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民族性视角下的中国钢琴音乐

2022-06-24李言

艺术评鉴 2022年10期
关键词:民族性融合发展

李言

摘要:中国钢琴音乐艺术是以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素材为语言,并蕴含着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与西方典型钢琴创作技法相结合的产物。它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已具备带有中国味道的独特审美风格,在诗意的表达和真情实感的流露中展现了我们对自身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本文通过中国钢琴音乐民族化发展历程、以作品《巴蜀之画》具体分析与民族性相融合的主要形式、融入的意义与价值、融合发展的策略这四个方面具体论述文化自信视野下民族性在中国钢琴音乐中的融入与发展。

关键词:民族性  中国钢琴音乐  《巴蜀之画》  融合  发展

中图分类号:J6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2)10-0056-04

一、钢琴民族性的发展历程

具有“乐器之王”美称的钢琴,以其宽广的音域、优美的音色、丰富的和声以及不同的强弱力度等吸引着无数人去学习。伴随我国钢琴音乐的百年发展,民族性也随之发展;许多优秀中国钢琴音乐作品运用不同的创作手法与民族性相融合,从而表现中华民族不同的思想感情,都具有其独特的时代意义与价值。它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与中华民族的奋斗历程相吻合,发展时期大致如下:

(一)20世纪初的萌芽期

1913年《花八板与湘江浪》的出现为民族性“埋下了种子”,它是赵元任根据传统民间音乐进行再加工;他的《和平进行曲》,象征我国钢琴音乐于1915年正式迈出第一步;虽然赵元任在他的自传中提到:“它是西洋风格的。”但它仍具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

(二)20世纪中的探索期

1934年贺绿汀创作的《牧童短笛》在吸收赵元任、黄自等前辈对和声和复调民族化探索的经验下将西方的复调写法与民族调式相结合,复调的两个声部分别模仿了民族乐器、采用“鱼咬尾”写作手法等展现出自己独特的风格,传达出中华民族人民对中国革命前景寄予美好期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是一首具有成熟中国风格的田园音画。1945年由丁善德创作的《春之旅组曲》在我国民族音乐风格方面展开了初步的探索。

(三)“文革”夹缝生存时期

“文革”时期钢琴等西洋乐器被认为与革命道路背道而驰,在这时期钢琴被砸烂、谱例被销毁、相关专业被撤销、钢琴家被批斗……这是一个极其艰难的时段。然而这时期改编钢琴曲的发展悄然促进了民族钢琴音乐的夹缝中生存。储望华、殷承宗等人于1969年创作完成的钢琴协奏曲《黄河》,表明了这时期我国钢琴协奏曲的创作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其由《黄河大合唱》改编,可奉为与民族性融合的典型范例。

(四)改革开放后的多元化时期

改革开放促进思想领域进一步解放,音乐创作领域也随之呈现多元化态势,对于民族性的融合不再像以往一样局限,在作曲技法和音响效果方面都有了一定的创新,如王建中《夕阳箫鼓》等作品的诞生标志着民族性的融合发展已趋于成熟,具备自身鲜明的独特风格。

二、民族性与中国钢琴音乐融合的主要形式——以《巴蜀之画》为例

首先,可根据“形态”和“神韵”两方面对作品融合的层次进行分类。简明来说就是外在形式和本质上的融合;形式上融合仅进行了音调、调式等的融合,和声风格依旧是西方模式。其次,依据民族性在作品中的实际影响可将其分为显性融合与隐性融合;显性即外显的民族调式等;隐性则更加强调民族文化的润物细无声,使其从精神层面潜移默化的表现民族性。而上述分類又可具体表现为以下形式:

(一)民族曲调的融入

最典型的即采用民族调式取代西洋大小调。不同少数民族的典型音乐风格都具有各自的特点。如傣族音乐的空灵婉转、蒙古族悠长的长调、维吾尔族歌曲欢快的律动等;此外,种类丰富的曲艺音乐也是我国传统音乐素材中特有的表现形式。其中,在钢琴作品中融入传统曲式比较常见,如作品《春江舟影》中的基调为传统曲式中的板腔体。

(二)民族乐器的模仿与运用

民族乐器是展现民族音乐的重要载体,它们的演奏方式相对于西洋乐器更符合中华民族大众的审美,在演奏时更能被听众所喜爱并产生共鸣。如贺绿汀《牧童短笛》中模仿了竹笛吹奏时清脆悦耳的声响,丰富了作品的音色表达;《夕阳箫鼓》中通过模仿古筝等民族乐器,丰富了听众的听觉体验,推动了民族性与钢琴音乐的融合。

