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思任游记的文体特征研究

2022-06-15章志炜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文体特征修辞陌生化

章志炜

关键词:文体特征 修辞 节奏感 陌生化

晚明,政治腐败、党争激烈,文化繁荣、思想解放,商品经济空前发达,这一系列因素都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晚明文人追求个性解放,崇尚自然率性的生活,尤喜游山玩水。因此,出现了一大批游记作家。他们远离官场,耽于自然山水,放浪形骸,留下了诸多具有很高文学价值的游记作品。王思任也是这一时期著名的游记大家,他仕途不顺,一生三仕三黜,但并未为此郁塞烦恼,反倒乐观豁达,以戏谑的态度、沉湎山水的方式聊以自遣。为官和居家时,王思任多停留在京城、浙江、山东、山西等地,创作了大量流传于后世的游记。

宋倪思曾说:“文章以体制为先。”a 其充分肯定了体制之于文章的重要性。王思任笔锋犀利、谐谑放纵、推陳出新,不拘于一定的文章范式,其游记在文体方面有着独特的风格特征,可以概括为丰富多样的修辞、富有节奏感的语言、陌生化的表达方式,等等,这些文体特征共同构成了其游记不落窠臼、极具个性化的审美风格。

一、丰富多样的修辞

在游记中,王思任总能抓住景物的核心特征,继而凝词炼句,以拟人、比喻、夸张等多样的修辞手法将景物之状传神地呈现出来,天马行空、不落俗套,力求笔下的景物形神兼备。

(一)拟人

王思任在游记创作中,常常将景物拟人化,将人的情感、思维赋予景物。这种手法增加了其游记的诙谐性,也使景与人之间可以自由交往,拉近了二者的距离。如《华盖》:

海雨在四五月间,如妇人之怒,易构而难解;又如少年无行子,盟在耳门,须臾翻覆……乳柑若火齐时,稻蟹膏流琥珀,吾当来住梦草堂,拄九节短筇,日日踏华盖门顶,歌呼笑骂,醉则遗溲而去,吾之愤愤于兹山者,庶有彖乎!

王思任于此文开篇便运用了拟人手法,将四五月份的海雨比作妇人的怒火、变化无常的少年,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海雨之连绵反复,难以停息。字里行间也透露着王思任略带不满和抱怨的情绪。雨雾之中的华盖很多景色都无法看清,很多景点也无法登临,面对这种天气,嗜游成癖的王思任难免感到愤怒。于是王思任将华盖当作有知觉的人,对着它发泄自己的愤怒。每天踩踏华盖山顶,在山上放声高歌、纵情笑骂,甚至醉酒后在华盖山上小便,以此来惩罚它。在王思任心中,景已非景,而是能感受到他人愤怒、怨怼等情绪的人,这样任情恣性的文字读来也煞是可爱有趣。

《仙岩》中,王思任更是让景物开口说话,与人展开了一番较量:“石梁曰:‘吾以之为惊河,吾以之为狎雷,而我其雄哉!’大龙湫曰:‘夫匡氏之子,九华之生,将起而角之,焉用此壁立为?夫不有空行而天吊者耶?’仙岩曰:‘是诬其祖矣,戴鼎盛以席垂成,胡不起家自奋发也。’”c 面对仙岩之瀑的号啕呐喊之阵势,人们却只能看见彼此张口闭口,听不见任何声音,若欲说话,只得“贴面附耳”。然而人们大杯饮酒,扯开嗓子作笑语,欲与瀑布相敌,瀑布却以为人们在侮辱它,于是怒气更加,狂风恶语大作,呼号汹涌而来,人们只能选择臣服于大自然的威慑之下,对瀑布好言相劝,瀑布方渐渐平息了愤怒。此篇游记中,人与自然展开了一场较量,但在雄伟的大自然面前,人类显得尤为渺小。最终,这场较量以人类妥协,并与自然达成和谐而告终。王思任记游如同写生,恣意描摹,尽情刻画,他运用传神的拟人手法,使笔下之景栩栩如生,更为其游记增添了一份酣畅淋漓之奇趣。

