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上的“红衣大炮”有多猛

2022-06-18臧磊

新传奇 2022年22期
关键词:火器努尔哈赤红衣

臧磊

激战正酣之际,宁远城上突现红衣大炮,“每炮所中,糜烂可数里”,努尔哈赤败退而走。翌日再战,大炮再显神威,努尔哈赤被迫撤围而去。守城军民认为:“似兹火器,真所谓不饷之兵、不秣之马,无敌于天下之神物也!”

近日,山东日照市莒县发现两门红衣大炮的新闻在网上发酵,成为热门话题。但很快,它就被专家鉴定为现代制造品。

红衣大炮,在这个年代久远的名词背后,其实有很多传奇故事。

“红夷”改“红衣”是因避讳吗

红衣大炮是17世纪初期经荷兰人(一说葡萄牙人)之手传入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火炮。

那么,这种大炮为何会取名“红衣”呢?是因为荷兰人(或葡萄牙人)毛发为红色,明人称他们为红毛夷,经他们手传入中国的大炮也就被称为“红夷大炮”,后来才写成“红衣大炮”。

一种流行的说法认为,“清代入主中原,讳夷字,官书多改为衣”。但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硕士生导师陈悦认为,这种说法很难成立。据他所知,在出土的清代大炮中,炮身上的铭文也有“夷”字,如50年前在上海出土的两门残炮,炮身铭文上就有“平夷”“靖夷”等字样。据前人研究,在清代的官私文书中,对“夷”字也从不避讳。

陈悦认为,应该是清人使用汉字并不严谨,音同就不为错,大概也是因为书写方便,才有了“红衣大炮”这个名字的产生,而并不是因为避讳。

宁远攻防战中立下大功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明人第一次见识到了红衣大炮的威力。有人记载了当时的场景:忽有荷兰船只驶近福建沿海,明军水师“未晓其技能,辄以平日所持火器遥击之”,却未能击中,反被荷兰船只还炮击中,“第见清烟一缕,此即应手糜烂”,于是“海上惊怖”。《明史》中记载红衣大炮的威力:“长二丈余,重者至三千斤,能洞裂石城,震数十里。”

见识到这种大炮的厉害后,面对关外后金政权的威胁,明廷派人专程赴澳门购买这种大炮,前后共购得大炮30门,除18门留在京师,1门试放时炸裂,其余11门都运抵山海关,继而又运至宁远。

宁远城的建筑基本是正方形,四个城角各有一方台,三面伸出城外,一面与城郭连接。大炮便是架在这个台上的,可三面射击。天启六年(1626年)正月,努尔哈赤亲率精兵13万来攻宁远。宁远守将为名将袁崇焕,手下兵将不足两万。

努尔哈赤还是用老办法来攻城,只见万箭齐发之下,敢死队攀爬云梯。袁崇焕一方则抛巨石、泼滚油,拼死抵抗。激战正酣之际,宁远城上突现红衣大炮,“每炮所中,糜烂可数里”,努尔哈赤一方兵丁死伤无数,只得败退而走。翌日再战,大炮再显神威,努尔哈赤无计可施,被迫撤围而去。守城军民认为:“似兹火器,真所谓不饷之兵、不秣之马,无敌于天下之神物也!”

清史学者潘向明在一篇关于“红衣大炮”的研究文章中写道:“努尔哈赤自二十几岁统兵作战,攻无不克,所向皆捷,却在红衣大炮上遭此挫败,精神受创甚重,以至毒疽发背,于同年秋不治而亡。”

自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萨尔浒之战以来,明廷得力于红衣大炮,终获一大捷,于是敕封其中一门大炮为“安边靖虏镇国大将军”。宁远之战的第二年,皇太极再次发兵来攻,结果又被红衣大炮打败。

没有科技支撑,只能退出历史舞台

接二连三的失败,让后金政权见识到了火炮的威力,也决心仿制这种大炮。经过几年的研究,到崇祯四年(1631年)正月,后金利用一批归顺的汉族工匠,成功铸造了第一门火炮。

从此,战场上的优劣形势发生了逆转,大型火炮成了后金(1636年改国号为清)军攻坚的利器。比如让明廷元气大伤的松锦之战。这场战役的结局是:明军前敌统帅洪承畴等被清军围于松山城内,拼死抵御。清军则以红衣大炮猛烈攻城,日夜轰击不息,守军终告不支,洪承畴力竭被俘。明廷在辽西的最大一支精锐军队,也是明廷在关外最后一支精锐军队,丧失殆尽。

关于这场战役,史书多次提到红衣大炮,如“以红衣炮攻锦州”“列红衣炮,初八日始发炮,至初九日午时,城崩二十余丈”。松山一战,皇太极还曾严令调运炮弹万颗、炸药万斤,到阵前备用。

清军入关后,在真定、潞安、太原、扬州、淮安、大同、南昌等战役中,都使用了红衣大炮。在平定三藩之乱、雅克萨之役、平定噶尔丹叛乱中,红衣大炮也都立下不少功勋。

當时,因为火炮数量不够用,清廷还任命钦天监的南怀仁在京师督造火炮,随时运往前线。有学者统计,康熙朝造红衣大炮900多门。南怀仁因火炮造得好,还被授以工部侍郎之衔,在内廷召见时被恩准不必行跪拜礼。

可以说,在19世纪中叶以前,红衣大炮是最具威力的重型火器,是战场上克敌制胜的不二利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清廷还在使用红衣大炮,第二次鸦片战争时也还在用。但自它传入中国之后,200多年间,明清两代都没有拿得出手的科研能力去改良它,反而使它的质量不断下滑。这是因为明清时期的冶铁技术实在不行,导致大炮的铸造质量越来越差。

从留存下来的史料中,我们还可以发现一个现象,就是火炮越造越大,有的自重高达4000斤、6000斤。这是因为清人试图增进射程、增加火炮威力。当时人们认为,只有把火炮无限地造大,它的射程才会更远,所以才会出现千斤大炮、万斤大炮。

相比之下,欧美等国的火器制造日益精进,最终清廷在坚船利炮的轰击下被打得一败涂地,红衣大炮最终被更为先进的火器所取代,从而退出历史舞台。

(春之梦荐自《扬子晚报》)F47C7640-B647-43BB-90F9-BEC7C3782E7A

猜你喜欢

火器努尔哈赤红衣
《红衣少女》中的人文关怀
成也火器,败也火器
别样风情 HIFIMAN R2R2000TM播放器
穿红衣的火烈鸟
努尔哈赤喜食生肉
高空灭火器
简述元明清三个时期的几种火器
红衣仙女
赏赐仇人
努尔哈赤的“刨树根”战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