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方经济学》课程组织设计与教学方法创新研究

2022-06-24范小仲

教师教育论坛(高教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教学组织西方经济学教学设计

范小仲

摘 要:《西方经济学》是高校经济学类本科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教学中应改变传统的教学组织设计,创新教学方法。一方面,可围绕理论主线设计教学内容,其中微观经济学的理论主线为市场机制有效配置资源,宏观经济学的主线则是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另一方面,可按逻辑框架组织教学内容。微观经济学可按从消费者行为到生产者行为、从完全竞争市场到不完全竞争市场、从市场有效到市场失灵的逻辑顺序组织教学,宏观经济学教学内容总体上可按短期到长期、理论到政策、封闭经济到开放经济的逻辑展开。同时还需结合课程内容特征改革教学方法。教学组织设计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将有利于消解学生学习该课程中存在的知识点零散化和学习碎片化等难题,开阔学生的学术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教学方法;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995(2022)05-0064-05

《西方经济学》是西方发达市场经济运行的理论,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部分,是我国高等学校经济学类本科专业的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方法,了解现代经济学发展的最新动态,能够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分析当前国际经济和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并为继续学习经济学类其他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西方经济学》还是各高校经济学类研究生招生初试或复试的必考科目。在本科生学习这门重要课程的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知识点和图形繁多,内容抽象难懂,难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本文结合《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主线、逻辑框架和内容特征,提出该课程教学组织设计新方案和一些新的教学方法,以期消解知识点零散化和学习碎片化等难题,增强学生对课程整体格局和内容框架的把握能力,开阔学生的学术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围绕《西方经济学》理论主线设计教学内容

理论主线是课程的“灵魂”,是课程设计的核心和抓手。传统的章节分割式教学设计缺乏理论主线的牵引,难以做到“纲举目张”,使学生不能识别知识点的具体方位,容易出现知识“迷失”。需要改变传统教学设计方法,梳理《西方经济学》理论主线,围绕理论主线整体设计教学内容。

(一)微观经济学的理论主线及其课程设计

微观经济学研究市场经济中单个经济主体行为及其相互作用,说明市场机制如何配置资源。在微观经济学中,消费者、生产者等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分析是理论“支撑点”,两者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市场理论是“知识面”,严格证明“看不见的手”的原理则是理论目标或“理论线”。所谓“看不见的手”的原理,即“每个人都在追求自己的利益,在一只看不见的手的引导下,促进了并非自己追求的社会利益”。换言之,微观经济学的理论主线即为市场机制有效配置资源的基本规律。这一理论主线在三个层面上递进延伸,课程设计则要围绕该主线的递进而展开。

一是局部均衡层面。在课程设计时,要以竞争市场机制有效配置资源这个结论为中心,首先分析消费者的最优消费行为,明确其目标指向为推导需求曲线,要强调需求曲线上的每一点都表示消费者实现了最优消费,该曲线不仅反映了消费者的支付意愿,还可用来表示消费者剩余。其次分析生产者的利润最大化行为。在分析要素最优投入、成本与产量的关系即成本函数的基础上,厂商在竞争市场上的利润最大化行为分析目标仍然指向推导一条曲线——供给曲线,该曲线本身即为竞争厂商的边际成本曲线,代表厂商愿意接受的价格,而且供给曲线上的每一点都表示竞争厂商实现了利润最大化,也可用来表示生产者剩余。最后,结合需求曲线、供给曲线的经济含义和竞争市场的供求模型,从社会总剩余(即消费者剩余与生产者剩余之和)最大化的角度,论证市场均衡时市场机制配置资源是有效率的。具体表现为:市场机制把商品配置给最高支付意愿的买者来消费,同时把商品配置给最低成本(即愿意接受的价格最低)的卖者来生产,而且经济主体实现了自身利益最大化,社会总剩余即社会福利也达到了最大。

二是一般均衡层面。现实中各个市场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使微观经济学的研究视角需从局部均衡转向一般均衡。一般均衡分析仍以竞争市场能够有效配置资源这一结论为指向。课程设计时,首先要区分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分析一般均衡的存在性,然后提出资源配置最优标准——帕累托最优,最后从这个标准出发,论证一般均衡时市场配置资源达到了最优。由于竞争市场均衡时满足交换、生产以及交换和生产的帕累托最优三个条件,因此竞争市场配置资源具有帕累托最优效率,于是“看不见的手”的原理在一般均衡时得以进一步证明:单个家庭和厂商在完全竞争经济中的最优化行为将导致帕累托最优状态。

