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南花鼓戏音乐历史 及其在新时代的发展探索

2022-06-25吴珏

文艺生活·上旬刊 2022年5期
关键词:发展创新

吴珏(长沙)

摘要:湖南花鼓戏是具有非常悠久历史和重要影响的地方戏剧,它诞生于“三湘四水”的湖南,广泛流传于当地城乡之间,当地人民对湖南花鼓戏表现出深厚的感情。湖南花鼓戏同时融合了地花鼓、花灯、采茶灯等多种民间歌舞,同时又可以根据流传地区的差异分为长沙花鼓戏、岳阳花鼓戏、常德花鼓戏、衡阳花鼓戏、邵阳花鼓戏、零陵花鼓戏共六个种类。此次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相结合的研究方式,利用现有资料剖析湖南花鼓戏的音乐历史,重点关注唱词、曲调唱腔、音乐结构的变化,笔者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湖南花鼓戏在新时代的发展方向,强调科学策划、精耕细作、传承弘扬,期待为湖南花鼓戏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湖南花鼓戏  音乐历史  发展创新

一、湖南花鼓戏的音乐历史

湖南花鼓戏在形成、完善和确立的进程中历经了一百余年的岁月洗礼,带来湖南人民及中国人民丰富的文化财富,众多研究者围绕湖南花鼓戏的发展历程展开了深入研究,这也为我们全面探究湖南花鼓戏的历史提供了准确的参考。谭真明先生的研究指出,湖南花鼓戏的前身是地花鼓,地花鼓的曲调、表演特点、表演内容与花鼓戏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而随着湖南人民生活方式的转变,湖南花鼓戏逐渐形成完善的表演体系。光绪年间湖南地区就出现了“灯戏”,花灯和地花鼓等歌舞演唱形式开始得到民众的喜爱,湖南花鼓戏在此基础上吸收了走场牌子、劳动山歌、戏曲音乐等等元素,由简单的歌舞表演演变成为拥有故事情节的戏剧形式,随后又逐渐吸收了湘剧、花灯戏、苗剧等湖南地方剧中的表演、唱腔、伴奏等等,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湖南花鼓戏。自1736至1820期间,湖南花鼓戏的雏形对子花鼓主要以一对花鼓演员为主要表演者,劳动人民为了消除疲劳而在田间山间哼唱,民间艺人采集他们演唱的内容并进行艺术加工,将歌舞乐有效整合后形成了民间艺术表演形式,主要题材以男女爱情和人民劳动为主,演员表演时乐队中会有锣、鼓、大筒、唢呐等近十种乐器配合演奏。在经过百年发展后“对子花鼓”逐渐演变成为了“两小戏”,它不仅重视歌舞,同时也具备了故事情节,很多演员本身并不是职业表演者,班社成员仅仅在农闲时候一起表演。在1821至1874年期间,湖南花鼓戏还是逐渐走向成熟,在传统的小丑和小旦角色之外增加了小生角色,花鼓戏不再是简单的歌舞表演,而是包含了人物、情节、对白、演唱等等表演元素。“三小戏”的出现大大加快了花鼓戏的发展进程,相较于“二小戏”而言,“三小戏”不仅得到了拓展与丰富,戏剧规模得到了显著提升。花鼓戏在十九世纪末开始进入了多行当本戏发展阶段,“三小戏”之外融入了更多的戏剧角色与内容,各个行当开始日益完善,最终形成了完整的本戏,湖南花鼓戏也因此而成长为具有独立表演体系和自身特色的地方戏剧种类。2008年湖南花鼓戏被正式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由此开始由地方走向全国、乃至走向世界。

二、湖南花鼓戏的特征要素分析

(一)唱词

戏曲是以舞台为主要表演场所的视听艺术,语言在戏剧表演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也是戏曲的核心构成元素,没有语言支持也就无法形成完整的戏剧。湖南花鼓戏是我国为數众多的戏曲艺术的一种,它同时具备了戏曲语言的共性和湖南花鼓戏的个性。情感丰富和个性鲜明对于人物性格与情感塑造具有非常突出的作用。优秀的戏曲作品需要能够塑造出不同的鲜明人物,如果戏曲角色的唱词全部千篇一律则难以吸引观众。花鼓戏具有非常鲜明的场次语言,例如在女性形象塑造时往往重点突出湖南女性的火辣性格,语言率真且敢爱敢恨。同时湖南花鼓戏的歌词不仅仅注重人物表现,同时也在推进戏剧冲突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实现了剧中人物的语言塑造。湖南花鼓戏的唱词也与做、打、舞等有效融合,在演唱、动作、舞蹈等方面均与唱词有效配合,很多生活中常见动作的引入让演唱语言更加鲜活。时代的发展进步使得戏曲也在发生同步改变,湖南花鼓戏中的唱词同样与时俱进地改变。例如《六斤县长》就塑造了一位好县长形象,他的语言朴实、幽默,充满了时代气息;又如《张先生讨学钱》的唱词中还出现了英文,这更显现出湖南花鼓戏唱词的时代性。此外湖南花鼓戏面向广大人民群众,为了让广大群众能够易于理解,花鼓戏唱词往往非常通俗易懂,很多经典剧目中人物的语言完全取自于生活,创作者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艺术加工,这不仅仅保证了唱词贴近生活,更能够显现出花鼓戏的地域文化特征。

