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实践能力的古建教改探究

2022-06-24彭文峥陈志伟梁挺

教育教学论坛 2022年19期
关键词:项目导向工作室实践能力

彭文峥 陈志伟 梁挺

[摘 要] 高职院校古建筑专业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而实践能力是衡量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标准。基于此,重庆艺术工程职业学院进行了“工作室”模式古建筑人才培养方式的探索。从古建筑保护项目实践入手,探究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综合运用改革古建筑专业课程教学,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调整教学关注点与教学方法,分析实践过程与经验成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作问题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专业素养综合实践能力,使毕业生快速适应行业发展,增加专业竞争力,成为服务社会、传承民族优秀建筑文化的专业人才。

[关键词] 古建筑工程技术;实践能力;“工作室”模式;项目导向

[基金项目] 2019年度重庆市铜梁区重点科技项目“基于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对于智慧城市建设中旧城改造的应用”(TLKJ2019ZD08)

[作者简介] 彭文峥(1987—),女,四川武胜人,建筑学硕士,重庆艺术工程职业学院建筑工程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建筑设计及建筑历史理论研究;陈志伟(1979—),男,四川泸州人,学士,重庆艺术工程职业学院建筑工程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建筑景观、建筑立面设计及无人机航测;梁 挺(1967—),男,陕西大荔人,建筑学硕士,重庆艺术工程职业学院副校长,建筑工程学院院长,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建筑设计及建筑历史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19-0109-04 [收稿日期] 2021-09-13

古建筑作为重要的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历史、科学、艺术的宝贵价值,是国家和民族的象征,是历史和文化的记载。《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在城镇化建设和旧城改造中,要加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遗址等保护规划编制。乡风文明作为党的十九大“乡村振兴”战略的灵魂,十分关注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文化旅游的发展,古建筑、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及仿古建筑建设逐年递增。

一、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发展现状

古建筑行业近年来产业化发展和专业化分工日趋明显,古建设计员、施工员等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逐年扩大。而针对古建筑专业人才需求的缺口,高职院校陆续开设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2003年全国有3所高职院校开设该专业,到2013年有9所[1],而开设在建筑类高职院校中仍然较少,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全国建筑类高职院校中只有5所開设此专业[2]。

重庆所在西南片区遗存有较多古建筑及传统民居建筑,市场需求及高标准的技术要求是古建筑专业建设的土壤。我校于2016年开办了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至今已招收了六届学生,在重庆高职院校中,目前只有我校开设了该专业。如何利用西南腹地的丰富资源,变专业优势为优势专业,已成为该专业建设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古建筑专业教学改革应以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

(一)对“实践能力”概念的再诠释

目前,古建筑专业教学改革主要有几种模式:(1)根据职业岗位专项能力需求开发情境教学;(2)基于工作过程以行动导向开发实训课程;(3)建设仿真训练场培养古建筑木作、漆作等实操技术。在培养古建筑技术专项设计及实操能力、古建筑工程组织管理能力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模拟工作过程仍与实际存在差异,在技能培养导向下,专业知识、技能及职业素养呈现出“各自为政”的现象。

实践能力是指“运用已有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所必须具备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的总和。”包含了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运用,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以及所需要的体力、毅力等身心素质。实践能力不只是某几项技能,而是构建学生解决问题的知识、技能及职业修养综合素质,也正是近年来用人单位所看重的。

(二)以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调整教学关注点

1.注重知识与技能关联教学。传统的知识教学立足于知识认知,技能课程注重动手能力,学生掌握了专业知识与实操能力,却仍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教师应将认知导向调整为知识运用导向,使学生体会到“学会知识有什么用”,形成“我必须学会”的心理。技能课程以“用中学”理念,将“用”作为教学手段,在“用”的过程中“学”,在实践中消化知识掌握技能,使知识与技能内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系统,培养真正可以拿来用的实践能力[3]。

2.关注职业素养“软”指标的培养。从前期勘查、图纸绘制到汇报每一个工作环节所需要的不仅是过硬的专业知识与熟练的职业技能,意志品质、团队协作等职业素质也是工作顺利推进的重要因素,这正是高职院校最容易忽略的部分。古建筑专业涉及丰富的人文精神与历史文化,在教学中将古代匠人宇文恺①、“样式雷”家族②等在营造过程中严谨的专研精神、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深化为文化育人的理念,培养职业道德软指标,从单一技能型人才转变为具有“敬业”“专注”职业能力的构建[4]。

