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竖屏微电影的叙事艺术研究

2022-06-26郑文艺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8期
关键词:叙事策略微电影

摘要: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成为人们社交和娱乐的终端,特别是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已成为年轻人的娱乐聚集地,这使得竖屏影视作品井喷式增长,同时也标志着竖屏时代的到来,并随之衍生出一种新的影视创作——竖屏微电影。文章结合张艺谋的贺岁系列微电影,以及《悟空》《十二生肖》等竖屏微电影,采用叙事学的相关理论方法,从故事的切入点、价值引导上分析竖屏微电影的叙事文本特征,并从垂直美学、外聚焦点、结构变形上探究竖屏微电影的叙事策略,提出要以受众观影需求为导向、围绕小人物的生活并深入挖掘能体现中国形象的故事、打造垂直美学等建议,旨在实现更多的艺术特征和审美价值,为未来竖屏微电影的叙事艺术创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竖屏;微电影;叙事主题;叙事策略;垂直美学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08-0015-03

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是传播者,越来越多的用户每天打开微博、微信、抖音等手机软件,通过上传Vlog、发短视频、发朋友圈来分享自己的生活,这种随时随地、不受约束的影像创作模式打破了原有的规制,成为一种新的文化传播方式。移动手机的普及与智能化的迅猛发展推动了竖屏视频的专业化生产,也使用户在创作、分享、互动上有了全新的体验。

如今,竖屏微电影成为短视频业态下一种重要的内容形态。竖屏视频既符合用户手持手机的习惯,又符合人的生理和心理的观看体验,具有沉浸式、便携化、私人化等特点。国内外竖屏微电影崭露头角,如获得国际“雀巢达人”竖屏短片大赛的作品《接受》,2019年火爆视频网络平台的由蔡成杰导演的华为首部竖屏微电影《悟空》,2020年由张艺谋团队导演联合别克出品的竖屏系列贺岁影片等,均获得受众追捧。张艺谋曾在首届抖音短视频电影节上提出“竖屏美学”的概念,“受众通常以横屏的方式观看电影和电视,但现在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一些影像更适应在手机上进行竖屏观看,这可能会对未来产生更深远的影响”[1]。

竖屏微电影目前仍然处于发展初期,相对于传统的影视剧作,其视觉美学、叙事策略、创作理念等都需要重新定义。而更应关注的是,竖屏微电影的受众如何观看和接收影像,其发展过程中有哪些阻碍,如何进行变革和创新,是否能够打破圈层始终保持成为受众心中的“常青树”。

一、竖屏微电影的叙事主题

竖屏影像是传统影像和智能手机结合的产物,用户可更加便捷、随时随地使用手机单手录制9∶16的画幅影像,并可通过手机相应客户端实时分享、观看和传播,这种创作和承载方式能够吸引更多的潜在受众[2]。因此,这并不是简单由横屏变化为竖屏,同时也是影像本身的创作模式和傳播方式的体系性变化[3]。

目前,竖屏影像出现了竖屏新闻资讯、竖屏剧、竖屏综艺、竖屏微电影、竖屏微记录、竖屏广告等不同的样态。其中竖屏微电影的设置,完全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横屏和普通竖屏短视频,无论从最直观的观感上来说,还是从内容出发的内核上来讲,都有着非常大的区别。由于竖屏微电影的内容时长从十几秒、几十秒到几分钟、十几分钟不等,内容也根据时长进行调整,以满足受众在碎片化时间里的观看需求。因此,竖屏微电影必须在内容生产制作上进行创新。

(一)消弭距离:小人物为中心,引发情感共鸣

巴特森所指的共情现象是“在审美意义上的设身处地,即个体在欣赏艺术作品时的情感共鸣体验”[4]。竖屏微电影的内容切入点小,以小人物为中心,讲述简单明了的小故事,但却蕴含着反映整个宏观社会面貌的意义。作为艺术被受众欣赏时,可以召唤真实情感,唤醒受众的“情绪感染”,形成与影片中人物相同的情绪体验。

由于受到手机的框架限制,竖屏视频以近距离的方式呈现给受众。竖屏微电影刻画平凡而真实的小人物,并能让受众在“小人物”身上发现“大感动”,用小故事制造情怀,与受众产生情感呼应,从以小见大的叙事中展现社会底层百态,拉近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挖掘出人情冷暖,从而引发社会共鸣。

《悟空》以儿时心中的英雄为切入点,勾起受众的情怀。影片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描绘了他追寻自己心中英雄的故事。每当看到片中的男孩,受众都会想起自己儿时心目中的英雄偶像,这便是这部微电影与受众的共鸣点。无论生活在哪个时代,相信每个人在童年时期都有自己的英雄和偶像。导演紧紧抓住这一痛点,通过讲述一个简单的故事,来唤起受众对自身童年的回忆,受众自身的实感经验被荧幕上的小男孩唤醒。表面上,这是受众对影片中的故事的认同,而实际上反映的是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怀,对故事的认同,这就是影片的成功之处。

