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惜宴雄风中山之韵

2022-06-18张晓鹏

收藏家 2022年3期
关键词:狩猎中山器物

张晓鹏

青铜豆出现自商朝晚期,在春秋晚期至战国中期达到鼎盛,作为重要礼器,与鼎、壶组合随葬于大中型墓葬之中,一直延续至两汉时期才最终消失。战国时期中山国的狩猎宴乐图铜盖豆便是一件具有典型代表性的青铜豆。

一、狩猎宴乐图铜盖豆概述

狩猎宴乐图铜盖豆(图1),1981年出土于河北省平山县三汲乡穆家庄村的战国初期中山鲜虞贵族墓M8101中。

器物通高19.6、深腹盘口径17、底座径10.4厘米。器盖与器身为子母口,盖顶有一圆捉手,器腹两侧上部各有一个相互对称的环形竖耳,豆盘为深腹,豆柄较短实心,圈足底座呈喇叭形。全器纹饰均为凸铸,除两环饰花叶带纹外,在捉手顶部、器盖、器腹与柄座上饰有狩猎、宴乐、采桑等七组图纹,共计90个人物、63只野兽、26只鸟及6条鱼,纹饰构图繁密、风格写实、画面充满活力与生机。

从展开图(图2)中可见,自上至下共分为四层,第一层为盖顶部的一人狩猎图,第二层为盖部的宴乐猎雁图,第三层为腹部的集体狩猎图,第四层为底部的采桑畜牧图。

第一层一人狩猎图(图3)。豆盖的捉手上铸有一组较为简单的狩猎图,共有一名猎人、七只野兽。

第二层宴乐猎雁图(图3)。在豆的器盖上相间隔地排列着两组狩猎图和宴乐图,其内容相同。宴乐是在一座呈开放式的两层楼台上进行的,楼台上层中间位置放有几案,周围站有6人,他们有的持豆、有的执觚、有的腰中配短剑,展现出一幅“把酒言欢”的景象。楼台下层排列着编钟4个、编磬4个,多名乐伎围绕在跪坐在两旁,或敲钟、或击磬、或吹笛、或翩然起舞。楼台外则为中山人的猎雁场景,两名射手正在以增矢射雁群,另有人正等待雁落而捕,还有4人持标枪作欲投射状。

第三层集体狩猎图(图4)。铜豆的腹部纹饰有两幅图案相同的人兽相搏的狩猎图案。每组图案中各有猎人14人,他们多赤裸半身,手中持有不同种类的武器,追赶四处奔逃的猎物。画面中央立有一装扮成牛首人身者,他手持武器,好似这场狩猎活动的指挥官,另有两个猎人头戴鸟形饰,身穿羽衣伪装成动物,射杀奔跑中的猎物。

第四层采桑畜牧图(图5)。豆柄座底部所饰的是两幅内容相仿的采桑与畜牧图,同样相间隔排列。采桑图的上方,有一头梳长辫的女性正躬身伸臂用力采桑,下方左侧一女性左手提桶,右手牵着一女孩向一旁走去,另有三名女性采桑劳作。畜牧图中共有一人和四个家畜,男子手握兽角准备用短刀刺杀野兽。

二、狩猎宴乐图铜盖豆艺术特征解析

1.具体写实的纹饰题材

与殷商以“狞厉威吓”的饕餮纹、龙纹所区别,战国时期的贵族们更加注重对现实生活和人间趣味的描绘。因此,器物纹饰主题不再是以象征的手法描绘神秘狞厉的神兽和天界,而转为以写实的手法描绘接近生活风貌的人间生活,并且情节性日益加强,成为后期汉代画像砖的滥觞。在器物盖部第二层(图2)纹饰正中央,其描绘的正是贵族们日常的宴饮生活,两个贵族在阁楼二层推杯换盏、相互寒暄,而旁边则有四名仆从或者烹饪,或者载舞,或者警戒,具有一定的叙事情节,犹如一副生活写实画;在器物底部第四层纹饰中,则描绘了中山国平民女子采桑并抚养子女,男子屠宰牲畜的场面,也是对现实生活的直接描绘。

2.错落有致的构图方式

春秋战国之际的新兴贵族是社会变革的主导者,对政治军事、世俗生活都保持着高度的热情和肯定,同时也充满对权力和享乐生活的延续和保存。因此,战国初期器物的装饰构图追求一种“琳琅满目”,贵族们希望器物上能够将宴饮、采桑、征战、射猎等各种生活场景无一遗漏的记录下来。在器物构图上,采用平视的构图方法,描写不同情景组合,大多以侧影的方式平铺在器物表面,最大限度的将空间“占满”。从器物盖顶部、盖部、腹部和底部,将图案分为四个相互独立的画面。构图采用典型的平视构图,每一个画面中人、动物、植物都展示一个侧影,犹如剪纸一般;每个画面由不同场景组合而成,每个画面元素都错落有致的排列组合,共同构造其一个生动的场景,多个场景又组合成具有叙事功能的画面,给人一种生机盎然、动感十足的画面感。