三、“工作室”模式古建筑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一)“工作室”模式主要做法

1.“工作室”制。基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推动,我院建设了建筑专业工作室。围绕校企合作项目,以项目负责人为核心教师,根据项目特点组成教师团队。提升教师队伍建设、科研与应用技术能力,加强建筑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探索基于“工作室”模式的古建筑专业教学改革。

2.“工作室”试点小组培养方式。古建筑专业教学改革的切入点首先是人才培养方式的调整建设,根据古建筑职业岗位对“实践能力”的需求,工作室定位为以“现代学徒制”模式完成古建筑项目,培养古建测绘、保护修缮、保护规划等古建筑设计岗位的工程师。

“工作室”第一批试点小组从2017级古建筑专业中,选择了12名实操能力较强、爱好古建筑专业的学生,在大学二年级进入工作室,围绕项目学习知识和技能,设计阶段采取“边学边做”“以用促学”的方式,施工阶段组织学生前往参观、实训,由施工师傅指导构件维修训练,搭建校企传输平台,将新技术、新工艺传送到课堂,发挥企业在古建筑工种技能方面的优势,培养学生专注、耐心的专业素质。“工作室”模式培养时间为大学二年级至三年级上学期,完成后进入顶岗实习[5]。

(二)依托项目的专业核心课教学改革实践

我校古建筑专业已组建了3届“工作室”试点小组,依托校企合作项目进行古建筑专业教学改革的实证探究。

1.目标导向的任务解析。工作室2018—2019年承接了《重庆市长寿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戴氏祠堂、张家祠堂修缮设计》及《重庆市长寿区葛兰镇大坝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项目,对接古建筑核心课程“古建筑构造与测绘”“古建筑保护与修缮”及“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学生通过参与项目学习专业课程内容,完成文本获得学分。以两名专业教师为核心在项目开始之前进行任务解析,阐述每部分内容,讲解前期准备、工作程序及要求,明确任务目标。这是传统课堂教学难以实施的环节,根据甲方要求及政府相关规定,任务目标清晰具体,学生能感受到具有法律效应的古建筑工程的严谨性、规范性,促使学生重视每一个工作环节,端正职业态度。

2.围绕任务开展小组教学。根据项目进展采取分阶段教学。制定4~5次教学计划,进展过程讲解与指导学生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方式具有“用中学”的特点,通过及时地将所学知识用在工作中,借实操迅速掌握要点,快速建构知识技能系统。修缮设计项目的教学计划紧扣“古建筑构造与测绘”“古建筑保护与修缮”专业课程教学目标。第一次课程讲授古建筑构造、测绘方法及调研内容,开设“历史社科人文艺术”课程,培养必要的人文素养。绘图阶段讲授古建筑现状、修缮图纸要求,CAD课程教师指导绘图。文本撰写阶段由“建筑法律法规”课程教师讲授相关法规要求。出图阶段由版式设计课程教师指导排版。汇报后,项目核心教师再针对修改意见讲授修改要求。保护规划项目则紧扣“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专业课程教学目标,各阶段课程与修缮设计项目类似,但增加了规划方法、图纸讲解,及法律法规部分的内容与学时。各阶段课程教学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边用边学”的现代学徒制小组教学,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项目实践过程及成果。第一阶段教学后,2018年12月前往长寿区,12名学生分为两组对两座祠堂进行测绘,带队教师由2名项目核心教师与1名测量教师组成。完成草图及测量数据记录、现场残损评估,收集历史信息。运用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指导学生航拍建筑及环境,重建三维场景。返校后,结合阶段课程教学指导学生完成祠堂平立剖面、大样图现状、修缮图纸绘制,祠堂历史沿革、评估报告及修缮设计说明。保护规划项目于2019年3月前往大壩村,对建筑质量、结构、年代等进行逐栋调查记录,收集村落建筑环境历史信息,测绘重点建筑,运用无人机航拍建立三维模型。返校后,完成山水格局、历史环境要素等历史资料图;历史遗存分布、街巷空间、建筑年代、功能等现状图;保护区划、空间结构与自然环境保护、文化遗产展示利用等保护规划图及文本。

审查阶段组织学生参与成果审查会、专家咨询会,使学生体会古建筑实际项目的审批流程,听取各部门意见建立考虑问题的全面性、规范性。两个项目分别于2019年8月、2020年8月通过最终评审。通过参与古建筑项目全过程,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知识技能结构得到了优化,体现了实践能力培养导向“用中学”的教学思想。

