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河防洪减灾工程实施效益分析
——以黄河上游白银段为例

2022-06-18李瑞丽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22年9期
关键词:白银市采砂白银

李瑞丽

(甘肃省白银市水务局,甘肃 白银 730900)

1 黄河白银段流域概况及其重要性

黄河甘肃段总长913 km,流经甘南、临夏、兰州及白银等4 个市(州),流域面积不及全流域的18%,径流量却占总流域的60%,是黄河洪水的主要发源地[1]。黄河白银段地形地貌复杂,具有黄河上中游典型洪水特征,暴雨多、峰量大、汇流快、涨落缓、历时长、洪次少等特点[2-3],经历史实测资料记载,黄河白银段历史调查最大洪峰流量为1904 年的8 640 m3/s,实测最大洪峰流量为1981 年的7 100 m3/s。黄河白银段作为西北内陆河与黄河流域的交汇地带,是黄河经过上游峡谷段后地形展布开阔的宽浅段,黄河流经全国城镇区域最长的一段,全长258 km(占黄河全长的4.7%,占黄河甘肃段总长的28.3%),流域面积1.85 万km2,流经白银市2 区2 县16 个乡(镇),沿黄人口密集、经济发展快速,是白银市工农业生产及城乡居民生活用水的主要水源,也是最主要的经济社会发展资源,已成为重要防洪河段。

2 治理前后洪灾及防洪工程效益分析

2.1 治理前洪灾

据统计,1955 年、1958 年、1964 年、1967 年、1981 年黄河发生较大洪水,沿河两岸农田、乡村及人民生命财产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危害和损失,造成许多社会问题。其中,以1981 年黄河安宁渡水文站洪峰流量最大,达5 630 m3/s,相当于10 年一遇洪水为典型调查,直接经济损失4 624 万元。2012 年汛期以来,由于黄河上游降水持续偏多、降雨强度大、时空分布集中,洪水汇流快、洪峰流量大,黄河白银市段遭遇自1981 年30 年来最大洪峰,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08 亿元。

2.2 治理后洪灾

随着厄尔尼诺现象出现的频次增多,受多轮强降雨的影响,2018—2020 年黄河均发生不同程度流量大、水位高、运行时间长的洪水,给白银段设防标准低的河段造成了一定的防洪压力。但面对连续3年汛期长历时、大流量的洪水,白银段只发生了未达到设防标准河段两岸的洪水翻岸浸泡农田及沿岸少部分灌溉取水设施淹没冲毁的现象,未发生类似2012 年黄河洪水造成的较大经济损失现象。黄河白银段不同年份洪水特性见表1。

表1 不同年份黄河白银段洪水特性

2.3 防洪治理成效分析

黄河白银段防洪工程自建成运行以来,已经历了连续3 个年度的洪水考验,黄河洪水均安全过境白银市。该防洪工程具体成效如下:一是大大增强了黄河白银段的防洪能力,全面提高了防洪标准,连续3 年内黄河洪灾带来的经济损失最大不超2012 年的13.4%,最小不及2012 年的4.7%,经济损失有了明显的降低,切实保护了两岸群众和耕地的安全及水利、交通、通讯、供电等重要基础设施的安全,黄河白银段的防洪体系有了实质性的提高。二是有力推进了河长制工作落地见效,更加明确了河道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加大了对黄河白银段的巡查力度,有效遏制了河道内乱堆乱采等“四乱”问题以及群众私自占用河滩地等违法现象,更加规范了河道管理,维护了河势稳定和河道健康。三是积极带动了黄河白银段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的建设实施,增加了黄河两岸的绿化带和植被恢复,减少了沿线的水土流失和泥沙汇入,有效改善了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和气候调节,为人民群众提供了环境优美、宜居宜业宜养的生活生产条件。四是加速促进了沿黄生态旅游经济发展,如依托黄河生态风景资源开发的黄河假日城、水川湿地公园、“六朵金花”等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休闲地,黄河靖远段沿河两岸打造的公园式休闲娱乐健身场所等,形成了黄河沿线相对集中、富集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促进了白银市经济社会的平稳快速发展。五是更好的传承弘扬了黄河文化,白银市把文化建设已纳入黄河治理保护的总体规划中,建设高起点、高标准、高层次的黄河文化标志性场所,使人们感悟到黄河文化的博大与厚重,彻底扭转了白银市工业城市“傻大黑粗”的形象。总之,黄河白银段一期工程的实施对提高防洪体系、规范河道管理、防治水土流失、维护生态平衡、美化城市周边环境、发展特色旅游及弘扬黄河文化等方面都发挥了较大作用,建设该防洪治理工程效益显著。

3 持续提升防洪减灾能力的建议

3.1 现阶段防洪减灾存在的不足

3.1.1 黄河白银段沿线仍存在设防标准低的重要河段 黄河白银段一期工程已完成治理86.1 km,但仍有76 km 设防标准低的河段存在防洪隐患。如近30 多年来黄河流量减少导致河滩地多年不过流,沿线部分乡镇群众擅自占用河滩地并已完成土地确权,由于目前无法大量征地及征地资金不足导致沿河部分河滩地难以征回恢复行洪通道;部分自流灌区进水口(靖远县靖丰渠、景泰县五佛渠等)和临河小型提灌泵站等水利设施,布设在不足稳定河宽350 m 的未治理易受淹区段,均属于低设防标准河段,亟须治理。

