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曲艺音乐概述

2022-06-20张雨婷祝远

曲艺 2022年6期
关键词:曲种弹词唱腔

张雨婷 祝远

曲艺艺术历史悠久、底蕴丰厚、形式多样,是我国民族艺术中的瑰宝。曲艺音乐作为曲艺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魅力,与戏曲音乐、民族器乐、民歌、歌舞音乐等并存于民族音乐之林。江苏地区曲艺音乐历史悠久。早在先秦时期,吴歌就为该地曲艺音乐的繁荣与兴盛奠定了基础;唐宋时期,苏州的常卖、南京的鼓子词为明清小曲的繁荣增光添色不少;明清以来,江苏成为南方乃至全国曲艺音乐的重镇之一。本文拟对这一地区曲艺音乐发展概况做一扼要的回顾和整理,以期能够抛砖引玉,为江苏曲艺音乐的未来发展提供一点助力。

江苏自古孕育、流传着众多历史悠久的优秀地方曲种,据《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江苏卷》统计,有说有唱和只唱不说的曲种共27个。笔者拟将其按不同音乐特征、演绎形式、适用场合等,大略划分为牌子曲类、弹词类、宣卷类、渔鼓道情类、琴书鼓书类、其他类等6大类,以便于分类简述。这6大类曲种各具特色,但也不是完全割裂、各自发展的,而是彼此之间还存在相互借鉴、相互吸收的情况。

(一)牌子曲类——以扬州清曲、南京白局等为例

牌子曲是指采集各种曲牌联缀演唱,用以叙事、抒情的曲种,渊源可追溯至唐、宋时期的大曲、法曲,宋、金、元时期的诸宫调。江苏地区牌子曲类代表曲种有扬州清曲、南京白局、海州牌子曲等,这些曲种流布广泛、历史悠久、曲调优美,风格上南北交融、雅俗共赏,曲调多以明清俗曲、小调为主。例如扬州清曲中【山坡羊】【黄莺儿】【耍孩儿】【寄生草】等都属古老的明清俗曲曲牌。南京白局因所唱曲调众多,故有“百曲”之称,代表曲牌有【满江红】【银纽丝】【剪剪花】【梳妆台】等。别称“海州宫调牌子曲”的连云港五大宫调,【软平】【叠落】【鹂调】【南调】【波扬】等5个主要曲牌,是明清俗曲流传至今的遗续,被称为古代艺术歌曲的“活化石”。

(二)弹词类————以苏州弹词、扬州弹词等为例

弹词与唐代变文、宋代陶真和元明词话有着密切的关系,表演形式为表演者自弹自唱。弹词作为南方曲艺的代表之一,从唱腔到板式、从唱本到伴奏、从情节到人物,都展现出独特的江南风韵。苏州弹词广泛传唱于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及上海市一帶,是现今众多弹词艺术中发展成就最高、影响力最大的弹词曲种。“一方水土一方人,一片山川一片歌”,秀丽的江南风光加上细腻的吴侬软语,孕育出了别具一格、柔美动听的苏州弹词唱腔。扬州弹词又名“弦词”“对白弦词”,广泛传唱于扬州、南京、镇江和苏北里下河地带。

(三)宣卷类————以常州宣卷、苏州宣卷等为例

宣卷全称为宣讲宝卷,所谓宝卷即为宣卷的文本形式。宣卷表演的起源最早可追溯至唐朝佛教寺庙中僧侣宣讲佛经的仪式,之后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成为一种说唱艺术。目前在江苏盛行的宣卷多为木鱼宣卷和丝弦宣卷两种形式,前者通常使用传统佛教法器,如木鱼;而后者的乐器更为多样,有二胡、琵琶等。总的来说,宣卷在各地开枝散叶,呈现出不同的特质。如常州宣卷与其他地区的宣卷相比,最为显著的区别在于,演唱人员以女性为主,打破了传统宣卷主要由男子表演的限制。甚至在横山桥地域还流传着“不会宣卷的女人就不是好媳妇”的俗谚,在一定程度上彰显出当地不以女性抛头露面为忤的宽容思维。无锡地区盛行的木鱼宣卷被业内人士称为“音乐中的活化石”,其曲调经长久发展,形成了与锡剧、滩簧一致的音乐风格。苏州宣卷在宣唱时,艺人们经常会演唱诸如“正宫娘娘”“拎拎清”这类词语,具有非常鲜明的乡土特征。

(四)渔鼓、道情类————以常州道情、扬州道情等为例

道情因主要伴奏乐器为渔鼓、简板,故又得名“渔鼓”“竹琴”,最早是道教宣讲教义、警世觉人、劝人向善的一种方法,后流传至民间,演变成一种说唱艺术。但应当注意的是,因为具有劝善的共同点和游方的共同特质,佛教与道教的宣教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态势。所以道情的源头并不一定完全是道教的“道家唱情”,佛教也起着相当大的作用。如常州道情的源头就是脱胎于佛教宣卷的“说因果”。常州道情所唱曲调主要有【平调】【长三调】【阴阳调】【悲调】等,通常由两人分上、下手搭档演唱,上手负责说、表、唱、做,下手负责帮腔、打鼓击板,由此形成说唱相间、兼有伴奏的艺术形式。扬州道情除了渔鼓、简板,基本为徒歌,常用曲牌包括【耍孩儿】【步步高】【清江引】等,因曲调易学广受喜爱,具有雅俗共赏的特点。赣榆渔鼓常采用真假嗓交替演唱,鼻、膛交替使用,唱腔有四句腔、六句腔、八句腔等,音乐结构以上下句为基础,五声、七声音阶皆有运用。

