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资源约束区创新驱动发展形成机制
——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分析

2022-06-24桂黄宝

中国科技论坛 2022年6期
关键词:范畴约束编码

桂黄宝,孙 璞,江 密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0 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坚定实施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等七大战略,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 “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到2035年左右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到2050年要成为世界科技强国。这充分说明中国现代化进程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核心位置,将之作为重要支撑、引领力量和发展的重要动力。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布局等原因,中国中西部等区域面临严重的创新资源约束,创新驱动发展严重滞后。具体来说,创新资源约束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①创新主体少且质量不高。长期以来这类区域在教育、科技等领域发展缓慢,科研院所、国家部委院校、 “双一流”高校以及创新型企业等布局极为有限。②创新基础设施不够完善。这类区域很难争取到国家级研发平台和载体,如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等,创新活动所需的基本条件难以得到保障。③创新资源匮乏且配置效率低下。这类区域经济普遍较为落后,人才、信息、技术、资本等要素绝对量远远落后于创新资源富集区,且有限的创新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浪费严重,创新资源约束的矛盾愈加尖锐[1]。以上问题直接阻碍了创新资源约束区科技与经济的发展,加剧了区域发展差距,制约了国家创新发展整体水平的提升[2]。但现实上创新资源约束区经济发展方式亟待转型,在客观上更需要创新驱动发展。因此,研究创新资源约束区创新驱动发展形成机制,破解其创新驱动发展难题就显得至关重要。

创新资源约束区如何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科学问题,国际上没有可借鉴的成熟理论,也无法参照创新资源富集区的成功经验和模式,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存在较大的研究缺口。那么,创新资源约束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因素有哪些?形成机制是什么?作用路径是什么?这些问题仍需进一步探索。鉴于此,本文采用扎根理论,探索创新资源约束区创新驱动发展形成机制,以期为未来更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1 文献述评

近年来,学术界关于创新资源约束、创新驱动发展等问题已取得一些富有成效的成果,其研究主要集中在创新资源约束对创新驱动发展的影响、创新资源约束区创新驱动发展方式等方面。

在创新资源约束对创新驱动发展影响方面,学者普遍认同不同类型的创新资源约束通过不同路径影响着区域创新驱动发展水平[3-4],其中国家政策制度对科技创新有积极影响,但政府对科技前沿灵敏度不高,对创新环境培育不足以及与企业信息不对称等约束会影响政策实施,阻碍创新成果的商业化和市场潜力的开发[5];金融创新环境通过影响投资者投资意愿等一系列因素对创新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金融创新环境约束的影响在企业层面体现为创新积极性差[6],在区域层面则体现为创新驱动发展能力不足且上升乏力[7-8];人力资本对区域创新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直接的区域创新活动和间接的人力资本溢出效应两个方面,但目前劳动力素质技能低下、区域人力资源成本上升约束了区域创新资源的调配,这种资源约束严重阻碍了区域创新发展[9-11]。

在创新资源约束区创新驱动发展方式方面,学者主要从创新资源整合和改变创新模式等方面进行研究。在创新资源整合方面,多数学者认为相比创新资源的绝对量约束,创新资源使用效率对区域创新发展影响更大,对创新资源进行必要的整合会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12-13];黄蕊等[14]验证了此观点,指出创新资源是欠发达地区实现经济追赶的根本动力,要优化和重构创新资源配置方式,激发创新资源约束区的后发优势潜能;其中产业集群升级是推动资源整合,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和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方式[15-16]。此外,学者提出通过改变创新模式,采用低成本式创新、包容性创新、融合创新等提升创新资源约束区创新发展水平[17-19],如江笑颜等[20]提出中国欠发达地区普遍存在人力、财力、平台等原始性创新资源约束问题,导致相应地区难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或创新驱动发展效益不明显,但这些地区可以进行与基础研究创新不同的商业化创新活动,以此提高区域创新水平。原始创新资源匮乏并不代表创新资源约束区不能进行创新活动,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构建科学的机制,形成区域特有的发展模式。

综观现有研究,创新资源约束与创新驱动发展问题已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理论界和实践界均已取得较丰硕的成果。但客观来说,目前实践界侧重于从宏观层面来倡导创新驱动发展相关理念,学界则倾向于运用量化研究方法验证某类创新资源对区域创新发展的影响,比较证明其对区域创新发展的影响程度[21-22],而对各影响因素作用于区域创新发展的机制路径缺乏进一步研究,针对创新资源约束区创新驱动发展这一重大问题的系统性研究较少,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2 研究方法与数据搜集

