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从唐诗到宋词的情感特征的变迁

2022-06-20申树斌

今古文创 2022年24期
关键词:宋词唐诗

【摘要】透过唐诗和宋词可以发现唐朝和宋朝皇帝与百姓之间的情感结构分别为:个人情感+公共情感,公共情感+个人情感。这类双元对立的情感结构虽然适应社会发展规律,但对于民族统一是不稳定的。唐宋时期奠定了中华民族的统一的历史情感的独特的逻辑思考路线。

【关键词】唐诗;宋词;情感特征;民族统一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24-0023-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24.007

唐宋是中国对世界历史产生重要影响的时期,是政治、经济和文化高度繁荣的时期,也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除国土面积和军事,宋朝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和农民的社会地位等其他方面都强于唐朝,宋朝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地位高于唐朝,民族统一的历史情感是后世学者颂唐抑宋的主要思想根源。[1]在唐诗中后人也能窥见当时具体历史事件的社会反响,如白居易对两税法的态度从赞许《秦中吟十首·重赋》到担忧《别州民》《观刈麦》《采地黄者》;张籍在《山头鹿》和《野老歌》、温庭筠在《烧歌》和皮日休在《太湖诗》中也对实施两税法的灾难性后果进行了控诉。[2]透过宋朝诗文,后人也能体会宋朝学者在度人、经世、度世等政治理念上的差别。[3]考察唐诗、宋词的情感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对研究情感在中国历史变迁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一、唐诗的情感特征

唐朝(公元618-907年)是诗的国度。唐诗是欣欣向荣、欣欣向上的。后人将唐诗划为多个艺术流派。各流派诗人的情感特征构绘出一幅唐诗发展的艺术图谱,揭秘了唐诗发展的社会原动力。

唐诗的艺术情感包含社会情感、空间情感和民族情感三个基本元素。诗人的个人情感是寄寓三者之上的。

(一)浪漫主义诗人的情感特征

李白(公元701-762年)以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将个人情感寄寓在社会情感和空间情感之中,展现了社会进步的张力和社会情感的超现实的想象力和感染力。李白的各种题材、脍炙人口的诗篇,如社会情感诗《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将进酒》,艺术情感诗《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对友人的情感诗《赠汪伦》《送友人》《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个人的心境诗《月下独酌》《秋浦歌》《静夜思》《梦游天姥吟留别》,个人的理想抱负诗《上李邕》《侠客行》《渡荆门送别》《行路难》,无不映照出诗人艺术上的杰出才华和人格上的清流与豪迈,但与其在权力漩涡中的卑微地位和政治上的“幼稚”形成鲜明的反差。政治上的“痛点”在诗人的诗中极少提及。诗人的点点哀愁也被世界的繁荣景象所湮没,只留给后人去领悟了。

(二)现实主义诗人的情感特征

杜甫(公元712-770年)将个人情感寄寓在社会情感和民族情感之中,紧密地将个人情感和国家命运捆绑在一起。杜甫的诗组成了一部规模宏大、思想深刻、艺术璀璨、影响深远的唐代现实主义题材的史诗巨著,从中可以窥见社会阶层情感结构的分裂及其社会根源。杜甫的诗充满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怀,体现了诗人对生活和社会进步的一种责任担当。

从诗人青年时期的远大政治抱负(如《望岳》,公元736年),到安史之乱初期的迷茫(如《春望》,公元757年),忧愁(如《月夜忆舍弟》,公元759年;《蜀相》,公元760年;《石壕吏》,公元759年;《月夜》,公元756年;《曲江二首》,公元758年),希冀(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元761年;《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公元763年;《登楼》,公元764年),以及乐观愉悦的心情(如《江畔独步寻花》,公元761年;《春夜喜雨》,公元761年;《客至》,公元761年;《绝句两首》,公元764年),再到动乱结束后国家日渐衰落的景象和诗人衰老而悲凉的晚年生活引发诗人对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的感伤(如《登高》,767年;《江南逢李龜年》,公元770年;《登岳阳楼》,公元768年;《旅夜书怀》,公元765年;《秋兴八首》,公元766年;《咏怀古迹》,公元766年;《八阵图》,公元766年;《阁夜》,公元766年),杜甫中晚年的作品无论在题材、思想还是情感上都达到了艺术的顶点。

杜甫还在《兵车行》《前出塞》(公元752年)中讽喻了唐朝统治者的军事战争,也在《赠花卿》(公元761年)中讽刺了军事将领超越皇家礼制的行为。诗人在诗中对国家前途充满了忧虑:唐朝的综合国力在衰退,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唐朝已不复存在了。皇家政权的威信在下降,地方政权和军队的话语权在提升。