(三)对传统器乐曲的改编与创新

我国传统音乐历经几千年的传承发展,久经磨难而不衰,遗留下了很多优秀音乐文化作品等,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音乐风格。因而有许多优秀改编曲产出。以《阳关三叠》为例,它并没有完全照搬原古曲旋律,而是在仔细研究同名诗词和琵琶曲的基础上,依据两种乐器在音律等方面的不同,在突出钢琴音色独特性的同时也保留了传统音乐文化的特征,达到了彼此的契合。

(四)传统和声的融入

和声是在音乐作品中材料横向进行发展的同时对不同声部进行纵向拓展的一门学科,对于作品旋律的丰富和音色的饱满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和声特性的不同也会使整首作品的表现色彩和风格大不相同。因此,和声的民族化对创作者来说是作品创作时需要综合考虑的因素。和声的民族化特性可以具体以二度叠置为主、三度叠置为主等。如汪立三在作品《涛声》中运用二度叠置在低声区模仿了寺庙钟声的音响效果,给予作品中早晨的寺庙以寂静肃穆的氛围;瞿维在作品《花鼓》中通过三度与二、五度的结合使用呈现出欢快的节奏,展现了人们在敲打花鼓时载歌且舞的欣喜之情。三度叠置的三和弦是西方和声体系中的经典原则,《红色娘子军》中多次运用了三和弦,与民族性相结合,巧妙丰富作品结构,使听众可以感受到音乐表现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

(五)特有民族语言和方言的融入

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毋庸置疑我国不同地的方言可体现出该地独特的语言文化。在钢琴音乐中加入这些语言,不仅能够展现出民族性这种独特风格和价值,也能使听众在这种融合中产生强烈的情感呼应与共鸣,拉近钢琴艺术与听众的距离。如《黄河协奏曲》在作品中船工号子的融入营造了浓厚的氛围,在保留了《黄河大合唱》的艺术内容的基础上,以协奏曲形式拓展,增强作品的音响效果。

综上所述,对《巴蜀之画》中民族性融入的主要形式进行具体论述。

它是一部由黄虎威先生通过广泛取材民间音乐素材,于1958年完成的钢琴组曲。作为从小在四川金堂县土生土长的四川人,这段成长经历促使他完成这部作品的创作。全曲由六首四川民歌改编而成,这六首小曲虽短小,却可以让听众在欣赏时感受到浓厚的四川乡土之情,给听众展开了一幅山清水秀的四川地区人民载歌载舞的日常生活情景图,从中感受到黄虎威先生对家乡美丽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的热爱。而这首处处展现我国民间音乐特点的钢琴组曲也在一定程度上标志了民族性钢琴音乐的形成,为日后创作者提供了参考和经验,其中展现的民族特点值得我们去进一步探讨。

1.“形态”层面的“显性”民族性

首先,旋律取材的民族性。得益于作者从小生长在风景优美、民风淳朴的巴蜀地区之中,为他日后致力于中国民间传统音乐的研究,具有丰富的旋律取材奠定了基础。这部组曲中的六首小曲都取材于四川民间音乐素材,前三首取材于四川地区人口基数最大的汉族民歌,其余来自藏族民歌。第一首的旋律取材于蒲江民歌《割草歌》,整首曲子旋律轻柔舒缓,展现了一幅四川山地清晨的宁静景象;第三首取自情歌《隔河望见姐穿青》,因此曲调舒缓优美又能在旋律的加速进行中倾诉情感;第四首取自该地区民间歌舞,演奏风格独具一格,听众可在清晰明快的旋律走向中感受阿坝地区藏族人民轻盈的舞步;第五首改编自《大河涨水》,由前端到中部乐曲的速度逐渐加速在达到一个高潮后又重回舒缓并对第一部分进行再现,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其次,创作技法的民族性。作为民歌改编题材钢琴曲,这六首小曲无一例外的运用了民族调式,如《抒情小曲》中采用了A羽五声调式向同宫系统转调为G徵五声,且左手低音声部采用七声调式,将民族调式与西方典型和声相结合,丰富了整体的和声效果。

最后,旋律音响效果的民族性。《晨歌》中第二和第六小节高声部力度标记为ppp的两处运用时值极短的下行倚音,以非常弱的力度形象展现清晨山间露珠从叶子上掉落的声音,清脆而动听;《空谷回声》中mf与ppp两个力度记号循环交替,以强弱的音效对比展现了大自然空旷悠长的山谷回声,体现了大自然的神奇之处;《抒情小曲》高声部的多小节六连音的使用到右手八分音符和左手固定单音的交替,展现了小河由水流湍急到涓涓细流的流动过程;《蓉城春郊》中运用一系列的琶音、两个颤音、倒数第四小节三个高八度音区极弱的和弦断奏,映射了春日鸟鸣虫叫的生机勃勃;《弦子舞》中右手的短促跳音则展示了人们载歌载舞时欢快的舞步和脚步的走位,因此在演奏过程中要尤其注意乐谱中表情术语的标记,以充分展现作品民族性。