对于创新资源约束区创新驱动发展形成机制相关主题,国内外研究较少,尚未形成成熟的指标体系和理论假设,学者对创新驱动发展相关研究多采用量化检验性分析方法,且研究区域设定不同,研究结论也不尽一致,普适性有待验证。因此,本文在方法选取上,采用扎根理论这一质性研究方法,通过对原始资料进行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对创新资源约束区创新驱动发展的形成机制进行探索性研究。根据团队前期调查,很多非专业人士对 “创新资源约束” “创新驱动发展” “形成机制”等名词不甚了解或存在误解,通过设计无差别的结构化问卷直接进行大样本量化研究无法保证结果科学性。因此,本文受访对象的选择主要考虑以下3个方面:①区域全覆盖性。地域原因可能造成受访者回答问题侧重点不同,进而影响原始资料的客观性,为避免这一情况,在全国除港澳台以外的七大区域内选择受访对象,保证各区域均有2~3名受访对象;②原始资料科学性。选取本研究领域权威性学者和与本研究有较高关联性、代表性的权威专家作为访谈对象,保证原始资料的信度;③受访对象多样性。选取重点高校权威学者、政府相关部门领导、代表性科技政策科研机构负责人等作为访谈对象,这类人群对本研究相关问题的认识思考全面且深刻。样本数量以理论达到饱和为准则,最终选择16名受访对象,受访者基本资料见表1。

表1 受访者基本资料统计

采用半结构化访谈模式对受访者进行深度访谈,目标是尽可能详细地收集访谈笔记,及时整理备忘录,获取来源可靠、内容充实的第一手资料。采用持续比较思路对提炼的核心范畴进行检验和补充修正,判断是否有新的概念被提炼,最终达到理论初步饱和时对前12人的访谈资料进行编码分析,其余4人的访谈资料用于后续的理论饱和度检验。在调研过程中做了一系列工作,包括至少提前一周预约受访者,提前告知访谈主题,给访谈者留充足的思考空间和时间;访谈开始前签订保密协议,消除受访者不必要的顾虑;征得受访者同意后使用录音笔进行记录,留下最原始的访谈资料;注重受访者对问题的补充回答,有效提炼要点和排除不诚实回答等。访谈提纲以创新资源约束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方式和影响创新发展的因素为主,访谈结束后及时调整提纲,如 “政府如何应对人才流失?” “如何构建更合理的国家创新体系?”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文化应包括哪些方面?” “应建立怎样的协同机制以激励创新主体参与创新活动”等。访谈者注意访谈技巧,围绕主题及回答持续互动,最大限度挖掘原始资料。本研究通过整理原始访谈材料和备忘录,最终得到11万余字的访谈资料。

3 范畴提炼与模型建构

3.1 开放式编码

开放式编码是将文字记录和抽象出来的概念彻底打碎,分类重组并重新整理归纳,从原始资料中产生初始概念[23]。通过对数据的搜集和整理,本阶段编码共获得810余条原始语句及相应的初始概念。由于初始概念存在交叉、数量多且质量低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对其进行分解、归纳和提炼。为了尽可能降低因研究者的主观性思维造成的结果误差,本研究将出现频次不超过两次的初始概念剔除,最终从原始资料中提炼出12个范畴,开放式编码得到的初始概念和范畴见表2。为节省文章篇幅,每个范畴后节选3条原始语句作为示例。

表2 开放式编码范畴化

注:A**为第**位受访者的原始语句,末尾括号内为编码分析所得的初始概念。

3.2 主轴编码

主轴编码是继开放式编码后的第二级操作,任务是发现范畴之间的潜在逻辑联系,形成主范畴及其副范畴。通过进一步提炼前一阶段归纳出的不同范畴,进行逻辑次序和概念层次方面的归类,本研究最终归纳出4个主范畴,分别为政府力量、企业根植性、创新环境和区域协同创新。主范畴、其对应的开放式编码范畴及关系内涵见表3,开放式编码所得范畴都与对应主范畴之间存在合理的逻辑关系。

表3 主轴编码形成的主范畴

3.3 选择性编码

选择性编码这一阶段要明确核心范畴,以核心范畴为中心进行探究。具体内容包括:分析核心范畴与各主范畴及其他范畴的联结关系,绘制典型关系结构图描述行为现象和脉络结构,建构全新且高度理论化的模型框架等。本文的核心范畴是创新资源约束区创新驱动发展形成机制,按照选择性编码的步骤,典型关系结构见表4。

整体 “故事线”概括为:政府力量、企业根植性、创新环境、区域协同创新这4个主范畴对创新资源约束区创新驱动发展有重要影响,有效发挥政府力量是前提和基础,企业根植性、创新环境和区域协同创新是有效方式和重要途径,因此构建 “行为-情境-效果”多维模型机制图,如图1所示。