(三)边塞诗人的情感特征

边塞诗是盛唐独有的一道风景线。边塞诗人借寓空间情感展现了社会情感和民族情感的统一性。在唐朝民族情感较社会情感更加重要,也更加脆弱。边疆稳定是唐朝繁荣的一个重要表现。边疆是盛唐诗人的圣地,这里一幅幅美丽的异域风情仅仅是空间和季节的差异。在边塞诗人的眼里,边塞之美和内地之美是一样的。这里没有硝烟,边塞的美即是盛唐的美。

(四)新乐府、山水田园诗人的情感特征

新乐府、山水田园诗人透过丰富的个人情感流露,揭示了社会情感的基本结构及其自我演化。

山水田园诗人寓景抒情,艺术地表现了盛唐社会的生活之美和心境之美。山水田园诗是盛唐另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民风与山水田园相互交映,投射出盛唐的一幅幅美丽的精神画卷。

元稹的诗,如《行宫》《连昌宫词》(公元818年),和白居易的诗,如《长恨歌》(公元806年),抒发了百姓对国家昌盛及帝王的缅怀之情,揭示了帝王的个性情感与百姓的公共情感的共生性。新乐府诗,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公元815年),对民间疾苦的描写表现的不是悲怜之情,而是愁畅之美。

(五)制度主义诗人的情感特征

制度主义诗人的代表人物是晚唐诗人李商隐(公元813-858年)和杜牧(公元803-852年)。制度主义诗人尝试通过多元化的艺术传承,突破诗歌发展的现实瓶颈,追求唯美的艺术感染力,为当时颓靡的诗坛注入一股清流。制度主义诗人借助历史的方法洞察社会现实問题。然而,诗可以反映现实,但无法改变现实。艺术可以在思想的冲突中达到顶峰,而政治则不能。诗人在政治上的失意便可想而知了。

(六)唐朝统治者的情感特征

盛唐统治者的个人情感只能在西方的佛教和异域的景仰中寻求精神慰藉了。但从唐玄宗以后,唐朝皇帝更注重公共情感的成长,并时常陷入个人情感与公共情感的冲突以及多元化的公共情感的内部冲突之中,直至唐朝灭亡。其中,皇帝和官僚的情感互动成为主旋律。

炫友诗是唐诗中的大众创作题材,它体现在物质丰盛、民族融合和疆域无限的背景下,人们对情感交流的渴望。无论是朋友相逢、离别,还是对朋友的悼念,都能带给作者和读者心灵上的思考。

唐朝格律诗的兴起是社会进步的张力和公共情感的客观需求,是人们对建立完美社会制度的渴望。

二、宋词的情感特征

宋词的繁荣是社会经济变迁的产物。从唐到宋经历五代十国的洗礼,宋朝(公元960-1279年)建立了较为成熟的制度文明,社会情感需求已从公共情感转为个性情感。同时在宋朝,民族情感也由统一转向分裂,对内民族情感融合,对外则民族情感对抗。多元化的情感结构推动了教育、商品经济和科技创新的发展。而词较诗对现实具有更强的艺术穿透力,词取代诗的艺术主体地位是社会上层建筑发展的客观需求。

宋词的情感结构相对简单,分豪放派和婉约派。

(一)豪放派词人的情感特征

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人物是苏轼(公元1037-1101年)和辛弃疾(公元1140-1207年)。在政治清明的前提下,豪放派的公共情感是寄寓在民族情感和历史情感之上的。苏轼和辛弃疾的公共情感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希冀富足社会完美延续的个人理想。前者是一种历史主义而非现实主义的政治理想,后者是一种军事理想,但在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背景下都是不现实的。

(二)婉约派词人的情感特征

婉约派词人通过炫耀独特的个人情感,俘获公众的好奇心,获取社会名望,如柳永的官宦生活、李清照的儿女情长、李煜的帝王情怀。婉约词反映公众求新求变,追求卓越的一种社会风气。婉约词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追求个人享乐、逃避社会责任、没有远大理想的一种社会陋习。

豪放词与婉约词也有相通之处。苏轼也写过许多婉约词,李清照的豪放词也写得非常有名。婉约词传递的是发扬个性、谋求创新的个人心声。豪放词传递的是束缚个性、谋求奉献的历史责任感。

