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永登县冷凉区不同栽培密度对紫叶莴笋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2022-06-18朱小强后亦发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22年9期
关键词:紫叶莴笋霜霉病

陈 欢,朱小强,后亦发

(甘肃省永登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甘肃 永登 730300)

莴笋,又称莴苣,菊科莴苣属莴苣种能形成肉质嫩茎的变种,一二年生草本植物,别名茎用莴苣、莴苣笋、青笋、莴菜。产期1—4 月。叶片颜色为紫色的是紫叶莴笋,地上茎可供食用,茎皮白绿色,茎肉质脆嫩,幼嫩茎翠绿,成熟后转变白绿色。主要食用肉质嫩茎,可生食、凉拌、炒食、干制或腌渍,嫩叶也可食用。莴笋的适应性强,可春秋两季或越冬栽培,以春季栽培为主,夏季收获。近年来,紫叶莴笋种植效益越来越高,收益可达70 000 元/hm2以上,种植面积迅速扩大。紫叶莴笋产业作为永登县武胜驿镇的支柱产业,每年以较高的产量为当地农民带来较高收益,带动武胜驿镇产业发展,保障农民收入稳定。2020 年紫叶莴笋种植面积达到了4 700 hm2,其中高海拔冷凉区种植面积达到2 600 hm2左右。连年重茬种植、高密度栽培,致使永登县紫叶莴笋炭疽病、霜霉病发生严重,严重影响了紫叶莴笋的产量与品质,降低了优势产业核心市场竞争力,不利于当地发展。为此,2021 年在紫叶莴笋种植核心区武胜驿镇火家台村开展了紫叶莴笋不同栽培密度试验,研究出栽培密度与产量、病虫害发生情况的相关性,给菜农提出科学合理的生产建议,为规模化种植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在永登县武胜驿镇火家台村永登金娃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基地,地理位置东经103°07′10.3″、北纬36°51′16.6″,年均气温2.6 ℃,年降雨量360 mm,无霜期71 d,平均海拔高度2 400 m,离312 国道5 km,丘陵地貌。2017—2019 年连续3 年实行过耕地休耕试点,是合作社流转耕地。

1.2 试验指示品种

供试紫叶莴笋品种红笋1 号,生产于兰州陇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该品种生长速度快,叶片绿紫色,茎直立,根系浅而密集,叶片披针形,叶尾尖叶面皱,有突起,棒大后形成棍棒状。皮薄,肉翠绿色,口味佳,食用率高。

1.3 试验设计

为使试验便于操作,该试验的密度设计以调整株距而定。以一垄一沟0.80 m 为标准(垄底宽0.50 m,垄沟宽0.30 m,垄高0.20 m)。试验地面积120 m2,共设置5 个水平处理,处理A:株距0.26 m,株数为96 150 株/hm2;处理B:株距0.28 m,株数为89 280 株/hm2;处理C:株距0.30 m,株数为83 310株/hm2;处理D:株距0.32 m,株数为78 120 株/hm2;处理E:株距0.34 m,株数为73 530 株/hm2。试验采取随机区组设计,每个处理重复3 次。每个处理小区面积8 m2(小区宽0.80 m,长10 m)。为保证试验的安全和精准,在地块四周设置保护行。试验采取同一时间、统一规格的方式,整地施肥、机械起垄覆膜、人工播种、间苗定苗、灌水追肥、病虫害防治、测产分析均保持一致。

2 田间栽培管理

2.1 施肥整地

种植紫叶莴笋的土壤以富含有机质的沙壤土或壤土为宜。选择阳光充足、排灌方便、土壤疏松的地块,起垄覆膜前要充分进行土地耕作,并结合整地施用充分腐熟的优质农家肥4 005 kg/hm2、尿素225~300 kg/hm2、过磷酸钙450~750 kg/hm2、硫酸钾225~300 kg/hm2,肥料起垄前均匀撒施,然后深翻入土,要使肥土混合均匀,有效改善土壤物理性状,促进养分分解。

