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少年公民素养:培养时代新人的现实逻辑

2022-06-18崔欣伟

教育家 2022年20期
关键词:公民青少年意识

崔欣伟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持续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不断提升公民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和造就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新时代具有不同于以往阶段的新特征和内涵,加快建设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要聚焦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又要培养一批又一批具有高品质综合素养的建设者和合格公民。因此,提升青少年公民素养,是聚力培养时代新人的内在需要和现实逻辑。

全面把握新时代对青少年公民素养的根本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肩负着培养现代化建设所需时代新人的历史重任。因而,落实青少年公民素养教育,是培育时代新人、实现党和国家宏伟目标的根本要求。

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社会发展的生力军,他们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在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中,养成公民意识,锻造公民能力,提升公民素养,成为适应并推动社会发展的现代公民。

从法律意义上,公民是指具有某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长期以来,公民教育一直侧重于公民意识和道德责任感的培养,目标都是培养国民的爱国意识和民族认同感,即培养国家公民。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的命运紧紧相连,“世界公民”的概念被越来越多地认同。世界公民身份不是一种法律地位,而是对于世界共同体和人类大家庭的归属感,世界公民应该有更宽阔的视野,有着对人与人之间以及世界各地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

目前,学界对公民素养的概念尚未达成共识,但越来越集中于公民的权责意识与践行能力。关于公民素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公民意识和公民能力。有的研究者认为公民意识包括参与意识、公共责任意识、法律意识、政治效能意识、权利意识等。与公民意识并行的是公民能力,即权责的践行能力,侧重于公共参与能力、科学素养及创新能力等。有的研究将公民素养分为三类:一是基础素养,如基本的读写算能力,遵守交通规则,不随地吐痰、不乱丢垃圾、尊老爱幼等,这是所有人应该具备的共同素養;二是核心素养,这是共同素养中的高层级素养,具备这些素养才能更好应对新时代的各种挑战;三是职业素养,即从事具体职业所必备的专门素养。三类素养相辅相成,共同建构出一个公民完整的素养体系,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谈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指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2021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指出,广大青年要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因此,“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是新的历史起点上党和国家赋予青少年的使命担当,是对时代新人的核心要求。具体到教育的实施,青少年最基本的公民素养,必须做到“六个有”——

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能够指引人生方向,是青少年人生道路上的力量源泉,为时代新人补足精神之“钙”。在当下,要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有爱国情怀。爱国情怀是时代新人的根和魂,具有根本引领作用,是否具备坚定的爱国情怀是衡量时代新人的首要标准。青少年必须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实现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的一体化。

有道德品格。道德素质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品德的统称,道德素质的核心问题,是个人与他人、社会、集体的关系。一个人对他人、对社会、对集体的关心程度和献身精神,体现着一个人道德素质的高低。

有法治意识。法治意识是人们对法律发自内心的认可、崇尚、遵从。培养青少年的法治素养与法治意识,既是依法治国的需要,也是促进青少年明确权利义务、做守法公民的需要。

有高超本领。高素质的劳动者,有技术、有本领,有创新精神和能力,才能真正引领中国的发展、技术的创新,使中国勇立世界潮头。

有责任担当。既要承担自己对于个人、家庭的责任,更要承担对社会、对国家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在全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框架下,青少年不仅要担当民族复兴大任,还要有“兼济天下”的胸怀,承担起为世界、为人类做贡献的责任。

推动新时代青少年公民素养教育刻不容缓

当今世界风云变幻,虽然和平与发展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题,但不同意识形态的博弈仍值得警醒,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以及俄乌冲突等局部热点事件此起彼伏。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实现中国新时代的战略目标,仍然受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如敌对国家对我们的打压与遏制,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所需的高素质人才不足,公民思想文化素质等软实力与现代化强国建设、与高品质生活需求不适应,等等。因此深入开展公民教育,持续提升青少年公民素养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提升青少年世界公民素养是应对全球化进程中人类生存面临的共同危机的迫切需要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西方国家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现代化过程中所出现的青少年道德危机、生态环境危机等问题,也开始在走向现代化道路的中国社会表现出来。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增强了人类的力量,市场经济使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长;另一方面,在科技理性和唯经济主义的意识形态下,一些人逐渐背离了人之为人应有的道德精神和人文价值。人类在创造现代化生活的同时,也制造了广泛的生存危机。最突出的危机表现在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核战争的威胁、经济全球化竞争中无度的资源消耗、科技理性的过度张扬以及人的道德精神的失落。在这种情况下,浮躁、急功近利以及极端的物质主义掩藏着人们内心深处的虚无与焦虑。055E6FB7-DD8D-4DAA-A91B-CA468A0A727A

