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内科护理管理中运用层级管理模式的干预效果分析

2022-06-18袁爱军

中国卫生产业 2022年3期
关键词:掌握情况心内科层级

袁爱军

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湖南郴州 423000

心内科一般是指心血管内科,是各级医院大内科为诊疗心血管疾病而设置的临床科室[1-2],常见诊治疾病包括心绞痛、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律不齐、心肌梗死、猝死等[3]。 因此科室患者人数较多、病情种类繁杂,一旦管理不到位,极易出现各种风险事件,加重患者病情,影响康复进程,故需要采取合适的管理方式进行管控,保障患者病情稳定恢复[4-6]。基础管理模式虽通过管理相关资料、诊治环境、注意事项等进行管理,起到管理效果,但在工作职责方面的针对性管理有所欠缺[7-8]。层级管理模式是一种效果较好的管理方式,已经普遍应用于临床诊治过程中,且获得一定认可度[9]。 基于此,该研究选取2020 年12 月—2021 年12 月于该院心内科工作的医护人员40 名,对心内科护理管理中运用层级管理模式的干预效果进行观察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心内科医护人员40 名进行分析,以随机分组法分为参比组(n=20)和观察组(n=20)。参比组中男15 名,女5 名;年龄24~52 岁,平均(38.05±2.02)岁;工作年限1~28 年,平均(14.52±1.09)年;本科16 名,研究生4 名。 观察组中男16 名,女4 名;年龄24~52 岁,平均(37.96±2.04)岁;工作年限1~28 年,平均(14.49±1.11)年;本科15 名,研究生5 名。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从同一时间段内该院心内科收治的患者中随机抽取54 例进行调查,分别由两组医护人员进行服务,参比组负责的27 例患者中男14 例,女13 例;年龄29~79岁,平均(54.09±1.33)岁;患病时长1~14 年,平均(7.49±1.02)年。 观察组负责的27 例患者中男15 例,女12 例;年龄30~78 岁,平均(53.92±1.35)岁;患病时长2~13 年,平均(7.51±1.01)年。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参比组20 名医护人员应用基础管理模式,主要包括管理相关资料、管理诊治环境、管理注意事项等内容。

观察组20 名医护人员应用层级管理模式。 管理方法如下:①成立护理管理小组。 由该院心内科专业素养较高、工作经验丰富、对话交谈能力强的医护人员组成,均需要学习心内科相关知识,展开管理技巧培训,提升组员专业水平,保障管理服务质量。 ②完善科室管理规章制度。 组员需要分析以往心内科管理不良事件,找出具体影响因素,制订相应的防护措施,为日后医护人员工作提供参考;实施奖惩制度,对出现的心内科不良管理事件进行回顾,找到具体责任人,予以扣除当月绩效10%作为处罚,以此提高医护人员责任意识和重视程度,同时,适当奖励表现优异者,有助于调动工作积极性,保障工作质量。 ③展开层级管理服务。 组员需要按照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工作经验对其进行分层, 即护理组长、责任护士、助理护士等,其中护理组长的工作内容主要是管理心内科整体护理工作,同时,还需开展查房工作,了解医患关系,解决医疗纠纷;责任护士的工作内容主要是为助理护士的工作提供指导,完成助理护士无法完成的工作,定期向护理组长汇报工作情况;助理护士的工作内容主要是为患者进行各种基础服务,还需要在责任护士指导下完成其他护理服务。 此外,还需要定期测评医护人员的专业能力,测评通过者强调注意事项即可继续进行服务工作,测评未通过者则需重新学习和培训,待通过后方可继续从事相关工作,以此保障服务质量。 ④定期评价管理服务。 组员需要每个月都对管理服务进行评价,及时发现不足,制订改进方案,不断提升管理效果。

1.3 观察指标

对不同组别心内科医护人员管理后的心内科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工作能力、管理满意度进行统计。

①心内科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包括心内科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心内科操作知识掌握情况等,评估工具为该次研究自拟评分标准,分值0~100 分,分值越高表示管理后的心内科相关知识掌握越好。