(五)琴书、鼓书类————以徐州琴书、苏北大鼓等为例

琴书类曲种是指由艺人自击扬琴坐唱表演,丝弦类乐器帮腔的曲种,通常以演唱古今故事书目为主。徐州琴书是江南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较有影响力的琴书曲种,是由明清时调小曲发展而来,核心曲牌为【凤阳歌】和【垛子板】,其中【凤阳歌】以抒情见长,【垛子板】则擅长叙述。徐州琴书以中长篇书目为主,内容广泛,题材有历史故事、生活伦理和社会公德等,反映了人民大众的社会文化心理,表演形式有单人档、双人档、三人档、联唱等多种。

鼓书是由元明时期的古老曲种“词话”发展而来,不论南北,表演形式多为“击鼓说唱、书目言词”,并有少量丝弦乐器和小型打击乐器伴奏,只是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所用方言和一些方面有细微的差别,通常能从冠名上看出其流传地域。如苏北大鼓又称“淮海大鼓”,民间惯称“说大书”,主要流行于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因各地口音及风俗文化不同,也被冠以不同名称,如赣榆大鼓、睢宁大鼓、宿迁大鼓等。苏北大鼓多为单人表演,边说边唱。艺人演唱时右手击鼓,左手摇板,在音乐段落上最常采用的就是“起承转合”的句式结构。而淮海锣鼓的唱腔曲调是在快板和莲花落基础上,加上民间艺人在吟诗时“哼哼咿咿”的声音糅合升华所形成。该曲种唱腔淳厚质朴,表演丰富多彩,极受苏北地区人民的喜爱,其基本腔调有【开篇】【悲调】【喜调】【刀马词】【流水板】等。

(六)其他类————以唱春、小热昏等为例

笔者认为,此类曲种多由当地特色曲调发展而来,主要以当地方言或是流传地区的方言夹杂演唱,大多只运用一至两个基本曲调反复演唱,曲牌运用较少,内容多反映社会生活实事,主要有唱春、啷当、小热昏。唱春又称“常州调”“春调”,是一种流行于常州、无锡、苏州等地区的民间说唱艺术,顾名思义,是为了“歌唱春日”,最早是农民在农历正月初一和十五期盼春天,以及在赶集时演唱的一种小调。小热昏又称“卖梨膏糖”“小锣书”,起初是走街串巷的商贩为了吸引路人买梨膏糖而演唱的一种小调,因唱词通俗易懂、风趣幽默,融说、学、逗、唱于一体,广受群众欢迎,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曲种,以说唱民间故事和时令新闻为主要内容。啷当是流行于丹阳、金坛和丹徒一带的地方说唱曲种,因唱词中常常出现衬词“哎呦一个啷当”,故有本名,而主要曲调也名为【啷当调】。历经流变,啷当唱腔逐渐呈现出戏曲化发展的趋势,成为传统戏曲“丹剧”的主要来源。

江苏曲艺依大运河而生,沿大运河传承,苏南、苏中、苏北三个地域由于地理环境、语言的差异,当地的审美习惯各有不同,相关曲艺艺术的表演风格也各有特色。总体来看,江苏曲艺音乐具有互动交织性、曲本多样性、唱腔丰富性、南北交融性、丝弦清雅性5大特点。

(一)互动交织性

从艺术综合发展态势来说,曲艺与民歌、戏曲、器乐互相损益、互动交融,在源头往往呈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态势,在各自发展后彼此也有很强的关联性。以戏曲音乐为例,一方面,戏曲为曲艺音乐提供养分,如“水磨腔”昆曲细腻的唱腔、运腔对当地曲艺音乐的唱腔影响深远,而昆曲的曲牌也被苏州滩簧大量沿用,如苏州滩簧中小生的【太平调】运用了真假嗓结合的唱法,细腻婉转,与昆曲如出一辙,而“前滩”更是直接来自昆曲。所以乍听之下,苏州滩簧很有昆曲韵味,有时不容易分辨。另一方面,曲艺音乐也反作用于戏曲音乐。滩簧、花鼓、时调等的曲艺音乐均是戏曲音乐的重要来源,如在苏州滩簧基础上生成的苏剧、啷当基础上生成的丹剧等。武俊达先生在其《扬剧音乐》一书中指出,扬剧音乐中吸取扬州清曲的曲调最为丰富,多数曲牌均源自于清曲曲牌。可见扬剧与扬州清曲之间的联系。