进入新时代,中国在全球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广泛开展公民道德建设、环境治理,取得明显成效,青少年的世界公民意识、生态环保意识、时代使命意识明显增强。但同时也应看到,由于受不良思想文化侵蚀和网络有害信息影响,公民道德领域依然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在疫情防控中一些人包括青少年违反防控政策,造成疫情感染和扩散;在国际间竞争态势下,民粹主义、极端民族主义在一些人的言行中体现出来。这些都对世界和平与社会和谐发展极为不利,也会对青少年公民素养尤其是世界公民意识的培育产生消极影响。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也是世界的未来。新时代中国青少年应当既有家国情怀,也有人类关怀,与世界各国青少年携手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明天,展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青春担当。

提升青少年国家公民素养是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时代要求

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这些战略目标的达成不是简简单单、轻轻松松就能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与这些目标、使命和任务相适应的高素养的现代国家公民接续努力,去创造、去奋斗、去奉献。单就建设现代化强国而言,国家的现代化最根本的是人的现代化。做到人的现代化,为国家、为世界做出更大贡献,则意味着要培养既具有家国情怀、又具有世界眼光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现代公民。

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曾激励广大青年: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就是希望青年人以国家民族的命运为己任,而不要以个人的荣华富贵为人生的理想。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必须在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精神状态等方面同新时代要求相符合。正如国务院新闻办公室4月21日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所倡导的:新时代青年要为国家发展进步奋斗担当,以主人翁的姿態,刻苦学习本领、发挥聪明才智、大胆创新创造,始终保持拼搏向上、奋斗进取的精神,始终走在时代最前列,担负起国家发展进步的历史责任。这是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对时代新人的迫切要求,也是对新时代国家公民素养的要求。

加强青少年公民素养教育是推进思想道德建设和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进入新时代,人们对社会公德和美好生活有了更高期待。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公民道德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推动思想道德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但同时也应看到,社会上一些公民长期存在道德失范行为,一些领域道德缺失现象严重,一些涉及公共卫生安全、食品安全的行业出现职业道德滑坡,青少年群体出现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崇尚“丧文化”“佛系”“躺平”式消极生活,缺乏奋斗精神。这不仅与时代进程格格不入,也给青少年身心发展和社会道德进步带来消极影响。

国外处理青少年道德问题、公民素养问题的思路,可以为我们加强青少年公民素养教育提供有益参考。西方国家通过对道德危机的反思,认为应该把道德教育放在全部教育的首位,提出“让道德教育来解决道德问题”,不约而同地强调对青少年的公民素养教育,以培养学生对自己、对他人、对民族国家和自然界万物的责任意识。美国的学校德育,强调培养青少年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道德推理能力,在塑造国家精神的同时更注重发展他们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创造新生活的品质。德国教育家凯兴斯泰纳最早提出“公民教育”理论,认为国家的教育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造就公民。一个人是否是有用的公民,判断的标准是看他是否有助于他人、社会和国家。

道德规范的价值之所以被公众理解和认同,根本在于道德存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及其美好生活。公民素养的提升也是个体与社会和谐相处、促进自身全面发展、实现个体人生价值的内在必然。

开展青少年公民素养教育、推进时代新人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持续共同的努力。落实这一系统工程还要在总结和借鉴国内外经验教训基础上,开展智慧创造,探索更有效的内容、途径和方法。针对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与青少年生活相脱离的误区,青少年公民素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必须着力于重视学生的体验和生活实践。因为,“一个人是通过共同生活的过程来教育自己的,而不是被别人所教育的”。通过组织青少年参与更多社会生活实践,自然而然地让其体会到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各种责权关系,来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

责任编辑:李香玉055E6FB7-DD8D-4DAA-A91B-CA468A0A727A

猜你喜欢

公民青少年意识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我是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蔬果能让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中国公民分批撤离乌克兰
如何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
例谈概率统计备考的五个意识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初一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应从“理解”入手
消防意识
公民并积极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