3.动感流畅的纹饰风格

战国初期的青铜器物的纹饰描绘的场景,大多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再现,且具有一定的叙事功能。例如,刺激、紧张的狩猎场景,轻松、欢愉的宴乐场景,恬静、有序的采桑场景。因此,为了表现这些场景,常以动感流畅的线条描绘出人物的动作,给人一种充满活力和旺盛生命力的图景。器物腹部的集体狩猎描绘中,这种动感流畅的纹饰风格被淋漓尽致地展现,画面中各类动物四处逃窜,呈现逃跑的姿态,而头戴鸟形饰物的猎人要么追逐猎物,要么与野兽搏斗厮杀。站在画面正中央的牛首人身者,则挥舞手臂,像是正在指挥这场盛大的狩猎活动。画面中,猎人和动物无不奔跑、追逐、格斗,形象古朴但充满力量,流动的线条让画面充满神秘、灵动、浪漫的氛围,是对中山国狩猎活动的全景纪实。

三、狩猎宴乐图铜盖豆文化价值解析

1.游牧民族特征明显

狩猎宴乐图铜盖豆地纹饰清晰地展现了鲜虞族的游牧民族特征。一是尚武之风犹盛。中山尚武尚勇的民风源于其北方少数民族所特有的民族特性,也是其在大国生存下来的精神支撑。在盖豆的四层画面中均能体现尚武之风,第一层纹饰中一人面对七只野兽毫不畏惧,第二层纹饰中射雁占据一定篇幅,第三层纹饰中更是大型狩猎场面,第四层纹饰中也有男子屠宰牲畜的场面。二是冠饰仍保留鲜虞族特殊。在狩猎画面中,几个猎人头戴鸟形武士冠,是少数民族冠带中一种“鶡冠”,就是在冠饰上插羽毛,显示猎人的勇猛气概。而在奏乐画面中(图3),几个正在奏乐女性的发髻则是一种前低后高的双髻,以带系结,脑后有飘带,与中原女子发式有明显不同,应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形象。

2.注重与中原文化融合

中山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受到周边中原文化的影响,在盖豆纹饰中也充分展现出这种融合性。一是建筑风格受中原文化影响。盖豆盖部的宴饮场景中(图3),两层阁楼是斜坡顶,采取立柱、斗拱的支撑技术,屋顶上有瓦片和瓦脊饰,仿自中原的建筑样式;二是宴乐中展现的礼文化。所谓“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可见礼是从饮食开始的。盖豆宴饮图中(图3),两位贵族端坐饮酒,其摆设有一斯禁,斯禁之上摆有两壶玄酒,堂下有横梁上悬编罄四件,编钟四件,吹笛、敲钟、伴舞等共计九人。从宴乐的场面看,此时中山国贵族已逐渐接受中原宴乐之礼文化;三是服饰风格体现融合性。从盖豆中山女性服饰上可见,虽然保留着方格纹长袍、牛角髻、羽毛冠等极具民族特点的服饰,但其他如深衣、单髻、帻、玉组佩等服饰则明显与中原传统服饰相类,是本民族传统与华夏习俗相融合的产物。

3.畜牧狩猎为主的经济生产方式

在春秋战国之交,中山国仍然以畜牧狩猎为主,直至战国中后期才逐渐发展为农耕经济为主。由于盖豆属于战国早期,此时中山国仍以畜牧狩猎为主的经济生产方式。纹饰上主要从两方面体现:一是狩猎仍是主要的经濟生产方式。在盖豆腹部(图4),用盖豆最大的篇幅展现了中山国人狩猎的场面,狩猎过程中禽兽四处逃窜,猎人则分工明确、勇猛刚毅,也寓意着能够满载而归,足可见狩猎仍是重要最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二是畜牧已经成为重要生产方式之一。在宴乐猎雁图画面最下层(图3),有一个人在喂食一排迎面走来的鸭子,可见鸭子已经成为中山国人的蓄养家禽之一,而远处游过的鱼,也可能是中山养殖所得。在底部农桑图画面中(图5),一男子手持短刀向一头跪卧的动物,而在不远处两只动物则在嬉戏,这与狩猎图中动物四处逃窜产生的强烈对比,可见这名男子是在宰杀蓄养的牲畜。

(责任编辑:李红娟)

猜你喜欢

狩猎中山器物
风险社会的再概念化及其治理
中华传统器物制作文明的现代创造转换与现代美育
礼乐之道中的传统器物设计规范
身如器物
珠江纵队在中山成立
漫话国宝·陕西历史博物馆
中山君有感于礼
历史上的“中山人”
狩猎还是偷猎
恐龙是怎么狩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