2.2 起垄覆膜

于4 月初采用起垄覆膜一体机进行起垄覆膜,起垄规格:垄底宽0.50 m,垄沟宽0.30 m,垄高0.20 m,起垄时保持垄面高低一致、平整紧实。

2.3 播种

试验选择在2021 年4 月12 日上午播种,每垄种植2 行,按照“品”字形错开。株距按照试验设计的5 个标准依次进行种植。播种时先破膜挖穴,然后用水壶点水0.10 kg,水中兑500 倍辛硫磷防治蛴螬、蓟马、金针虫等地下害虫,待水分下渗完全后衬一层壤土,每穴点3~4 粒种子,最后覆湿润细土5~10 mm。

2.4 间苗定苗

5 月18 日对植株进行间苗定苗,此时植株4~5片真叶。具体操作:每穴留长势优良的苗1 株,其余全部拔除,间苗定苗后用手将周围的土压实,以免水分大量散失造成“吊苗”现象,同时结合间苗拔除垄沟杂草。

2.5 水肥管理

紫叶莴笋根系浅而密集,生长迅速,对水肥要求较高。发芽期和幼苗期对水分需求量不大,可根据降雨情况及土壤干湿情况适当灌水;莲座期和肉质茎形成期天气炎热,气温相对较高,植物生长迅速,对水分需求量较大,需及时科学灌水,同时打掉侧枝,保障植株茎秆膨大生长。在这2 个时期用尿素75~150 kg/hm2、硫酸钾75~150 kg/hm2兑施稀释液,用滴灌带喷施在莴笋植株根部周围的土壤中,可满足莴笋整个生长期所需营养。

2.6 病虫害防治

紫叶莴笋主要病害为霜霉病和炭疽病,虫害主要为蚜虫。

2.6.1 霜霉病

2.6.1.1 发病症状。霜霉病是真菌中的霜霉菌引起的植物病害,莴笋幼苗被害,初在叶背面出现白色霜状的霉层,叶正面没有明显的病状,严重时叶及茎变黄枯死。成株被害,叶背出现白色霜霉,叶正面出现淡绿色的病斑,并逐渐转变为黄色至黄褐色。病斑扩大常受叶脉限制而成多角形。病害严重时常因病斑数目多、病斑扩展快且互相相连成片,致使叶片早期枯死,直接影响植株生长。

2.6.1.2 防治方法。首先,物理防治。选择地势较高、排水良好的地块。地块经过深耕和平整后,施足底肥,增施磷钾肥,并在生长前期适当控制浇水,促进植株根系发育。其次,霜霉病的发生与周围环境有密切关系,要防止大水漫灌,湿度过高有利于霜霉病的发生,结合生长周期进行中耕除草,及时摘除病叶,防止交叉感染。对于已经发生的病害,可以在发病初期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 倍液喷雾防治,发病较重时用58%甲霜·锰锌可湿性粉剂500 倍液或69%烯酰·锰锌可湿性粉剂800 倍液喷雾防治,每隔7 天喷1 次,连续防治2~3 次,可有效控制霜霉病的蔓延。

2.6.2 炭疽病

2.6.2.1 发病症状。炭疽病是黑盘孢目真菌所致病害的总称。植物发生炭疽病时,除根以外的部位都可被侵染。叶片病斑小、圆形,一般直径为1~2 mm。初为苍白色水渍状小斑点,后扩大为黑褐色、稍凹陷、边缘褐色并微隆起的圆斑,最后病斑中央退为灰白色,极薄,半透明状,易穿孔。叶片被害严重时病斑可达百余个,互相相连,引起叶片早枯。在潮湿环境下,病部能产生淡红色黏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

2.6.2.2 防治方法。选择排水良好的地块种植,适当增施磷钾肥(磷酸二氢钾),增强植株抗病力,有利于减轻病害;发现病害时及时摘除病叶、病株,并带岀田外深埋,病穴进行杀菌。在发生病虫害的叶面喷施化学试剂,包括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700 倍液;5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 倍液,每隔5~7 天喷施1 次,连施3 次。