四、教学改革评价与展望

“工作室”模式古建筑专业教学改革实践,让学生亲眼去看、亲手去测、参与工作过程,提高了学习积极性、自主性及教学效果。

(一)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

工作室试点小组的学生实际参与了文保单位修缮设计及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中,通过实地考察亲临古建筑与古村落,建构文脉信息、体验历史环境。项目过程使学生认识到可行的修缮方案与保护利用展示策略,是更新古建筑空间、带动非物质文化传承、促进文化振兴的重要途径。学生参与到保护传承历史文化的队伍中,保护意识得到了提高,人文素养得到了培养。

(二)认识了先进技术在古建筑保护上的运用

近年来,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广泛应用于地理测绘、城市规划建设等方面,其效率高的特点非常适合于古建筑保护领域,快速还原建筑现状和周边环境,极大地提高了建模效率。工作室项目在前期测绘阶段均采用了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对文保单位建筑、历史文化名村进行拍摄,重建三维模型。将采集到的数据运用于图纸绘制及分析、模拟等后期工作中,使学生对新技术手段在古建领域的运用有了初步的认识,紧扣古建筑行业的发展方向。

(三)接触了古建筑行业的工作程序与政策要求

文化遗产保护必须符合国家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文物保护的工程管理必须符合《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文物保护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要求》等相关条例。学生参与古建筑保护项目可以接触到勘测报告提交、编制保护规划、可行性说明文件撰写等工作流程。参加专家咨询会议、技术审核等现场论证会,认识消防部门、环保部门、文旅部门对文物保护工作的相互配合,了解项目预算、施工报建、技术交底等后期实施程序,这是课堂教学所无法涉及的,由此对古建筑行业相关工作建立初步的认识及基本概念。

(四)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应用型人才培养着重于实践能力,而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性别、体力等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工作室”模式以项目为载体、以解决问题为目的,通过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通过项目掌握知识与技能,锻炼素质构建综合能力。并将古建筑工程领域的新知识、新理念反映到教学中,使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相一致,获得对古建筑工程的全面认识,缩短学生的工作适应期,避免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不对应、教学技能与企业应用不对路的现实问题。

第一批工作室试点小组的学生毕业后大多数进入古建筑公司,参与了《中国李庄古镇月亮田项目》《泸定桥改造项目》等古建保护修缮项目,负责绘制古建筑全套图纸,这有赖于读书期间参与工作室项目所获得的实践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延续此教学模式,将工作室小组推进到班级,建立完善的师徒制古建筑专业教学模式,使每一位古建筑专业学生都能在“用中学”掌握知识与技能,培养职业素养,构建实践能力。

參考文献

[1]王丽玫,鲁伟娜.中国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1+4”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时空,2013,9(6):44-45+49.

[2]余克敏,刘可敬.高职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关键问题研究[J].现代农业研究,2018(11):71-72.

[3]袁洪升,王丽玫,朱海珍.以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古建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5(4):115-117.

[4]苑娜.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职古建筑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7,19(9):28-32.

[5]谢兰曼,马忆君.“园林古建现代学徒制”试点班人才培养的实证探究[J].现代园艺,2019(13):168-170.

Research o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Ancient Architecture Major to Cultivating the Practical Ability of Students: Taking a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ve Practice Project of Ancient Architecture Protection as an Example

PENG Wen-zheng, CHEN Zhi-wei, LIANG Ting

(College of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Chongqi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Art and Engineering, Chongqing 402560, China)

Abstract: The ancient architectural major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ims at cultivating applied talents, and practical ability is an important criterion for measuring the ability of applied talents. Based on this, the school has carried out the exploration of the “studio” mode for the talent training of ancient construction. Starting with the practice in ancient architecture protection projects, it explores the 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 of th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the modern apprenticeship system to reform the teaching of the ancient architecture major to enhance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By adjusting the teaching focus and teaching methods, analyzing the practice process and experience, we strive to cultivate students with knowledge, skills, and professional comprehensive practical ability so that they can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se efforts can make the graduates quickly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increase their professional competitiveness, and become a qualified member who can serve the society and inherit the national excellent architectural culture.

Key words: ancient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technology; practical ability; “studio” mode; project-oriented

猜你喜欢

项目导向工作室实践能力
基于《证券投资实务》课程的项目导向教学改革思考
翻转课堂在项目导向课程中的应用
依托工作室的软件工程实践教学研究
基于“项目导向”的税法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地方本科院校设计类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探究
高校单片机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探讨
刍议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
品德教学利用微课开展预学的实践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以工作室为平台的校企合作模式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