(二)曲调唱腔

湖南花鼓戏在两百多年的发展进程中经历了民间歌舞、两小戏、三小戏、大本戏的不同发展阶段,在从简单到繁琐、低级到高级的过程中不断发展成熟。早期的湖南花鼓戏曲调主要选自于当地民歌、山歌和哼歌,曲调非常简单,主要用于故事情节简单的戏剧表演之中。随着戏剧情节的变化和人物情感的细腻化,花鼓戏的曲调也发生了改变,特别是唢呐和锣鼓等乐器的引入更加快了花鼓戏的发展,逐渐由民间小调向锣鼓牌子和走场牌子发展。湖南花鼓戏曲调的快速发展和形式的日益丰富主要源自于湖南其它剧种影响,逐渐形成了“川调”和“打锣腔”等不同曲调结构,湖南花鼓戏的曲调主要可以分为小调、打锣腔、牌子、川调。例如小调主要涵盖了民歌小调和丝弦小调两种类型。小调轻松活泼且自然朴素,小调音乐是湖南花鼓戏中最原始的曲调之一,具有非常鲜明的地方特点,主要用于戏剧舞蹈化表演之中,因其本身戏剧化程度不高,在发展过程中也逐渐吸收了不同地方语言,后期逐渐形成了“琴腔”“打锣腔”“川腔”等,花鼓戏的演唱因此变得更加丰富。

(三)音乐结构

湖南花鼓戏拥有四种声腔——唱腔形式,但是花鼓戏在表演时往往会有所侧重的选择,在演唱时如果只采用一种声腔却不追求唱法变化则会导致演唱过于单调。花鼓戏具有很强的音乐魅力,这主要是因为它在演唱时既选择了某个声腔作为经线,同时又交织多种声腔作为纬线,多形态立体音乐空间的塑造保证曲调因为剧情而不断改变,听众才能更好地感受和体会由此而产生的听觉刺激。湖南花鼓戏在“两小戏”阶段主要以对子戏表演为主,唱腔往往取自民间小调,而人物个性充满了变化,通过简单的情节与民歌融合呈现出人物个性。湖南花鼓戏是在民歌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声腔艺术,衬词衬腔在民歌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特别是很多内容均表现出湖南人民的生产与生活。湖南花鼓戏将各种音乐成分有效融合起来并相互渗透,最终形成了具有鲜明个性的演唱方式,音乐元素的纵向与横向交织最终形成了特有的声腔综合体,多种音乐元素能够扬长避短,创作者也能够根据需要进行调整,选择最合适的音乐表现手段。

三、湖南花鼓戏在新时代的发展探索建议

(一)科学策划,把握时代主旋律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教育部均对传统文化传承与教育保持了高度重视。湖南花鼓戏是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在保护传承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发挥其教育功能,紧密贴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时代召唤,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中心,把握時代主旋律,创新创作出符合时代发展的优秀作品。近年来湖南花鼓戏创作了一批全新的优秀作品,例如《桃花烟雨》《夫子正传》《蔡坤山耕田》等等,这些作品不仅仅关注当地人民的新生活,同时也注重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展现出湖南花鼓戏与时俱进的决心与能力。因此湖南花鼓戏的创作表演更需要科学策划,精准把握时代发展的主旋律,围绕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以及人民群众关切事宜展开设计创作,挖掘符合国情与时代的优秀题材,为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二)精耕细作,创新融合好作品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发挥创新作用,这也为湖南花鼓戏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与目标,继承传统并坚持创新才能够使得湖南花鼓戏艺术得到更加广泛的关注与重视。湖南花鼓戏一方面要在原有的曲调和表演基础上不断创新,创作出符合社会需求以及审美需求的新作品,在作品改编过程中应该深入探究湖南花鼓戏的文化特质,充分运用新技术和新手段完成创新设计。另一方面湖南花鼓戏在创作和创新过程中不仅仅要发展,更要注重传承,在固有特色和程式内展开创作,凸显出时代特征并准确契合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继续发扬湖南花鼓戏的影响力与感染力。

(三)传承弘扬,延续湖湘文化

湖南花鼓戏是湖湘文化的重要构成,湖湘文化是湖南花鼓戏生生不息的根基,花鼓戏的传承与弘扬始终不能离开湖湘文化。在湖南花鼓戏传承与弘扬过程中应该强化传承人的保护与培养,传承人是湖南花鼓戏的承载者和传递者,他们在传承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湖南花鼓戏可以依据不同地区花鼓戏特点选择并培养继承人,引导他们参与学习与传承活动。

参考文献

[1]蒋茜.传统戏改编的新拓展——湖南花鼓戏《蔡坤山耕田》创作研究[J].四川戏剧,2021(12):90-93.

[2]陈倩,张华.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南花鼓戏的传承发展研究[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20,11(04):40-43.

[3]刘阳.湖南花鼓戏《洗菜心》的演唱技巧分析——以雷佳演唱版本为例[J].黄河之声,2019(21):62.

[4]欧阳驹里.从鬼魅的神话到人间爱情——湖南花鼓戏《刘海砍樵》的前世今生[J].艺海,2019(08):28-30.

[5]颜春英.浅谈湖湘民俗文化对湖南花鼓戏的影响——评《非遗保护与湖南花鼓戏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8(09):144.

猜你喜欢

发展创新
中国农村金融产品发展创新的几点思考
市场发展趋势下的电子商务运营教学研究
物流化背景下物流货运险的发展与创新
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的品牌打造与发展创新
加快农村文化发展 助力新农村建设
分析强化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创新的对策思路
陕西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农村群众文化的建设与发展策略
新开发银行的发展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