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议专家谨慎建议

2022-06-22清波

时代邮刊·下半月 2022年6期
关键词:买房知识分子言论

清波

“专家不建议年轻人掏空六个钱包凑首付”“专家称买房比租房划算”……最近,“建议专家不要建议”的话题登上了热搜。网友把部分上热搜的专家建议话题列了出来,大多集中在人生建议、买房成家之类的事项。

对专家权威的反叛也不是今天才有的,很早之前就有网友把专家戏称为“砖家”,觉得有些专家的话不靠谱。这是个很有趣的现象,不能简单地说专家都在胡说,也不能说网友都在反智,而是公共言论空间存在某种错位。

其实专家那些建议,如果换个人说,可能就不会觉得那么刺耳。比如亲戚朋友劝你买房要量力而行,老师跟你说“别太焦虑”……是不是就容易接受多了?

专家的建议未必是错的,而是专家这个身份太特殊了。托马斯·索维尔在《知识分子与社会》中提出一个有意思的观点:知识分子往往是不需要对工作成果负责的。工程师设计建造的建筑倒塌了,医生主刀的手术出事故了,可能都要承担相应后果。而知识分子可能不会,他们表达的公共意见只是参考,出错了也不会被追责。

发表公共意见的专家,和普通老百姓是没有直接利益关联的,也不需要为产生的后果负责。亲朋、老师都是与你亲疏程度不同的利益相关人,专家则不是。所以那些公共话语一旦降格成人生建议,天然就容易丧失合理性,会被视作“站着说话不腰疼”。因此,说话的专家、听话的公众,都需要培养一种公共意识,知道该如何去阐述和理解公共话题。

专家应当明白,当社会把话语权交到自己手中,并不是拿来说家长里短的。专家存在的本质意义,不是成为人生导师,而是就公共政策提出建议,是面向相关部门和社会单元的。那些专业而宏观甚至略显枯燥的话,可能没什么网络热度,说起来也不那么痛快,但提供这些内容就是专家的职责所系。

公众也要理解公共言论的价值所在,提升公共讨论的内涵。在网上一搜,一些建议以短视频的形式流传,前后语境消失了,专业话语也不被重视,相反,那些脱口而出的只言片语,却被舆论郑重其事地冠以“专家建议”。

這种舆论审视的方式,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公共讨论的意义。专家言论最有价值的部分,或许正是那些前后的逻辑推导、论证分析。至于中间穿插的那些人生指点,一笑置之便可。

转念一想,“建议专家不要建议”成为有热度的话题,说明今天公共讨论不太可能只有一种声音。有价值的建议,总是在讨论中打磨出来的,不太可能再出现专家单向灌输、公众全盘接受的景象。

这对专家当然是个挑战,在平等的互联网语境下,发言遭受审视是免不了的,必须用专业素养去获得公众认可。反过来,这对网民也是个挑战,如何不被情绪所左右,不滑向反智的极端,从众声喧哗的网络讨论中提取价值,同样需要磨炼。

猜你喜欢

买房知识分子言论
现代知识分子故居与“北京文学地图”
买房,要的就是性价比
机会和成长
他们的言论
言论
买房前后
对知识分子的希望
知识分子
买房买车记(外三则)
自由总是相对的,言论不是随意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