表4 主范畴的典型关系结构

图1 行为-情境-效果多维模型机制

3.4 饱和度检验

为了保证研究的理论饱和度,将其余4名受访者的访谈资料作为饱和度检验的基础数据,对其依次进行三级编码。结果显示,归纳出的范畴和关系均未超出已形成的范畴和关系,这说明当前形成的理论是饱和的,范畴发展得非常丰富,上述 “行为-情境-效果”框架模型充分成立。

4 形成机制构建

通过分析归纳创新资源约束区创新驱动发展相关范畴,本文构建 “行为-情境-效果”多维模型机制。创新资源约束区创新驱动发展形成机制可以归纳为以下4个主范畴:政府力量、企业根植性、创新环境、区域协同创新,它们对创新资源约束区创新驱动发展的作用方向和路径各有不同。

(1)有效发挥政府力量是最重要的因素,对促进创新资源约束区创新驱动发展起基础性作用。创新资源约束区经济相对欠发达,市场机制不够完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如果纯粹依靠市场调节可能被发达地区挤出 “竞争圈”,这类区域更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而政府政策的实施需要通过其他因素传导才能作用于区域创新发展。本文认为市场对促进创新驱动发展的作用毋庸置疑,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创新资源约束区的现实情境中, “市场体系不健全、市场竞争不充分、市场秩序不规范”等问题凸显,公共资源无法通过市场进行较优配置。在此情况下,有为政府的引导和服务成为市场有效发挥作用、促进创新驱动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政府干预程度是否合理、发挥作用方式是否恰当是影响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因素。这可以从一些受访者的话语中提炼出来,如 “A04政府必须认清自己,摆正自身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所处的位置,既不能独断专行,更不能无所作为” “A09政府管得太宽太严在一定程度上会抑制市场作用,不利于创新思维、创新成果的呈现” “A14中国的社会体制与欧美不同,且当前正处于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特殊历史时期,政府应该承担应有的责任,当好国家和地区创新发展的 ‘大家长’”等。基于中国国情和发展阶段,政府在宏观和中观层面需要发挥好设计指导作用,协调创新资源在区域间的配置,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在微观层面需要发挥引领服务作用,参与创新活动的全过程,激励创新资源约束区各创新主体进行创新活动。根据马宝林等[24]的解释,中国政治经济体制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发展阶段,科技创新的发展在这一阶段也增加了战略意义,政府通过科学手段完善市场机制,激励和引导创新资源约束区各主体进行科技创新活动,必定会促进区域整体创新水平的提升。

(2)加强企业根植性,促进创新型企业扎根创新资源约束区,是从微观层面推动创新资源约束区创新驱动发展的有效方式。企业是最广泛、最主要的创新主体,其根植情况如根植意愿、类型和本地化程度等会影响当地创新驱动发展的最终结果[25]。企业不愿意根植、低附加值低技术水平的企业根植或单纯利用当地资源而无任何技术溢出的企业根植,对创新资源约束区创新发展积极意义都不大。访谈中部分专家强调了这一观点,如 “A02我们招商引资也是有选择的,中国已经发展起来,因此不能全部 ‘拿来主义’,有用的要,没用的不要” “A13对于部分企业,它不愿意进入创新资源匮乏地区时政府只能通过各种优惠政策激励其入驻,只有先喊来,才能再学习” “A16前一发展阶段跨国企业在中国建厂或建立生产组装部门,多数是出于劳动力成本低的考虑,对国家技术创新发展几乎没有帮助,缩小到区域层面同样如此”等。可见,政府行为需要通过企业这一创新主体发挥实际作用,吸引创新型企业主动根植,形成良好的学习消化吸收再创新效应,这对创新资源约束区创新发展具有重要作用[26-27]。

(3)创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推动区域协同创新,是从宏观层面促进创新资源约束区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途径。政府行为促进创新驱动发展效果的过程中,创新的软硬环境和区域协同创新等因素发挥重要作用。创新环境可划分为创新软环境 (创新文化、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等)和创新硬环境即创新物质基础 (工业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园等基础配套设施),而创新驱动发展的最终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上述因素的影响。区域创新文化氛围良好、居民投资理念先进、基础配套设施齐全,能够激励和吸引更多创新主体在此开展创新活动,提高创新水平和能力。对创新资源约束区而言,更需要在国家帮扶下主动改善区域内创新环境,为区域创新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基础。和则双赢,分则必伤,创新资源约束区可通过提高当地产业转移承载力,承接发达地区产业技术转移,深化区域创新主体合作机制,以及引进高技术人才等方式主动与发达地区开展跨区域协同创新,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从而提高自身的创新效率和水平。受访者的一些代表性观点有 “A01理论指导实践,地区人民的思想水平达到一定高度,地区创新水平才能随之提高” “A07为什么发展不起来?硬件软件都跟不上,拿什么来发展?与 ‘要想富先修路’一个道理,要想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就得先把支撑创新发展的基础设施搞好” “A10闭关锁国是发展不起来的,只有合作才能共赢,站在创新资源约束区的角度,要提高创新水平得学会借助别人的力量,共同发展”等。因此,创新环境的构建和跨区域协同创新的完善对促进创新资源约束区创新驱动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28-29]。

