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劳动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究

2022-06-16陈晓庆

民族文汇 2022年30期
关键词:一体化建设劳动教育

陈晓庆

摘 要: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中重要内容,劳动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有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融合育人主体、落实思想政治的实践需要、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载体、顺应新时代对人才发展的需求。针对劳动教育还存在理论有待加强、教育内容不够全面、教育过程流于形式、教育方式缺少时代性、评价方式单一、协同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从完善课程体系建设、主体和评价协同、资源共享等方面,促进劳动教育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共建共享。

关键词:劳动教育   大中小思政课   一体化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劳动教育。提出要把劳动教育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要求中,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2019 年8 月,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强调:“整体规划思政课课程目标。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引导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1]。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加快推进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提供了价值引领和实践遵循。

一、劳动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大意义

1、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

劳动教育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的关系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劳动教育的内容和教学目标是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内容的一个层面,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教学目标的范畴;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开展的实践活动,也是劳动教育实践环节的主要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引导和推动劳动教育的开展,而劳动教育能够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出发。通过具体的劳动生活和实践,培养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优秀的劳动品德、良好的劳动习惯、积极的劳动态度,以及一定的劳动技能;树立正确的三观,并加深对思想品德要求和社会责任等方面内容的认识和理解,进而丰富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融合学校、家庭、社会多元育人主体,形成育人合力

劳动教育通过营造浓郁家庭学校社会多元主体之间劳动教育氛围,充分调动各方力量,进而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隐性特征,而劳动教育作为显性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隐性功能的良好载体。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的长期性,要求教育主体的协同。学校、家庭、社会尊重劳动,重视劳动,形成共同的劳动教育观和价值导向,进而引导大中小学生通过循序渐进的劳动教育,塑造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价值观,有利于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3、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认识和把握人的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从而有针对性的而开展教育,从而使人的思想向社会发展所要求的的方向变化,并形成自己的

符合一定社会规则和要求的思想道德。劳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劳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许多交集。

在教育的实效性方面,劳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依赖劳动实践。劳动教育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影响和实效性方面,提供了实践锻炼机会。在教育目标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包含劳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有利于学生,明确劳动教育的地位,正确评价劳动教育的意义,端正劳动态度,进而促进学生劳动素质的提升。在正确的价值观的指导之下,学生更易于理解劳动的时代价值,形成正确的劳动观。通过一体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培养学生团结友爱、无私奉献、勤俭节约的良好劳动品德,积极向上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教育又会反向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从小学、中学、大学持之以恒的劳动实践教育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功能发挥着“润物细无声”的功效,最终达到日用而不自知的教育目标。

4、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载体

大中小学校是实施思政课教学的主体单位,在开展思政课教学方面都需要引入实践教学过程,在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必然要求实践教学走一体化建设道路。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实践教学一体化机制,成为有效发挥资源效能、增强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关键。

思政课教学不仅要善于在课堂上阐述理论,更要注重课堂之外的教学实践活动,始终坚持理论引导与具体相统一的原则。通过劳动教育,在实践锻炼中深化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在亲身的感同身受中增加對劳动和生活的热爱并内化为自身的思想认识;在劳动中获得对劳动等环节的感性认识,通过现场交流和切身体会学习并掌握到书本和课堂以外的知识技能,扩大认知,增加认可,增强了对自己的工作生活和未来的人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2]。劳动教育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拓展思政课教学实践环节的有效路径,能够促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劳动实践融会贯通,增强劳动责任感与归属感,激发劳动积极性,培育劳动情怀。

5、顺应新时代对人才发展的需求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其中强调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3]。劳动教育不仅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顺应新时代立德树人育人目标的要求。人的全面发展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构成,德智体美劳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劳动教育综合了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和影响。劳动推动个人价值的实现,同时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直接条件。实干兴邦,中国梦需要劳动实践的有力托举才能实现。

二、 劳动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1、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理论有待加强

目前我国现行劳动教育规划,从小学至中学阶段,劳动教学安排侧重于培养学生动手劳动能力,大学阶段则着重培养大学生的劳动技术,劳动技术教育固然是实现劳动观教育的有效途径,但它不应该作为唯一路径。尤其是当今新时代背景之下,劳动的内涵、形式、意义都发生了变化。多元文化的冲击、繁荣的市场经济、经济全球化的推进等都对传统劳动教育理念和模式提出了挑战。