(二)比喻

比喻也是王思任在游记中经常使用的修辞手法之一。王思任游记中的比喻句不落窠臼、别出心裁,常常让人眼前一亮。如《游九华山记》:“数里至半宵亭,曩螺髻蟠纠,今牟兜汹武如此。”d 王思任将山比作士兵的头盔,营造了一种军事氛围,既形象逼真,又增强了山石的气势。

王思任还常将眼前之景与人的身体相联系,如《游九华山记》:“然而身即其巅,俱疣附焰腾,诡谲易厌,昔人所谓可望而不可登者也。”e 王思任将山峦比作人皮肤上长得肉瘤,诡谲多变。类似的比喻还有《天台》中的“自此见山田如肚腹,又如耳层迭相”f。王思任将山间的田比作人肚子上垂下的脂肪层以及耳廓的形状。王思任通过景与人身作比将远景拉近,使人更能切身感受到其笔下的画面。

王思任游记中还有一些比喻清雅脱俗,营造出一种人间仙境般的意境,如《南明》:“壁中一璺,有百尺松窒之,前峰如臼,上危置一方石,是仙人博局。”g 一块方石置于山峰之上,看起来十分危险,王思任却将其比作仙人的棋盘,使这常人难以接近的险境变得如同可望而不可即的仙界一般,高雅而威严。《天台》:“苍壑乱撑,大石怒特,溪如万鹅擘翼,先有高鹤长鹄叫雪飞来。”h 在傲然耸立的山峰大石间,溪水喷涌而下,如同雪衣仙鹤与天鹅唳嘹而下。如此苍茫豪迈之景被王思任仙化了,使人恍若置身仙境,别有一番意境和雅趣。

(三)夸张

旅游途中,王思任以眼观赏实景,以心勾勒虚景,并在游记中将二者联系起来,虚实结合,运用夸张手法进行写作,创造出一种超乎人意料之外的艺术效果。如《游敬亭山记》:“不知几千万竹树,党结寒阴,使人骨面之血皆为蒏碧。”i 山路百折千回,碧绿、茂密的竹树映衬得环境幽暗阴凉,仿佛人体内的血液都被映染成了碧绿色。血怎么可能是绿色?但在王思任笔下,竹树之绿沁入骨髓,他以传神之笔,将万千竹树映染下碧绿阴寒的环境刻画得淋漓尽致。

再如《游敬亭山记》中有云:

吾当盘礴,仰空以天为纸,濡墨北海,写一大字,此后投笔可矣。

王思任以天地日月、山河湖海为材料,信手拈来,恣意为文,挥洒自如。这样的文字与李白颇为相似,他以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构筑了雄壮与清丽并存的意境,使其游记呈现出一种气吞山河、包揽日月之势。

王思任在旅游中以探险为乐,偏爱游览险僻之处,他在游记中写到这些地方时,有时会刻意夸大其危险的程度,使读者的感受更加深刻,同时增加了游记的趣味。如《游庐山记》:“绝壁有罅,壁上有字曰‘通仙台’,曰‘清虚林’,台近日始出,绿毛苔隐,两壁咫夹,手腕展布不得,予从滴沥中侧眼辨之,仿佛而已。”k 庐山的绝壁上刻有文字,无奈壁间缝隙狭小,手腕都无法伸展开,在如此危险的峭壁之上,王思任却为了看清这些字,想尽办法,甚至于洞顶滴漏的水珠中侧眼辨认字迹。王思任对于景物的热爱已近乎执着,其热爱的也不仅限于景物本身,还包括景物背后浓重的人文色彩。王思任游记中天马行空的想象夸张和豪放雄浑的气势融为一体,将王思任对自然山川的无比热爱之情与其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二、富有节奏感的语言

