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时空、小专题”的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学探究

2022-06-16陆勇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二轮复习

陆勇

[摘   要]在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学中,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标志性事件的分析,形成“大时空”的课堂视角。将标志性历史事件作为“坐标”,有助于学生梳理考点和知识点;通过分析比较不同的历史事件,有助于学生完成对专题复习的深化;通过围绕知识主线构建小专题,建构考点和知识点的内在逻辑,有助于学生深化理解知识。文章以“早期儒学的发展”专题复习为例,通过分析对早期儒学发展有深远影响的三个事件,并与高考题相结合,呈现“大时空、小专题”的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

[关键词]大时空;小专题;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早期儒学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2)07-0051-04

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化,高考历史越来越注重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其中一个重要表现为考查的历史跨度越来越大,中西比较、古今比较的内容占比不断提高。因此,高考历史复习教学既要讲好“大历史”,又要讲好“深历史”,“大时空、小专题”的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学就是基于这样的考情和需求设计的。

一、“大时空、小专题”的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的设计思路

高考一轮复习讲究“全”,即要对知識点进行全面复习,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高考二轮复习则讲究“点”,即要对考点进行专门的突破。“点”的突破关键在聚焦,既要深挖历史,又要避免被“点”所局限,这就要求将“点”建立在“大时空”之上,培养宏观的历史视野。

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假如视野局限于“特定时空”就容易忽略对大时空观的培养,难以“长时间、远距离、宽视界”地探讨历史,这要求学生打通知识点之间的壁垒,将各知识点联系起来。

笔者在进行“早期儒学的发展”专题复习时,选取对早期儒学发展有深远影响的三个事件,即稷下学宫建立、《吕氏春秋》编纂完成以及董仲舒对策,分析早期儒学发展的三个阶段——争鸣、共通、融合,构建“大时空”的知识框架,以儒家善于吸收融合各学派观点的特点为教学主线,加深对相应考点的分析。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提出贯穿本课的问题,深化专题教学

材料一 中国哲学尽管曾在几个世纪里受到佛教的冲击,但重新巩固了自身的优势地位,并一直保持到20世纪早期。……为何这些早期中国哲学尤其是儒家思想能保持对中国的持久影响力?

——[美]阿尔伯特·克雷格《哈佛极简中国史》

问题:是什么使得儒学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设计意图:由材料一中的“曾在几个世纪里”“一直保持到20世纪早期”,确定本课“大时空”的分析视角,并由材料一中的“早期中国哲学尤其是儒家思想”聚焦儒学发展的小专题。通过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并以该问题的答案构建教学主线。

(二)争鸣——梳理复习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的主要观点

公元前356年前后,稷下学宫在齐国国都临淄附近建立并迅速成为百家争鸣的中心,各学派代表人物陆续聚集到此进行学术研讨。曾到稷下学宫参与学术研讨活动的儒家代表人物有孟子、荀子。

材料二 慎到:“贤不足以服不肖,而势位足以屈贤”,“为人君者不多听,据法倚势以观得失”。

宋钘、尹文:“(君主)不夺能,能不与(干预)下成。”

孟子:“以德行仁。”

——摘编自张秉楠《稷下学宫与百家争鸣》

问题:请推测材料二中的慎到、宋钘和尹文、孟子分别支持哪个学派的治国主张,并概括其主要观点。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春秋战国时期三个学派的治国主张:儒家,推崇“德治”,强调道德教化;法家,推崇“法治”,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要顺应时势和民心。随后引导学生运用以上知识完成下题:

(2014·上海高考·12)“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此段文字出自(    )

A.《孟子》              B.《庄子》

C.《韩非子》          D.《道德经》

设计意图:通过稷下学宫的史实引出百家争鸣的知识点,同时梳理复习各学派的主要观点。这样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三)共通——分析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

材料三   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辟犹水火,……《易》曰:“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

——《汉书·艺文志》

教师引导学生依据材料三思考各学派观点的共通之处,并完成下题:

(2015·海南高考·1)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也相互影响。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通之处是(    )

A.重农抑商              B.强调制度与秩序

C.厚古薄今              D.重视道德与人伦

进一步提出问题:先秦诸子观点为何会有诸多共通之处?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因为处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都是在礼崩乐坏、混乱动荡、革新变旧的社会背景下提出改革方案的,所以实现社会平稳发展成为当时的共同诉求。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先秦诸子观点的共通之处,培养学生通过比较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同时加深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阶段特征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核心素养。

(四)融合——“大时空”观下分析儒家善于吸收融合各派观点的特点

公元前239年,秦国丞相吕不韦召集门客熔诸子百家学说于一炉完成《吕氏春秋》的编纂。

材料四    吕不韦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史记·吕不韦列传》

材料五   今异家者各推所长,穷知究虑,以明其指,虽有蔽短,合其要归,亦《六经》之支与流裔。……若能修六艺之术,而观此九家之言,舍短取长,则可以通万方之略矣。

——《汉书·艺文志》

问题:结合材料四、五,分析说明当时思想界出现的新趋势及其原因。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材料对当时思想界出现的新趋势进行分析,最终发现:经过争鸣,各学派认识到自己思想的不足,开始相互借鉴,出现了“百家合流”的趋势。