新时代劳动观的内涵十分丰富,包含劳动主体观、劳动价值观、劳动教育观、劳动精神观、劳动创新观等,是一个有机整体。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不应局限于劳动观、劳动精神的教育,同时还应该培养学生劳动的自觉性、主动性,塑造勇于担当、敢于创新、团队合作、甘于奉献的品格,尤其是培育高度的责任感,为民族复兴、社会进步的理想信念。只有在正确的劳动观指引下,劳动才能发挥最大能效。反之,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的时效性才能得到彰显。

2、劳动教育的效果与现行课程评价体系相背离

在我国现行大中小学课程评价体系中,重视“智育”、轻视“德育”的现象仍然很明显。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难以量化,效果具有滞后性,导致作为其子内容之一的劳动教育存在边缘化趋势,或者流于形式。据调查,中小学段的课程考核,可量化的成绩仍然最为看重,也别大众所接受。即使开设了劳动理论课程、实践课程,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在对学生个人综合评定中所占比重很少,或者仅仅在作为考察参考目标。这就导致在师资投入、课程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投入不足。

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是教育活动自我调整与完善的重要保障,既能充分调动资源保障,又能保证教学实践过程的顺利进行,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育人机制。但各级学校在劳动教育评价方面往往出现偏差,难以实现教育实施效果的集中反馈与及时纠正,使劳动实践活动大而化之、流于形式。实践表现就是学生主体的参与程度与学段成反比关系,中考、高考压力之下劳动教育被弱化,没有有效的连续性、衔接性,效果不尽如人意。

3、家庭、学习、社会教育之间缺少协作性

劳动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拓展,劳动模式多种多样,社会中不同人群对待劳动的看法和态度大相径庭,加之互联网时代信息的高速交换,必然会渗透到学校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是系统工程,要发挥合力,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商共建共享。家庭作为最小的单位,个别家长的劳动观念存在误区,仅重视子女的学习成绩,甚至向子女灌 输“劳动等级论”“劳动分工论”,家庭教育的基础作业与良好劳动氛围营造有待进一步提升。学校层面受制与人员、资金等方面顾虑,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形式固化,难以调动学生参与度;学生直接参与社会层面的劳动实践机会少之又少,学校与社会层面没有良好的对接平台和沟通机制。社会层面一些不良的观念,如对体力劳动的轻视使学生在就业择业中更倾向于选择相对轻松的非体力工作,不愿投身至艰苦的工作环境之中。协作性的缺乏,造成学校、家庭、社会各自为战,甚至一定程度理念和效果相背离。

4、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机构缺乏沟通

实现衔接贯通是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关键环节。“在过去,由于物理空间的阻隔,同样是上思政课,大中小学教师‘各管一段’的现象普遍存在,大家基本是‘背靠背’,各自只管讲好自己这一段”[4]。因而学段间缺乏衔接贯通,难以达到一体化育人的效果。根据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 建设的要求,必须把各学段思政课育人过程看成一个整体,加强整体规划。同时,必须把思政课贯穿 从小学到大學的整个育人过程,任何学段都要把思政课作为必修课程,高度重视,加强建设,决不能忽视和削弱。

三、劳动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实践路径

1、围绕新时代劳动观,完善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

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技术手段支撑等方面,完善一体系化的劳动教育体系。在教育目标上,将劳动教育纳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教育目标之中。可以引领建立劳动观教育制度、确定劳动观教育内容及其有效实现形式和方法;在具体实施教学过程,教学单位会自觉按照道德教育目标组织相关教育教学活动,攻克盲目实施劳动观教育的难题;同时能够为成绩评定、教师工作量化等方面提供细致的评价标准。

从课程设置上把劳动教育纳入必修课,以保证劳动教育理论课时,让其真正回归到课堂。同时也要配备足够的教师资源、实践场地和研究经费等,以保证劳动教育的正常开展,从而提高劳动教育的质量和水平。要把劳动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进行全方位的融合贯通。如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元素,将内隐的教育要素外显出来,形成“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辅相成”的教学体系,从而实现劳动教育独特的育人价值。

从教学方法上,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拓展劳动教育的教学方法,如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让课程呈现方式多样化,充分利用各种及时通讯技术、视频技术等,以学生异闻乐见的方式接受劳动教育观的培养和塑造。