张艺谋的贺岁系列竖屏微电影中故事不具备过多的人物背景设定,主人公往往指代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紧紧抓住“人”的故事,从一个小切入点,由点及面,由普通到典型。

其中《谢谢你》展现了平凡人物之间的故事,高楼内的都市白领与窗外以“高空作业”谋生的清洁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屋内的白领西装革履,在舒适的室内工作,而窗外的清洁工在寒风中吃着早已变凉的早餐,白领看到后在白纸上写下“热的”二字之后,打开窗户,将一杯温热的咖啡递给窗外的工人。影片将城市一角温情的画面呈现给受众,情节简单,却是人类情感的集中体现。结尾处,塔吊慢慢向下,清洁工向白领微笑着招手告别,缓缓移出画面,通过竖屏的形式自然而然地将人物关系从左右调度到上下,形成垂直视野的画面,达到相应的视觉效果,空间范围得到延伸。影片故事普遍但不普通,用最直观的方式走入人们的内心,陪伴与温暖着在外拼搏的每一个孤独的人,从而让受众在结尾处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因此,竖屏视频能够拉近受众与剧中人物的距离,在观看的过程中感同身受,获得沉浸式的观影体验,让影片情感的感染力大大提升。

(二)价值导向:讲述中国故事,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需求导向与价值引领是网络文化供给的方向性要求”[5],竖屏微电影作为一种网络文化内容,其受众更加多元化,在达到娱乐性、互动性、个性化的同时,还应深入挖掘、制作能够代表中国故事的短视频,起到弘扬社会正能量、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悟空》里小男孩寻找孙悟空仿佛是在映射华为,影片中的小男孩是因为父母的阻挠,没有实现他的英雄梦,但是他并没有放弃,一路翻山越岭、披荆斩棘,独自进城寻找孙悟空。6A5495B5-E340-44B6-88A8-5316746722C2

而华为也是如此,由于过于优秀,遭到一些西方国家的针对、抵制。但是华为没有放弃,在逆境中砥砺前行,依然保持一颗赤子之心,32年来一直为争取国家和民族利益而奋斗。华为精神即中华民族不折不挠,永不言弃的拼搏精神,可以说《悟空》寄托了中华民族精神,传达着大国崛起的意志。

生肖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符号,早已被越来越多的大众所熟知、认可,也与每一位中国人的生活相伴相随、紧密相连。小师父冠名播出的十三集大型竖屏微电影《十二生肖》中的“十二生肖”系列吊坠以文化为设计理念,《牛》讲述了牛妞——牛百叶拒绝了妈妈安排的相亲,却被妈妈以度假的方式套路去相亲的一连串戏剧性故事。剧中人物戴的项链就是生肖牛吊坠,吊坠采用夏商周饕餮纹设计,用生动形象的牛兽首赞美牛的精神。小师父希望用珠宝艺术形式去传承民族文化,向世界展示中华生肖文化,以金吊坠产品唤醒广大国人的“魂”。

“竖屏微电影+广告”的模式是一种新的开创,不仅扩宽了微电影的类型,也为华为、别克等中外企业搭建了广告平台,形成了文化走出去与经济贸易活动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总的来说,要兼顾宏观和微观视角,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中国的新风貌。

二、竖屏微电影的叙事策略

(一)垂直美学:手机拍摄,尽展层次感

竖屏微电影与传统的电影相比,最大的不同就在于竖幅画面在垂直视野中占更大的比例,水平视野所占比例很小。在表现纵深空间上与中国传统竖式山水画有异曲同工之妙,能够更好地展现油画似的、海报似的美。竖屏微电影不仅在景深上合理安排主体与配体的关系,同时也在相对较窄的视野范围内营造前、中、后景的层次感和递进感,使受众在观看绚丽夺目的画面时能够准确定位到主体,获得极佳的视觉效果。这样的画幅既是对导演的一种限制,又为导演在创造垂直视野的画面上,给予了更多创作空间。

如今,用户使用手机通过互联网在抖音、快手、哔哩哔哩等各大新媒体平台上进行竖屏短视频的创作。当然,用手机拍摄竖屏微电影也是一种全新的拍摄方式,这不仅给电影制作带来许多挑战,也因拍摄器材的改变而给电影制作带来了与众不同的视觉效果。

竖屏微电影《悟空》所有镜头都是用手机拍摄的,因摄影器材的变化带来了独特的画面。为了对垂直视野进行合理填充,导演力求创造垂直层次。首先,在影片开头父亲打男孩的画面中,趴在凳子上的孩子在画面最下方,站着的父亲在画面最上方,两个人物的安排高低有致,完美地填充了整个屏幕。其次,小男孩走到一条小溪旁时,画面中有一个从溪底仰视男孩的镜头,小溪的水很浅,若使用传统的摄像机进行拍摄,是达不到想要的效果的,相反手机体积较小,易于操控,才能够放置在一层浅浅的水中拍摄水下仰视镜头。最后,影片中母亲为男孩擦拭眼泪这一幕,也让受众记忆深刻。这个镜头的拍摄方法,是将水滴到手机镜头上,打造朦胧的效果,之后由演员擦掉镜头的水滴,就完成了为男孩擦眼泪这个镜头的拍摄。由此可见,手机作为一种新的拍摄设备,为影片的拍摄提供了许多的便利。