三是市场失灵层面。尽管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但市场机制并不是万能的,在一些场合会出现“市场失灵”的情况。微观经济学运用“边际社会收益等于边际社会成本”这一资源有效配置的条件,分析市场失灵的原因,并根据该条件设计微观经济政策以提高经济效率。因此,在微观经济学中,“市场有效”和“市场失灵”存在对立统一的关系,市场失灵层面的研究实际上是其理论主线的拓展延伸,要把握“未满足或未达到资源有效配置条件”这个主题进行课程设计。如垄断(包括寡头垄断)价格高于边际成本,價格可以表示边际社会收益,因而垄断导致无谓损失和低效率。政府往往运用反垄断法对垄断行为进行规制,或直接要求自然垄断企业按边际成本定价即使其产品价格等于边际成本。再比如,生产者和消费者按边际私人收益等于边际私人成本的原则做出私人最优决策,并没有考虑其经济活动的外部性,由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就会出现边际社会收益不等于边际社会成本的结果,即外部性导致资源配置无效率。需要政府通过征税或补贴以及有效界定保护产权,使外部成本或收益内部化,外部经济活动产生的边际社会收益等于边际社会成本,最终实现资源有效配置。

(二)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主线及其课程设计

宏观经济学研究社会总体经济活动,包括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和失业等。国民收入或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测度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最重要指标,宏观经济学主要分析国民收入决定及变动的因素,研究设计宏观经济政策以影响这些因素,从而促进国民收入稳定增长。国民收入的決定及变动由此构成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主线。由于国民收入变动的短期和长期影响因素不同,宏观经济政策的侧重点在短期和长期也存在差异,需按“短期国民收入决定及变动”和“长期国民收入决定及变动”两大内容分别进行教学设计。

1.短期国民收入决定及变动,即短期经济波动 在短期,总需求决定了国民收入水平,总需求冲击引起短期经济波动,所有影响总需求的变量将使总产出、失业率和价格总水平发生变化。课程设计要以总需求及其影响因素为内核,先要界定总需求的组成部分即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分别涉及家庭、企业、政府和国外四大部门以及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和国际市场,再分析导致总需求各部分变动的因素。

(1)政策变量。政府税收和转移支付的变化将影响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和消费需求。政府购买支出是总需求的一部分,其变动直接作用于总需求。央行调整货币供给量和利率,将刺激或抑制投资需求。政府支出和税收属于财政政策变量,而货币供给量和利率属于货币政策变量。

(2)预期因素。经济主体的预期变化反映其对经济前景的判断,如果预期转弱,对未来充满悲观情绪,消费和投资将相对疲软。

(3)全球经济状况。如全球经济低迷,本国净出口增长将随之放缓。教学设计最后要以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分析短期经济波动,包括总需求冲击导致经济衰退或过热,市场自动调整的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以及政府如何采取影响总需求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稳定经济。

2.长期国民收入决定及变动,即长期经济增长 在长期,国民收入取决于供给端的劳动、资本和技术水平,经济增长的源泉来自于包括劳动和资本在内的生产要素数量增加以及技术进步(即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政府可采取政策鼓励资本形成、提高人力资本存量以及促进技术进步,以推动经济增长。宏观经济学运用增长核算和增长模型两种方法研究经济增长问题,需要沿着这两种分析方法的应用进行课程设计。

(1)增长核算,用于测度经济增长中各因素的贡献程度。教学设计时,先将宏观生产函数转换为增长核算方程,然后将一国一定时期的年均经济增长率、年均劳动增长率及劳动份额、年均资本增长率及资本份额代入该方程,可得到技术进步率即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率(即索洛剩余),最后测算出该国在这一时期各要素及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以比较长期经济增长中各个因素的相对重要性。

(2)增长模型,把经济增长过程中生产要素数量、技术水平、储蓄和投资互动关系模型化,分析如何促使经济稳定均衡的增长。宏观经济学经济增长理论主要包括新古典增长模型(索洛模型)和内生增长模型,课程设计要以新古典增长模型为基础,列出该模型的假设条件、基本方程、稳态增长率及应用等内容逐一分析,并指出该模型存在的缺陷,即假定技术进步外生、排除政府作用等,从而导出将技术进步内生化的内生增长模型。该模型认为技术进步来源于经济中的研究开发与人力资本投资,由于这些活动具有外部性,政府可采取政策鼓励研发和增加教育投入,从而促进技术进步,克服资本边际报酬递减,使经济持续稳定均衡增长。

