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父亲是一场修行

2022-06-22杨于泽

时代邮刊·下半月 2022年6期
关键词:克林顿因素儿子

杨于泽

前阵子,我的大学同学群转发一份聊天记录,某位年轻爸爸告知邻居,他今天非揍儿子不可,可能动静较大,争取早揍早结束,希望邻居们见谅。邻居纷纷表示:“我也要揍儿子。”

乍一看,感觉这可能是父亲在借“揍儿子”发泄情绪,但孩子那段时间主要在家上网课,上网弄不好就沉迷游戏,自然会引发家长不满。

这里边有两个问题:首先,父亲打儿子对不对,有没有替代有效的教育方法;其次,如果儿子沉迷游戏,做父亲的该不该管,然后又回到前面一个问题。

我家大儿子上小学六年级,近两年有点沉迷上网,包括打游戏,我不厌其烦地给予批评和引导。他喜欢待在家里,进了自己房间就关起门来,大有与世隔绝之势。一天,我准备带全家到郊区山里玩玩,好把他从电脑世界拽出来,但他拒绝出门。我断电断网,他居然要跟我拼命,我狠狠地揍了他一顿。

事后我和一位朋友聊天,他讲述了自己是如何赢得儿子的信任,让青春叛逆期的儿子听他的话。他认为我在儿子那里不获信任,背后是教育方式不当。

有些人似乎深信,做父亲有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原则和方法论。一般观念认为,父母不能打孩子。他们把打孩子视为一个陈腐的传统教育理念和方法,并归咎于无知,不懂得尊重未成年人的权利和尊严。

但我以为,父亲是一个充满辩证逻辑的复杂体,不是拿着一册《做父亲指南》就能功德圆满。“棍棒教育”是一种病态,必要时教训一下孩子,也是合情合理的教育手段。只贩卖一些爱、自由之类理念,其实是一种教条主义。

应当辩证地看父亲的责任。多陪陪孩子,这是应该的,但也有的孩子不喜欢父母陪伴。对孩子放任不管不行,“责任心”太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未必是好事。

人的成长与父母、家庭的因果关系很复杂,深层逻辑会颠覆一般人的认知。家穷能毁人,也能成全人。“恶父”导致叛逆,叛逆的孩子可能会取得大成就。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继父是一个酒鬼,经常滥施家庭暴力,克林顿成人后却说这种家庭环境“确实给我教益”。

人生是一场修行,做父亲也是一场修行。所有父亲都需要一种问题意识,看见并直面问题,又能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执念。没人能掌握终极真理,在父子关系“灭失”前,就能证道成佛,自視为优秀父亲。

一个人的成长是由诸多家庭因素、社会因素与个人内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甚至不排除其他偶然因素。我家老大不喜与人交流,而老二却热爱运动、性格外向。这难道能说一个证明我做父亲失败,一个证明我做父亲成功?

人是一种适应性很强的存在,为人父者只要不犯颠覆性错误,孩子的成长就不是问题。对于老大,我决定暂时放下,不去管他太多,将来再说。压下内心的不满与疑惑,给孩子一个观察期,让他自由伸展,这是我现阶段的一点觉悟。做父亲,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C56CCDF7-D66B-4F4C-B5D5-0C57C5E30769

猜你喜欢

克林顿因素儿子
纯电动汽车续驶里程影响因素
打儿子
奥巴马、克林顿收到可疑炸弹包裹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谁的儿子笨
你养的好儿子
克林顿基金会被指“瞒报千笔外国捐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