(二)外聚焦点:第三人称视角,客观助力真实感

“聚焦”意指“谁作为视觉、心理或精神感受的核心,叙述信息透過谁的眼光与心灵传达出来”[6]。外聚焦叙事视角的运用将受众带入平凡人的生活中,感受到温暖的瞬间,故事依靠人物之间的对话和动作开展,增强受众的代入感,缩短其与文本的距离。

为传递视频情绪、推动剧情的发展。张艺谋团队导演的竖屏系列微电影以第三人称的镜头视角,给人更多旁观者的感觉。

《遇见你》发生在春运期间的火车车厢中,镜头聚焦于中铺的女孩和上铺的男孩,上中下铺纵向将画面分成了三个层次,多角度展现了在一节车厢与陌生人之间的趣事以及男性对女性的情感。

《温暖你》讲述了在商场的上下扶梯间,工作人员的布偶娃娃头套掉落被陌生人捡到、工作人员为感谢陌生人每天与他互动交流、最后陌生人把气球送给小孩的故事,受众就像是站在扶梯旁观看一样,被影片中普通人之间的小情怀所感动。

《陪伴你》以家庭为切入点,给受众的感觉就像是路过了一家街边的小店,近距离看到一家三口在除夕之夜的互动,感受到了家庭的温馨。竖屏呈现让人物主体更加突出,有效拉近了受众与角色的距离,就像在微信平台上与朋友视频聊天一样,具有较强的即视感,更容易激起受众的共情。这种以受众为核心、突出人物细节、拉近与受众距离的方式,能够使其全身心投入,享受“凝视”获得快感。

(三)结构变形:打破传统三段式,情绪高潮延至结尾

从叙事结构上来说,我国早期叙事形态偏向于影戏观念,形成了中国独特的三段式结构——开头、高潮和结局[7]。如今,竖屏微电影与传统的叙事结构相比,其不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而是生活中某个或几个“片段”,故事紧凑有致,简单的情节往往能引起巨大的反响。

竖屏微电影在结构上进行突破。蔡成杰导演的《悟空》从一个小男孩的视角,讲述了他追寻心中英雄孙悟空的故事。以小男孩心中的执念为切入点,其故事情节分为:小男孩用爸爸省吃俭用给他买的新钢笔换了一张孙悟空电影票随后被打屁股,离家寻找孙悟空,在丛林中钻木取火、斗蛇捕鱼,搭上去城里的车,后被父母找到。其与传统的影视剧不同,并未对高潮大量着墨,而是将重点设计在结尾,影片结尾小男孩与父母相遇对视,父母眼中泪花闪烁,彼此会心一笑,故事戛然而止。导演并未如传统影视叙事中对结局进行完整交代,而是注重人物情绪的爆发,在影片最后融合高潮和结局部分,让情感的波动延续直至故事结局。

三、结语

在移动互联网视听语境中,竖屏微电影改变了人们观察世界的方式,带来了全新的审美体验,也深刻影响了网络影视的创作和传播。但从现状看,竖屏微电影的内容数量还很少,远远不能满足用户与市场的需要。因此不仅数量上要有所增加,其内容制作方面也应大胆创新,以小人物为切入点,深入挖掘其平凡日常中的不平凡故事,拉近与每一位受众的内心距离并与之进行有效对话,展现现实生活中最真实的一面。在未来,题材的丰富、类型的融合、数量的增加、全新的叙事逻辑都将使竖屏短视频拥有更多的可能性,因此创作者应大胆发掘竖屏微电影更多的艺术特征和审美价值,让竖屏微电影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王莉.首届抖音短视频影像节张艺谋提出“竖屏美学”概念[EB/ OL].人民网,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9/08/25/c40606-31315207.html,2020-02-23.

[2] 贾云鹏,何亮,陈渝壬.探索竖构图的影像世界[J].电影艺术,2019(3):102-106.

[3] 杨健.浅析竖屏影像的历史、现状及未来[J].传媒评论,2019(7):62-64.

[4] 吴飞.共情传播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探索[J].新闻与传播研究,2021(5):59-76.

[5] 骆郁廷,骆虹.论新时代网络文化供给的改革创新[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20(2):44-51.

[6] 谭君强.叙述学导论:从经典叙事学到后经典叙事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84-85.

[7] 宋家玲.影视叙事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69.

作者简介?郑文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广播电视。6A5495B5-E340-44B6-88A8-5316746722C2

猜你喜欢

叙事策略微电影
论美国动画电影中的非主流创作
略论多重人格电影的叙事策略
讲好中国故事的几个路径创新
中国微电影的发展生态
以微电影《调音师》为例谈中国微电影在叙事上的改进
电影《逃离德黑兰》的叙事研究
BBC纪录片对中式教育的影像构建
“微电影”的作用研究及传播意义
国外微电影的“力量”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