二、按照《西方经济学》逻辑框架组织教学内容

知识点简单罗列介绍的传统教学,忽略了西方经济学的内在逻辑性,教学内容呈现零散化和碎片化特征,导致学生学习存在前后脱节、理解困难等问题。需要研究构建西方经济学逻辑框架,按照逻辑顺序来组织教学内容,将众多知识点串联成有逻辑的知识体系。

(一)微观经济学内容的逻辑框架

微观经济学将供求模型作为分析起点,说明均衡价格的决定、形成以及价格机制如何配置资源。在阐释供求模型后,微观经济学的内容分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逻辑体系,其逻辑框架由以下部分组成,需按此框架体系组织教学内容。

(1)从消费者行为到生产者行为。由于构造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以消费者行为和生产者行为为依据,微观经济学自然地回到经济主体行为分析上来,从理性人假设出发,依次分析消费者和生产者的最优决策行为,并分别推导出产品市场的需求和供给曲线。同时,消费者和生产者也是生产要素的供给者和需求者,还需按消费者提供要素和厂商使用要素的最优原则,推导出要素市场的供给和需求曲线,并说明包括工资、利率和租金在内的要素价格的决定及变动。

(2)从完全竞争市场到不完全竞争市场。消费者和生产者的最优决策行为相互作用,产生了决定价格和数量的市场。微观经济学遵循“独立决策”到“相互作用”的逻辑,将分析视域深入到市场。按厂商数量、产品差别、对价格的控制程度和进出市场难易程度等,可将市场分为完全竞争市场以及不完全竞争市场,后者包括完全垄断、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市场。尽管完全竞争市场假设条件苛刻,在现实中并不存在,但完全竞争市场模型为评价其他市场类型的经济效率提供了参照。因此,微观经济学市场理论在分析完全竞争市场后,将内容扩展到不完全竞争市场,并从成本、价格、产量以及价格和边际成本的关系来比较四种市场结构的效率,从而得出完全竞争市场有效率、不完全竞争市场缺乏效率的结论。另外,微观经济学还按局部均衡到一般均衡的逻辑,论证了一般均衡时完全竞争市场具有效率的命题。

(3)从市场有效到市场失灵。微观经济学通过放松竞争性市场的假设条件或隐含假设来分析现实中的市场失灵,包括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以及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并根据资源有效配置的标准提出改善经济效率的微观经济政策。假设条件由理想到现实的推进,使市场有效和市场失灵两个部分实现了逻辑上的统一。

(二)宏观经济学内容的逻辑框架

宏观经济学内容总体上按短期到长期、理论到政策、封闭到开放的逻辑展开,可依此逻辑体系组织教学内容。

(1)从短期到长期。短期经济波动和长期经济增长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两大主题,从短期分析延展到长期分析,是宏观经济学的内在逻辑要求。在短期,国民收入主要取决于总需求,可按简单到复杂的顺序运用三个模型说明短期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分别是:仅包括产品市场均衡的简单国民收入决定即收入—支出模型,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的国民收入决定即IS—LM模型,以及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短期经济波動主要表现为失业和通胀的变化,两者各自的形成原因及影响,表示两者相互关系的菲利普斯曲线构成短期分析的重要内容。在长期,国民收入决定于总供给即生产能力,长期经济增长表现为潜在产出的增加,反映了实际产出的变动趋势。

(2)从理论到政策。在理论上分析决定国民收入的变量后,需要分析宏观经济政策如何影响这些变量,宏观经济政策应遵循的原则以及如何运用政策工具,使经济保持稳定增长。从理论到政策的演进,体现了宏观经济学的学理逻辑。政策因素的影响在各个理论模型中均予说明,如收入—支出模型中的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政府转移支付乘数和税收乘数,IS—LM模型中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分别使IS曲线和LM曲线移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中宏观经济政策引起总需求曲线移动,菲利普斯曲线中的宏观经济政策效应,以及政府政策对经济增长因素的影响等。

(3)从封闭经济到开放经济。现实中的一国经济都与其他经济体有着贸易和资本往来,需要以开放经济的视角研究一国的宏观经济问题。在引入开放经济假设后,基于IS—LM模型所构建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可以用于说明不同汇率制度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果,并推导出所谓国际金融三元悖论,即资本完全流动、汇率稳定和货币政策独立性这三个政策目标不可能同时实现,只能实现其中的两个政策目标。