《易经》中《艮》卦爻辞六五:“言有序。”l 即文学作品需要有精练的语言形式,以准确表达内容,强调了言辞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性。言辞作为表意的重要形式,自古以来便受到重视。优秀的文辞不仅能提高读者阅读的兴趣,还能起到鼓舞人心、鼓动士气的作用。王思任作为晚明著名文学家,其文章的言辞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誉。王思任在游记中多用短句,常常叠用词语,使其游记读来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

(一)多用短句,讲求对仗

王思任游记篇幅大多短小,且游记中多短句,对仗工整、节奏明快、富于变化。如《游焦山记》:

金以巧胜,焦以拙胜;金为贵公子,焦似淡道人;金宜游,焦宜隐;金宜月,焦宜雨;金宜小李将军,焦则大米;金宜神,焦宜佛;金乃夏日之日,而焦则冬日之日也。

王思任对金山和焦山分别做出了评价,整段都用短句,抑扬顿挫,如诗一般有节奏感,朗朗上口,增添了语言美感的同时,也使金山、焦山形成鲜明对比,二者的个性特色赫然显现。

王思任游记中还有很多描写风景的地方,接连使用四字短语,不仅语气铿锵,也更有力地烘托了环境氛围。如《剡溪》:

山高岸束,斐绿叠丹,摇舟听鸟,杳小清绝,每奏一音,则千峦啾答,秋冬之际,想更难为怀……城南百丈桥,翼然虹饮,溪逗其下,电流雷语

《剡溪》篇幅十分短小,大部分景物描写的内容都以四字短语写就。此段中前面的四字句节奏清新明快,描绘出一幅于山中河面泛舟听鸟的画面,雅致清绝。后部分的四字句则节奏急促,气势强烈有力,以短小的句式淋漓尽致地写出了溪水于桥下湍急流淌的样子。孙虹、谭学纯在《王思任游记散文注评》中说:“王思任散文中的八字骈句几乎都是散句的组成部分而非独立存在,骈偶相生相成,加之绝不作寻常语,所以虽有骈辞俪字却无浮华之雌声。”o 王思任游记中多用骈句,讲求对仗,声韵和谐。由于其用词用句别具匠心、不落窠臼,因此其游记虽有骈辞俪句却不显得绮丽浮华。

(二)叠用词语

王思任在写作游记时,时常会叠用词语,通过在一段文字中重复使用一些字词,形成一种很有韵味的句式,取得了节奏明快、易于传播、说服力强、吸引人的效果。如《游杭州诸胜记》:

然涌金门苦于官皂,钱塘门苦僧,苦客,清波门苦鬼。

……

孤山处士终身不娶,以鹤为妻,而梅且妾之。喜客,喜僧,喜茶,喜蔬酌,喜吟,喜游,喜放浪,喜独岭上探梅、亭中放鹤,人皆知之,不知其孤山之妙。

湖心亭宜月,宜雪,宜烟雨,宜晚霞落照。

涌金门苦于为官所占,钱塘门苦于为僧人游客所占,清波门苦于为鬼所占,这些皆是不懂得用心欣赏、体会景色风光之人。王思任先是连用了四个“苦”字,强烈地表达了他对这些被侵占的景觀的叹惋之情。接着,王思任以北宋隐士林逋为例,写他终身独自一人隐居孤山,只有梅花仙鹤相伴身旁,并连用八个“喜”字,表达了王思任对像林逋这样的高洁之士的敬仰之情。后又连用四个“宜”字,写遍湖心亭之美。虽未直接描绘湖心亭风光,却能引发读者众多联想,风花雪月,烟雨蒙蒙,云蒸霞蔚,皆得其宜。仅《游杭州诸胜记》一文中就有三处叠用词语的地方,这些词语的叠用,使王思任表达的情感更为强烈,也更具感染力。

王思任游记中词语的叠用在不同文章中达到的效果亦有所差别。如《游满井记》:

卖饮食者,邀诃好火烧,好酒,好大饭,好果子。

如果说《游杭州诸胜迹》中词语的叠用渲染了景之“雅”,那么《满井游记》中则渲染了景之“俗”。周作人对此做出了极高的评价:“很有破天荒的神气。”!8 王思任叠用四个“好”字,模拟卖饮食的商贩的吆喝,声音如在耳边,语言通俗形象,展现出了满井当时热闹喧嚣的市井气,极具生活气息。

三、“陌生化”的表达方式

随着写作者写作游记作品的篇数增多,文章可能会出现形式单一、刻板的问题,但王思任游记却以其“陌生化”的表达方式避免了这一问题。王思任在游记写作中,不拘于一定的文章范式,他在语言运用上推陈出新,给人以陌生化的新鲜感,也提升了作品的可读性。笔者对王思任游记中采用的“陌生化”的表达方式进行了整理归纳,主要有“问句”法、“集句”法、以“梦”写“游”法,等等。

(一)“问句”法

王思任在游览山水时,不仅停留在观赏层面,更是带着疑惑和思考去赏景,意欲挖掘景物背后隐藏的更深层次的内涵,体现在其游记中便是“问句”法的使用。王思任游记在模山范水之余,还会出现一连串的问句,或依据形貌辨别景物,或追溯景物起源及相关历史,引发读者探索的欲望,唤起读者思考。

如《游北固山记》:

铜坑东卸,京岘抽中,何以撑突厥山?改元甘露,吴皓何以不固?六化人何居?行僧何往?狮何宁?岂僧繇辈之神物,而为鬼风蚀尽?赞皇手柏,何以干之?天监宝书,何以漫之?胡石既狠,而骑之如羱,谋瞒何语?寄奴何阓?四十九枚鲈鱼何穴?三十六峰研山安归?苏仲恭之群木,何以今不颠据?褐衣黄狗,驾肩何出?朱裳霜简,钟鸣何走?

文中,王思任仿《天问》的写法,对北固山的景点、历史以一系列问句追问之。王思任追问突厥山的起源、三国吴末帝孙皓暴虐失道导致亡国的事、南朝梁画家张僧繇所画的六座菩萨像,等等,妙语连珠。有些问题并非王思任质疑历史,而是求索的精神鞭策着他去追问,有些问题并不难回答,有些问题王思任心中早有答案却故意问之。王思任将本明确的事情模糊化,将自身与读者都置于困惑之中,从而引发更深刻的思考。其写作技法独特,引人入胜,规避了平铺直叙的枯燥,也间接地挖掘出景物背后深厚的历史价值。

在《游摄山记》中,王思任针对景观本身提出了一些问题:

四天云末,黑如豆粒者,吴、娄、松三江中之山耶?有扇一方,对瓜步之石帆耶?龙马奔腾,如阵排甲卸,而一凝然受拜者,其钟山耶?

那天边黑如豆粒的,是吴、娄、松三条江之中的山吗?那形如扇的,是瓜步镇中的石帆山吗?那龙马奔腾、势不可当,如同有千军卸甲为之行礼的是钟山吗?这一连串的问题主要是针对景物本身,王思任运用“问句”法,依据景物形态辨别景物,引起人们进一步探索的好奇心。他糅合了比喻、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并接连以“问句”发之,重重山水好似“扑面而来”,看似发问,实则是以不落窠臼的方式写景。王思任笔走偏锋,语言简洁有致,也从侧面表达了其对胜景的留恋不舍。

(二)“集句”法

宋代,集句诗盛行。所谓“集句诗”,即是截取历代先贤所作诗句,拼集成诗。宋以后,集句诗还被引进到词曲文章的创作中。王思任在游记创作中,借鉴集句诗的创作方式,巧妙地运用“集句”法,针对同一景观,连缀前人数家所作诗文,将同一处山水的不同面貌和观感呈现在读者眼前,增加了作品的文采和雅趣,增强了作品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也体现了其博学多才的人物形象。