3.1.2 河湖长制管理责任还未完全落到实处 近年来,随着河长制工作机制的健全,黄河白银段落实了四级河长124 名、河湖警长12 名,制定了黄河(白银段)“一河一策”方案,但仍存在“四乱”问题、部分基层河长作用发挥不充分、群众参与度不高等现象。如有些部门的涉河建设项目未经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许可就开工建设,随意改变、占用河道或破坏河堤;一些群众在黄河堤防两岸乱倒、乱堆农作物秸秆并就地焚烧造成格宾网石笼不同程度的烧毁破损现象时有发生等。

3.1.3 黄河流域信息化监管手段滞后 目前黄河白银段258 km 仅布设了8 个视频监控站点,站点布设密度较小,存在重点河段不能实现全覆盖的现象,对沿黄人员居住密集区及危险地段不能实时监控,无法实现全段可视化,不能及时研判及时处置隐患。同时,缺乏黄河河床变化监测手段和河道采砂信息监测,导致河道采砂不科学,部分河段淤积严重,抬高河床,影响行洪能力。

3.1.4 河道采砂疏浚缺乏有效管理 由于未对河道采砂疏浚进行全河段合理规划和有效管理,导致河道内各采沙企业无序开采,造成部分河床下切、采砂点随意拦坝淤沙、堵塞河道,严重影响近期河床演变、水沙冲淤平衡和河道主流稳定[4-6]等。如从白银市河道采砂规划图(2016—2020 年)中可以看出,黄河干流靖远县糜滩乡前进村段至三台乡中二村段规划采砂场7 处,采砂密度较大,影响黄河干流河床的演变。

3.1.5 群众保护黄河意识还不强 黄河流域河湖长及重要河段防汛责任人均进行了公示并设有公示牌,河长办也设立了河湖监管举报渠道,但群众保护河湖意识还不强,对侵占河道、乱堆乱放、非法采砂等现象不能及时举报;部分群众随意侵占河滩地、破坏堤防工程及防护网等现象时有发生。

3.2 防洪减灾的建议

黄河防汛事关民生大事,要在强化“建重于防、防重于抢、抢重于救”的理念基础上,充分结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项目实施的机遇,进一步补齐补强工程与非工程措施项目的建设,全面完善黄河流域防洪体系,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生态河。

3.2.1 加大防洪工程建设力度,提高防洪能力 结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积极开展黄河干流白银段防洪治理二期工程,对设防标准低未治理的、达不到稳定河宽且有重点保护对象的河段合理修建堤防护岸。

3.2.2 全面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增强责任意识结合“河长制”管理,进一步靠实各级河长责任,推动河长制从“有名有实”向“有力有为”转变。严格规范涉河建设项目的审批许可制度,加强水行政执法力度,有效遏制水事违法犯罪行为;加强基层河长日常巡查及洪水期对重点险工险段的巡堤查险,提高巡查频率,充分发挥河长作用,确保防汛工作安全高效。

3.2.3 全力开展智慧水利建设,实现信息化监测随着大数据平台、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智慧水利大平台也逐渐发挥着重大作用。建议增加黄河白银段视频监测站点布设密度,实现全河段可视化监控;全面实行黄河流域河长制信息化监管和环境监测网络化监管,提升黄河流域监管水平。同时,在河道信息化监测管理平台中增设黄河河床变化和河道采砂信息化监测,通过实施监测手段进一步优化调整河道采砂规划,确保行洪安全。

3.2.4 深入研究泥沙冲淤情况,规范河道疏浚开采黄河干流随年径流量和洪水过程的年际变化,输沙过程也随之出现不同变化。现阶段黄河白银段缺乏长系列河床变化和控制性断面监测成果,对河床淤积范围还缺少全面认识。由于白银段是黄河出甘肃的最后一站,是阻止黄河北沙南延的重要“防线”。加强黄河白银段水土流失治理和黄河上游干支流泥沙的汇入、冲淤研究,依据水沙变化规律和冲淤规律合理疏浚河道和规范采砂,确保河床演变稳定、黄河水流通畅。

3.2.5 加强汛期巡堤查险力度,夯实网格化防汛抢险 整合各类信息员队伍资源,建立以基层安全监管员、灾情信息员、应急联络员为主体的“三员”队伍,加强排摸白银市黄河险工险段和重要隐患点,制定科学合理的应对措施和切实可行的防范方案,带动基层群众全面参与防汛抢险,提高防汛抢险的能力和救灾时效性。

猜你喜欢

白银市采砂白银
才艺之窗
采砂对沅水典型采砂河道影响初步分析
甘肃省白银市第十一中学师生优秀书画作品选登
2019年白银市大气降水的化学特征分析
论江河流域非法采砂行为违法判断根据
鸡东县河道整治及采砂治理
对直管河道采砂管理的认识与思考
宇宙中发现黄金白银“制造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