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2022-06-25郑玲萍

学生之友 2022年7期
关键词:学法圆柱算式

郑玲萍

摘要: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对后续的学习和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设计各种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观察、模仿、操作中去学习,让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领悟学习方法,从而促进学习方法在学生认知结构中的内化生成。同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纵向、横向学习迁移法的运用,创新学习方法,真正实现生本课堂的生成。因此,教师在重视教法的同时,更要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关键词:学习方法;指导

当前,教学方法改革中的一个新的发展趋向,就是教法改革与学法改革相结合,寓学法于教法之中,把学法研究的着眼点放在纵向的教法改革与横向的学法改革的交汇处。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育家埃德加·富尔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因此,注重学习方法指导,关注学生的发展是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笔者认为,教师一定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及学性的年龄特征等因素,合理指导引领学生选择学习方法,从根本上解决学什么,用什么方法学的问题,达到知识和能力共同提高的目的。

一、有方法地学,降低学习难度

1.在观察中学习

观察是学生获得知识和认识事物的重要途径之一。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有序观察,在观察中发现事物的特征、规律和数量关系等。这样,学生不仅能通过自己的观察认识事物,还能在认知活动过程中逐步内化观察学习法。

例如,《平行四边形的认识》这节课,可以事先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各式各样的四边形,着重引导学生在观察中思考:这些四边形有哪些相同之处? 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与探究,不仅完成了从认识平行四边形的表面现象到概括梯形本质特征的认知过程,同时领悟了通过观察获取新知识的方法,有效促进了学生对观察学习法的内化生成。

2.在模仿中学习

模仿,就是按照一定的模式去学习,它直接依赖于教师的示范,依赖于课本上的范例和说明。学生获得数学知识一般是从模仿开始的,模仿可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有效地接受人类的认识成果,缩短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因此,模仿是学生学习的基本方法。

在模仿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领悟学习数学知识的基本规律,懂得模仿什么和怎样去模仿。例如,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一课时,教师可以先提出問题: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与以前学习的小数除法有什么不同?怎样利用旧知识解决现在的问题?这是模仿的开始,也可以说是“输入”阶段,激发探求的欲望。接着要求学生阅读书本或听教师讲解,同时独立解答与书上同类型的题目,这是模仿的深入,也是“新旧知识交互作用”的阶段。这期间,新知识在学生头脑中与旧知识建立联系。学生在模仿书本例题解法的过程中,可以逐步理解除数是小数转化的技能,从而懂得计算方法。

又如,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出示三个情境图,让学生先解决“小飞机共坐几人”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加法算式——乘法含义——圈一圈(几个几)——认识乘法算式——画图等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再让学生有模仿地学,自行解决小火车共坐几人和过山车共坐几人的问题。教师在指导学生认识了乘法的来历后,让学生经历知识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引导学生进行加法与乘法的比较,帮助学生体验乘法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

由此可知,模仿不是无意识的、机械地学习,而是有意识的、自觉的行为,它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

3.在操作中学习

皮亚杰认为:“数学上的抽象乃是属于操作性质的,而它的发生发展要经过一系列连续不断的阶段,而最初的来源又是一些十分具体的行动。”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重视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完成一个从感知到表象,再到抽象概括的认知过程,使学生既获得知识,又领悟通过操作进行探索的学习方法。

例如,教学《圆柱的表面积》一课,让学生思考:(1)圆柱的表面积由几个部分组成?(2)构成圆柱表面积的都是什么图形?(3)想一想这些图形的基本公式是什么?学生一边思考,一边动手操作,得出圆柱可分成三个基本图形,即圆柱的上下面是两个圆形,而侧面沿高展开则是一个长方形(正方形),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就是圆柱的高。如此一来,再求圆柱的表面积就轻而易举了。最后,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结论:S圆柱=S侧+2S圆,S侧=底面周长X高。

又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布置学生课前准备好等底等高、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等多种情况的圆柱、圆锥容器和红色水。课堂上,让学生人人动手操作,进行实验、比较、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只有在等底等高的条件下圆锥体积才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由已经掌握的圆柱体积公式V=Sh ,学生很快便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

这样让学生积极探索,亲自动手操作,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具体到抽象,既促进了知识的内化,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二、有联系地学,构建知识体系

“新知”是建立在原有认知基础上的,而“迁移活动”经常出现在人们认识活动的过程中。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不少知识规律可用相似的方法探索和发现。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的纵横联系,相信学生能主动把已经获得的学习方法应用到类似的学习情境中去解决新的问题,让学生能“知法用法”,实现学法迁移。

1.纵向迁移学习方法

小学数学有些内容的前后知识点的学习方法是相同或相似的。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可让学生实现学法的纵向迁移。为此,教师可诱导学生用前一知识点的学法自行探究后一知识点,逐步使学生形成自觉迁移学法的习惯和能力。

例如:“9的乘法口诀”的学习方法就可让学生从“8的乘法口诀”学习方法中进行迁移。先复习“8的乘法口诀”的,再让学生尝试编制“9的乘法口诀”,教师稍加诱导。“我们是怎样想出8的乘法口诀的?”,让学生受到启发,实现了学法的有效迁移。

2.横向迁移学习方法

对于可用相同或相似的学法探索学习的不同的数学知识,教师就应着力诱导学生发现之前某一知识的学习方法可用于对新知的学习,实现学法的横向迁移。

例如,《三角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圆的面积》,这几课在推导面积计算公式时就有相似之处,都是将其转化成已知的图形,再根据剪拼成的图形和原图形各部分间的关系,推导出其面积的计算方格。因此,教师可抓住这一关系来设计教学,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形成“思转化——拼图形——找关系——想算法”的学习方法,为学法迁移作好铺垫。这样,学生不仅探索出了新知,巩固了学法,还形成了学法迁移的自觉性和自主性。

三、有创新地学,拓展学生思维

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必须是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启发引导学生创新学习方法,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敢于运用自己的方法进行学习、探索。为此,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创造进行学法创新的机会和条件,让学生自主进行学法的创新。

例如,让学生把加法算式“2+4+6”改写成乘法算式,学生看完题目后直接说不能改写,因为找不到相同的加数。这时就需要教师点拨、引导学生,提醒学生不要按常规的解题方法去思考,尝试换个角度或换个方法去解决这个问题。学生怀着好奇、求知的心理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和实践,很快发现了这个加法算式可以改写成乘法算式“2X6”。然后教师让学生通过写加法算式、画图、表示几个几,圈一圈的表示方法,来进一步巩固乘法的意义。显然,学生在学困情境中进行探索、实践,实现了学法的创新。

当然,学习方法的选择也不能是一成不变的,他一定要因人而异,因内容而改变,但无论如何,作为教者,我们在进行教学时,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合理设计教学方法。对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要力求做到转变思想与传授方法结合,课上与课下结合,学法与教法结合,统一指导与个别指导结合,建立纵横交错的学法指导网络,促进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猜你喜欢

学法圆柱算式
圆柱的体积计算
“圆柱与圆锥”复习指导
怎么写算式
“二元一次方程组”学法指导
好玩的算式谜
一道加法算式
一道减法算式
削法不同 体积有异
圆柱壳的声辐射特性分析
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