《游金山记》中,王思任直接摘录历代前贤吟咏金山的诗句,集结而成文章的后半部分:唐张祜曰:“一宿金山寺,微茫水国分。僧归夜船月,龙出晓堂云。塔影中流见,钟声两岸闻。”……

明谢肇淛曰:“龙归山寺雨,月落海门潮。水气中峰合,人烟两岸遥。”明张萱曰:“海口霞明树,江心月渡僧。”@1金山位于江苏镇江,是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佛教圣地金山寺便位于此处。金山历史悠久,流传下来许多历史和神话故事,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前来观赏,并留下诸多诗词佳句。在这篇游记中,王思任引用了唐代张祜、明代沈周、唐代孙鲂、唐代李翱、宋代梅圣俞、宋代熊茂叔、唐代韩垂、明代丰坊、明代李梦阳、唐代马戴、明代唐顺之、明代黄玄、明代丘濬、明代邬佐卿、明代陈扮、明代施复、明代陈沂、宋代刘仪凤、明代来斯行、明代沈鲸、明代姚炯、明代邬宪、明代马一龙、明代江盈科、明代龚情、明代汤宾尹、明代谢肇淛、明代张萱共二十八位先贤的诗句,其中有为众人所熟知的文人,亦有鲜为人知的诗人。王思任对他们的诗句信手拈来,借他人之口描写金山,绘出一幅幅或静谧清雅,或云雾浩渺,或烟雨茫茫,或波涛汹涌的不同画卷,一股书卷气扑面而来,别有一番审美趣味。

《游庐山记》中,王思任则在开篇摘录了诸多古人对庐山的评价:伏滔曰:“重岭桀峄,仰插云日。”言其高也。湛方生曰:“窈窕冲融,常含霞而贮气。”言其灵也。郦道元曰:“气爽节和,土沃民逸,嘉遁之士,继响岩窟。”

言其风气之可隐也。慧远曰:“高岩仄宇,峭壁万寻,幽岫穷崖,人兽两绝,天将雨,则白气先抟,或大风振岩,群籁竞奏。太史公东游肆目,若涉天庭焉。”@2王思任借东晋伏涛、东晋湛方生、北魏郦道元、东晋慧远等先贤之口,描绘了庐山的不同特点。面对奇秀甲天下的庐山,伏涛看到的是其高,湛方生看到的是其灵,郦道元看到的是其可隐,而慧远由于在山中居住的时间最长,对庐山的性情状貌了然于心,于是立体地展现了其高耸入云、巍峨险峻、风云变幻等奇异瑰丽之景。继而,王思任又引出了自己的观点:“清贫衿特,不呼援倚,泉峰云石,自为瓢衲,团而不散,是以夺襟喉陆海之一宫,而几与五岳讼。”@3 在王思任看来,庐山与众不同、孤标傲世,可与五岳相媲美,却不屑与它们并列。王思任一生个性鲜明、放达不羁,在晚明激烈的党争之中选择独善其身,悠游山水,其眼中的廬山也带了本人之色彩。如此一来,既全面展示了他人眼中的庐山,又表达了王思任的个人感受,在文章开篇即给庐山进行了全面又极具个性的定位。

王思任运用“集句”法,借他人之口写所见之景,这是他与历代先贤心脉相通、同感共情的体现。“集句”法的使用,不仅有助于读者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了解相关景观,也反映了王思任对景观背后的人文价值的重视以及他对前贤深深的敬仰之情。

(三)以“梦”写“游”法王思任一生嗜游成癖,不仅在白天到处游玩,甚至在梦境中亦不忘游山览水。因此,王思任创作游记既写眼前之实景,也写梦中之虚景,以“梦”写“游”,描绘出似真似幻之境。