②工作能力:包括对话交谈能力、应急处理能力、用药管理能力、安全防护能力等,评估工具为该次研究自拟评分标准,分值0~25 分,分值越高表示管理后的工作能力越强。

③管理满意度:主要是对两组医护人员负责患者进行评价,评价工具为该次研究自拟调查问卷,分值90~100 分表示对管理服务很满意,分值70~89 分表示对管理服务较满意,分值0~69 分表示对管理服务不满意。管理满意度=(很满意例数+较满意例数)/总例数×100.00%。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差异比较进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心内科医护人员管理后的心内科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对比

观察组医护人员管理后的心内科相关知识掌握情况优于参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医护人员管理后的心内科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对比[(±s),分]

表1 两组医护人员管理后的心内科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对比[(±s),分]

?

2.2 两组心内科医护人员管理后的工作能力对比

观察组医护人员管理后的工作能力强于参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医护人员管理后的工作能力对比[(±s),分]

表2 两组医护人员管理后的工作能力对比[(±s),分]

?

2.3 两组心内科医护人员负责患者管理后的管理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医护人员负责患者管理后的管理满意度高于参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医护人员负责患者管理后的管理满意度对比[n(%)]

3 讨论

心内科属于医院重要技术部门,是诊治各种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场所,其管理服务质量的好坏与患者疾病治疗效果和预后恢复息息相关[10-11]。 以往此科室常应用基础管理模式进行管理,虽有一定效果,但不是十分理想,医护人员工作效率不佳[12-13]。随着医疗水平不断提升,人们对心内科管理工作的关注度明显提升,基础管理模式已经不足以满足需求,需要寻找新的管理方式,提升管理效果[14-15]。层级管理模式是一种理想的管理方式,主要指在组织管理过程中,明确各职位的职责、权利和利益,各在其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严格按照组织程序完成任务[16-17]。 通过成立护理管理小组,学习心内科相关知识,展开管理技巧培训,保障管理效果;通过分析以往心内科管理不良事件,根据具体影响因素制订防护措施,完善科室管理规章制度,为医护人员工作作参考。 实施奖惩制度,提高医护人员责任意识和重视程度,调动工作积极性,保障工作质量;通过展开层级管理服务,按照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工作经验进行分层,明确各层医护人员的主要任务,定期进行针对性培训,保障管理服务质量;通过定期评价管理服务,及时查缺补漏,不断提升管理效果[18-20]。经过上述一系列管理,有效提升医护人员专业认知,提高工作能力,管理价值较高。

该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医护人员管理后的心内科理论知识掌握情况(95.79±3.21)分、心内科操作知识掌握情况(95.82±3.24)分优于参比组(P<0.05),说明应用层级管理模式能够丰富医护人员心内科理论知识,提高心内科操作能力,为日后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观察组医护人员管理后的对话交谈能力(23.54±1.17)分、应急处理能力(23.55±1.18)分、用药管理能力(23.57±1.19)分、安全防护能力(23.59±1.22)分均强于参比组(P<0.05),说明应用层级管理模式能够锻炼医护人员的对话交谈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有助于增强患者信任感,形成良好医患关系。 同时,还可增强用药管理能力和安全防护能力,保障用药治疗效果,规避风险因素,提高管理安全性。观察组医护人员负责患者管理后的管理满意度为100.00%高于参比组的77.78%(P<0.05),说明应用层级管理模式能够提升管理服务质量,且已经获得患者的普遍认可。

综上所述,对心内科工作的医护人员应用层级管理模式的效果较好,能够增强医护人员心内科理论与操作知识的掌握,锻炼医护人员工作能力,提高管理满意度。

猜你喜欢

掌握情况心内科层级
不同健康教育模式对女性人工流产术后保健知识掌握情况的影响研究
科室层级护理质量控制网的实施与探讨
风险管理在心内科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依托胸痛中心建设开展心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探索与应用
心内科重症监护室患者心理特点及护理分析
对心内科新护士应用人性化带教模式的教学效果观察
军工企业不同层级知识管理研究实践
基于军事力量层级划分的军力对比评估
职务职级并行后,科员可以努力到哪个层级
菏泽学院公共体育课学生篮球规则掌握情况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