设计意图:以《吕氏春秋》的史实,引导学生分析并说明“百家合流”趋势出现的原因。有“共通”才能“融合”,这里以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完成教学环节的过渡。

1.融合的表现

(1)荀子的“礼法兼用”

材料六  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处于治,合于善也。

——《荀子·性恶》

材料七   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天下并争于战国,儒术既绌焉……于威、宣之际,孟子、荀卿之列,咸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以学显于当世。

——《史记·儒林列传》

问题:结合材料六、七,分析孟子、荀卿是如何“咸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的,并简述其影响。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儒家吸收法家思想后,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然后完成下题:

(2015·四川高考·1)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下列选项最能反映这一倾向的是(    )

A.克己复礼              B.礼法兼用

C.民贵君轻              D.选贤举能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荀子“礼法兼用”的主张,让学生理解儒家在战国末期出现了吸收其他学派积极合理成分的趋势,并通过高考题的解读,培养学生依据史实分析解决高考题的能力。

(2)董仲舒的“杂糅诸家”

公元前134年,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入朝对策,深得汉武帝的赞赏。

材料八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

——《汉书·董仲舒传》

问题:依据材料八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道”“教化”“法度”见诸董仲舒的著述,说明董仲舒通過“杂糅诸家”形成新的儒学体系。

设计意图:战国末期儒家荀子提出了“礼法兼用”,汉初又出现了董仲舒的“杂糅诸家”,由此形成了“大时空”的分析背景。学生通过联系比较,能对儒家善于吸收融合各学派观点的特点有更深的认识。

2.融合的方式

(1)选择:融合的要素反映现实的需要

问题:董仲舒的新儒学观点为何能够得到汉武帝的赞赏?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汉武帝在执政时期面临地方权重、宰相权重、阶级矛盾尖锐等问题,在采取多种措施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需要有相应的思想作为保障,而新儒学正好能够满足这样的需求。

设计意图:通过表1,对汉武帝时期的社会问题进行梳理,将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内容与先秦诸子思想内容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对儒家善于吸收融合各学派观点的特点有直观的认识,加深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的理解。

(2)改造:将各种元素依据现实需要进行改造

问题:结合表2分析,从先秦到汉初,儒学的观点有何变化。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从先秦到汉初,儒学观点的变化反映了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发展趋势,然后让学生完成下题:

(2014·江苏高考·1)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    )

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

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

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

(3)坚守:吐故纳新而不失本色

问题:儒家吸收融合各学派观点的同时,有什么主张是不变的?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新儒学并未继承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背离了先秦儒学的民本思想,但“德”和“仁”的主张被继承了下来。

设计意图:突出儒学发展过程中的变与不变,通过分析为何而变,为何不变,提升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融合的延续

问题:结合图1分析,儒学是如何走出发展过程中的几个低谷的。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战国后期儒家吸收了其他学派的合理成分,汉初董仲舒“杂糅诸家”,宋代儒学吸收佛道思想逐步形成理学……正是因为儒学积极吸收融合其他思想中的有益成分,使得儒学一次次走出低谷。

教师指导学生利用上面总结的知识完成下题:

(2015·江苏高考·21)(节选)材料二 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据上述材料,说明中华文明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基本特质。

教师指导学生回答开篇的问题“是什么使得儒学能够‘立于不败之地’?”并完成本课总结:中国文化中的包容精神是最高层次价值的体现,超越了非此即彼、存此亡彼的这类价值。顺应时代潮流的“融合”是中国哲学尤其是儒家思想保持活力的重要原因,是一种独特的中国智慧。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大历史”层面分析总结儒家思想能够对中国文化保持持续影响力的重要原因是其能够兼收并蓄,融合各学派的观点。

三、教学设计反思

通過以上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大时空、小专题”的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通过标志性历史事件定位“大时空”。中国历史时间跨度较大,因此不易进行时空定位,若将标志性历史事件作为“坐标”,不仅便于梳理知识点,而且通过不同事件之间的联系比较,有利于提高专题复习效率。

第二,以知识主线构建“小专题”。“大时空”的分析必须突出历史发展的延续性,因此,将历史发展的主要趋势与高考命题方向结合起来构建教学主线,有利于学生抓住专题复习的重点。

第三,把史实与考题紧密结合起来。高考复习,不仅要把史实讲清楚,还要依托史实把考点讲清楚。有丰满的史实,高考题的讲解才能生动。

总之,“大时空、小专题”的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学既要讲好“大历史”,又要讲好“深历史”;既要有深度,又要有广度。

[   参   考   文   献   ]

[1]  范蕴涵,梁影.风物长宜放眼量:大时空观的培养[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0(21):48-51.

[2]  克雷格.哈佛极简中国史[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

(责任编辑    袁    妮)

猜你喜欢

二轮复习
高三二轮复习中促进知识整合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高三二轮复习中促进知识整合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高三二轮复习中促进知识整合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高三二轮复习中促进知识整合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高三政治二轮复习策略探析
高效复习,微课充当好帮手
多元比较有效开展二轮生物复习探究
概念图教学在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中的应用
高三生物课程第二轮复习的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思维导图在高中政治二轮复习中的运用意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