游敬亭山时,王思任在现实旅游之后又在梦中游历了一番,他在《游敬亭山记》中如是记录道:归卧舟中,梦登一大亭,有古柏一本,可五六人围,高百余丈,世眼未睹,世想不及,峭崿斗突,逼嵌其中,榜曰“敬亭”,又与予所游者异。嗟乎!昼夜相半,牛山短而蕉鹿长,回视霭空间,梦何在乎?游亦何在乎?又焉知予向者游之非梦,而梦之非游也? @4王思任结束游览后,回到舟中入眠,梦见了一个大亭子,亭中有一棵古老的柏树,极粗极高,世人从未见过,也难以想象。亭子位于陡峭高耸的山崖上,亭上有一匾,匾额为“敬亭”二字。此“敬亭”与王思任在现实中所游之“敬亭”截然不同,不禁令其生发感慨,人生寿短梦长,回看天空,梦在哪里?游又在哪里?又如何知道现实中的游山玩水不是在做梦,梦中的旅游不是真正的现实呢?此时此刻,王思任陷入了“周公梦蝶”之思,其对于“旅游”的思考也上升到了哲学层面,旅游如此,人生亦如是,真幻难辨。

王思任以“梦”写“游”,表达方式新颖独特,使读者亦随着他的思绪在现实与梦境中往来嗟叹,看似荒唐有趣,实则蕴含着作者深邃的思考,同时,这一段在整篇游记中也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天台》一文中,即有三处地方提到了梦境。

第一处:瀑既善吼,人不得隔丈语。而四山白昼俱阴,夜更易,不无恐怖。眠觉公楼上,喧极反寂,然梦中时时是雷雨。@5夜里,王思任在僧舍中睡觉,石梁飞瀑,声音很大,喧闹至极反倒让人觉得寂静,然而梦中却在打雷下雨。现实中的声音浸入到王思任的梦境里,屋外瀑布的波涛汹涌与屋内人睡梦中的风雨交加相映成趣,梦境与现实相连相通。看似写梦,实则间接反映了石梁飞瀑之湍急迅猛。

第二处:渡一两溪,云山绀缥,恍然曾过来,猛记得几年前梦中境界,毫忽不爽。@6王思任渡过一两条小溪,云雾缭绕的山呈现出或深或淡的青色,恍然觉得似曾相识,猛然想起几年前梦里的境界,与此景丝毫不差。此处的“梦”非王思任在旅游途中入眠所做的梦,而是几年前的梦,人未到梦已至,梦境与现实遥相呼应,王思任与此景似有前缘,其对山水的痴爱程度可见一斑。

第三处:相与唱凯还国清,疑眩茫然者两日。@7此处虽未直接写梦境,但据孙虹、谭学纯所著《王思任散文注评》,“疑眩茫然”可解释为“恍然不知是梦寐还是游览”@8。游历结束后,王思任与友人放声高歌回到国清寺,并沉浸在这种似真似幻的境界中好几日,无法自拔。天台一游,王思任已与山水融为一体,即使身体回到了现实,心灵依旧流连于天台山水间,这种虚实交织的表达方式,渲染出一种超凡脱俗之境。

王思任在游记中运用以“梦”写“游”法,使其笔下的景物呈现出似真似幻的奇妙境界,为其游记增添了一种独特的美感。这种表达方式也体现了王思任对现实与梦境之关系的深刻思考。同时,现实中的山水景色常常进入王思任的梦境,或是与其梦境相通,真假难辨,更是王思任热爱山水成癖的一种深刻体现。

猜你喜欢

文体特征修辞陌生化
陌生化理论视角下《蛙》的英译研究
悲剧:最有力量的陌生化
借助陌生化策略有效开展阅读教学
教学新思维
可口可乐广告语修辞应用及其汉译分析
李白诗歌修辞与英译赏析
网游小说的文体特征分析
《世说新语》中两晋士人的文学审美趣味
习作赏评课,“不教之教”的习作之旅
把握文体特征,让说理文教学更高效