(三)宋朝统治者的情感特征

宋朝统治者的情感特征是公共情感。自宋太祖赵匡胤制定文人立国的基本政治纲领,宋朝皇帝尤其喜欢文学艺术,如宋太宗赵光义鼓励文学,宋真宗赵恒倡导教育,宋徽宗赵佶善书画,宋高宗赵构倡导书法,善书画,宋孝宗赵昚善书法,这是因为文学艺术是能够包容个性情感的公共情感的最佳栖息所。

豪放派词人的超现实主义公共情感较宋朝统治者的现实主义公共情感具有更浓厚的历史情感,所以更为后世所推崇。

宋朝皇帝也时常陷入个性情感与共性情感的冲突之中。皇帝的个性情感是寄寓在民族情感之上的,皇帝的公共情感是寄寓在社会个性情感之上的。宋朝的灭亡说明在历史情感的抉择中,民族情感的力量大于社会情感的力量。

在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的冲突中,宋朝词人的情感也比较复杂,更倾向国家命运——历史情感。

三、唐诗宋词情感特征的异同

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蕴涵着丰富的内在哲学的思辨性。诗歌的发展是自由与约束、理想与现实、内容与形式的思辨运动。诗歌的精神幻象的主体是社会活动。诗歌是社会活动的附属物,一种精神产品——情感落差。如原始诗歌以感叹词抒发情感,具有集体性和节奏感,作为劳动的附属物,交织着人对神的祈求和感谢的复杂情感。[4]原始诗歌的形式超过内容,劳动是原始诗歌的精神幻象的主体。

从文学的基本元素看,汉字是象形、表意的符号,文学表达的难度大于表音符号,而诗的思想表达难度还要高于其他文体。若是加上音律和格律的限制,诗无疑是艺术殿堂最璀璨的明珠,因而律诗是非唐朝而不能容纳的。从晚唐人们对律诗的喜爱程度[5],从南朝永明体诗到唐朝律诗[6],再到宋词的变迁,从唐诗的情感归属与流露到宋词的情感创造与炫耀,以及唐宋学者政治理念的差异都能看到这一点。闻一多先生也曾指出了唐诗的诗人人格与诗的风格相统一的特点、唐诗的修身养性功能和唐诗的普及性和民族性。[7]

文学的本性是自由,而自由的主体是国家和个人。从这一属性,唐诗和宋词的情感内涵也是不同的。唐朝的对外开放度和百姓对国家的依存度高于宋朝,而宋朝百姓的自由度和国际环境对国家的约束程度高于唐朝。[1]唐朝是国家内在约束和外在自由并存,而宋朝是国家内在自由和外在约束并存。两个朝代不同的社会发展方向决定了不同的社会情感结构。唐朝和宋朝皇帝与百姓之间的情感结构分别为:个人情感+公共情感,公共情感+个人情感。这类双元对立的情感结构虽然适应社会发展规律,但对于民族统一是不稳定的,随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相互转化。唐宋的历史表明,在历史情感的抉择中民族情感的力量大于社会情感的力量。

四、结论

透过唐诗宋词,我们仍能重温一千多年前的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外交事件中的心灵体验,演绎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唐诗追求社会继承与发展的内在动力,宋词寻求社会继承与创新的外在环境,两者共同演绎着中国历史变迁的路径。国家统一和社会治理结构是中国古代社会健康发展首要考虑的问题。唐宋时期奠定了中华民族的统一的历史情感的独特的逻辑思考路线。

参考文献:

[1]何忠礼.试论宋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由唐宋两朝国情比较所见[J].浙江学刊,2018,(6):155-173.

[2]颜研生.唐人诗文中的法观念[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6,31(3):125-129.

[3]张晋藩.宋人诗文中的法观念[J].政法论坛,2016,

34(1):3-10.

[4]刘棣民.试论我国原始诗歌的起源发展及其特

征[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2(6):

86-82.

[5]吴玥.晚唐律诗发展兴盛的原因分析[J].今古文创,2020,(30):18-19.

[6]李莉.格律诗的形成与特点探析[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36(3):35-36.

[7]段战戈.闻一多对唐诗的民族文化特色的认识[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8(1):111-114.

作者简介:

申树斌,男,辽宁铁岭人,讲师,硕士。

猜你喜欢

宋词唐诗
半小时漫画宋词
半小时漫画宋词之雅俗共赏柳永
唐诗赏读
唐诗赏读——马诗之四
小茉莉
唐诗赏读
唐诗赏读
宋词
刘羽亮??《宋词数首》
唐诗赏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