2.“神韵”层面“隐形”的民族性

首先,民族乐器的模仿。模仿民乐音色较常用,在《巴蜀之画》中也有所体现。《抒情小曲》中高声部连续流动并不断加速的六连音使用似在模仿古筝的刮奏,从而表现出潺潺的流水声;《弦子舞》中低声部三拍子旋律意在模仿藏族民间乐器弦子的演奏音色;《蓉城春郊》右手高声部两处由慢到快的长颤音的使用生动的再现了竹笛悠扬动听的乐音,左手低声部的七次琶音则表现了古筝的拨弦;《阿坝夜会》左手低声部由弱到强的短促跳音正是代表了阿坝地区人民载歌载舞时的鼓点敲击伴奏,营造了一种欢快热烈的氛围。

其次,民族意象式标题的运用。这六首小曲小标题看似是六个相互独立的小曲,仔细观察我们便可发现它们之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以《晨歌》作为一天的开始、到《阿坝夜会》标志着一天的结束,写意式标题使听众清晰明白每首小曲要展现的不同画卷,用钢琴音乐给听众展现了四川地区优美的自然风光、最具代表性的民间歌舞及巴蜀地区人民从早到晚的日常生活画卷,与总标题中“巴蜀之画”的“画”相呼应。

最后,演奏层面的民族性。一部优秀的钢琴作品,創作出世只是其中一部分,更重要的是演奏者如何突出作曲家的意图,将作品表现出来,好的二度创作可使一部作品广为流传,创作与演绎相结合方能相辅相成,更好的表达音乐形象,使听众与之产生共鸣。而作为典型民歌改编曲题材的钢琴组曲,便需要演奏者在演绎时运用技法和适宜的情感诠释出作品的民族风味。第一,巧用奏法体现四川民歌旋律特点。因四川民歌的整体特点便是舒缓、抒情、婉转,旋律和节奏的起伏并不是十分大,因此演奏者在演绎前应充分了解原曲,了解民歌的整体风格色彩,此基础上要有连贯性和一致性;如《晨歌》中多次的标注连线,提醒演奏过程中以连奏突出乐句的连贯,气口切忌在乐句中间,充分注意两乐句中衔接的一致;也需注意柔和刚的协调统一,《空谷回音》中应避免突然转换的强弱力度失去这种统一,以干脆利落的触键把握川藏族民歌明晰的旋律特点。第二,把握整体的速度与力度。《巴蜀之画》中的六首小曲通过对巴蜀之地不同自热和人文景象的谱写,展现了当地居民一天早晚的日常生活画卷,因此每首小曲所标记的速度、力度符号都不同,各自体现其感情色彩。《晨歌》的速度为柔板,照应了标题的“晨”字;高声部力度标记为ppp的两处倚音,展现清晨山间露珠从叶子上掉落的声音;因此触键时需轻巧,演奏时也应舒缓平静的展现山间的晨景。《空谷回声》中mf与ppp两个力度记号循环交替,以强弱的音效对比展现了大自然空旷悠长的山谷回声,因此演奏过程应充分掌握强弱对比,在演奏中强时,触键干脆,不拖泥带水却也不失连贯;极弱时,要充分营造回声感,在柔和触键同时配合左侧弱音踏板。由抒情情歌改编的《抒情小曲》,速度为慢板,因此在乐曲初始及高声部六连音的部分应轻盈而缓慢触键,并在保持力度前提下稳步加速以推至高潮。第三,通过音色变化促进情感把握。《晨歌》中运用倚音这种装饰音来体现山间晨景,尤其是标记为ppp的两处运用时值极短的下行倚音表现露珠滴落在树叶时的声音;因此在演奏中应注重触键的轻柔,重视指尖的力量,给听众展开一幅云雾缭绕的宁静晨景图。《抒情小曲》前段的重点在于以均匀六连音和低声部配合,从而突出右手高声部飘来连绵不断的潺潺溪水声,在匀速推进后又进入舒缓部分,以此传递出细腻的抒情之意。《弦子舞》mf后右手多处标记跳音记号,演奏时应以沉稳的触键展现男性舞步的力量感;第七小节接着p力度的标记,展现了女性舞步与男性不同的轻盈连贯,一强一弱的对比之间生动的演绎当地活泼的舞步。《蓉城春郊》中运用了大量的装饰音再现了景色的描绘,右手高声部出现两处由慢到快的长颤音,在演奏中应放松肩膀和手腕去生动的模仿再现竹笛悠扬动听的乐音;左手低声部出现的七次琶音,演奏时应流动的模仿再现古筝的拨弦音;该曲也出现大量的强弱力度对比,通过不断的推进于第十五小节达到sfz高潮,而后渐恢复平静并通过轻柔触键将声音送远,结束至极弱力度。最后《阿坝夜会》的曲风轻松欢快,通过持续的跳音展现了阿坝藏族人民载歌载舞的情景。左手稳定的低音跳音再现舞蹈时鼓点节奏,sfz标记时可加入延音,丰富伴奏的音色,体现舞时的激烈氛围。