三、结合《西方经济学》内容特征创新教学方法

(一)采用比较分析教学方法

《西方经济学》知识点具有对偶性和分析方法相似性的特征,适合采用比较分析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可以运用表格对照比较相关知识点,开展前后联系式、即问即答式的教学互动。如在分析供求模型时,可从含义、表示方法、影响因素、曲线形状及其移动等方面分别表述供给和需求,并列出表格进行比较。无差异曲线和等产量曲线、消费者预算线和等成本线、消费者均衡和生产者均衡条件具有相似性,在分析消费者均衡和生产者均衡时可对照比较。在考察四种市场结构时,可按照市场特征、厂商的需求曲线和收益曲线、短期均衡、长期均衡以及市场效率等五个方面列出表格比较。失业和通货膨胀可从内涵、计量、分类、原因及影响等方面作比较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则可按含义、工具、传导机制、运用及时滞等内容进行比较。比较分析的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改善学习效果。

(二)适当拓宽课堂教学内容

西方经济学流派众多,各主要流派对同一经济问题往往有不同的理论假设、研究方法和结论观点,课堂教学时需要适当引申介绍并做出比较,以扩展学生理论视野。如宏观经济学中关于失业和通胀的关系,凯恩斯主义认为两者存在替换,政府可以采取宏观经济政策以失业率上升为代价降低通胀率,或以通胀率上升为代价降低失业率。但现代货币主义提出适应性预期和自然失业率假说,认为两者仅在短期存在替换,而长期并不存在,扩张货币政策在长期不能降低失业率,只会导致通胀率上升,由此该学派提出了与“相机抉择”不同的“单一规则”货币政策主张。理性预期学派则在理性预期假设基础上认为两者的替换关系短期和长期均不存在,主张政府加强预期管理,提升政府政策的连续性和可信度。另外,在课堂教学时,需要结合相关知识点引入中国当前经济热点和经济政策实践开展讨论,如住房限购政策、碳排放权交易、货币政策预期管理等等,引导学生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经济现象和问题,激发学生总结提炼中国经济发展经验的兴趣,不断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增加学生文献阅读量

阅读相关文献可以使学生加深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逐步锻炼学生的文献阅读能力,为今后进行经济学研究奠定基础。可在第一堂课列出与本课程相关的阅读书目清单,书籍分为四类:第一类是经典文献,包括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简称《通论》)。第二类为国外教材,如曼昆的《经济学原理》等。第三类为国内著作,如林毅夫等学者所著的《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第四类是通俗读物,如王福重所著的《人人都爱经济学》。要明确提出阅读时间要求,检查督促学生阅读进度,要求学生撰写读书心得体会,课外开展读书研讨会,将阅读进度效果及交流表现纳入学生成绩考核内容,以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培育学生的经济学研究素养。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七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

[2]《西方经济学》编写组.西方经济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3]《西方经济学流派评析》编写组.西方经济学流派评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4]曼昆.经济学原理(第7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5]平狄克,鲁宾费尔德.微观经济学(第八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6]多恩布什,费希尔.宏观经济学(第十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1.

Abstract:Western Economics is a basic compulsory course for economics majors in universities. In the teaching of this course, it is necessary to change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organization design and innovate the teaching method. On the one hand, the content of the course can be designed around the theoretical thread, which of Microeconomics is the Basic Law of effectiv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by the market mechanism , and the thread of Macroeconomics is the decision and change of national income. On the other hand, the teaching contents should be organized according to the logical framework. Microeconomics teaching can be organized in a logical order, from consumer behavior to producer behavior, from perfect competition market to imperfect competition market, from market efficiency to market failure. The teaching contents of Macroeconomics can be developed according to the logic of short-term to long-term, theory to policy, closed economy to open economy. At the same time, it is necessary to reform the teaching method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rse content. The innovation of teaching organization design and teaching method will help to eliminate the points scattered and learning fragmented in the course taking, widen the students horizon of academic knowledge, and improve the students learning effect.

Keywords:Western Economics; Teaching design; Teaching organization; Teaching method; Innovation

猜你喜欢

教学组织西方经济学教学设计
谈教师课堂教学的组织技巧
如何提高女生上体育课的兴趣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唱响教学三部曲,打造高效课堂
试论讲好导论这一课在《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