(二)曲本多样性

在发展过程中,除了表演,曲本创作也成为了曲艺艺术的重要基础。而在人文锦绣的江南,文人是曲本创作的重要力量。明清时期江苏科举兴盛,教育水平较高。不论是处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遠,江苏缙绅、文人多对文艺创作投注了较多的兴趣,因之也将当地曲本创作推向了一个高峰。另一方面,艺人在曲本收集、整理、创作等方面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扬州评话艺人浦琳撰写的《清风闸》就是一个典型。而随着文化水平的提高,曲艺艺人也成为曲本创作的主力军。

江苏曲本大体可以划分为“话本”“曲本”“笑本”三类。“话本”的代表作有施耐庵的《水浒传》、许仲琳的《封神演义》、吴承恩的《西游记》、冯梦龙的《新列国志》等。“曲本”的代表作有苏州弹词《珍珠塔》、扬州清曲《红楼梦》、苏北琴书《水漫金山》、肘鼓子《火龙记》(又称《张郎与丁香》)、徐州琴书《双锁柜》(又称《王金坠吊孝》)等。“笑本”有《五老村》《坐享其成》《郎才女貌》《哭当票》等。

(三)唱腔丰富性

除了大量曲本值得关注,演员对唱腔的创新性同样值得挖掘与研究。江苏地区各种曲种的唱腔命名主要有两种方式,一以艺人姓氏命名,如陈遇乾的【陈调】、俞秀山的【俞调】、马如飞的【马调】等早期苏州弹词的代表性唱腔,以及后来出现的蒋月泉的【蒋调】、徐云志的【徐调】等,均为此类。苏北大鼓早期因唱腔、师传和艺人的不同,形成了张、沙、杨、韩、邰、李、高、兰、柴、桂等10个流派,也均是以艺人姓氏命名。

二是以曲种流布的地理方位命名。如徐州琴书分南路、北路、东路、西路,苏北大鼓有“东腔派”“西腔派”。这种命名方式基本按曲种产生地与流派流行的空间方位来区分,在文化审美等方面较为贴合当地群众的审美习惯。

(四)南北交融性

历经多次南北文化交融,加上本身交通便利,江苏曲艺拥有南北交融、兼容并蓄的特质。如连云港地处苏北与鲁南交界处,历史上南来北往的小曲小调均在此地区生根发芽,所以连云港五大宫调中的“大调”多源自北方曲牌,曲调委婉细腻、柔和舒缓;“小调”多来自于江淮一带的民歌小曲,节奏轻快,字多腔少,善于叙事。同时,由于南北方文化差异,不少曲种在艺术形式上划为南北两派,如苏北大鼓、徐州琴书。苏北大鼓“南派”唱腔轻柔优雅,注重唱词和唱腔;而“北派”唱腔粗犷豪迈,注重说白和表演。徐州琴书“南路”受山东琴书“菇派”影响,风格细腻轻快、文静委婉;“北路”受山东琴书“李派”的影响,风格高亢奔放、朴素端庄。

(五)丝弦清雅性

从伴奏乐器来看,江苏曲艺多以丝弦类乐器为主要伴奏乐器,而丝弦伴奏的清雅流畅性,对江苏曲艺曲种中流畅轻快唱腔的形成有很重要的影响。琵琶作为丝弦乐器中的代表,展现出在曲艺音乐伴奏中独特的艺术价值。江苏曲艺中以琵琶为主要伴奏乐器的有牌子曲、弹词、宣卷等几类,曲种有扬州清曲、南京白局、连云港五大宫调、苏州弹词、扬州弹词、丝弦宣卷、常州宣卷、无锡宣卷、苏州宣卷等。丝弦乐器音色清丽、柔美,在具体运用中可衬可伴、可扬可抑,可与唱腔之间形成默契配合。就琵琶伴奏的实际表现来看,结合不同的伴奏技法,可以与优美的唱腔旋律无缝衔接,对演唱中感情的延续和升华、曲辞的传情与达意、气氛的营造与渲染等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帮衬作用,使得表演更富有魅力。

总的来说,互动交织性、曲本多样性、唱腔丰富性、南北交融性、丝弦清雅性等5大特点使得江苏曲艺音乐精致优雅,历久弥新。

传统是一条河流,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财富。如何认知、如何传承传统,如何抓住自己的文化脉络,弘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是我们这一代文艺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和不可推卸的责任。江苏曲艺音乐在中国曲艺音乐中有着重要地位,值得被全面梳理、不断记录和深入研究。唯有更好地继承并发扬这些宝贵的传统,才可跨越时空,聆听这些地方曲艺音乐中的传世经典。

(作者:张雨婷,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祝远,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马瑜)

猜你喜欢

曲种弹词唱腔
从音乐唱腔角度谈越剧跨性别扮演艺术的历史发展
简论江南音乐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民国时期弹词的电台传播
浅谈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的曲艺传承与保护
关于秦腔须生的唱腔和舞台表演艺术
浅谈京胡在荆州花鼓戏唱腔音乐伴奏中的运用
少数民族曲艺是各民族精神与文化的艺术展现
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普查环节诸问题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