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妞与怪兽》的精神分析解读

2022-06-20高雨勤

今古文创 2022年24期
关键词:精神分析自我童话

【摘要】随着文学批判的理论化发展,精神分析学进入了文学批评领域。心理学家和文学评论家们开始运用精神分析学对传统民间童话进行别具新意的重新认识和重新阐释。本文选择运用精神分析学对法国经典民间童话《美妞与怪兽》进行解读。其中,有关儿童的自我发展、俄狄浦斯情结的突破和人格结构完善的问题均能在故事中得到解答,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了民间童话的丰富内涵,并借此了解儿童阅读童话的价值所在。

【关键词】精神分析;儿童;童话;自我;俄狄浦斯情结

【中图分类号】I1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24-0008-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24.002

在20世纪,西方文学的理论研究发展空前繁荣,高度理论化的文学批评流派发展迅速[1]。当时,随着结构主义的兴起,弗洛伊德学说被重新阐释,变得更趋理论化,于是源自精神病临床诊断学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就在这一时期成了文学批评领域的理论基础之一[2]。心理学家和文学评论家们开始运用精神分析学对传统民间文学进行别具新意的重新认识和重新阐释。而精神分析与传统民间文学研究交叉前行的每一步,都有民间童话的身影,其中被分析过的典型民间童话有:《小红帽》 《灰姑娘》《白雪公主》。

《美妞与怪兽》被收录在贝洛所著的《法国童话选》中,由普兰斯·戴·博蒙夫人(Madame Leprince de Beaumont)于1757年发表。艾欧娜(Iona)和彼得·奥佩(Peter Opie)在其著作中对此故事进行了极高的评价,他们称其为“继《灰姑娘》之后象征意义最为丰富,在思想上也最令人满意的童话故事”[3]。因此,本文拟从精神分析的角度解读《美妞与怪兽》,解读其中的精神层面的丰富内涵,探寻其思想价值所在。

一、最小的女儿:弱小的自我

精神分析学认为,在人们获得人格整合之前,需要克服许多成长中的危机,其中最难解答的人格整合问题之一是:我究竟是谁?以及在内心存在着相互冲突的心理倾向的情况下,应当对哪一种倾向做出反应?这些困惑,成人尚且不能给出明确的答案,更不用说涉世未深的儿童了。但是,被这些问题困扰的兒童,又如何在生活与学习中逐渐找出这些问题的答案并最终获得成长呢?可以通过阅读民间童话故事来窥得一 二。

与改编过后的故事略有不同,在博蒙夫人的故事里,那位富商父亲并不是只有美妞一个女儿,他不仅有三个女儿,还“不按常理”地有三个儿子,尽管他们在故事情节中似有若无。美妞的两个姐姐懒惰、自私、善妒,还时常欺负美妞,但是按照“惯例”,美妞像其他大多数童话故事的主人公一样——不仅是最小的一个,还是“尤其出色”的那个,“不仅比两个姐姐更美丽,而且也更善良”[4]。但是这也并没有让美妞过得比旁人更舒适,面对姐姐们的欺负乃至怪兽的怒吼时,仍然无还手之力。

童话故事中的主人公往往是年龄最小的孩子,实际上这就是童话故事在表现处于儿童处于人生最初状态时弱小的“自我”。现实中的儿童很容易将自己代入故事中主人公的境地,因为儿童在面对周围世界的复杂事物时,尽管他可能认为自己很聪明,似乎其他任何人都比他更厉害,更有能力,就像故事中说的那样“尤其出色”。但实际上更多的时候他们感到自己是弱小无助的,因为他们自始至终是“最小的”,这是一种自相矛盾的感觉。就像在《美妞与野兽》当中,虽然美妞相比姐姐们都更出色,但是在野兽面前还是显得那么弱小无助,完全符合一个孩子面对内心冲突时的状态——虽然他们认为自己很厉害,但是实际上他们无法独自解决内心冲突。好在,无论经历多少困难,童话故事往往会在最后迎来一个完满的结局。实际上,童话故事的价值就在于此:美好的结局会让弱小的儿童在潜意识里建立起信心,相信自己虽然是最弱小的那一个,但最终也能够顺利获得成长。随着故事的展开,他将信心十足地应对充满“危险”的内心世界的斗争,而在实际成长中,他也会因此最终获得自己都未察觉的“自我”的发展。