2.6.3 蚜虫 高海拔地区由于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加之紫叶莴笋本身为菊科作物,叶片带有特殊气味,所以发生在紫叶莴笋上的虫害相对较轻。通过试验观察,发生在紫叶莴笋上的主要虫害为蚜虫,对于蚜虫的防治一般使用1.8%阿维菌素3 000 倍液,或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00 倍液进行防治,2 种药品交替使用,每次间隔7~10 d,同时可用张挂黄板300 张/hm2,位置略高于植物生长点。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栽培密度对紫叶莴笋田间性状的影响

从表1 可以看出,在5 个不同栽培密度处理下,植株的株高为59~75.6 cm,株距为0.30 m 时,平均株高最高;株距为0.26 m 时,平均株高最低。横茎为4.34~5.70 cm,株距为0.30 m 时,平均横茎最大;株距为0.26 m 时,平均横茎最小。单株平均毛重为0.39~0.78 kg,株距为0.30 m 时,单株平均毛重最重;株距为0.26 m 时,单株平均毛重最轻。单株平均净重为0.28~0.54 kg,株距为0.30 m 时,单株平均净重最重;株距为0.26 m 时,单株平均净重最轻。同时,田间性状变化趋势相同,当株距≤0.30 m时,随着株距的增大,莴笋的株高、横茎、单株平均毛重、净重也不断增大;株距为0.30 m 时,达到峰值;当株距>0.30 m 时,株高、横茎、单株平均毛重、净重又开始不断减少。

表1 不同株距紫叶莴笋经济性状调查

3.2 不同栽培密度对紫叶莴笋发病率的影响

从表1 可以看出,霜霉病和炭疽病在不同程度上呈现出相同趋势的变化规律,紫叶莴笋随着种植株距的不断增大,发病率逐渐减弱。株距越大,发病率越低。当株距等于0.34 m 时,发病率最低。病虫害的发生与植株所处的环境条件关系较大,霜霉病和炭疽病耐低温、喜高湿,当株距越大时植株叶片间空隙越大,有利于植株接受光合作用,提高环境温度和土壤湿度,不利于病虫害发生。

3.3 不同栽培密度对紫叶莴笋商品率的影响

商品率是指产品总量中商品量所占比重,是反映社会生产水平的重要指标。商品率越高,说明植株综合性状越优良,在市场上竞争力越强。从表1 可以看出,通过对比性状可以得出,紫叶莴笋随着种植株距的不断增大,商品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株距在0.30 m 时,植株的株高、横茎达到最大,产量也达到最高,因此商品率最高。

3.4 不同栽培密度对紫叶莴笋产量的影响

通过对试验各小区紫叶莴笋测产并折合计算得到表2。从表2 可以看出,在5 个不同株距处理下,紫叶莴笋的产量为36 765.0~62 482.5 kg/hm2,株距为0.3 m 时,折合产量最高,达到62 482.5 kg/hm2;株距为0.34 m 时,折合产量最低,为36 765 kg/hm2。由此可得出,紫叶莴笋随着种植株距的不断增大,折合产量呈先增大后减少的变化趋势。

表2 紫叶莴笋产量调查

4 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高海拔地区紫叶莴笋株距在0.30 m、栽培密度为83 310 株/hm2时,是最优化的种植密度,产量最高、品质最好、抗病性较强,可在同类地区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紫叶莴笋霜霉病
不用药 两招搞定黄瓜霜霉病
Parahellenia,a new genus segregated from Hellenia (Costaceae) based on phylogenetic and morphological evidence
莴笋开胃增食欲
春季吃莴笋可降血糖降血脂
多种杀菌剂对蚕豆霜霉病田间防治效果比较
紫叶甘蓝花色素苷提取影响因素的研究
如何挑选莴笋
黄瓜霜霉病发病症状及其防治技术
不同处理对紫叶李水培扦插生根的影响研究
紫叶生菜家庭盆栽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