内核的前提下,打造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视听盛宴,突出文化传播的视听特征,利用AR、VR等技术塑造沉浸式传播氛围,打破文化传播的时空界限,增强用户体验。

五、结语

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新闻的文化积淀、文化传承与文化引导功能不断强化。与此同时,新媒体环境下的新兴技术、新闻表达形式、新闻内容的多样化与先进性也对广播电视新闻创作、采编、报道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广播电视新闻应当深刻思考自身在新媒体环境中的角色,明确自身与新媒体各自的价值,积极加强与新媒体的融合,从而增强广播电视新闻的互动性、吸引力、感染力与影响力。

同时,广播电视新闻平台机构内部应优化管理,从管理制度、绩效考核、专业培训等角度不断提升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与专业技能,夯实广播电视新闻的创新底蕴,为广播电视新闻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宋冬青.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路径分析[J].文化产业,2022(1):25-27.

[2] 柏杨,吴奎.全媒体时代广播电视新闻报道创新探析[J].中国报业,2021(24):26-27.

[3] 王洋草.传统电视新闻与新媒体融合创新策略[J].中国报业,2021(24):30-31.

[4] 熊建华.融媒时代电视新闻采编工作特点及创新[J].中国报业,2021(24):32-33.

[5] 刘艳辉.新媒体下电视新闻采编如何提升核心竞争力[J].中国传媒科技,2021(12):99-101.

[6] 李杉.电视新闻直播节目在融媒体时代下的创新发展:以《直播安阳》为例[J].新闻传播,2021(23):47-48.

[7] 魏巍.融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的创新路径探索[J].新闻传播,2021(23):92-93.

[8] 桓志敏.融媒体背景下应注重电视新闻传播途径创新[J].新闻文化建设,2021(22):84-85.

[9] 黄旭辉.融媒体下电视新闻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报业,2021(22):32-33.

[10] 傅健.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编辑的媒介素养与业务创新[J].传媒论坛,2021,4(22):83-85.

作者简介?李政,本科,编辑,研究方向:新闻传播。

猜你喜欢

文化功能新闻广播电视
新闻学的人文学科基础研究
服装广告
“互联网+”时代新闻采访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周六广播电视
周日广播电视
周五广播电视
周三广播电视
新闻版权合理使用制度的反思与重构
解构口语化新闻的语言特征
当代流行音乐的文化功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