此外,童话故事中的主人公通常不仅是年龄最小的,而且往往排行第三。一方面,童话中的数字能代表家庭状况和亲属关系。“一”既可以代表本人,就像它在我们有意识的内心中出现的那样,也可以代表占支配地位的人,对于成人——例如他们的领导。而对于儿童来说,那就代表着家长或者教师。在儿童的心中,“二”通常也与父母有关,因为父母是典型的“两个人”。而且,在最基本的家庭结构中,按父亲、母亲、孩子的顺序数下来,儿童也是排在第三,无论他在兄弟姐妹中时最大的,中间的,还是最小的。这就是为什么无论儿童在亲人中的地位如何,“三”往往指他自己。《美妞与怪兽》中的从“一”到“三”的排序即父亲——哥哥姐姐——美妞。当童话故事中的孩子是老三时,听故事的儿童很容易与他建立认同关系,明白“自己是谁”,并将“最小最弱”的自己代入故事之中。

另一方面,在童话故事里,“三”这个数字常常是指精神分析学中人格结构的三个层次:“本我”“自我”和“超自我”。就像典型的民间故事《三只小猪》中,猪老大向别人讨要稻草搭房子;猪老二向别人讨要斧子之后砍木头盖房子;猪老三则是向别人学习做砖块搭建砖房,显示出三只小猪的不同的勤奋程度,进而分别代表不同的人格层次[5]。在《美妞与怪兽》中,两位懒惰、自私、善妒的姐姐几乎是“同心一体”代表着遵循快乐原则的“本我”。

二、父亲之爱与怪兽之求:俄狄浦斯情结的冲突与解决

弗洛伊德以为,性本能冲动即是一种原始的欲望,是无意识的最原始的基础和动力。性的本能属于一种生的本能,它是性欲的能量和驱动力,或叫“基力”“性力”[6]。利用泛性论,弗洛伊德在对著名悲剧《俄狄浦斯王》的解读中,把儿子对母亲的爱恋和对父亲的嫉恨心理倾向叫作“俄狄浦斯情结”;把恋父嫉母的心理倾向叫作“埃勒克特情结”,后统称为“俄狄浦斯情结”。根据弗洛伊德的研究,俄狄浦斯情结常常出现在3-5岁的男孩身上,潜藏于他们的深层意识当中,是人类社会每个社会成员都存有的一个心理情结。《美妞与怪兽》作为民间童话,不可避免地以民间特有的文化模式展现出弗洛伊德式的泛性论意识,又别具一格的考虑到儿童心理深处的潜意识。

《美妞与怪兽》虽然也经历了数次的改编,产生许多不同的版本,但是故事往往都是由一朵玫瑰花引起——父亲为最疼爱的小女儿偷摘了怪兽的玫瑰。在西方,玫瑰象征着浪漫和真挚的爱情,在故事中,怪兽也表示“世界上没有别的东西比这玫瑰花更使我心爱了”,表明玫瑰象征着一种爱。女儿向父亲索要玫瑰,即潜意识中将自己视为父亲的伴侣,希望得到父亲对她爱的回应。而父亲的回应——冒险为女儿摘花,在象征着对女儿的爱的同时,也预示着女儿童稚时期的结束,正如那折断的玫瑰——隐喻着美妞处女童贞的失去。