三、民族性在中国钢琴音乐中融入的意义与价值

中国钢琴音乐吸收民族性元素,二者的深度融合,有效推动了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通过吸收民族性元素,能够进一步加深听众对中华优秀民族文化的认知,听众欣赏音乐作品的同时提升自身的审美和文化素养。通过民族性元素的运用,嵌入优秀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提高听众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使命感,无疑不是种一举两得的做法。

促使音乐作品产生全新生命力,推动我国钢琴作品的世界化发展。据发展历程来看,钢琴音乐和我国民族音乐两者在各自的领域都属于非常典型的艺术形式,但长期发展单一的无创新的艺术形式无可避免会使受众人群产生审美疲劳,因此西洋乐器与民族性这两者的碰撞无疑能够擦出不一样的火花,二者的融合定能促进钢琴音乐作品产生不同于西方作品的全新生命力,进而形成我国独有的钢琴形式。

有益于坚定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信心,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作为一种更为基础的自信,更应该被创作者树立和坚定。随着国家对文化软实力的越发重视,中国钢琴音乐民族化必定是我国钢琴音乐今后的重要发展趋势,因此,在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上,创作者们也要坚定自身的自信心,更准确的把优秀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通过作品呈现给大众。

四、民族性与中国钢琴音乐融合发展的策略

在社会上尤其是高校教育中加大对于民族性钢琴音乐作品创作和演奏的支持力度。大学生接收的文化比较多元,易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应把文化认同感教育渗入教育的方方面面;而大学教育在教育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高校钢琴或其他专业培训中,我们更应加重中国传统音樂文化的知识的学习,加强民族钢琴音乐的学习,激励学生进行相关音乐创作,营造良好的学习与创作氛围。

利用多种渠道,加大民族性中国钢琴音乐的传播和推广力度。我国作为互联网用户大国,应该充分发挥网络传播的多样化和高效化,运用各种新型网络渠道,例如:如今网络平台音乐人认证门槛降低,网民充分享有发布和收听自由,创作者可将自己的作品通过正规途径在各种音乐网站和社交平台发布,听众也可根据自身喜好随时收听分享;目前一些短视频应用的火爆也使创作者的音乐更易被大众传播,拓宽了创作者和听众连结的桥梁,使民族性中国钢琴音乐更加普及化、全民化。

坚定创作自信,夯实作品的中国风格。国内的钢琴艺术家们更应该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认同感,具有不断融合创新的意识,基于个人真情实感与民族性素材,在创作和演奏中加深与音乐的共鸣,创作和演奏出更多能够烙印在听众心中的优秀作品,提高听众的音乐审美与素养,更好的促进民族性融合发展。

五、结语

我国钢琴音乐流露出的真情实感、展现出的诗情画意、孕育的民族风格、弘扬的民族文化,无不促成一种深入人心的音乐形式;它经过20世纪初的萌芽期,到改革开放的多元期,再到如今的繁荣期,已经喜闻乐见,家喻户晓。本文从民族化融入过程、主要形式、意义与价值、发展策略这四方面对中国钢琴音乐进行了分析,从中可知要想进一步推进中国风格钢琴音乐的发展,需要选择合适的切入点;全球化浪潮下,创作者要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外来文化,以正确的价值观进行二者的融合,要在不断的实践中改进,要积极通过不同手段去融合两种不同文化的音乐表现。演奏者也要深入分析作品的材料,坚定创作自信,更充分的表达民族韵味,“让钢琴说中国话”,共同推进民族性与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毛凯.论中国钢琴音乐的民族特性[J].作家,2010(18):251-252.

[2]赵洋.浅析民族化视域下的中国钢琴音乐[J].黄河之声,2021(16):115-117.

[3]张盈盈.钢琴组曲《巴蜀之画》艺术特色的民族性论析[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21(05):105-109.

[4]李卓姝.浅谈黄虎威作品《巴蜀之画》中的民族特色[J].音乐时空,2015(12):78-79.

[5]青柯利.黄虎威钢琴组曲《巴蜀之画》的民族性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8年.

猜你喜欢

民族性融合发展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刚柔并济
破次元
融椅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民族性不是票房毒药
狗年说“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