2、积极推进家庭、学校、社会劳动教育一体化。

搭建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合作平台,形成校内校外的协同育人机制。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5]当前提倡的大思政理念下,需要大力推进家庭、学校、社会劳动教育一体化,形成合力、协同育人。具体而言,学校在课程体系中设计一定的实践学分,搭建起家庭、学校和社会协同育人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合作平台。在学校,劳动学分设置不限于劳动课程,其他课程蕴含的劳动教育都可以纳入学分范畴。打破学科壁垒,如中小学阶段包含团队协作、创新精神的教学活动都可以纳入劳动学分;大学阶段社会实践、专业实践、第二课堂等校内外劳动项目。在社会层面,倡导的志愿服务、扶贫活动、公益劳动等服务性劳动实践来完成具体项目,上传到网络平台,获得学分。

3、建立一体化的劳动教育课程评价体系

优化教育评价标准,建立健全科学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要根据学生课堂实际表现情况、知识掌握运用情况、课后实践参与情况,制定详细的教育评价及考核标准。同时,要建立健全劳动教育考核奖惩制度,注重对教师科研能力、育人能力及实践能力的考核与评价,进而充分发挥评价体系的实时监督与保障激励作用,并适时公布教育评价结果,通过量化数据及时总结发现劳动教育问题与规律,以便调整与完善相关工作。

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建立劳动教育成绩数据库。学生、教师从不同角度及时更新数据,让教学动态有迹可循、并且可以量化。如建立学生劳动教育成长档案,且该档案打破学段限制,大中小阶段贯通有效使用。还可以避免在各阶段衔接机制的不畅。

4、统筹劳动实践教育资源共建机制

当前大中小学都开设了各种形式的劳动实践教育教学活动,劳动实践基地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如素质拓展训练基地,依托各种展馆,以及所在地社区参与志愿活动,各个场地设备的权术或者管理单位,往往是课程或者单位进行运行,一课一结,一课一策,一课一地,缺乏常态化、协同性运行的机制[7]。常常出现各个学段的教学单位、各门思政课程在使用某个实践教学场地设施设备时发生时间上的冲突,影响教学计划的正常实施,课前筹划缺少统筹,造成运行过程重复,效率下降。因此,在劳动实践教学对场地资源需求不断增大的情况下,可由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对当地可能利用的实践教学的场地设施资源进行普查的基础上建立资源数据库,与纳入数据库的场地设施权属单位及管理单位建立联系,确立合作关系。同时通过教学单位报送场地资源需求信息,建立当地域内大中小学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场地设施资源需求情况信息数据库。通过数据信息处理平台,对资源存量和需求数据进行分析,将资源在课程之间进行统筹配置。建立资源统筹共享机制,有利于实现场地设施资源得到充分有效利用。

5、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沟通协机制

学校是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具体实施者和责任主体,推进课程一体化建设,必须加强教学机构之间的沟通和协作。由于课程名称、目标、功能、组织单位不同,导致各学段劳动教育之间沟通非常少,甚至有重复、脱节现象。如辽宁地区组建大中小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联盟的,由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辽宁大学、辽宁师范大学、沈阳师范大学、渤海大学等高校牵头整合区域中小学资源,以沈阳、大连、鞍山、丹东、锦州作为试点地区,推动思政课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劳动教育为切入点,让优质的教育资源下沉到中小学教育体系,通过手拉手、对话等方式,打破学段壁垒,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有针对性的展开教师队伍的交流活动。教师的协同主要体现在加强交流互动方面,要树立系统思维,打破学段间的隔膜。《意见》指出,要“建立 纵向跨学段、横向跨学科的交流研修机制,深入开展相邻学段思政课教师教学交流研讨”[8]。这里所讲的跨学段和相邻学段的交流,无疑都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模式。可以挺过观摩、交流研讨,分享教学体系,互相学习借鉴。

党中央围绕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积极推进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劳动教育兼具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教育特点,是推動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的有力抓手。劳动教育融入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有利于推动建立各学段层层递进、横向课程密切协同的育人体系,进而实现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3][8]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

[2]吴艳玲.学校思政课一体化实践教学机制的构建[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12):163-164.

[4]高国希.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9,(5).25-27;

[5]孙洪波.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一体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1):19-20.

[6]陈大文,姜彦杨.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评价一体化路径初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12):96-97.

[7]王治东.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三个维度[J].中国高等教,2020,(1):10-12.

2021阜新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课题“知行合一视域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创新与实践研究”(2021Fsllx132)阶段性成果;2022葫芦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及实践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一体化建设劳动教育
统筹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的实践与思考
高职院校专业群与实训基地一体化建设探索
邓颖超的妇女劳动教育思想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贸易》一体化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过渡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中国城乡发展中资源与环境问题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