美妞的俄狄浦斯情结不仅表现在她向父亲索取玫瑰,还表现在文章的一些细节当中:当她的两个姐姐想要嫁给身世显赫的伯爵的时候,美妞缺总是诚恳地感谢那些前来求婚的人,表示她还年轻,希望能够“在父亲身边再伺候几年”。最后,由于美妞去见怪兽也完全出于对父亲的特殊情感,也表明她不能够将这种对父亲的感情抽脱出来,转移到他处——怪兽身上,所以在一开始,尽管她已经发现怪兽是善良和智慧的,她也不愿和它发生超出一般友情的关系。以至于怪兽屡次向美妞求婚,她都表示:“我以后将一直都是你的朋友,你就满足于这一点吧”。

处于父亲之爱与怪兽之求这一矛盾冲突之中的美妞,在发现父亲也因为与她分离而“愁闷得生了病”后,请求离开怪兽去安抚父亲,父女重聚之后分离的焦虑也终于得到了缓解。然而,在发现怪兽因为她的离开也“快要死掉”——父亲与怪兽的矛盾达到顶峰时,她才发现自己是早已深深地爱上了怪兽。于是,象征着父女之间情感的俄狄浦斯情结消减了,美妞的爱其实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转移到了怪兽身上。在美妞毅然决定离开父亲回到怪兽身边——即自发而自然地超越这种恋父情结,把原来对父亲的情感转移到未来的伴侣身上之后,自然而然开始对父亲奉献上最适合的感情——于是这促使了父亲的状况得以好转,也使怪兽恢复成人,确保了父女和谐,夫妻恩爱的甜美生活。

俄狄浦斯情结是童年的关键问题,也是生命中一种无法回避的问题,一个儿童不可避免地要陷入恋父或恋母情结的冲突之中。儿童最不需要的就是那些激化其恋父或恋母情结冲突的故事,假如儿童仍然有增无减地希望独自占有一个家长,这种幻想的后果只能使他增加对自己和世界的焦虑。《美妞与怪兽》可贵之处就在,在所有著名童话故事当中,只有它明确表明:如果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对父母的俄狄浦斯之情能自然而然地发生转变,逐步从父母那里抽脱出来,倾注在爱人身上,那么之后这种依恋的情感就是非常正常的,令人向往的,而且会给所有人带来美好的结果。在这样的童话故事里,怀有俄狄浦斯情结的女孩和男孩能够有两种收获:在现实中同父母保持亲密的关系;在幻想中逐渐突破俄狄浦斯情结。

三、结婚的完满结局:人格结构的完善与统一

本我、自我和超我是弗洛伊德提出的精神分析结构理论的三个组成部分,这三个部分共同构成了人格结构。本我是一种原始的力量来源,是遗传下来的本能,代表着不受约束的欲望和诉求;自我是指在社会生活当中由“本我”发展而来,代表着现实对自我的约束;超我是在道德层面上对自己的规范,类似一种自律。这三个部分有机融合又相互对抗,共同構成了人复杂而捉摸不透的精神世界。

民间童话故事中,往往会表现兽性与人性之争的主题,《美妞与怪兽》也不例外。如果说不受约束的本我代表兽性,伦理道德约束着的自我代表人性的话,那么故事中怪兽与美妞的冲突则在更深层次上展现着本我与自我斗争的主题。此外,由于人类本身从动物进化而来,所以理所应当同时拥有兽性和人性。两种对立的属性共同潜伏在人类内心,在合适的契机下便产生一定的斗争和转化。

无论是极其危险的动物还是行善助人的动物,他们都代表着我们的动物本性,代表着我们的本能冲动。危险的动物象征着桀骜不驯的本我,它还没受到“自我”和“超我”的控制,不受约束;行善助人的动物代表着我们的善良本性——仍然是一种本我。《美妞与怪兽》中,怪兽因为美妞的父亲采摘了自己心爱的玫瑰而生气发怒,可以理解为,怪兽桀骜不驯的本我的欲望——拥有玫瑰——遭到破坏,因而肆意发泄自己的怒气,甚至想要父亲“以死来抵偿这一过错”。使人联想到当儿童的愿望得不到满足之后,肆意撒泼哭闹,毫不掩饰地展示本我。怪兽在美妞拒绝求婚之后,“发出一声极其恐怖的呼啸,整个宫殿都震动起来”也是同理。但同时,作为一个善良的怪兽——没有在美妞拒绝求婚后杀死美妞,它也展示出一种善良的本我,怪兽的这些表现就像是个阴晴不定的儿童。