5 主要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5.1 主要研究结论

本文运用扎根理论探索创新资源约束区创新驱动发展的形成机制及作用路径,构建 “行为-情境-效果”多维模型。研究发现,政府力量、企业根植性、创新环境、区域协同创新对创新资源约束区创新驱动发展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其中,政府力量是最重要的因素,在创新资源约束区创新驱动发展中起基础性作用;而企业根植性、创新环境和区域协同创新是有效方式和重要途径。这4个主范畴通过不同路径作用于创新资源约束区,促进其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5.2 政策建议

(1)加强顶层设计,充分发挥制度优势。要实现创新资源约束区创新驱动发展,提升国家整体创新驱动水平,最重要的是要加强顶层设计,充分发挥制度优势,提升治理效能。具体来说,一是中央政府要坚持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原则,优化创新资源布局,调节要素投入,激发各主体创新活力,以主体协同、区域协同的融合创新模式推动创新资源约束区发展,缩小区域间创新驱动发展水平的差异。二是创新资源约束区要充分利用制度优势,强化制度执行力,将国家制度优势转化为区域治理效能,根据区域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和区域特色,科学合理确定区域创新发展方向,将国家目标与区域发展目标紧密结合,充分利用国家优惠政策,激发本地创新潜力,形成区域独有的发展模式,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弯道超车”。

(2)培育创新型企业根植性,提高本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企业是最重要的创新主体,区域创新水平的提升与当地创新型企业的数量质量关系重大。创新资源约束区由于本地创新型企业数量少、创新资源投入产出效率低、没有丰厚条件吸引创新企业进驻等原因,市场化程度普遍较低且发展缓慢,因此,一要建立精准的引培机制。有选择地引进企业,促进具有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企业入驻,深化外来企业的本地化程度,用具有诱惑力的条件和光明的发展前景吸引创新型企业。二要建立价值共创的 “共生机制”。从当地创新资源禀赋、社会资本基础及社会需求偏好等实际出发,从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建立 “互惠互利”的价值共创机制,培育企业根植性。

(3)全面优化创新环境,为创新活动提供有利条件。创新环境对创新活动及其过程影响巨大,创新资源约束区目前仍存在民众创新思想保守、创新文化包容度较低、创新环境亟待优化等问题。为此,一要重视创新软环境的构建,倡导尊重和热爱创新的价值观念,培养理性批判的创新思维导向,树立崇尚科学、尊重科学的创新文化氛围。二要大力推进创新硬环境建设。通过开展联合攻关、联合共建、战略联盟等形式搭建一批创新平台和创新中心,如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汇集国内外高水平创新资源。三要继续深化 “放管服”改革,打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营造良好引人用人留人环境,为创新型企业更好从事科技创新赋能。

(4)强化区域创新合作,提高区域协同创新能力。创新资源约束区与外部合作难度大、障碍多,但任何区域的发展都离不开与外界的资源共享及交流,因此应持续强化区域创新合作,提高区域协同创新能力。具体来说,一要有序引导产业转移,提高创新资源约束区产业转移承载能力。明确区域优势与定位,依据区位特点进行产业技术转移;增强创新资源约束区创新主体的学习吸收能力,在模仿创新中逐步提升自身技术创新能力。二要建立区域创新协调发展新机制,推动形成资源共享、平台共建、人才共培、成果共享新局面。破除区域壁垒,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促进资源自由流动;形成协同创新共同体,注重不同创新主体间的交流合作,联合建设国家重大研发平台,加强产学研联动,推动跨区域合作共建联合实验室、技术中心等;探索人才培养新途径,通过设立专项基金、完善人才共培体系等方式,促进多地共同培育创新型人才和创新团队,最终破除创新资源约束的阻碍,实现创新成果区域共享,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猜你喜欢

范畴约束编码
批评话语分析的论辩范畴研究
生活中的编码
《全元诗》未编码疑难字考辨十五则
子带编码在图像压缩编码中的应用
回路范畴的扩张及其应用
语文阅读教育中的三对重要范畴辨正
Genome and healthcare
马和骑师
适当放手能让孩子更好地自我约束
CAE软件操作小百科(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