同时,即使是作为人的美妞身上,也体现出一种本我、自我和超我的转换。有人认为,这个故事的关键并不在于美妞如何突破俄狄浦斯情结,而在于美妞在这一过程中人格的成长。她最开始时拒绝怪兽的求婚是因为“真遗憾,他长得这么难看”,对美貌的追求也是一种本能的欲望,体现着一种本我的力量,甚至都能使美妞冒着触怒怪兽的危险战战兢兢地回答“不,怪兽”。但之后,美妞通过她两个姐姐以及她们的不幸婚姻中总结道:“妻子的幸福并不是来自丈夫的漂亮和聪明,而是来自美好的性格、道德和善良”。怪兽具备这些品质,所以最终促使她回到怪兽身边,甚至在怪兽“死”后自发地表示:“我现在就答应你,我发誓,我只属于你”。体现着美妞最终超脱本我,得到自我甚至是超我的成长,而且这一转变也使怪兽恢复了人性,美妞最终得到了幸福。

童话故事的结局总是男女主结婚后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美妞与怪兽》也不能“免俗”。荣格认为,当无意识把阴阳或者男女混在一起时,这就回到了事物最初的原始状态,并且也是最理想的状态,因为它体现着对立元素的统一[7]。如果把童话故事当中富含隐喻的语言用精神分析学单调直白的语言来代替,所表达的意思即美妞与怪兽的结合象征着原本对立的动物本能与高尚理智的统一,这种统一也映射着一种发展过程——从不成熟的、自我中心的、冲动的、暴躁的而发展到能够控制自发建立完美的人类关系,也象征着“超我”使“本我”变得人性化和社会化,展现出“永恒对立元素的统一”。

四、结语

源于精神病临床诊断学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逐步促成了文学批评领域当中又一个举足轻重的文学批评实践,这激发我们用新磨砺的精神分析学对童话故事进行深入解读。从精神分析的角度解读童话内涵,能帮助我们更了解儿童内心世界,思索精神分析学能对儿童的教育做出哪些贡献,以及童话能对儿童成长带来哪些帮助。

实际上,儿童读童话故事的真正价值就在于通过故事儿童学会做决定,决定在合适的时机独立地从内心的冲突矛盾当中走出来,走上他自己选择的未来道路。童话故事能够推动这种进程,但是它的推动并不是直白的,它从来不提出建议,不阐明启示,也不说大道理,它只发出召唤,一切都以隐喻、象征的形式叙述出来,让儿童在潜移默化中明白应当怎样处理成长中出现的种种问题。

参考文献:

[1]舒伟,丁素萍.20世纪美国精神分析学对童话文学的新阐释[J].外国文学研究,2001,(01):123-128.

[2]舒伟,丁素萍.精神分析学视野中的童话文学——贝特尔海姆的“童话心理学”发微[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1):28-33.

[3]布鲁诺·贝特尔海姆.童话的魅力:童话的心理意义与价值[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4]贝洛.法国童话选[M].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1:

259-275.

[5]杜传坤.民间童话《三只小猪》百年变迁中的教育叙事[J].全球教育展望,2015,44(06):36-47.

[6]袁一民.向弗洛伊德致敬:真人童话电影《爱丽丝梦游仙境》中对梦的解析[J].影视现状研究,2017,(08):

173-174.

[7]魏美仙.童话中结婚母题的意义阐释[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3,(01):52-59.

作者简介:

高雨勤,女,汉族,安徽蚌埠人,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

猜你喜欢

精神分析自我童话
童话镇
午夜童话镇
真实的人生,完整的人性
探讨私小说中的“自我”
科幻中的美与自我
《白日焰火》的精神分析美学解读
在性爱中找寻自我
电影的幻象与欲望的辩证关系查鸣
成长中的“自我”
疯狂背后的生命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